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论纲目
伤寒论纲目
【纲】仲景曰。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目】王好古曰。治老幼及虚人伤寒。五六日昏冒言妄。小便或淋或涩。起卧无度。或烦而不得眠。并宜白虎汤加山栀一钱。治热病及时疫。心躁。狂乱奔走。状似癫痫。言语不定。久不得汗。
及时疫不知人者。以人中黄不拘多少。入罐内。泥封固。武火 半日。放地。去盖半日。研细。
新汲水调下三钱。或未退。再服愈。
吴绶曰。治伤寒热甚。心烦有痰。神昏谵语者。以竹沥、生花粉汁各一盏服之。按此方内热不禁下者可用。
【纲】仲景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经文内实之实。当作热。
此段有五反一对。热与厥反。汤与丸反。硬与下利反。脉微与脉和反。药下与自利反。小便利与大便硬为一对。读者详之。下利谵语。其曰脉调和。手足和。小便利者。阳也。故用承气下之。
其脉当微厥。及少阴但欲寐。被火气劫汗。谵语小便难者。阴也。故当用补剂和之。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目】朱肱曰。潮热脉滑疾者。必谵语也。小承气汤。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
必谵语也。调胃承气汤。谵语。不恶寒。反恶热。白虎汤。已得汗。身和谵语者。柴胡桂枝汤。火迫而致谵语。亦白虎汤。
鳌按。此以里虚句为主。盖通节所言形症。皆是假有余。脉微涩。乃是真不足。故谵语潮热。
下症虽具。仲景于此。慎之又慎。只以小承气试之也。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柯琴曰。微者。但发热谵语。是邪气实。当以下解。一服利。止后服。只攻其实。无乘其虚也。
【纲】仲景曰。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
但硬耳。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后服。
【目】陶华曰。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犀角解毒汤。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
精来不与人相当。新汲水调五苓散三钱探吐之。一法。用猪苓汤。瘀血狂言谵语。漱水。大便黑。
小便多。身黄腹满。此为当汗不汗。蓄热在里。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桃仁承气汤、抵当丸。
柯琴曰。首条。下利是大肠虚。谵语是胃气实。胃实肠虚。宜大黄以濡胃。无庸芒硝以润肠。
末条。阳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阳明病多汗。多汗是胃燥之因。便硬是谵语之根。一服谵语止。虽未利而胃濡可知矣。
【纲】仲景曰。二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目】鳌按。本条全属阳明可下之症。故本二阳并病。而开手即揭清太阳症罢句也。
卷八·阳明经症
头痛头眩
【纲】仲景曰。阳明病。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宜调胃承气汤。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目】王肯堂曰。内经云。巨阳受邪。少阴为里。得热则往从之。从之则厥也。太阳与少阴为合。此症当是太阳未全罢耳。经又云。阳明病则喘而 。 则恶人。小便利者。寒邪内攻。肢厥头痛者。寒邪外攻也。
喻昌曰。阳明病。本不头痛。若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里因而邪热深也。然小便利。则邪热不在内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也。
魏荔彤曰。此手足之厥。与头痛互见。非少阴之手足厥也。故呕而汗出。与反无汗亦不同。正见少阴之手足厥冷。有汗而不头痛。呕而不咳。与阳明之呕咳而无汗。头痛而手足厥有别。
此阳明病有类少阴。而又微带太阳。后学皆茫然不知下手处。故仲师苦心标出。
问。少阴亦有咳。何以辨。曰。少阴所云。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原文详之矣。不然。
何能上炎而咳。其言或咳而呕。渴不得眠者。则必兼呕渴不得眠。而见少阴之阴躁。不与阳明之呕咳兼头痛类也。其言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然必兼四者。诸症虽有似阳明。而头痛一症。必非少阴所有也。此少阴之咳。与阳明所以不同也。故太阳之头痛。入于阳明之小便利呕咳厥逆中。总属阳症。又见阳能统阴。一阳存而群阴悉化为阳。在病气亦如此。正气之在人身者可识矣。
【纲】仲景曰。阳明病。表里大热。烦渴引饮。头痛如破者。竹叶石膏汤。阳明病。身热头痛。
漱水不欲咽。必发衄。
【目】杨士瀛曰。将发衄而脉数者。宜犀角地黄汤。茅花汤亦可。
吴绶曰。阳明头痛额前。目疼鼻干。脉长也。无汗者。葛根加葱白、白芷汗之。有汗。曾经发汗。头痛不解者。葛根葱白汤。若不恶风而反恶热。自汗烦渴。脉洪数。饮水头疼者。白虎加白芷汤。内有燥屎。蒸蒸发热头痛者。调胃承气汤。凡阳明头痛无汗者。葛根、麻黄、葱白、白芷、石膏之类也。有汗。则白芷、石膏、葛根、川芎汤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欲作谷疸。须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目】魏荔彤曰。本条之上条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与本条俱言胃虚。然虚寒与虚热又迥不同。虚固不可作实而攻下。热可遽作寒而温补乎。故仲师就上条食谷欲呕中。又示人以推类详义之法。如阳明病脉迟。似属虚寒。但寒则不能食。此能食而但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者。胃惟不寒故能食。胃惟气虚故不用饱。不用饱者。不受饱也。微烦头眩。俱虚而兼热之象。以此辨胃之虚。与食谷欲呕条同。而热则本条独异。夫迟为寒脉。何云是热。不知此乃兼涩之迟。非沉迟之迟。谓之虚而兼湿热则可。谓之虚寒则大不可也。故又见小便难一症。虚则气不充而湿不除。湿则气不化而热不消。胃中谷气不能化正养身。却蕴酿湿热。蒸作疸黄之兆。如不清热除湿。培土消疸。而妄下之。将湿愈增而虚愈甚。腹满如故。胃累及脾。表里受病。而发黄身肿矣。故又曰。脉迟故也。言迟则濡涩而不滑利。虚而湿之义为主。而热副之。主治者以除湿培土补中为君。以清热消疸为臣佐之用。斯为得仲师心法者。
