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法祖


  热在膀胱而便血。亦脏病传腑。此阴乘阳也。然气病而伤血。又阳乘阴也。亦见少阴中枢之象。此是自阴转阳。与太阳热结膀胱。血自下者。见症同而病因异。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虽烦利必自愈。此亦是脾家实。露出太阳底板。故得与太阴。七八日暴烦下利自止同。盖少阴来复之。阳微。则转属太阴而秽腐自去。盛则转属阳明而糟粕不传。郁则内实而入阳明大府广肠之区。横则外达而遍太阳内外盛血之部。要知紧脉转微。是复少阴本脉。故转太阴而自解。脉沉细数。是兼阳脉。故入阳经而为患。然热虽甚不死。亦阴自阳则解之变局也。

  六经皆有烦躁。而少阴更甚者。以其阴之虚也。盖阳盛则烦。阴极则躁。烦属气。躁属形。烦发于内。躁见于外。是形从气动也。先躁而后烦。是气为形役也。不躁而时自烦。是阳和渐回。故可治。不烦而躁。是五脏之阳已竭。惟魄独居。

  故死。故少阴以烦为生机。躁为死兆。

  伤寒以阳为主。不特阴症见阳脉者生。亦阴病见阳症者可治也。凡蜷卧四逆。吐利交作。纯阴无阳之症。全赖一阳来复。故反烦者可治。手足反温者。反发热者不死。

  太阳少阴。皆有身痛骨节痛之表。水气为患之里。太阳则脉浮紧而身发热。用麻黄汤发汗。是振营卫之阳以和阴也。

  少阴之脉沉而手足寒。用附子汤温补。是扶坎中之阳以配阴也。太阳之水属上焦。小青龙汗而发之。阳水当从外散也。

  少阴之水属下焦。真武汤温而利之。阴水当从下泄也。阴阳俱紧。与太阳伤寒相似。夫紧脉为寒。当属少阴。然病发于阴不当有汗。反汗出者。阴极似阳。阳虚不能藏精所致也。亡阳之前。已先亡阴矣。阳无所根据。故咽痛呕吐。见阳虚之不归。阴不能藏。故下利不止。见真阴之欲脱也。则附子汤。用三白以滋阴。参附以回阳。为少阴反本还元之剂。

  肾主五液。入以为汗。少阴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阴不得有汗。仲景治少阴之表。于麻黄细辛中加附子。是升阳液而为汗也。若真阴为邪热所逼。则水随火越。故反汗出。仲景治少阴之里。附子汤中任人参。是补肾液而止汗也。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条。是少阴经文。王氏集之脉法中。故诸家议论不一。夫少阴脉络。肺主鼻。故鼻中涕出。少阴脉络舌本。故舌上苔滑。少阴大络。注诸络以温足胫。故足冷。此症不名亡阳者。因不汗出。内不吐利也。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此为内热。阴阳脉紧。舌上苔滑。蜷卧足冷。又是内寒。此少阴为枢。故见寒热相持之症。而口舌唇鼻之半表半里。恰与少阳之口苦。咽干。目眩。相应也。勿妄治者。恐阴阳相持。苟清火温补等法。用之不当。宁静以待之。至七日来复。微发热。手足温。是阴得阳之解也。故八日以上。反大发热。再加吐利。即是亡阳。若其人反加微寒。寒甚于表。上焦应之。必欲呕矣。若加腹痛。是寒甚于里。中焦受之。必欲利矣。当此阴盛。急当扶阳。庶不为假热所惑而妄治。

  但欲寐。即是不得眠。然但欲寐是病情。乃问而知之。不得眠是病形。可望而知之。欲寐是阴虚。不眠是烦躁。故治法不同。

  三阳惟少阳无承气症。三阴惟少阴有承气症。少阳为阳枢。阳稍虚。便入于阴。故不得妄下以虚其元阳。少阴为阴枢。阳有余。便伤其阴。故当急下以存其真阴。且少阳属木。惟畏其克土。故无下症。少阴主水。更畏有土制。故当急下。盖真阴不可虚。强阳不可从也。

  少阴病。用大承气急下者。有三病症。得病三二日。热淫于内。肾水不支。因转属阳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也。

  急下之。谷气下流。津液得生矣。得病六七日。当解不解。津液枯涸。因转属阳明。故腹胀不大便。所谓已入于腑者。

  下之则胀已。宜于急下者。六七日来阴虚已极。恐土实于中。心肾不交耳。若自利纯清水。心下痛。口燥舌干者。是土燥火炎。脾气不濡。胃气反浓。水去而谷不去。故宜于急下。

  少阴为性命之枢。少阴病。是死生关。故六经中。独于少阴历言死症。然少阴中风始得时。尚有发热脉沉可证。若初受伤寒。其机甚微。脉细微。但欲寐。口中和。背恶寒。人已皆不觉其为病也。若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浮者。

