保婴撮要

  一小儿臂痈久溃,饮食后即泄泻,小腹重坠,面色或痿黄,或皎白,两寸脉短不及本位,按之若无,此脾气虚寒下陷,不能升化而然,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佐以益气汤以倍胃气,月余渐愈,更佐以二神丸,两月余而疮愈。
  一小儿腿痈溃后泄泻,饮食少思,手足并冷,多在侵晨夜间,此变脾肾虚寒也,用四神丸、六君、姜、桂渐愈,以益气汤间服而愈。
  一小儿便痈久不愈,泄泻面黄,手足时冷,小腹重坠,此脾气虚弱下陷之恶症也,朝用益气汤,内人参五钱、白术二钱;夕用异功散、内人参三钱、白术二钱,更以人参二两煎汤代茶,两月余而愈。至十七岁毕姻后,患便痈泄泻,手足并冷几危,余谓命门火衰,用八味丸、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流注,溃后作泻,饮食难化,余谓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而愈。后因停食泄泻,手足并冷,用六君、姜、桂,不应,用人参一两、附子一钱数剂,诸症始退,却用独参汤,月许而愈。
  一小儿瘰 泄泻,面青腹胀。审乳母乳头、乳房作痛,盖乳房属胃经,乳头属肝经,乃肝木胜脾土而然耳,儿病正属是经,乃母子同病也,朝用益气汤,夕用六君、升麻、柴胡为主,佐以肥儿丸,母子同服并愈。
  一小儿瘰 泄泻,服分利之剂,小便不利,面黄少食,余谓因脾肺气虚,不能分布诸脏,朝用益气汤,夕用异功散,诸症悉愈。
  一小儿瘰 作泻,面青腹胀,此脾虚而肝侮也,用异功散为主,以四味肥儿丸为佐,诸症渐愈;却用肥儿丸为主,异功散为佐而愈。
  一小儿臀痈久不愈,大便泄泻,小便不调,发热作渴,余谓肾开窍于二阴,故二便不调,此禀肾气虚热而然也。用地黄丸、益气汤之类,诸症渐退,肌肉渐生,疮口自愈。
  一小儿瘰 兼泻,形气骨立,此肝脾疳症,用异功散三剂,却用蚵蟆丸一服,月余而愈。
  一小儿十五岁,已近女色,患此,服十宣散,久不愈,余谓当大补元气。不信,致恶寒发热,或作渴唾痰,或头目眩晕,或手足发热,去后大小便牵痛,形体骨立,余谓此精血未满而亏损所致,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日以人参二两煎汤代茶,三月余而愈。
  一小儿十五岁,腿痈将愈而作泻,余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君子汤而愈。后因功课劳神,饮食失节,或时复泻,余谓胃气未复,仍用前药。不信,另服消导之药,泄泻不止而殁。夫胃气和平,饮食入胃,精气则输于脾土,归于肺,行于百脉,而成荣卫。若饮食一伤,起居不时,损其胃气,则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而飧泄,非升阳补气,决不能愈。
  
  八味地黄丸
  治诸疮因命门火衰,不能生脾土,致血气虚弱,不能生肌,而疮口不合,或变诸败症。又诸疮愈后,小便频数,大便作泄,饮食不入,作渴发热,肌肉不生之圣药。但世人未经试验而不信用,惜哉!熟地黄(用生地黄酒浸透,砂器内九蒸九晒,仍晒干,八两) 山茱萸(酒拌取肉) 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白茯苓 泽泻(各三两) 炮附子(一两) 肉桂(用浓者括去外皮净一两)上以地黄酒拌湿杵膏,各味为末和匀,再入酒糊丸少许,量大小白汤送下。
  
  四神丸
  治疮疡,脾虚胃弱,大便不实,饮食少思,或泄泻腹痛。又治肾虚五更初泻。
  肉豆蔻(二两) 补骨子(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一两)上为细末,用红枣六十五枚,生姜六两,水二钟煮干,取枣肉,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或化服。
  
