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二陈汤 加川芎 苍术 防风 白芷(又云白术)上锉。姜五片,煎服。

  治霍乱方 苍术 浓朴 陈皮 葛根(各一钱半) 滑石(三钱) 白术(二钱) 木重(一钱) 甘草(炙)上锉。入姜煎汤,下保和丸四五十丸。

  戴云:霍乱者,吐也,有声有物。凡有声无物而躁乱者,谓之干霍乱也。

  〔附录〕霍乱之候,挥霍变乱,起于仓卒,多因夹食伤寒,阴阳乖隔。上吐下利,而燥扰是其候也。偏阳则多热,偏阴则寒,卒然而来,危甚风烛。其湿霍乱死者少,干霍乱死者多。盖以所伤之物,或因吐利而尽,泄出则止,故死者少也。夫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伤之物或有寒腹满而痛,四肢拘急,转筋下利者,以理中汤加生附子、官桂;中暑霍乱,烦燥大渴,心腹撮痛,四肢冷,冷汗出,脚转筋,用藿香散。《千金》云:转筋者,用理中汤加火石膏。若霍乱吐泻,心腹 痛,先以盐汤探吐,后服藿香正气加木香半钱。若频欲登圊不通者更加枳壳一钱。人于夏月多食瓜果,多饮冷乘风,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绝上下,遂成霍乱,以六和汤,倍加藿香煎服,皆要药也。

  附方 六和汤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赤茯苓 藿香 扁豆(炒) 木瓜(各二两)上锉。每服五钱,水二钟,生姜三片,枣一个煎,温服。一本有香薷、浓朴各四两。

  二陈汤 见中风。

  五苓散 见中暑。

  理中汤 见中寒。

  藿香正气散 见中风。

  通脉四逆汤 治霍乱多寒,身冷,脉绝。

  吴茱萸(二两,炒) 附子(炮,一两) 桂心 通草 细辛 白芍甘草(炙,各半两) 当归(二钱)上咀。每四钱,水酒各半,加生姜煎。

  木瓜汤 治霍乱吐下,举体转筋,入腹则闷绝。

  干木瓜(一两) 吴茱萸(半两) 茴香 炙甘草(各一钱)上咀。每服四大钱,姜三片,苏十叶,煎。

  卷二

  痰十三

  脉浮当吐。久得脉涩,卒难开也,必费调理。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连、芩;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泻亦不能去。风痰多见奇证,湿痰多见倦怠软弱。气实痰热结在上者,吐难得出。痰清者属寒,二陈汤之类。胶固稠浊者,必用吐。热痰挟风,外证为多。热者清之;食积者,必用攻之;兼气虚者,用补气药送;痰因火盛逆上者,以致火为先,白术、黄芩、软石膏之类;内伤挟,必用参、 、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虚甚,加竹沥;中气不足,加参、术。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脾虚者,宜清中气以运痰降下,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起。中焦有痰则食积,胃气亦赖所养,卒不便虚,若攻之尽,则虚矣。痰成,或吐咯不出,兼气郁者,难治。气湿痰热者,难治。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法中就有发散之义焉。假如痫病,因惊而得,惊则神出舍,舍空则痰生也。血气入在舍,而拒其神,不能归焉。血伤必用姜汁传送。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竹沥滑痰。

  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药,大治顽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凡用吐药,宜升提其气,便吐也,如防风、山栀、川芎、桔梗、芽、片芩、僵蚕,猪牙、皂角之类(诸吐法另具于后)。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方为药。许学士用苍术治痰成窠囊一边行极妙。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眩运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山栀子、黄连、黄芩之类。噫气吞酸,此食郁有热,火气上动,以黄芩为君,南星、半夏为臣,橘红为便,热多加青黛。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栝蒌仁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少佐朴硝,以姜汁蜜和丸,噙服之。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药。枳实泻痰,能冲墙壁。小胃丹治膈上痰热、风痰湿痰肩膊诸痛,能损胃气,食积痰实者用之,不宜多。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轻者用栝蒌辈,气实必用荆沥,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热痰。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与荆沥同功韭汁治血滞不行,中焦有饮,自然汁冷吃两三银盏,必胸中烦燥不宁,后愈。参萸丸能消 入方 青礞石丸 解食积,去湿痰,重在风化硝。

  南星(二两,切作片,用白矾末五钱,水浸一二日晒干。又云一两) 半夏(一两,汤泡,切作片,以皂角水浸一日晒干) 黄芩(姜汁炒) 茯苓枳实(炒,各一两)看虚实。作汤使。

