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论纲目
伤寒论纲目
见得太阳一罢。其余皆可下之症矣。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症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也。
【目】魏荔彤曰。脉滑而疾。滑者大之渐。而疾者数之称。病由太阳转属阳明。必在表之邪。
变热入里。脉之浮者必变大。其紧与缓者。必俱变疾。疾数也。数热也。非变热入里。无以致成阳明也。凡病邪入经。脉必变紧缓为数。病邪入腑。脉又易数疾稍迟。
卷八·阳明经症
热入血室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目】成无己曰。此热入血室。盖言男子。不止谓妇人也。
室者。可停止之处。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也。起于肾下。出于气冲。
并足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王冰曰。冲为血海。言诸经之血。朝会于此。男子则营运生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经曰。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者是也。王冰又曰。阴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为血海满也。即是观之。冲为血室可知矣。伤寒之邪。
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以冲之脉。与少阴之络起于肾。女子邪感。太阳随经。便得入冲之经。并足阳明。男子阳明内热。方得而入也。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谵语。在女子则月事适来适断。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辟。邪得乘虚而入。针经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者是矣。
柯琴曰。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女以血用事。故下血之病最多。若男子非损伤。则无下血之病。惟阳明主血所生病。其经多血多气。行身之前。邻于冲任。阳明热甚。侵及血室。血室不藏。溢出前阴。故男女俱有是症。必刺肝之募。(即期门穴)引血上归经络。推陈致新。使热有所泄。则肝得所藏。血不妄行矣。按蓄血便脓血。总是热入血室。入于肠胃。从肛门而下者。为便脓血。盖女子经血。出自子户。与溺道不同门。男子精血溺三物。内异道而外同门。
精道由肾。血道由肝。溺道由膀胱。其源各别。而皆出自前阴也。
鳌按。肝藏血。肾生血。心主血。脾统血。而其源则汇于冲。冲起肾下。与肾贴近。血之由冲而出者。即如由肾而生。故曰肾生血。言肾所生。以冲即在肾下也。由是上行至脾。脾之为地宽广。
故得而统之。再上行至肝。为营气凝聚之处。一身之血皆归焉。故曰藏也。心为君主。血脉皆朝宗而听命。故曰主也。然则血室之说。成氏主冲。柯氏主肝。二说虽异。其实则同。主冲者就其源头处言。主肝者就其藏聚处言。血必由源而出。不有源。则无根。血必聚处而藏。不有聚。则散漫无所收。于此二处而为血之室。其旨同也。假如脾而曰统。统者。属也。不过为其所属。非根源处。
非藏聚处。故不得曰室。即心为营血之主。亦非根源处。非聚藏处。故亦不得曰室也。兹故并录二人之说。复为发明之。阅者亦可知其言之皆是而无背。而读古人书。贵有融会贯通处者。此类是也。
若执一家言。以为此是彼非。则毋论不能寻究古人之书。即人一身之脏腑经络。先不得明。又何以治人之病矣。
卷八·阳明经症
谵语郑声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目】李杲曰。问邪入阳明。为谵语。妄言错失。此果阳明乎。答曰。足阳明者。胃也。岂有其言哉。伤寒始自皮毛入。是从肺中来。肺主声。入于心则为言。胃即戊也。戊为火化。下从肝肾。