  二神丸
  治疮疡,因脾肾阴虚泄泻。
  补骨脂(四两) 肉豆蔻(二两生用)上为末,用红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水一钟,煮干,取枣肉,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滚汤下。
  
  补中益气汤
  (方见肌肉不生)
  五味异功散
  (方见用败毒之药)
  六味地黄丸
  (方见作渴不止)
  六君子汤
  (方见腋痈)
  独参汤
  (方见出血不止)
  四味肥儿丸
  (方见贴骨痈)
  蚵蟆汤
  (方见诸疽口疮,即蟾蜍丸)
  卷十五
  小便不通
  疮疡小便不通者,其因不一,当分经络虚实而药之。若心小肠热而不通者,用黄连导赤散。心经气虚,用养心汤。
  肝经实热,用龙胆泻肝汤。肝经虚热,用地黄丸。脾经实热,用泻黄散。脾经虚热,用四君子汤。肺经实热,用黄芩清肺饮。肺经虚弱,用补中益气汤。肾经燥热,用滋肾丸。肾经虚热,用地黄丸。设若溃而恶寒发热,气血虚也,用八珍汤。手足并冷,阳气虚寒也,用四君子汤加干姜、升麻。手足不冷,乃脾气虚弱也,用四君、柴胡、升麻、半夏。寒热往来,气血虚也,用十全大补汤。大便了而不了,脾气虚而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切不可轻用疏导之剂,复伤元气,致肿者不能起发腐溃,溃者不能生肌收敛,须临症制宜而治,庶无误矣。
  一小儿头患疮,小便不利,胸满少食,此脾肺气虚也,先用益气汤,饮食顿进。又用八珍汤加五味子,小便顿利,末用托里散而痊。
  一小儿患腹痈,小便不利,大便干实,此形病俱实,先用八正散二剂,二便随通;又用加味清胃散二剂,再用仙方活命饮一剂而痊。
  一小儿两胁胸间,或两腿内侧患疮疡,小便不利,或作或辍,诊乳母肝脾脉洪数,母服加味逍遥散,子服栀子仁散加柴胡而痊。
  一小儿臂疮,服败毒之药,小便不利,腹胀作呕,此胃气复伤,阳气虚弱而然耳,先用六君、姜、桂,一剂呕胀顿止,再用异功散,小便如常,后用托里散而疮愈。
  一小儿患流注,小便不利,面白口干,手足时冷,悉因脾肺气虚之所致也,用益气汤加山药、五味子,诸症渐愈,又用托里散而疮愈。
  一女子臂疮,饮食少思,小便不利,余谓脾肺气虚不能生化,先用四君、黄 、当归,小便寻利;又用五味异功散、托里散而疮愈。
  一小儿患便痈,误服败毒之剂,亏损元气,不能成脓,余用托里之药溃之而愈。后小便不利,面色痿黄,四肢时冷,余谓脾肺气虚,不能下输膀胱,用补中益气汤。不信,另服渗利之药,呕吐腹痛,手足并冷,余先用四君、姜、桂;再用补中益气汤之类,元气渐复,小便渐利。
  一小儿患腹痈,溃而脓清不敛,面色青黄,余谓肝木侮脾土,用六君、柴胡、升麻,及补中益气汤之类而愈,后小便频数而少,服木通、车前之类,乃纯阴淡渗之味,善伤阳气,经曰: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非纯补气之药不救。不信,后果殁。
  一小儿腹痈,溃而脓水清稀,烦躁时嗽,小便如淋,仍欲分利,余曰:此脾肺气虚之恶症,分利导损真阴之所致也,急补脾肺,脾肺气旺,则小便自调,诸症自愈。奈何不悟余言,仍服前药,以致不起,惜哉!
  栀子仁散
  治小便不通,或兼见血,或脐腹胀闷,烦躁不安。
  栀子仁(炒,五分) 茅根 冬葵子(各三分) 甘草(二分)上水煎或为末服亦可。
  
