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目】戴原礼曰。烦躁。阴阳经皆有之。阳明经胃有燥屎。故烦。此当下之。太阳经已得汗而烦者。五苓散。少阳亦或有烦。小柴胡汤。阴烦。少阴为多。由阳气传入阴经。阴得阳而烦。自利而渴。烦不得眠者。辰砂五苓散。若不是阳气传阴。阴气犯阴经。吐利手足厥冷而烦。经云。阳虚阴乘之。故烦。又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吴茱萸汤。甚者。四逆汤加葱白二茎。

  外有虚烦一症。乃是病愈后阴阳未复。时发烦热。竹叶石膏汤。痰多睡不宁者。温胆汤。呕者。

  橘皮汤。

  李杲曰。治阴虚发热。烦渴引饮。肌热躁热。至夜尤甚。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此血虚发躁。

  当归补血汤主之。若以白虎与之。则误矣。如轻手脉来浮大。按之即无者。乃无根蒂之脉为散脉也。此虚极而元气将脱也。切不可发表攻热。如误治之。则死。须用大剂人参生脉散。

  柯琴曰。以火误治。阴阳俱虚竭矣。烦躁者。惊狂之渐。起卧不安之象也。急用此汤以安神救逆。

  【纲】仲景曰。太阳病二日。烦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目】柯琴曰。此火逆之轻者。太阳病经二日。不汗出而烦躁。本大青龙症。乃不发汗而反以火熨。火邪入胃。胃中水竭。躁烦不止。此时必用调胃承气汤下之。庶胃气不至于绝也。

  【纲】仲景曰。结胸症悉具。烦躁者亦死。

  【目】魏荔彤曰。结胸症具备。而烦躁独甚。津液内枯。驱之使透表。汗即出而阳必尽。下之虽病去。阴随脱而阳亦亡。故不下亦将死也。下则速其死而已。此条。乃跟上条脉见浮大而言。必结胸症具。脉兼见浮大。而又烦躁。必不同胸初结之烦躁也。且合数者。方可卜其死。不然。烦躁亦前条结胸诸症中之一也。何遽云死也。其浮大之脉。必无根方为死征。若有根仍宜从表治。即烦躁亦未必死。既云结胸症具。则脉已变迟。

  迟则难言兼浮。更难言兼大。忽而浮大。非阳邪欲透表。则正阳上越耳。

  鳌按。亦字。承上条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来。故曰亦也。

  卷四

  咳嗽

  【纲】仲景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病去欲解也。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者。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主之。

  【目】朱震亨曰。伤寒太阳症咳嗽。小青龙、小柴胡也。大抵热在上焦。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而微喘。少阳少阴。俱有咳症。

  韩祗和曰。前二条。是由停饮而咳者也。虽皆为停饮所作。而小青龙所主。为水饮与表寒相合而咳者。真武汤所主。为水饮与里寒相合而咳者。不可不知也。夫或表寒。或里寒。协水饮则必动肺。以形寒寒饮则伤肺故也。

  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

  是令咳也。甚者续而不已。连连不止。坐卧不安。语言不竟。动引百骸。声闻四近矣。

  龚信曰。水气太阳寒水之气也。咳者。水气射肺也。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已留其合矣。心下之水气。又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合邪。故咳也。水气在心下。则咳为必然。喘为或然。

  亦如柴胡汤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散主之。

  【目】赵嗣真曰。此二条。是邪气自表传里而咳者也。虽皆为邪气传里。而小柴胡所主。为阳邪传里动肺而咳。四逆散所主。为阴邪传里动肺而咳。又不可不识也。夫或阳邪。或阴邪。自表传里。则必动肺。以脏真高于肺故也。停饮而咳。表邪传里而咳。固已。又有肺寒而咳者。内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寒气。寒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嗽者。是肺寒而咳也。