王肯堂曰。谵语症。有补虚一法。如素问云。谵语者。气虚独言也。难经曰。脱阳者见鬼。仲景谓亡阳谵语。即此义也。故楼英云。余用参、 、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百十数。岂可不分虚实。一概用黄连解毒、大小承气等汤以治之乎。王海藏亦云。黄 汤。治伤寒或时悲哭。或时嘻笑。或时太息。或语言错乱失次。世疑作谵语狂言者。非也。神不守舍耳。两手脉浮沉不一。举按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皆阴脉也。甚者调中丸。或理中丸。有阴症手足冷。脉细微而谵语者。宜四逆汤。活人用白通汤。海藏用黄 加干姜汤。有人患此症。脉极沉细。外热内寒。肩背胸胁斑出十数点。语言狂乱。或曰。发斑谵语。非热乎。余曰。非也。阳为阴逼。上入于肺。传之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错语如狂。非谵语也。肌表虽热。以手按之。须臾。冷透如冰。与姜附等药数日。约二十余两。得大汗而愈。后因再发。脉又沉迟。三四日不大便。与理中丸三日。其病全愈。以是知此人之狂非阳狂之狂。乃失神之狂。即阴虚也。
柯琴曰。首条。谵语之由。二条。谵语之脉。脉短。是营卫不行。脏腑不通。故死也。二条。
言死脉。三条。言死症。盖谵语本胃实。则不是死症。若谵语而一见虚脉虚症。则是死症。而非胃家实矣。
【纲】仲景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目】朱肱曰。病患有谵语郑声二症。郑声为虚。当用温药。白通汤主之。谵语为实。当调胃承气汤。如服之而谵语止。或更衣者。止后服。不尔。再与之。仲景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世多不别。然亦相似难辨。须凭外症与脉别之。若大小便利。手足冷。脉微细者。必郑声也。大便秘。
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必谵语也。以此相参。然后用药。万全矣。大抵伤寒不应发汗者。汗之必谵语。谵语属胃。和中则愈。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然亦有三阳合病谵语者。有胃实谵语者。或汗多亡阳谵语者。有下利谵语者。有妇人热入血室谵语者。
成无己曰。郑声。不正之音也。汗后。或病久。人声转者是也。盖为正气虚而不全。故使转而不正也。若以重语为重叠之语。与谵语混而莫辨。殊失仲景之旨。
李杲曰。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也。谵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之事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也。
吴绶曰。大都郑声。乃因内虚。正气将脱。而言皆不足之貌。如手足并冷。脉息沉细。口鼻气息短少。所说言语。轻微无力。气少难以应息者。皆元气将脱也。或吃忒不止。神昏气促。不知人事者死。或气息不促。手足颇温。其脉沉细而微者。急以附子汤倍人参主之。或以接气丹、黑锡丹兼进一二服。以助其真气也。或浓煎人参。徐徐与之。或未可用附子者。以三白汤倍人参主之。
戴原礼曰。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言出无伦。
常对空独语。如见鬼状。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年老人遇事则谇语不休。以阳气虚故也。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难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格阳。皆能错语。
须以他症别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热烦。渴而妄言者。乃里实之谵语也。小便如常。大便洞下。
或发躁。或反发热而妄言者。乃阴格阳之谵语也。里实宜下。调胃承气汤。热躁甚而妄言不休。大渴喜饮。理中汤。阴格阳。宜温胆汤、四逆汤、附子理中汤。
又有不系正阳明。似困非困。间时有一二声郑语者。当随症施治。
外有已得汗。身和而妄言者。此是汗出后津液不和。慎不可下。乃非阳非阴者。宜小柴胡和建中汤各半帖。和荣卫。通津液。若阳传入阴。自利。手足厥逆。语或错乱。此虽已自利。其中必有燥屎。犹当下之。阴中之阳。宜调胃承气汤。瘀血在里。大便黑。小便利。小腹痛。其人如狂谵语者。桃仁承气汤。妇人热入血室。亦能谵语。小柴胡汤。
病后血气未复。精神未全。多于梦寐中不觉失声如魇。此不系谵语郑声。宜温胆汤去竹茹。入人参五分。
或用六君子汤。