  八正散
  治疮疡,内蕴热毒,大小便不利。
  大黄(炒,三分) 山栀(炒) 蓄 车前子(炒,二分) 滑石 瞿麦 木通(各二分)上水煎服。
  
  海金沙散
  治下焦湿热,不施化而小便不利。
  海金沙 郁金 滑石 甘草(各等分)上各为末,每服四五分,白汤调下。
  
  清心莲子饮
  治发热口干,小便不利或兼白浊,夜则安静,昼则发热。
  黄芩(炒) 麦门冬 地骨皮 车前子(炒) 甘草(各三钱半) 石莲肉(捣碎) 茯苓 黄 (炒)柴胡 人参(各二钱五分)上每服二钱水煎。
  
  黄芩清肺散
  治肺燥而小便不调。
  黄芩(炒,一钱) 山栀(一个杵)上水煎服。
  
  滋肾丸
  治肾热而小便不调。
  黄柏(酒拌炒黑,三两) 知母(炒,三两) 肉桂(三钱)上为末,水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水调服亦可。
  
  导赤散
  (方见臂痈)
  内疏黄连汤
  (方见作痛不止)
  八珍汤
  (方见发热不止)
  补中益气汤
  (方见肌肉不生)
  活命饮
  
  托里散
  (二方见热毒疮疡)
  六君子汤
  (方见腹痈)
  卷十五
  小便不止
  疮疡小便不止,有膀胱气虚而不能禁止者,有膀胱虚热而自遗者,有肺经传热遗于膀胱而然者,有肺虚不能生肾而然者,有禀肾虚早近女色而然者。治法:膀胱气虚,用六味丸、六一散。膀胱有热,用六味丸、滋肾丸。肺经遗热,用清肺散、六味丸。肺气虚,用益气汤、六味丸。早近女色,而小便不止,或大小便牵痛者,乃肾肝亏损所致,作渴饮冷,属虚热,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作渴饮热,属虚寒,用八味丸、补中汤。《精血篇》云:男子精未满而御女色,以通其精,五脏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老人阴以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涩痛如淋,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若不条分缕析而泛投杂药则误矣。
  一小儿项腋结核,溃而体瘦发热,小便不止,此禀肝胆之精血气虚热而然也,先用加味逍遥散、五味异功散为主,以地黄丸为佐;月余以地黄丸为主,五味异功散加当归、柴胡为佐,诸症渐愈;又以四味肥儿丸,间服而愈。
  ─小儿阴囊时肿,余谓胎禀肝火。不信,后患便痈,溃后,小便淋沥,或时澄白,此肝火为患,溃久肝气虚弱,而小便如斯也。盖虚则补其母,肾为肝之母,用地黄丸滋肾水以补肝,渐愈。因功课劳心兼怒,不时寒热,小便如淋,用加味逍遥散而寒热止,却用地黄丸为主,佐以四味肥儿丸而愈。
  一小儿流注久溃,面白时咳,脓水清稀,小便短少,或如淋不止,余谓脾肺气虚不能生肝肾而然,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为主,佐以托里散而渐愈,又间用豆豉饼而敛。
  一小儿鹤膝风久溃,小便频数,后淋沥不止,面色黑或皎白,饮食少思,四肢倦怠,此肾之脾胃虚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饮食渐加,肢体渐健,却用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早近女色,患胁痈溃而小便如淋,服分利之剂,更加腹胀,小便不止,茎中作痛,大便自遗,余谓禀肾阴虚也,当急补脾肺以滋化源。不信,仍服分利之药而殁。
  