  又方 治湿痰。喘急。止心痛。

  半夏(一味,不拘多少。香油炒。)上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

  又方 黄芩 香附 半夏(姜制) 贝母以上治湿痰。加栝蒌仁、青黛、作丸子。治热痰。

  又方 燥湿痰,亦治白浊因痰者。

  南星 半夏(各一两) 蛤粉(二两)上为末。神曲糊丸如梧子大。青黛为衣。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湿痰加苍术。食积痰加神曲、麦芽、山楂,热加青黛。

  中和丸 治湿痰气热。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等分)上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又方 治痰嗽。

  黄芩(酒洗一两半) 贝母 南星(各一两) 滑石 白芥子(去壳,各半两。) 风化硝(二钱半。取其轻浮速降。

  上为末。汤泡蒸饼丸服。

  导痰汤 法制硝(同莱菔水煮化,去卜,绵滤令结。入腊月,牛胆内风化秤五钱。或只风化硝亦可。又云一两) 礞石(二两,捶碎,焰硝二两同入小砂罐内,瓦片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 红,候冷取出)上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一方加苍术半两,滑石一两,看病冷热虚实作汤使。一本礞石、南星各一两,无枳实。

  又方 半夏(二两) 白术(一两) 茯苓(七钱半)黄芩 礞石(一两) 风化硝(二钱)上为末,同前。

  润下丸 降痰甚妙。

  南星(一两) 半夏(二两,各根据橘红制) 黄芩 黄连(各一两) 橘红(半斤,以水化盐五钱,拌令得所,煮干焙燥) 甘草(炙,一两)上为末,蒸麦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一方单用陈皮半斤,盐半两,水拌,煮青黛,有湿加苍术,或加参萸。

  南星(炮,一两) 橘红(去白,一两) 赤茯苓(去皮,一两) 枳壳(去穣,麸炒,一两) 甘草(炙,半两,又云一两) 半夏(四两,又云四钱)上水煎,生姜五片。食前服。

  千缗汤 治喘。

  半夏(七个,泡制,每个作四片) 皂角(去皮炙,一寸) 甘草(炙,一寸)上咀。作一服,生姜如指大煎。

  小胃丹 芫花(好醋拌匀,过一宿,瓦器不住手搅,炒令黑,不要 ) 甘遂(湿面裹长流水浸,半日再水洗,晒干,又云水浸冬七春秋五日,或水煮亦可)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水洗,晒干,各半两) 大黄(湿纸裹煨,勿焦,切焙干,再酒润,炒熟焙干,一两半)黄柏(三两,焙炒)上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津液吞下,或白汤一口送下。取其膈上之湿痰热痰丸。一方加木香、槟榔,各半两,蒸饼丸,每服七八丸,至十丸止。) 治酒痰 青黛 栝蒌上为末,姜蜜丸。噙化救肺。

  治郁痰 白僵蚕 杏仁 栝蒌仁 诃子 贝母 五倍子上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导痰丸 吴茱萸(三钱,制) 茯苓(一两) 黄连(半两) 滑石(七钱半) 苍术(泔浸,一两)上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姜汤下。

  茯苓丸 (出《千金方》,《百一选方》同)半夏(四两) 茯苓(二两) 枳壳(一两) 风化硝(半两)上为末,蒸饼或神曲、姜汁糊丸,糊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又方 治食积痰火,并泻胃火。

  软石骨(不拘多少,研细)上用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

  又方 治阴虚内多食积痰。

  川芎(七钱) 黄连 栝蒌仁 白术 神曲 麦芽(各一两) 青黛(半两) 人中白(三钱)上为末,姜汁蒸饼丸服。

  久吐痰喘杏仁(去皮尖,生用) 来复丹(炒)上等分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汤下。

  黄连化痰丸 半夏(一两半) 黄连(一两) 吴茱萸(汤洗,一钱半)桃仁(二十四个,研) 陈皮(半两)上为末,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一百丸,姜汤送下。

  白玉丸 巴豆(三十个,去油) 南星 半夏 滑石 轻粉(各三钱)上为末,皂角仁浸浓汁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姜汤下。

  黄栝蒌丸 治食积,痰壅滞,喘急。

  栝蒌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炒,各等分)上为末,栝蒌水丸。姜汤、竹沥送下二三十丸。

  又方 栝蒌仁 半夏(一两) 苍术(二两) 香附(二两半)黄芩 黄连(半两) 又方 栝蒌仁 黄连(半两) 半夏(一两)上为末,糊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抑痰丸 栝蒌仁(一两) 半夏(二钱) 贝母(三钱)上为末,蒸饼丸如麻子大。服一百丸,姜汤下。