  陶华曰。咳者。謦咳。俗谓之嗽。肺主气。肺为邪所乘。气逆而不下。故令咳也。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在半表半里而咳者。治各不同。其水咳三症。不可不辨。小青龙治太阳之表水也。十枣汤治太阳之里水也。真武汤治水症之水气也。盖水与表寒合。用小青龙汗之。水与里寒合。用真武汤温之。里癖合水动肺而咳。用十枣汤下之。太阳病。身热咳嗽干呕。喘而利。小青龙汤。恶寒身痛。只根据本方。身凉咳嗽。干呕微利。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十枣汤。四肢沉重。腹痛下利。咳嗽或呕。真武汤。

  【纲】仲景曰。咳而小便利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四肢厥逆冷。

  【目】成无己曰。咳为肺疾。治之必发散方可。然必不可发汗。如本条是也。

  吴绶曰。凡表寒咳嗽。脉浮恶寒。身疼拘急而无汗也。麻黄汤。或三拗汤汗之。痰唾如胶者。

  金沸草散汗之。若有热者。参苏饮去木香、人参。加麻黄、桑皮、杏仁汗之。若虚弱人感冒风寒而咳嗽有痰。或恶风头疼干呕者。人参杏仁汤。伤寒二三日传少阳经。脉弦口苦。发热而咳嗽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姜、枣。加五味、干姜。若发热胸中烦满而咳。加炒栝蒌。若胸胁痞满发热而咳。加枳壳、桔梗。凡阴症手足冷。脉沉细而咳嗽。四逆汤加五味。大抵伤寒咳嗽。非比杂症。按仲景治例有嗽者。不分阴阳二症。俱用五味、干姜也。若五味收肺气而止嗽。干姜入肺经而散逆气也。凡初秋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热喜伏于内。咳嗽。曲折不可得气息。喉哑失声。干嗽。喉中如梗者。射干汤。

  李中梓曰。有声无痰曰咳。有声有痰曰嗽。

  朱 曰。夫咳嗽之疾一也。或曰。咳者有声而无痰。嗽者有痰而无声。又曰。咳为阳。嗽为阴。皆无考据。咳嗽非独寒也。六气皆能为嗽焉。风嗽者。头目眩晕。痰涎不利。宜通圣散汗之。搜风丸清之。火嗽者。口燥舌干。喘逆唾血。

  宜凉膈散加当归、桔梗治之。大金花丸解之。暑嗽者。面赤手冷。头有自汗。宜白虎汤除之。湿嗽者。面肿上喘。宜大橘皮汤止之。甚者三花神 丸下之。燥嗽者。往来寒热。涕唾稠粘。宜柴胡饮子治之。寒嗽者。手足厥逆。宜宁肺散收之。彼谬医不分六气。执以为寒。骤用枯矾、粟壳。虽老亦无悟矣。

  鳌按。朱氏六气为嗽之论。乃统杂病言之。而伤寒咳嗽。其原亦有由六气者。治法固可参考。

  卷四

  喘

  【纲】仲景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目】刘完素曰。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抬肩张口。掀肚摇身是也。伤寒之喘。有由邪气在表。气不利而喘者。有由寒水之气。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伤寒止于邪气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坚。设或腹满而喘。则又为可下之症。

  鳌按。本症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其喘者。因风寒外束。阳气不伸而郁于内也。太阳为开。本症又宜开。故仲景立麻黄法以开之。

  【纲】仲景曰。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

  加浓朴、杏仁佳。

  【目】鳌按。来苏集谓桂枝症上复冠太阳字。见诸经皆有桂枝症。是桂枝不独为太阳设。固已。

  愚窃谓太阳病下。复接桂枝症字。亦可见太阳治方。不独一桂枝汤。而此则为桂枝汤之症。非别方之症。且可见喘而汗出者。以邪束于外阳扰于内也。总之。此条为微热在表。而大热入里之症。

  故仲景制此轻清苦寒之剂。喘本为麻黄症。既制葛根芩连方治之。又以桂枝加朴杏为治。皆不用麻黄。何也。盖因妄下后。表虽不解。毕竟腠理已疏。故不用麻黄而用桂枝。且桂枝方中有芍药。若单加杏仁。喘虽微。恐不胜任。故必佐以浓朴。斯喘随汗解也。杏仁。治喘胜品。