魏荔彤曰。阳明胃病。固多谵语矣。然谵语亦有虚实不同。不可概施攻下。夫谵语固谵语。惟胃中实热。津液不足。方神明昏昧。而胡乱作语。此谵语也。若胃热不实。则神明不至甚乱而口语亦不甚糊涂。但说了又说。繁言絮语。失其常度耳。盖其中虚气弱。词不达意。故语至再三。此真为虚歉之象。不止伤寒症中有此。杂病气虚者多有之。以此为谵语而攻下。贼夫人之子矣。仲师必详为立辨。令人认明谵语是胡言乱语。郑声是重言复语。故自解之曰。郑声重语也。重字当作平声。
张介宾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此虚实之有不同也。夫二者总由神魂昏乱。而语言不正。又何以分其虚实。但谵语者。狂妄之语也。郑声者。不正之声也。谵语为实。实者邪实也。如伤寒阳明实热。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魂昏乱而谵妄不休者。此实邪也。实邪为病。其声必高。其气必壮。其色必厉。其脉必强。凡登高骂詈。狂呼跳扰之类。皆是也。此之为病。有由燥屎在胃者。
有由瘀血在脏者。有由火盛热极者。有由腹胀便秘口疮咽烂者。察其果实。即当以三承气。或白虎汤、凉膈散之类治之。郑声为虚。虚者神虚也。如伤寒元神失守为邪所乘。神志昏沉而错乱不正者。此虚邪也。虚邪为病。其声必低。其气必短。其色必萎。其脉必无力。凡其自言自语。喃喃不全。或见鬼怪。或惊恐不休。或问之不应。答之不知之类。皆是也。此之为病。有因汗亡阳。因下亡阴者。有因焦思抑郁。竭蹶心气者。有因劳力内伤。致损脾肾者。有因日用消耗。暗残中气者。
凡其病虽起。倒而遏之即止。终不若实邪之难制者。即虚邪也。察其果虚。最忌妄行攻伐。少有差谬。
无不即死。治此者。速宜察其精气。辨其阴阳。舍其外症。救其根本。稍迟犹恐不及。而况于误治乎。甚至有自利身寒。或寻衣撮空。面壁啐啐者。尤为逆候。盖虚损之人。最忌谵妄。故凡身有微热。脉见洪滑者生。
心多烦躁。脉见微弱细急。而逆冷者死。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目】朱肱曰。问。仲景云无犯胃气。何也。答曰。热因经水适来。乘虚入室。故血室有热。
遂令谵语。当以小柴胡解之。却与胃实谵语不同。胃实有燥屎。故宜调胃承气下之。若血热有谵语。
非胃家实。仲景恐人作胃实攻之。故曰。无犯胃气也。大抵谵语是热。属阳。而反见阴症者逆。
刘完素曰。血病则肝伤。肝藏魂。肝伤则魂无所归。心神无主。此所以发谵语也。要之。此非胃实。因热入血室而肝实也。肝热心亦热。肝与心相近也。热伤心气。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
故但头有汗而不能遍身。
此三条。皆因谵语而发。不重热入血室。更不重在伤寒中风。须知谵语有不因于胃者。故不可以谵语定为胃实之症。而犯其胃气。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目】寇宗 曰。谵语者。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也。心藏神而主火。病则热气归焉。伤寒胃中热盛。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昏乱而语言多不知。所以言出无次而成谵妄之语。轻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言错乱。有谵语者。有独语者。有狂语者。有语言不休者。有言乱者。此数者皆因热之轻重也。谵语与独语。虽间有妄错。若与人言。犹有伦次。是热未至于极者也。经曰。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是独语。病犹未剧也。狂语者。热甚者也。由神昏而无所见。甚则至于喊叫也。语言不休。则更甚矣。至于乱语者。妄言詈骂。不避亲疏。为神明乱极。经曰。诸逆发汗。微者难瘥。剧者言乱。是难可复制也。谵语之由。又自不同。有由火劫者。有由汗出者。有由下利者。
有由下血者。有由亡阳者。有由过经者。有由燥屎在胃者。如此条。则由三阳合病者。凡诸此类。
脉短则死。脉和则愈。又身微热。脉浮大生。逆冷脉沉细。不过一日死。实则谵语。收敛在内。
而实者本病也。或气上逆而喘满。或气下夺而自利者。皆为逆。经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谓其正气脱绝也。
鳌按。尿蓄于膀胱。故遗尿为太阳本病。少阳经行身之侧。故难以转侧为少阳病。其余口不仁。
面垢谵语。额上出汗。手足冷。自汗。皆属阳明。故虽三阳合病。实是阳明病。而略兼太少二经。
所以专从阳明主治。其用白虎汤者。以胃热而非胃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