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上章既明不可多用麻黄汤,此条言失用麻黄汤,因而致衄,太阳症仍在,仍用麻黄汤,申明致衄后,太阳表邪不解,仍要发表。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身体枯燥。

  太阳伤寒未发热,火劫发汗,尚不为害。太阳中风,阳邪症火劫,则邪热被火热,血气妄溢,失其常度,其身必发黄。火伤于上,阴血足者,尚能作衄而解;火伤于下,阴血亏损者,必致小便不利,阴阳皆虚,而肌肉消烁。

  阳明病,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此必衄。

  此明鼻衄之症,非独太阳之邪,侵入阳明。阳明本经,亦有成衄者。如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在口,不欲咽下,此阳明热在血分,亦必发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阳明表热;口鼻干燥能食,阳明里热。表里皆热,则迫血妄行为衄。

  升麻干葛汤 见烦躁。

  茅根汤 茅花一味。

  茅性清凉,根能凉血止烦,花苗专凉上焦之血,故治衄。

  黄芩芍药汤黄芩 白芍药 川连 甘草阳明表热而衄,前方升麻葛根汤;阳明表热而衄,用此汤,家秘加生地、当归,以当归辛散,同芩、连、生地,则血凉而当归经矣。

  犀角地黄汤生犀角 山栀 白芍药 荆芥 牡丹皮 赤芍药 生地 黄芩此方不独治衄,兼治咳血吐血;不独治内伤肝肾血,即阳明外感亦当从此方出入加减。加黄芩、荆芥,则血凉不上升;若大便实者,加当归、酒蒸大黄,其血立刻归经。家秘用当归同凉血药则下顺归经之功最大。

  地黄饮子生地 丹皮 天门冬 黄芩 地骨皮 白芍此治肝肾精竭,血燥劳瘵之方。若尺脉大,加黄柏、知母。以外感发衄,皆因本元血分有火,故亦立此方。

  门冬饮子麦门冬 地骨皮 知母 石膏 生地 丹皮 白芍药此通治鼻血之方。若阳明表症,加升麻、干葛、荆芥、黄芩;若里热便结,加当归、大黄。

  干葛石膏汤干葛 石膏 知母 甘草 丹皮 生地 黄芩此方专治外感衄血者。然此凉阳明气分之药,家秘加丹皮、生地、黄芩,则兼凉其血。

  升麻清胃汤 见口渴。

  衄血,皆阳明血中伏火。故以此方清阳明血分之热。

  卷二

  蓄血

  方书皆以唇干口燥,漱水在口不得下咽以定上焦蓄血;小腹硬满,小水自利,以定下焦蓄血。至身黄,如狂,发狂喜忘,乃是蓄血症中之症。故伤寒叙蓄血症与狂乱症中,互相发明。看伤寒以手按其心下及两胁,渐至大小腹,但有硬处,当询其小便利否。若小便不利者,或者气结溺涩,非蓄血症。若小便自利,兼有身黄目黄,如狂喜忘,漱水不得下咽等症,即是蓄血,急以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之。若小腹绕脐硬痛,口渴消水,大便不通,时有失气,此非蓄血,乃是燥屎硬满。按蓄血治法,有上中下三条。伤寒失汗,淤其血于上焦,用犀角地黄汤;如狂喜忘,心下满,淤其血于中焦,桃仁承气汤;小腹硬痛,小便自利,淤其血于下焦,抵当汤主之。然桃仁承气汤,虽治中焦,并治下焦。抵当汤虽主下焦,兼治中焦。按仲景原文,其用抵当汤五条,用桃仁承气者一,言有淤血当下者三,至犀角地黄汤,乃后人补入者。余谓衄血、吐血,未曾淤蓄内结者可用。若蓄聚淤结,犀角地黄凝滞,当用桃仁承气抵当汤,散结逐淤为当矣。若蓄结既行,再以犀角地黄汤、当归红花汤调血养血,亦为至当。陶氏云:上焦衄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此因同散阳明血热之药耳。家秘治中焦血热血结,恐犀角凝滞,易以升麻清胃汤,加桃仁、红花。此又难用犀角,以升麻代之也。

  太阳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此条不以小便利不利以定血,惟以其如狂,断其蓄血下焦,当攻其血。然表邪未解,当先解外邪。表解,小腹胀急,乃可攻之。

  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当散表。今脉微而沉,且不结胸,而发狂者,必血结下焦。

  而小腹硬满,小便自利,攻下其血乃愈。抵当汤主之。所以宜用此汤者,以淤热在太阳下焦之里故也。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谛,抵当汤主之。