  清膈化痰丸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黄柏 山栀(各半两) 香附(一两半) 苍术(二两)上为末,蒸饼丸。白汤下。

  搜风化痰丸 人参 槐角子 僵蚕 白矾 陈皮(去白) 天麻 荆芥(各一两) 半夏(四两,姜汁炒) 辰砂(半两,另研)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辰砂为衣。服四十丸,姜汤下。

  坠痰丸 治痰饮。

  黑丑(头末,二两) 枳实(炒,一两半)白矾(三钱,枯一半) 朴硝(二钱,风化) 枳壳(一两半炒) 猪牙皂角(二钱,酒炒)上为末,用萝卜汁丸。每服五十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次则有痰。

  治湿痰 苍术(三钱) 白术(六钱) 香附(一钱半)白芍(酒浸炒,二钱半)上为末。蒸饼丸服。

  治肥人湿痰 苦参 半夏(各钱半) 白术(二钱半) 陈皮(一钱)上咀,作一服,姜三片,竹沥半盏,水煎。食远,吞三补丸十五丸。

  祛风痰行浊气 明矾(一两) 防风(二两) 川芎 猪牙皂角 郁金(各一两)蜈蚣(二条,用赤脚黄脚各一条)上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茶汤下,春以芭蕉汤探吐痰。

  上焦风痰 栝蒌 黄连 半夏 牙皂姜汁浸炊饼丸。

  痰气方 片芩(炒) 半夏(各半两) 白术 白芍(各一两) 茯苓 陈皮(各三钱)上为末。蒸饼泡姜汁丸服。

  利膈化痰丸 南星 蛤粉(研细,一两) 半夏 栝蒌仁 贝母(去心,治胸膈痰气最妙) 香附(半两,童上为末,用猪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两,煮水将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药溲和,再入姜汁泡蒸饼,丸如绿豆大,青黛为衣。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清痰丸 专清中管热痰积。

  乌梅 枯矾 黄芩 苍术 陈皮 滑石(炒) 青皮 枳实(各半两) 南星 半夏 神曲(炒) 山楂 干生姜 香附(各一两)上为末,汤浸蒸饼丸服。

  〔附录〕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又严氏云: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古方,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愚见不若以顺气为先,清若咯唾日久,湿热所郁,上下凝结,皆无清白者也。甚至带血,血败则黑痰,为关格异病,人所不识。又清白者气味淡,日久者,渐成恶味,酸辣腥臊焦苦不一。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

  附方 二陈汤 见中风。

  瓜蒂散 见疸。

  三补丸 见虚损。

  参萸丸 见秘方。

  青金丸 苍莎丸 并见咳嗽。

  充按:丹溪治病,以痰为重,诸病多因痰而生,故前诸方,间有别出者,亦其平日常用,故不另开于附录。观者详焉。

  卷二

  哮喘十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药中多用酣,不用凉药,须常带表散,此寒包热也。亦有虚而不可吐者。一法用二陈汤加苍术、黄芩,作汤下小胃丹,看虚实用。

  入方 治寒包热而喘。

  半夏 枳壳(炒) 桔梗 片芩(炒) 紫苏 麻黄 杏仁 甘草上水煎服。天寒,加桂枝。

  治哮治积方 用鸡子一个,略敲,壳损膜不损,浸尿缸内三四日,夜取出,煮熟吃之,效。盖鸡子能去风痰。

  紫金丹 治哮,须三年后可用。

  用精猪肉二十两,(一作三十两,)切作骰子块。用信一两,明者研极细末,拌在肉上令匀,分作六分,用纸筋黄泥包之,用火烘令泥干,却用白炭火,于无人处 ,青烟出尽为度,取放地上一宿,出火毒。研细,以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食前茶汤下,大人二十丸,小人七八丸,量大小虚实与之。

  卷二

  喘十五

  喘病,气虚、阴虚、有痰。凡久喘之症,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

  气虚短气而喘甚,不可用苦寒之药,火气盛故也,宜导痰汤加千缗汤。有痰亦短气而喘。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有火炎者,宜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用降痰下气为主。上气喘而躁者为肺胀,欲作风水证,宜发汗则愈。有喘急风痰上逆者,大全方千者,用劫药一二服则止。劫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劫药以椒目研极细末一二钱,生汤调下止之,气虚不用。又法: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生姜汁,炼蜜丸,如实人因服黄 过多而喘者,用三拗汤以泻气。若喘者,须用阿胶。若久病气虚而发喘,宜阿胶、人参、五味子补之。若新病气实而发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苈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