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法祖
伤寒法祖
看往来二字。即见有不寒热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无形之表。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无形之里。其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者。此七症皆偏于里。惟微热微寒为在表。
皆属无形。惟胁下痞硬为有形。皆风寒通症。惟胁下痞硬。为少阳总。是气分为病。非有实热可据。故皆从半表半里之治法。
少阳为游部。其气游行三焦。循两胁。输腠理。是先天真元之气。所以谓之正气。正气虚。不足以固腠理。邪因腠理之开。得入少阳之部。少阳主胆。为中正之官。正气虽虚。不容邪气内犯。必与之相搏。搏而不胜。所以邪结胁下也。往来寒热。即正邪相争之象。更实更虚。所以休作有时。邪实正虚。所以默默不欲饮食。仲景于表症不用人参。
此因正邪分争。正不胜邪。故用之扶元气。强主以逐寇也。若外有微热。而不往来寒热。是风寒之表未解。不可谓之半表。当小发汗。故去人参加桂。心烦与咳。虽逆气有余。而正气未虚。不可益气。故去人参。如太阳汗后。身痛而脉沉迟。与下后协热利。而心下硬。是太阳之半表半里症也。表虽不解。里气已虚。故参桂兼用。是知仲景用参。皆是预保元气耳。更有脉症不合柴胡者。仍是柴胡症。本论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半在里。半在表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可与小柴胡汤。此条是少阳阳明并病。而脉症俱是少阴。五六日又少阴发病之期。若谓阴不得有汗。则少阴亡阳。
亦有反汗出者。然亡阳与阴结。其别在大便。亡阳。则咽痛吐利。除阴结则不能食。而大便又反硬也。亡阳。与阴阳结。
其别在汗。亡阳者。卫气不固。汗出必遍身阳结者。热邪闭郁。汗在头也。阳结阳微结之别。在食。阳明阳盛。故能食。而大便硬。此为纯阳结。少阳阳微。故不能食而大便硬。此为阳微结。故欲与柴胡汤。必究其病在半表。然微恶寒。亦可属少阴。但头汗出。始可属少阳。故反复讲明头汗之义。可与小柴胡而勿疑也。所以然者。少阳为枢。少阴亦为枢。故见症多相似。必于阴阳表里辨之真。而审之确。始可一剂而瘳。此少阴少阳之疑似症。又柴胡症之变局也。
少阳居人身之半。胁居一身之半。故胁为少阳之枢。而小柴胡为枢机之剂也。岐伯曰。中于胁。则入少阳。此指少阳自病。然太阳之邪。欲转属少阳。少阳之邪。欲归并阳明。皆从胁转。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者。
是太阳并病。将转属少阳之机也。以小柴胡与之。所以断太阳之来路。如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是少阳阳明并病。此转属阳明之路也。以小柴胡与之。所以开阳明之出路。若据次第传经之说。必阳明始传少阳。
则当大便硬而不当溏。当曰胸胁始满。不当曰满不去矣。又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此虽已属阳明。而少阳之症未罢也。盖少阳之气。游行三焦。因胁下之阻隔。令上焦之治节不行。水精不能四布。故舌上有白苔。
而呕。与小柴胡。转少阳之枢。则上焦气化始通。津液得下。胃家不实。而大便自输矣。身然而自汗解者。是上焦津液所化。故能开发腠理。蒸肤泽毛。若雾露之溉。与胃中邪热薰蒸。而自汗不解者。不同。
东垣云。少阳有不可汗吐下利小便四禁。然柴胡症中口不渴。身有微汗者。仍加桂枝以取汗。下后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甘姜汤汗之。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语。身重者。柴胡龙骨牡蛎汤中。同大黄茯苓以利小便。柴胡症具。反下之。心下满而硬痛者。大陷胸汤下之。医以丸药下之。而不得利。已而微利。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下之。是仲景于小阳经中。以备汗下利小便法也。若吐法。本为阳明初病。胸中实。不得食。不得吐。而设。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下兀兀欲吐。复不能吐。亦是胸中实。当吐之。若水饮蓄于胸中。虽是有形而不可为实。故不可吐。何则。少阳之喜呕。呕而发热。便见中气之虚。但热而不实。