  太阳身黄,脉沉结,小腹硬,有两条。若小腹硬而不狂,小便不利,此热结膀胱之水,当用五苓散;若小腹硬,小便自利如狂者,此热结下焦之血,故用抵当汤。二条并详发黄。

  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用余药。宜抵当丸。

  此条重申小腹满,小便利者,的是有血。较上章多有热二字,则易抵当为丸,以示留恋浓重去热方尽。

  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当汤下之。

  此二章申明用抵当汤真诀,血淤于内则喜忘,且大便硬,反润滑易出,验其色又黑,确是蓄血,故用抵当汤。

  病者胸满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自言吾满,为有淤血。

  胸满痿黄,似脾胃湿热。但舌青色,口燥漱水,不欲下咽。无寒热,脉又微大来迟,他人不见腹满,自言胀满,则外不胀,而内胀急,故断其淤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伏阴,是淤血,也下之。

  病如热状,且见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不数大,乃是阳邪伏于阴分,故知其为淤血,宜下之。前条以脉大来迟,而断其血;此条以脉反无热,而断其血也。

  少阴病,脉沉细,手足冷,或时发燥作渴,亦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汤温之。

  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渴,欲漱口,不欲咽,宜通白四逆汤、加猪胆、人尿同服。厥阴蛔厥,口燥舌燥,时时欲凉水浸舌反唇,一刻不可离,又不欲咽下,宜理中汤加乌梅主之。

  以上三条,言阴极发躁,亦有漱水在口,不欲咽下者,故用四逆理中等汤温之。

  红花桃仁汤红花 桃仁 赤芍药 当归身此方行血而无推荡,活血而无凝滞。家秘加山楂、香附,以散凝结;加山栀,以散热结;加韭汁,以散寒结。

  犀角地黄汤 见衄血。

  此方本治衄血吐血,今因火伤上焦,故可用之。

  桃仁承气汤桃仁 大黄 芒硝 桂枝 甘草此汤加桃仁佐大黄,行下焦蓄血;加桂枝散下焦凝结之血。家秘加枳朴,以血随气行;加当归、芍药,去旧中即为生新地步。

  抵当汤水蛭 虻虫 桃仁 大黄血蓄下焦,沉结牢实,直至小腹硬痛,不得不用此方。

  当归红花汤 二味。

  此活血之方,非行血者。血虚人有停淤,以此方加山楂、桃仁,为轻行之法。

  当归桃仁汤 二味。

  此亦轻剂,但以桃仁易红花,则稍重前方。此等方法,示后人婉转,而戒卤莽。

  卷二

  下血

  血从小便出者,名尿血;从大便出者,名便血。总其名曰下血。但有阴经阳经之分,并无寒热之异,同归于热而已。《伤寒论》虽有少阴厥阴下血之条,皆是阳热传入阴经之症,经虽属阴,症则阳症。陶氏一以为协热,是矣;一以为阴寒,误也。此因雨湿之年,湿淫用事,湿毒外袭皮毛,内侵血分,令人身发寒热,大便下血,腹反不痛,且用苍独败毒散辛温散表,忌用寒凉抑遏,此宗《内经》湿淫所胜,治以辛温之法,非阴寒而温之也。陶氏以其用辛温,故误认阴寒而名之,不思《内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血溢血泄。少阴火气内发,血溢血泄,夫血得热则妄行,故无论外感诸血,以热主治,即内伤。亦有心移热于小肠而尿血,用导赤各半汤者。小肠本经自热而病,用火府丹加木通、滑石者。肺移热于大肠为便血,用凉膈散者。大肠本经自热而病,用当归大黄汤加栀、连、芍药者。膀胱下焦热结而尿血,用木通车前汤加知、柏、栀、连者。肝经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用知柏四物汤合龙胆泻肝汤者。未可以阴寒言之也。

  太阳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当汗解,因其人津竭血燥,不得作汗,医以火劫汗伤阴故发躁。下圊血,当清火邪。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为欲愈。脉沉滑者,协热下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病误下,怕成结胸,其脉浮促,表邪尚未内陷,未成结胸,故为欲愈。若脉沉滑,则邪遗大肠,而为协热下利。若脉浮滑者,则血热流溢,必大便下血。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淋家即热结膀胱,小便频数。不清利膀胱,反发其汗,必小便出血。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此条详注热入血室。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少阴热邪,外传太阳,则一身尽热,热结膀胱,必小便下血。

  当归大黄汤当归 大黄 生地 甘草此方本治燥火下血,家秘以此治吐血嗽血,大便干结。良以凉血则不上升,且大黄与当归同用,其血当归经矣。

  黄芩芍药汤 见衄血。

  肝家有火,则施泄不藏。脾受火乘,则土崩而不裹。今以白芍与芩连同用,则肝脾之火皆清,而藏裹之令皆得矣。

  苍术败毒散熟苍术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防风 荆芥 枳壳 广皮 甘草寒湿伤于太阳,内传阳明,有湿毒下血之症。以毛窍所入之邪,必要仍从毛窍而出,故不用血药,而以此方散寒湿。若误用寒凉,毒邪伏而不散。