  【纲】仲景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阳明症。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目】朱肱曰。伤寒喘。只有太阳阳明两症。

  柯琴曰。三阳俱受气于胸中。而部位则属阳明。若喘属太阳。呕属阳明。故胸满而喘者。尚未离乎太阳。虽有阳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也。

  鳌按。病虽已入阳明。脉浮无汗而喘。故为未离太阳也。故仍用麻黄汤。

  【纲】仲景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无汗。而喘。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无汗而喘。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目】陶华曰。伤寒发喘。有邪在表者。有邪在里者。有水气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坚。外症无汗。法当汗之。在里者。心腹胀满。外症有汗。法当下之。其由水气者。心下怔忡。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经云。喘而汗出。宜利之。汗不出而喘。宜发之。其或直视谵语。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死症也。水气喘咳。乃太阳汗后。饮水多而水停心下也。既用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矣。其或兼小腹痛者。则小青龙去麻黄加茯苓。阴病喘促。返阴丹。

  喻昌曰。误用桂枝固卫。寒不得泄。气逆变喘。本当用大青龙。乃于汤中除去桂枝、姜、枣者。

  一误不堪再误也。然治之终不出麻杏甘石之外。见内饮水多。外行水灌。皆足以敛邪闭汗。不独误行桂枝汤为然也。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一从桂枝。一从麻黄。分途异治。由中风之误下而喘者。用浓朴、杏仁加入桂枝汤中观之。则伤寒之误下而喘者。用石膏加入麻黄汤中。乃天造地设。两不移易之定法。

  仲师所以谆谆告戒者。正恐人以伤寒已得汗之证。认为伤风有汗而误用桂枝。故特出误汗误下两条。示以同归麻黄一治之要。益见荣卫分途。而成法不可混施也。

  鳌按。喻注饮水过多。水气上逆。其说甚是。而以水灌为沃其皮肤。则谬。

  此二条无字。旧本俱讹在大热字上。柯氏韵伯始改正之。

  【纲】仲景曰。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目】柯琴曰。未发汗。因风寒而喘者。是麻黄症。下后微喘者。桂枝加朴杏症。喘而汗出者。

  葛根芩连症。此汗后津液不足。饮水多而喘者。五苓散症。水灌亦喘者。形寒饮凉。皆能伤肺。

  气迫上行。是以喘。

  鳌按。汉时治病。服药而外。有水治火治之法。以水灌之。料即是水治。但不知如何用法。若喻以为沃其皮肤。恐未尽然。

  【纲】仲景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加减法。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目】朱肱曰。麻黄主喘。何故去之。答曰。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当汗也。故去之。

  鳌按。此二条之喘。皆因心下有水气。小青龙与小柴胡俱为枢机之剂。故皆设或然症。各立加减法。咳与喘。皆水气射肺也。

  【纲】仲景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此为命绝。

  【目】成无己曰。此皆邪气内盛。正气欲脱。气壅上逆也。皆不治之症。

  卷四

  呕吐

  【纲】仲景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目】张云岐曰。呕。有声者也。俗谓之 。吐。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于呕。

  则曰食谷欲呕。于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则呕吐之有轻重。可知矣。伤寒之呕。有责于热者。

  有责于寒者。至于吐。则悉言虚冷。经曰。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又曰。胃中虚冷。故吐。可见其概矣。

  鳌按。此言寒邪初感。太阳先受第一日也。初受之日。已有吐意。已伏呕逆之机。故兼有烦躁之症。急数之脉也。将者将然未然之词。

  【纲】仲景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目】王履曰。呕家之为病。气逆者必散之。痰饮者必下之。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是要散其逆气也。

  金匮又曰。呕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则止。是要下其痰饮也。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下者。

  谓其气逆而未收敛为实也。其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为难治。谓其虚寒之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