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木香化滞散 木香 白术 陈皮 桔梗 腹皮 茯苓 人参 砂仁 青皮 藿香 姜黄 檀香 白果 聚香饮子 治七情所伤,遂成七疝,心胁引痛,不可俯仰。

  檀香 木香 丁香 乳香 沉香 藿香(各一两) 玄胡索 川乌(炮) 桔梗(炒) 桂心甘草(炙) 片子姜黄(各十两)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沉香降气汤 治三焦痞满,滞气不宣,心腹痛满,呕吐痰沫,五噎五膈。

  沉香 木香 丁香 藿香 人参 甘草 白术(各一两) 肉豆蔻 桂花 槟榔 陈皮 砂仁川姜(炮) 枳实(炒) 白檀(各二两) 白茯苓 青皮 白豆蔻上每服三钱,水煎,入盐少许。

  乌药平气散 治香港脚上攻,头目昏眩,脚膝酸疼,行步艰苦,诸气不和,喘满迫促。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天台乌药 当归 白芷 川芎 麻黄 木瓜 五味子上姜三片,水煎服。

  复元通气散 治气不宣流,或成疮疖,并闪挫腰痛,诸气滞闭,耳聋耳疼。止痛活血。

  茴香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两) 白牵牛(炒) 玄胡索 甘草(炒) 陈皮(各一两) 木香(一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服。

  手拈散 治心脾气痛。

  草果 没药 玄胡 五灵脂上为末。酒调二钱。

  枳壳煮散 治悲哀伤肝气,痛引两胁。

  防风 川芎 枳壳 细辛 桔梗 甘草 葛根上用水煎服。

  盐煎散 治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冲,腹胁刺痛不已。及脾胃虚冷,呕吐泄泻,膀胱小肠气,妇人血气痛。

  羌活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 肉豆蔻(煨) 川芎 茴香 荜澄茄 麦芽(炒)槟榔 良姜(油炒) 枳壳(炒) 浓朴 陈皮 苍术(等分)上用水煎,加盐少许。

  东垣升阳顺气汤 升麻 柴胡 陈皮(各一钱) 半夏 人参(各三钱) 黄 (四钱) 甘草 柏皮(各五分) 当归(一钱) 草豆蔻(一钱) 神曲(炒。一钱半)上 咀。每半两,入姜煎。

  分气紫苏饮 治脾胃不和,气逆喘促,心下胀满,呕逆不食。

  五味子 桑白皮 茯苓 甘草(炙) 草果 腹皮 陈皮 桔梗(各一斤) 紫苏(十五两)上锉。每服四钱,水煎,姜三片,入盐少许。

  鸡舌香散 治脏腑虚弱,阴阳不和,中脘气滞,停积痰饮,胸膈胀闷,心脾引痛。

  台乌 香附 良姜 芍药 甘草 肉桂上以水煎服。

  大玄胡汤 莪术 三棱 当归 芍药 官桂 槟榔 浓朴 木香 玄胡 大黄 桔梗 川楝子 川芎甘草(炙) 黄芩上以水煎服。

  化气散 治诸食积,并宿食不消,此剂至为稳当。

  三棱 莪术 青皮 陈皮 浓朴 神曲 麦芽 甘草 台乌 香附上以水煎服。

  东垣木香顺气散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木香(三分) 浓朴(四分) 青皮 陈皮 益智 茯苓 泽泻 生姜 吴茱萸 半夏(各二分)当归(五分) 升麻 柴胡(一分) 草豆蔻(三分,煨) 苍术(三分)上作一服,水煎温服。

  匀气散 治气滞不匀,胸膈虚痞,宿食不消,心腹刺痛,胀满噎寒,呕吐恶心。调脾胃生姜 沉香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一两) 藿香(四两) 甘草(炙,四两) 砂仁(二两) 白果仁(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或水煎服。

  顺气木香散 治气不升降,胸膈痞闷,时或引痛,及酒食过伤,噫气吞酸,心脾刺痛,女人一切血气刺痛。

  砂仁 官桂 甘草(炙) 陈皮 浓朴 丁皮 茴香 桔梗 苍术 木香 干姜 良姜上以水煎服。

  快气散 治一切气,心腹胀痛,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

  砂仁 甘草(炙) 香附 生姜上为末。盐汤调下。

  异香散 治肾气不和,腹胁胀满,饮食难化,噫气吞酸,一切冷气,结聚腹中刺痛。

  石莲肉(一两) 莪术(炮) 益智 甘草(炙) 三棱(各六两) 青皮 陈皮(各三两) 浓朴(二两上锉。每服三钱,水煎,姜三片,枣一枚,入盐一捻, 化气汤 治一切气逆,胸膈噎塞,心脾卒痛,呕吐酸水,丈夫小肠气,妇人血气。