  黄芩清肺饮
  
  滋肾丸
  (二方见小便不通)
  加味逍遥散
  (方见发热不止)
  四味肥儿丸
  (方见贴骨痈)
  豆豉饼
  (方见流注)
  八味丸
  (方见大便不止)
  五味异功散
  (方见败毒之药)
  卷十五
  作渴不止
  疮疡作渴,当分经络所属,及血气虚实而治。若 痛发热便利调和者,邪在腑也,用清热消毒散。肿痛发热,大便秘涩者,邪在脏也,先用泻黄散,如未应,用凉膈散。 痛炽盛,邪在经络也,用仙方活命饮。右关脉洪数有力者,胃火消烁津液也,用竹叶石膏汤。右关脉数而无力者,胃虚津液短少也,用补中益气汤。饮食失度,胃气内伤而亡津液者,用钱氏白术散。脓血出多,而气血虚弱者,用八珍汤加五味子。禀肾不足,而津液短少者,用加减八味丸。其余当临症制宜。
  一小儿右颊患疮,作渴饮冷,目黄唇裂,此脾胃实热也,用泻黄散而愈。后伤食作渴,遍身皆黄,少用泻黄散,黄退而渴益甚,此热退而真气虚也,用白术散而痊。
  一女子臂痈,口干饮汤,小便频数,此脾肺气虚,用四君、黄 、干姜及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腹痈溃后,作渴饮汤,此脾胃气虚,用六君、黄 、当归而渴止,用异功散而疮敛。
  一女子面疮,作渴饮汤面赤,此脾气虚热也,先用异功散,又用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素食膏粱,口舌生疮,作渴饮冷,手足常热,此胃经积热,先用竹叶石膏汤二剂,又用竹叶黄 汤二剂渐愈,再用白术散去木香而愈。又一小儿所患同前,先用清肺散,再用凉膈散而愈。
  一小儿患瘰 ,面赤作渴,余谓肝肾虚热,用加减八味丸、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月余诸症顿愈,佐以九味芦荟丸而愈。
  一小儿口干作渴,发冷泄泻,诸药不效,皆谓不起,右关脉弦数,按之沉伏,寻揣腹中隐伏一块鸡卵大,此肝脾疳也,用蟾蜍丸,三月而消,兼服地黄丸,三月诸症渐退;却以白术散为主,四味肥儿丸为佐而痊。
  一小儿臀疽将愈而作渴,小便频数,面色常赤,脉洪数,按之无力,尺脉为甚,余谓禀父肾虚。不信,乃降火生津,更作呕腹痛而殁。
  一小儿十五岁,面患疮,两足发热作渴,余谓肾经虚热,泛服杂药,小便如淋而殁。
  
  竹叶石膏汤
  治胃经气虚内热,患疮作渴。
  竹叶 石膏( 。各三钱) 甘草 人参(各二钱) 麦门冬(五钱)上每服二钱,姜水煎,婴儿母同服。
  
  竹叶黄 汤
  治脾胃经热毒疮疡作渴,神效。
  淡竹叶 黄芩(炒) 麦门冬 当归 川芎 甘草 黄 芍药 人参 半夏 石膏( 。各一钱) 生地黄(二钱)上每服二钱,水煎。
  
  黄 六一汤
  治疮疡气虚作渴,愈后复渴尤宜服之。
  黄 (炙,六钱) 甘草(炙,钱)上水煎服。
  
  六味地黄丸
  (加肉桂一两,五味子四两,名加减八味丸)熟地黄(八两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药(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两)上为末,入地黄膏量加米糊丸桐子大。每服数丸,温水空心送下。行迟鹤膝加鹿茸、牛膝、五加皮。若因肾肝血虚,发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上壅;或风客淫气,瘰 结核;或四肢发搐,眼目 动;或咳嗽吐血,头目眩晕;或咽喉燥痛,口舌破裂;或自汗盗汗,便血诸血;或禀肾气不足,肢体形弱,筋挛骨肿;或解颅失音,畏明下窜;或早近女色,精血亏耗,五脏齐损之症。并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