  此表中阳虚症。心中烦。不得卧。此里之阴虚症也。若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与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苔滑者。此少阴半表半里。阴阳驳杂之症也。

  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而咽痛吐利者。此阴极似阳。肾阳不归。为亡阳症也。若至八九日。一身尽热者。是寒极生热。肾阳郁极。而胜复太过也。其腹痛下利。小便不利者。有水火之分。若四肢沉重疼痛。为有水气。是阳虚而不胜阴也。若便脓血。与泄利下重者。此为火。此阳邪陷入阴中也。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赤者。是下虚而极阳也。吐利兼作。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是阴极而发躁也。岐伯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定其中外。各守其乡。此即仲景治少阴之大法也。

  同是恶寒蜷卧。利止手足温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治。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不烦而躁。四逆而脉不至者死。同是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烦躁四逆者死。同是呕吐。汗出大便数少者可治。自利烦躁不得卧者死。

  盖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无阳则死。独阴不生故也。

  卷下

  厥阴病解第六

  太阴厥阴。皆以里症为提纲。太阴为阴中之至阴而主寒。故不渴。厥阴为阴中之阳而主热。故消渴也。太阴主湿土。

  土病则气陷下。湿邪入胃。故腹痛自利。厥阴主相火。火病则气上逆。火邪入心。故心中疼热也。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厥阴饥不欲食。食即吐蛔。同是食不下。太阴则满。厥阴则饥。同是一吐。太阴则吐食。厥阴则吐蛔。此又属土属木之别也。太阴为开。本自利。而下之则开拆胸下结硬者。开拆反合也。厥阴为合。气上逆。而下之则合拆。利不止者。

  合拆反开也。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又名阴之绝阳。是厥阴宜无热矣。然厥阴主肝。而胆藏内。则厥阴热症。皆少阳相火内发也。要知少阳厥阴。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内。是厥阴病。相火出于表。为少阳病。少阳咽干。即厥阴消渴之机。

  胸胁苦满。即气上撞心之兆。心烦即疼热之初。不欲食。是饥不欲食之根。喜呕。即吐蛔之渐。故少阳不解。转属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而欲愈。如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不欲食。至热除欲食。其病愈者是也。

  太阴提纲。是内伤寒。不是外感。厥阴提纲。是温病而非伤寒。要知六经各有主症。是仲景伤寒杂病合论旨也。

  诸经伤寒无渴症。太阳不恶寒而渴。是温病矣。杂症矣。惟厥阴伤寒。肝木郁而不得出。热甚于内。欲窃母气以克火。故渴欲饮水。若不恶寒。当作温病治之。要知温乃风木之邪。是厥阴本病。消渴是温病之本。厥利是温病之变。内经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此正其类矣。

  厥阴消渴。即以水饮之。所以顺其欲。然少与之。可以平亢火。多与之。反以益阴邪。当量其消与不消。恐水渍入胃耳。

  渴欲饮水。与饥不欲食对看。始尽厥阴病情。

  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症。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夫阴寒如此。而不同姜附者。以相火寄于肝位。虽寒而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手足愈冷。肝胆愈热。故厥深热亦深。所以伤寒初起脉症如此者。不得遽认为虚寒。妄投姜附以遗患也。厥者必发热。热与厥相应。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定局。

  先热后厥。厥热往来。厥多热少。热多厥少。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变局。皆因其人阳气多寡而然。如太阳伤寒。亦有已发热未发热之互辞也。

  内经之寒热二厥。因于内伤。与本论因外邪者不同。内经热厥。只在足心。是肾水起涌泉之下也。本论热厥。因热在肝脏。而手足反寒。故曰厥深热亦深。内经之寒厥。有寒无热。本论之寒厥。先厥者。后必发热。热胜则生。寒胜则死。此内伤外感之别。

  厥阴有晦朔合具之理。阴极阳生。故厥阴伤寒反以阳为主。厥少热多。是为生阳。故病当愈。厥多热少。是为死阴。

  故病为进。如热气有余者。或便脓血。或发痈脓。亦与内经热厥不同。

  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阳气起于五指之表。气血和调。营卫以行。则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也。厥阴无阳。厥阴病则阴阳不顺接。故手足逆冷。若热少厥微而指头寒。知病可愈。手足反温者。虽下利必自愈。此阴阳自和而顺接也。盖脉微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是阴阳之气绝矣。