  沉香 胡椒(各一两)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两) 陈皮(炒) 干姜(炮) 莪术(炮) 青皮(去穣炒) 茴香(炒) 甘草 丁皮(各四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姜苏盐汤调下;妇人淡醋汤下。

  降气汤 治中脘不快,心腹胀满,气不升降,噎塞喘促,干哕咳嗽,嗜卧减食,停积不消。专治香港脚上冲,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紫苏 浓朴 官桂 半夏 当归 前胡 柴胡 甘草 姜上以水煎服。

  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气,食湿盐面,结于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食。

  草豆蔻 甘草(五钱,炙) 半夏(一两) 当归梢 枳实(炒,各二钱) 红花(半两)上每用五钱,水煎,姜三片,枣一个,热服。

  卷四

  附脾胃八十

  (附胃风) 附方 调中益气汤 升麻(二分) 黄 (一钱) 甘草(五分) 苍术(五分) 木香(二分) 人参(五分) 柴胡(五分) 陈皮(二水煎服。

  四君子汤 治脾胃不调,不进饮食。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上以水煎服。

  六君子汤 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砂仁 陈皮又方加半夏。

  上以水煎,姜三片,枣一枚。

  胃苓汤 甘草 茯苓 苍术 陈皮 白术 官桂 泽泻 猪苓 浓朴上锉。每服五钱,水煎,姜五片,枣二枚。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理脾胃。

  白扁豆(一斤,炒) 白茯苓 山药 人参 白术(各二斤) 莲子 砂仁(一斤) 甘草(炙,二斤薏苡 桔梗(各一斤,炒黄色)上为末。每服二钱,煎枣汤调下。

  治中汤 治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泄泻。

  人参 甘草(炙) 干姜(炮) 白术 青皮 陈皮(等分)上每服五钱,水煎。如呕,加半夏等分。加丁香,减半夏,名丁香温中汤。

  丁沉透膈汤 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

  白术(二两) 香附(炒) 砂仁 人参(各一两) 丁香 麦芽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各半两) 沉香 浓朴 藿香 陈皮(各七钱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 神曲(炒) 草果(各二钱半)上锉。每服四钱,水煎,姜三片,枣一个,不拘时候温服。忌生冷瓜果。

  五膈宽中散 治七情四气,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

  青皮 陈皮 丁皮 浓朴 甘草(炙) 白果 香附 砂仁 木香上以水煎,生姜三片,入盐少许。

  枳缩二陈汤 理脾胃,顺气宽膈,消痰饮。

  砂仁 枳实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炙)水煎,生姜五片。

  八珍汤 和血气,理脾胃。

  当归 赤芍 川芎 熟地黄 人参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上以水煎,姜三片,枣二枚。

  凝神散 收敛胃气,清凉肌表。

  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各一两) 粳米 扁豆(炒) 知母 生地黄 甘草(炙,半两) 淡竹叶 地骨 麦门冬(各二钱半)上水煎,姜三片,枣一枚。

  胃风 此因初饮食讫乘风凉而致。其证胀满,食饮不下,形瘦腹大,恶风,头多汗,膈寒不通,胃风汤正治。然此亦看挟证加减,脉右关弦而缓带浮。

  胃风汤 见痢证类。

  卷四

  瘿气八十一

  (附结核)瘿气先须断浓味。

  入方 海藻(一两) 黄连(二两,一云黄柏,又云黄药)上为末。以少许置掌中,时时舐之,津咽下。如消三分之二,止后服。

  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如肿毒者,多是湿痰流注,作核不散。

  入方:治耳后项间各一块。

  僵蚕(炒) 酒大黄 青黛 胆南星上为末,蜜丸。噙化。

  又方 治项颈下生痰核。

  二陈汤加大黄(酒炒) 连翘 桔梗 柴胡上以水煎。食后服。

  又方 治臂核作痛。

  二陈汤加连翘 防风 川芎 皂角刺 酒黄芩 苍术上以水煎服。

  卷四

  跌扑损伤八十二

  跌扑损伤,须用苏木和血,黄连降火,白术和中,童便煎,炒。在下者,可先须补接,后下瘀血;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切不可饮冷水,血见寒则凝,但一丝血 入方 治 扑伤损。