  桃核承气汤 即桃仁承气汤。

  寒湿伤表,用败毒散。里热下血,以此方清里热,下淤血。一表一里,两大法也。

  导赤各半汤 见谵语发热。

  凉膈散 见谵语。

  火府丹 治二便。

  当归 赤芍药 黄连 大黄 甘草 滑石桃仁承气汤下淤血者,此方清血热者,同用大黄,有清下之分,有大小便之别。

  当归大黄汤当归 大黄 广皮 甘草火府丹,兼治二便,此方专清大肠。

  木通车前汤木通 车前子 山栀 川连 知母 黄柏 生地 甘草此方清小肠之热,通利膀胱。家秘治下焦热结,小便淋秘。

  知柏四物汤知母 黄柏 当归 白芍药 生地 丹皮龙胆泻肝汤 见胁痛。

  胆草 柴胡 黄芩 山栀 川连 知母 麦冬 人参 甘草

  卷三

  无汗

  《伤寒论》无汗者九,不得汗者四,不汗出者一。《明理论》、陶氏书,惟寒邪一条,失之太简。以无汗为表症居多则可,以无汗为止是寒邪则不可。《伤寒论》太阳症无汗,发热身痛,手足冷,脉浮紧,冬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而烦躁,乃营卫两伤,冬用大青龙汤。阳明症,头痛鼻干,脉浮无汗而喘,冬用干葛汤。此皆是寒邪在表而无汗,用发表者。若阳明症无汗,身必发黄,茵陈栀子豆豉汤。阳明无汗,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汤。此皆热邪在里而无汗,用清里者。又云结胸症,但头汗,用大陷胸汤;但头汗,身发黄,用茵陈汤;心中懊 ,但头汗,栀子豆豉汤。此水饮内结而无汗也。又云脉浮而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身必痒,此阳虚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发汗者。以上皆伤寒门无汗之症也。今有呕吐恶心,胸膈满闷,无汗喘急,脉滑不数,此痰结无汗,用二陈汤、导痰汤。有饱闷嗳气,发热无汗,右关滑大,此食滞中焦,胃阳不得敷布而无汗,用平胃保和散等。又有发热恶寒,无汗脉不出,此表邪内伏用升阳散火汤。又有发热无汗,寒凉抑遏,而用温中升散者。凡此皆不得已而推展治法也。然无汗之症,到底用发散者多。例如脉伏无汗。用升发,正也;脉大无汗而用升发,无得也;即脉细用升发、寒凉抑遏用升发、痰凝食滞用升发、皆无碍也。至如双解散、小柴胡汤、栀子豆豉汤治表有邪里有热之无汗者,若治脉伏无汗,则内有一半寒药而碍表邪;若治胸满痰结,寒凝食滞,则内有一半寒药而犯凝滞。又如白虎汤,阳明和解发汗者也。而条下注明表汗未出,表症尚在者,未可服。

  唇口干渴,不能消水,脉不数大,亦未可服。夫石膏汤尚如此,则黄连、大黄更不宜矣。惟热郁火闭之无汗,不忌寒凉耳。然无汗症,第一在脉上消息。经云热病脉躁盛,不得汗,阳脉之极也,死。又云阳病而见阴脉者,死。今细详阳脉躁盛无汗一条,后来不论生死,原能作汗外出。若战栗而出汗后气和者,生。若不战栗,洋洋汗出,气粗口张,随汗而死。若阳症脉阴无汗一条,则胃阳不足,津液内涸,到底无汗而死者多。大凡发热无汗之症,必得汗多,则身热方解。以其热在皮肤,无汗。则热邪何处发泄?故治无汗发热,不论日数,须善为发汗。要知麻黄、桂枝,但发冬月未郁热之寒邪无汗,不可用于三时热令。羌活汤、干葛柴胡汤,能发在表无汗,不能发在里火闭无汗。滑石、石膏能发在里火闭无汗,不能发在表无汗。淡豆豉、白豆蔻能辛散中焦抑遏无汗,不能发皮毛闭郁无汗。枳壳、木通能发大小便下窍不通无汗,不能发在外表邪无汗。桑白皮、地骨皮、桔梗能发肺气壅遏皮毛无汗,不能发他经闭郁无汗。仲景发表,加杏仁,妙以开润肺之皮毛,亦发汗良法。是以发汗,亦有理肺气而出者。然治无汗,必要互看头汗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