【纲】仲景曰。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目】王肯堂曰。阳明病。身不重。但头眩而不恶寒者。阳明中风而风内攻也。经曰。阳明病。
若能食。名中风。风邪攻胃。胃气上逆则咳。咽门者。胃之系。咳甚则咽伤。故咽痛。若胃气不逆则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鳌按。此与前头痛款中反无汗一条。俱是阳明病而有类少阴者。然彼条之呕咳而无汗。头痛而手足厥。所以异于少阴之手足厥冷有汗而不头痛。及呕而不咳。此条之咳而咽痛。亦所以异于少阴之咽痛为不咳而痛也。
卷八·阳明经症
郁冒
【纲】仲景曰。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目】王好古曰。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六脉细数而不洪大。心下不痞。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或传至十日以来。形貌如醉。若用大承气则误矣。不知此热传少阴心经也。然又未知自何经而来。答曰。
本太阳经伤风。风为阳邪伤卫。则阴血自燥。热结膀胱。壬病逆传于丙。丙丁兄妹。由是传心。
心火自上迫熏肺。所以神昏也。盖肺为清肃之脏。内有邪。故令神昏。宜栀子黄连黄芩汤。若脉在丙者导赤散。脉在丁者。泻心汤。若误用凉膈散。此乃气中之血药也。如右手寸脉沉滑有力者。则可用之。或用犀角地黄汤。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是阳明经药也。解阳明经血中之热。若脉沉俱有力者。是丙丁俱有热。可以导赤泻心各半服之。
卷九
直视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目】成无己曰。此皆邪气盛而正气脱也。其或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
身微热者。是非直视也。此为内实也。可用大承气大柴胡下之。直视为不治之疾。目中不了了。为可治之候。二者形症相近。宜熟审之。
陈士铎曰。伤寒阳明症中。有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之文。此必诸症一齐同见。苟有一症未兼。尚不直视。倘三症皆见。必死症矣。虽然直视谵语。多由胃火之盛。自焚其心。而肾水不能来济。火愈盛而无制。喘满者。火炎而气欲上脱。下利者。火降而气欲下脱也。此犹属欲脱未脱之危症。治之得法。犹可望生。急以援脱散救之。人参、麦冬、白芍各一两。石膏五钱。竹茹三钱。水煎服。此方用人参以救脱。石膏平火。麦冬平喘。白芍止利。竹茹清心。自然气不绝而可救。真奇方也。
卷九
呕
【纲】仲景曰。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黄芩生姜半夏汤。
【目】朱肱曰。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呕者。足阳明之经。足阳明之气本不行。今厥而上行。
故为气逆。气逆则呕。仲景云。
呕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浃。 然汗出而解。大抵呕症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尤相当耳。与小柴明。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可小柴胡加芒硝也。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与大柴明。大便秘。方加大黄。
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去秽压虚气。须是去大黄。如本条之症。宜用官局桔梗汤最良。
亦用枳实耳。
戴原礼曰。阳明病。虽显然有可下症者。兼呕多犹属上焦。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汤。若独见太阳症。或吐泻者。恐膈间有痰饮停滞。且以二陈汤定之。候呕吐定。徐进解药。若先呕却渴者。猪苓汤。先渴却呕者。治膈间之水。小半夏茯苓汤。呕而吐涎沫者。吴茱萸汤。太阴厥阴。间有呕吐。
太阴。理中汤。厥阴。四逆汤。并加生姜。以上阴症。乃阴中之阴。宜用热剂。阳入阴者。能为利而不为呕。呕属上而近于外也。阳之所入者深。故利也。
又有阳症新瘥而呕。别无所因。此余热在胃脘也。宜竹叶石膏汤。或橘皮竹茹汤。
大抵得之太阳而呕者。必是合病。乃病渐入内。非正太阳也。盖太阳见呕。非合阳明。则合少阳。其呕为热。忌用暖剂。
有人初病。其太阳症而呕。一家少长相似。与养胃汤俱立效。此时行之气适然。是为伤寒杂病。
又非可以正经伤寒以律之也。
李中梓曰。呕多。水气在上焦也。虽有胃实症。只宜小柴胡以通液。误攻。必至利不止。
【纲】仲景曰。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目】王肯堂曰。宜大柴胡汤。
陶华曰。呕者。声物俱有而旋出。吐者。无声有物而顿出。较其轻重。则呕甚于吐。大都表邪传里。里气上逆。故呕吐而水谷不下。其有胃热。脉弦数。口苦烦渴而呕吐者。有胃寒。脉弦迟。
逆冷不食。小便利而呕吐者。有水气。在膈间。怔忡。先渴而后呕者。有脓血。喉中腥气。奔逆上冲。不从治之。呕脓血尽自愈者。是四者不可不辨。
鳌按。此条之呕。即在不能食。可知其胃家素实。与干呕不同也。
【纲】仲景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目】朱肱曰。古人治呕。多用半夏生姜。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药。仲景治呕皆用之。金匮治诸呕吐。谷不下者。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皆可选用。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呕而发渴者。猪苓汤。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茯苓汤。若少阴症而呕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伤寒瘥后呕。有余热在胃脘。竹叶汤加生姜。若病患直患呕吐。而复脚弱。或疼。乃是香港脚。当作香港脚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