  跌伤出血者,姜汁、香油各四两,酒调服之。

  治 伤骨折及血出者。

  用滑石、甘草为末,人参汤调服。次用生姜自然汁一盏,米醋一盏,独核肥皂四个敲破于姜汁米醋中,纱片滤过,去渣,入牛皮胶,煎成膏药贴之。遍身者皆可。

  接骨散 没药 乳香(各半两) 自然铜(一两, 淬) 滑石(二两) 龙骨(三钱) 赤石脂(三钱) 麝香(一字另研)上为末。好醋浸没,煮多为上,干就炒燥为度,临睡服。时入麝香,抄以茶匙,留舌上,温酒下。分上下食前后服。若骨已接尚痛,去龙骨、赤石脂而服多尽好,极效。

  世以自然铜为接骨药,然此等方尽多,大抵在补气、补血、补土。俗工惟在速效以罔利,迎功,而燥散之祸,甚于刀剑,戒之! 又方 冬瓜皮 阿胶(等分)上炒干为末。以酒调,饮醉为度。

  卷四

  破伤风八十三

  破伤风多死。防风、全蝎之类。非全蝎不开,十个为末,酒调,日三次。

  破伤风,血凝心,鸦翅烧灰存性,研细,酒调一钱。

  入方:破伤风发热。

  栝蒌子(九钱) 滑石(一钱半) 南星 苍术 赤芍 陈皮(一钱) 黄连 炒柏 黄芩 白芷(五分) 甘草(些少)上姜一片,煎服。

  附方 天麻丸 治破伤风神效。

  天麻 川乌(生去皮,各三钱) 草乌(生) 雄黄(各一钱)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无时。

  《元戎》治破伤风欲死者。

  川乌 南星 半夏(并生) 天麻(去芦,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豆淋酒调下,稍温服,次以酒三盏投之。

  卷四

  诸疮痛八十四

  (附天泡疮、冻疮)诸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加黄连、黄芩,详上下根稍用,及引经药则可。又云:诸疮以当下之;若性急面黑瘦,血热之人,因疮而痛,宜四物加黄连、黄芩、大力子、甘草。在下焦者其气能胜湿。

  诸疮药 脓窠,治热燥湿为主,用无名异。干疥,开郁为主,用茱萸。虫疮如癣状,退虫为主,芜荑、黑狗脊、白矾、雄黄、硫黄、水银。杀虫、樟脑、松香。头上多,加黄连、方解石,蛇床定痒杀虫,松皮炭主脓。肿多者,加白芷开郁;痛多,加白芷、方解石;虫,加藜芦、斑蝥;痒多,加枯矾;阴囊疮,加茱萸;湿多,香油调;干痒出血多,加大黄、黄连,猪脂调;红色,加黄丹;青色,加青黛;虫多,加锡灰、芜荑、槟榔。在上多服通圣散,在下多须用下。脚肿出血,分湿热用药。

  入方:疮有三种。

  脓泡疮,治热为主。

  黄芩 黄连 大黄(各三钱) 蛇床 寒水石(三两) 黄丹(半钱) 白矾(一钱) 轻粉 白芷 无名异(少许,炒) 木香(少许,痛者用)上为末。油调敷。

  痧疮芜荑(二钱) 剪草(二钱) 蛇床(三钱) 白矾(枯) 吴茱萸 黄柏(各一钱) 苍术 浓朴 雄黄(各五分) 寒水石(二钱) 轻粉(十帖)上为末。油调敷。

  疥疮药 春天发疮疥,开郁为主,不宜抓破敷。

  白矾(二钱) 吴茱萸(二钱) 樟脑(半钱) 轻粉(十 ) 寒水石(二钱半) 蛇床(三钱) 黄柏 大黄 又方 芜荑 白矾(枯) 软石膏 大黄 樟脑(各半两,另入) 贯众 蛇床(各一两) 硫黄 雄黄(各二钱半)上为末。香油调。须先洗疮去痂,敷之。