故用人参以调中气。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故少阳之呕。与语不并见。所以呕者是少阳本症。语是少阳坏症。然本渴而饮水呕。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又非柴胡症。是呕中又当深辨也。按呕渴虽六经俱有之症。而少阳阳明之病机。在呕渴中分。渴则转属阳明。呕则仍在少阳。如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因三焦之不通。
病未离少阳也。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此两火之并合。病已过少阳也。夫少阳始病。便见口苦。咽干。目眩。
先已津液告竭矣。故太阳之病。最易转属于阳明。所以发汗即胃实而语。故小柴胡中。已具或渴之症。方中用参苓甘枣皆生津之品。以预防其渴。服之反渴。是相火炽盛。津液不足以和胃。即转属阳明之机也。
少阳妄下后。有二变。实则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用大陷胸汤下之。虚则但满而不痛为痞。用半夏泻心汤和之。
此二症皆从呕变。因不用柴胡。令上下不通。津液不下耳。
本论云。伤寒中风。有柴胡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者。言往来寒热。是柴胡主症。此外兼见胸胁满硬。心烦喜呕。及或为诸症中凡有一者。即是半表半里。故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因柴胡为枢机之剂。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故症不必悉具。而方有加减法也。然柴胡有疑似症。不可不审。如胁下满痛。不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又但欲呕。腹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症。如此详明。所云但见一症便是者。又当为细辨矣。
卷下
太阴病解第四
按热病论云。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嗌干。此热伤太阴之标。自阳部注经之症。非太阴本病也。仲景立本病为提纲。因太阴主内。故不及中风四肢烦疼之表。又为阴中至阴。故不及热病嗌干之症。太阴为开。又阴道虚。太阴主脾。所生病。脾主湿。又主输。故提纲主腹满时痛。而吐利。皆是里虚不固。湿胜外溢之症也。脾虚则外亦虚。食不下者。胃不主纳也。要知胃家不实。即转太阴耳。世举阳明传少阳之谬。反昧传太阴之义。热病腹满。是热郁太阴之经。有嗌干可证。症在表也。寒温腹满。是寒生至阴之藏。有自利可证。病在本也。脾经有热。则阴精不上输于肺。故嗌干。脏有寒。则脾不能为胃行其精液。故下利。夫阳明之当下因本病。而太阴之下症。反在标病。可见阴阳异位之故。
又以见阴从阳转之义也。
参中阴溜府之义。知热邪不遽入至阴。虽热在太阴之经。而实仍在阳明之胃。可知下症只在阳明。太阴本无下法。
腹满亦两经之症。不大便而腹满。或绕脐痛者。为实热。属阳明。下利而腹满时痛。为虚寒。属太阴。寒湿是太阴本症。湿热又伤寒所致之变症也。其机关在小便不利。则湿热外见而身黄。小便自利。非暴烦下利而自愈。即大便硬而不使。所以然者。脾肤相连。此脾家实。则腐秽自去。而成太阴之开。若胃家实。则地道不通。而转阳明之合矣。叔和但知有阳明。不知有太阴阳明症。
序例谓太阴受病。脉当沉细。不知沉细。是太阴本病之脉。不是热症嗌干之脉。盖脉从病见。如太阴中风则脉浮。
不从脏之阴。而从风之阳也。然浮为麻黄汤脉。而用桂枝者。以太阴是里之表症。桂枝汤。是里之表药。因脾主肌肉。
是宜解肌耳。太阴伤寒脉浮而缓者。亦非太阴本病。盖浮为阳脉。缓为胃脉。太阴伤寒。脉不沉细。而反浮缓。是阴中有阳脉。有胃气。所以手足自温。而显脾家之实。或发黄便硬。而转属阳明。此脉症在太阴阳明之间。故曰系在。若太阴自受寒邪。不应如是矣。
太阴脉浮为在表。当见四肢烦疼等症。沉为在里。当兼腹痛吐利等症。表有风热可发汗。宜桂枝汤。里有寒邪当温之。宜四逆辈。太阳而脉沉者。因于寒。寒为阴邪。沉为阴脉也。太阴而脉浮者。因于风。风为阳邪。浮为阳脉也。当知脉从病变。不拘于经。故阳经有阴脉。阴经有阳脉。世为脉在三阴则俱沉。阴经不当发汗者。未审此耳。
太阴中风。阳微阴涩。不长者为欲愈。要知涩与长。不是并见。涩本病脉。涩而转长。病始愈耳。风脉本浮。今浮已微。知风邪当去。涩则少气少血。故中风。今长则气结。故愈。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太阴伤寒。手足自温。此指表热言也。热在四肢。则身体不热可知。盖太阴主内。表当无热。