  本论云。诸四逆厥者。不可下。又曰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二义不同。当理会上下文。盖诸四逆是指虚寒症言。故曰虚家亦然。应下之。是单指热厥言。故曰厥深热亦深。盖发汗。只能引火上升。不能逐热外散。故令口伤。若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此时外寒切迫。内热未起。又当发汗。

  厥而脉微欲绝。是伤寒所起之脉。所谓不可下者是矣。脉滑而厥。是内热闭郁之脉。所谓厥应下之是已。下之是下其热。非下其实。泄利下重者。四逆散。欲饮水数升者。白虎汤。此厥阴之下药。所以下无形之邪也。若以承气下之。

  利不止矣。诊厥阴病以阳为主。而治厥阴病以阴为主。故当归四逆不去芍药。白头翁汤重用连柏。乌梅丸用黄连至一斤。

  又佐黄柏六两。复脉汤用地黄至一斤。又佐麦冬八两。要知脉微欲绝。手足厥冷者。虽是阴盛。亦不阳虚。故即可表散外邪。而不可固里。脉代结。心动悸者。似乎阳虚。实为阴弱。只可太剂滋阴。而不可温补。所以然者。肝之相火本少阳之生气。而少阳实出于坎宫之真阴。经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又曰。阴虚则无气。又曰。少火生气。壮火实气。

  审此。则知治厥阴之理矣。

  中州。四肢。皆脾所主。厥阴伤寒。手足逆冷。而又下利。是木克土也。复发热者。下利必自止。火生土也。若肝火上行逼心。故反汗出。气上撞心。心不受邪。因而越之。故咽中痛。而喉为痹耳。若发热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是阳虚外亡。为有阴无阳。与少阴亡阳同义。若肝火内行而入脾。土火合德。必无汗而利自止。若发热而利不止。此肝火内陷。血室不宁。故便脓血。若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是土败木贼。诸阳之本绝也。厥阴伤寒。有乘脾乘肺二症。

  疑似难明。最当详辨。一曰伤寒腹满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夫腹满语。似胃家实。然脉浮紧而不潮热。非阳明脉也。脉法曰。脉浮而紧者。名曰弦。此弦为肝脉矣。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

  肝气盛则多言。是腹满由肝火。而语乃肝气所发也。木旺则侮其所胜。直犯脾土。故名纵。一曰伤寒发热。啬啬恶寒。

  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夫发热恶寒。似太阳之表。未经大汗而大渴。非转属阳明。未经妄下而腹满。非转属太阴。且头不痛。胃不实。不下利。断非三阴症矣。要知发热恶寒。是肺病。肺虚而肝火乘之。

  脾畏木邪。水精不上归于肺。故大渴。肺不能通调水道。故腹满。是侮所不胜。寡于畏也。故名横。一纵而乘脾。一横而乘肺。总是肝有亢火。当泻无补。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募原清。则三气皆顺。表里尽解矣。此非汗吐下清利诸法所可治。故宜针。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此亦肝乘脾也。故先与小建中安脾。继与小柴胡疏木。要知小建中。是桂枝汤。

  加芍药以平肝。加饴糖以缓急。为厥阴伤寒驱邪发表和中止痛之神剂也。不瘥者。中气虚而不振。邪尚留连。继以小柴胡补中发表。令木邪直走少阳。使有出路。所谓阴出之阳则愈也。仲景有一症而用两方者。在太阳先麻黄继桂枝。是先外后内法。在厥阴先建中继柴胡。是先内后外法。亦是令厥阴转属少阳之机。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此亦肝乘肺也。虽不发热恶寒。亦木实金虚。水气不利所致。彼腹满者。是水气在中焦。故刺期门以泻其实。此水在上焦。故用茯苓甘草汤以发其汗。此方是代水为汗。发邪内散之剂。即厥阴治厥之剂也。

  厥阴中风之脉。与他经不同。凡脉浮为风。此云不浮为未愈。是厥阴中风。脉反沉矣。此木犹阴处。风入地中。木郁不舒。故未愈。微浮是风行地上。草木发陈。复厥阴风木之常。故愈也。

  凡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厥阴中风。其脉既沉。其症亦为在里。此热利下重。是厥阴中风也。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是有水气。厥阴中风。热利下重。是有火气。故以白头翁为主以治风。芩连为辅以清火。佐秦皮以升九地之风。则肝木欣欣向荣矣。下利而渴欲饮水。是厥阴之消渴。亦中风之烦所致也。下利脉沉弦。是沉为在里。弦为风脉。弦而大。

  是风因火动。故利未止微弱数者。是风少火微。故为自止。虽发热不死者。阴出之阳也。下利有微热汗出。是中风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