惟四肢为诸阳之本。脾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得主四肢。则四肢之温热。仍是阳明之阳也。且曰自温。便见有时不温。
有时四肢厥逆矣。
内经云。人有四肢热。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阴气虚而阳气盛。风者阳也。四肢亦阳也。两阳相搏。是人当肉烁。
此即太阴中风症。要知太阴中风。与三阳不同。太阴之病。名曰关。故阳邪不得深入。惟病在四关。久而不愈。脾液不足以充肌肉。故肉烁。世人最多此症。其有手足心热者。亦中风之轻者耳。然太阴中风。因阴虚而阳凑之。外风为内热所致。但当滋阴以和阳。不得驱风而增热也。
手足自温句。暗对身不发热言。非言太阴伤寒。必当手足温也。夫病在三阳。尚有手足冷者。何况太阴。陶氏分太阴手足温。少阴手足寒。厥阴手足冷。是大背太阴手足烦疼。少阴一身尽热之义矣。凡伤于寒则为病热。寒为阴。太阴为至阴。两阴相合。无热可发。惟四末为阴阳之会。故尚温耳。惟手足自温。中宫不遽受邪。故或发身黄。或暴烦下利自止。即手足自温处。因以见脾家之实也。
发黄。自阳明病。太阴身当发黄。非言太阴本有发黄症也。以手足温处。是阳明之阳盛。寒邪不得伤太阴之脏。脏无寒而身有湿。故当发黄。若湿从溺泄。暴烦下利。仍是脾主转输。故不失为太阴病。若烦而不利。即胃家之热实。非太阴之湿热矣。此太阴伤寒。全藉阳明之阳为之根。故有转属之症也。人知伤寒以阳为主。不知太阴伤寒以阳明为主。
东垣以有声无声分呕吐非也。呕吐皆有声有物。惟干呕是有声无物。呕以水胜。属上焦也。吐以物胜。属中焦也。
六经皆有呕属少阳。以喜呕。故吐属太阴。而不属阳明。亦主输主内之分。
太阳以阴为根。而太阴以阳为本。太阳不敢妄汗。尤恐亡少阴之津也。太阴不敢轻下。恐伤阳明之气也。太阴本无下症。因太阳妄下。而阳邪下陷于太阴。因而有桂枝汤。加芍药等法。太阴脉弱。知胃气已动。盒饭少加矣。此因里急后重者不可不用。又不可多用。故如此叮咛耳。
卷下
少阴病解第五
少阴一经。兼水火二气。寒热杂居。故为病不可捉摹。其寒也症类太阴。其热也症似太阳。故仲景以微细之病脉。
欲寐之病情为提纲。立法于象外。使人求法于病中。凡症之寒热之真假。仿此义以推之。其阴阳虚实见矣。五经提纲。
皆是邪气盛则实。惟少阴提纲。是指正气夺则虚者。以少阴为人身之本也。然邪气之盛。亦因正气之虚。故五经皆有可温可补症。正气之夺。亦因邪气之盛。故少阴亦有汗吐下症。要知邪气盛。而正气已虚者。固本即以逐邪。正不甚虚。
而邪气实者。逐邪正所以护正。此大法也。
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弦为木象。弦而细者。是阳之少也。微为水象。微而细者。是阴之少也。此脉气之相似。
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其行阳二十五度。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脏腑。少阴病。则枢机不利。故欲寐也。与少阳喜呕者同。呕者主出。阳主外也。寐者主入。阴主内也。喜呕是不得呕。欲寐是不得寐。皆在病患意中。得枢机之象如此。
少阴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然可汗之机。亦见于此。夫微为无阳。数则有复阳矣。须审其病为在里而禁汗。不得拘沉为在里而不发汗也。发汗脉沉者。是病为在表。以无里症。故可发汗。若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是迟而无阳。病为在里。又不得以浮为在表。而发汗矣。要知阴中有阳。沉亦可汗。阳中有阴。浮亦当温。若八九日。一身手足本热。是自里达表。阳盛阴虚。法当滋阴。又与二三日无里症者不侔。
太阴是阳明之里。阳明不恶寒。故太阴虽吐利腹痛。而无恶寒症。少阴是太阳之里。太阳恶寒。故少阴吐利必恶寒。
阴从阳也。太阴手足温者必暴烦下利而自愈。是太阴藉胃脘之阳。少阴吐利。亦必手足温者可治。手足厥者不治。是下焦之虚寒。既侵迫于中宫。而胃脘之阳。仍得敷于四末。始知先天之元阳。仍赖后天之胃气培植也。
太阳是少阴之标。太阴是少阴之本。少阴阴虚。则移热于膀胱。故一身手足尽热而便血。从标也。少阴阳虚。则移寒于脾而吐利。从本也。
少阴传阳。症有二。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是传阳明。脏气实则还之腑也。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是传太阳。阴出之阳。下利极而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