  一上散 雄黄(三钱半) 寒水石(一两) 蛇床 白胶香 黑狗脊(各一两) 黄连(五钱) 硫黄(三钱半) 吴茱萸(三钱) 白矾(枯,五钱) 斑蝥(十四个,去翅足)上硫黄、雄黄、寒水石,另研如粉,次入斑蝥和匀,蛇床、狗脊等为极细末同研匀。洗疮,令汤透去痂,用腊猪油调,手心中擦热,鼻中臭三二次,却擦上。一上即愈。如痛甚肿满高起,加水石一倍;如不苦痒,只加狗脊;如微痒,只加蛇床子;如疮中有虫,加雄黄;如喜火炙汤洗,加硫黄。口臭不止,亦可愈也。

  附方 四物汤 见妇人类。

  大承气汤 见痢类。

  郭氏升麻牛蒡子散 治时毒疮疹,脉浮,红在表者,疮发于头面胸膈之际。

  升麻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葛根 玄参 麻黄(各一两) 连翘(一钱)上 咀。姜三片,水二盏,作一服。

  升麻和气饮 治疮肿疖疥痒痛。

  甘草 陈皮(各一两半) 芍药(七钱半) 大黄(半两,煨) 干葛 苍术 桔梗 升麻(各一两)当归 半夏 茯苓 白芷(各二钱) 干姜 枳壳(各半钱,)《三因》有浓朴半两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

  当归饮子 治疮疥、风癣、湿毒,燥痒疮。

  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地黄 白蒺藜 防风 荆芥(各一两) 何首乌 黄 甘草(各半两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或为末,每服一二钱,亦天 疮 用防风通圣散末,及蚯蚓泥,略炒,蜜调敷,极妙。从肚皮上起者,是里热发于外也,还服通圣散。见斑疹类。

  冻疮 用煎热桐油,调密陀僧末敷。

  脚上烂疮久不愈,先以豆腐浆水,洗三两次,悬钩渣

  卷五

  痈疽八十五

  痈疽只是热胜血。六阳经,六阴经,有多气少血者,有少气多血者,有多气多血者,不可一概论也。若夫要害处近虚怯薄处,前哲已曾论及。惟分经之言未闻,诸经惟少阳厥阴经生痈疽,理宜预防,以其多气少血,肌肉难长,疮久未合,必成死症。遽用驱毒利药,以伐其阴分之血,祸不旋踵。阳滞于阴,脉浮洪弦数;阴滞于阳,脉沉细弱涩。阳滞以寒治之,阴滞以热治之。人中年以后,不可生痈,才有痛肿,参之脉证,但见虚弱,便与滋补气血,可保终吉。若用寻常驱热拔毒纾气之药,虚虚之祸,如指诸掌。内托之法,河间治肿于外,根盘不深,形证在表,其脉多浮,病在皮肉,非气盛则必侵于内,急须内托以救其里,宜复煎散,除温散郁,使胃气和平。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饮之。如大便秘及烦热,少服黄连汤。如微利及烦热已退却,与复煎散半两。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内伤也。然世俗多用排脓内补十宣散,若用之于此小疮与冬月时令即可。若溃疡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吾恐虽有参、 ,难为倚仗。一妇年七十,形实性急而好酒,脑生疽,才五日,脉紧急且涩,急用大黄酒煨细切,酒拌炒为末。又洒拌人参炒,入姜煎,调一钱重。又两时再与。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觉病已失。此内托之意。又一男子,年五十,形实色黑,背生红肿,及胛骨下痛,其脉浮数而洪紧,食亦呕。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黄柏、生附、栝蒌子、甘草节、羌活、青皮、人参、黄芩、半夏、生姜,六帖而消。此正内托之法,非《精要》内托散、乳香、绿豆等药。想此方专为服丹石而发疽者设,不因丹石而发,恐非必用宽肠痈,大肠有痰积死血流注,桃仁承气汤加连翘、秦艽。近肛门破入风者难治,防风之乳痈,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脓。亦有所之子,膈有滞痰,口气 热,合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于初起时,便须忍痛,揉令稍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疖。治法:疏厥阴之滞,以青皮;清阳明之热,细研石膏;行污浊之血,以生甘草之节;消肿导毒,以栝蒌子,或加没药、青橘叶、皂角刺、金银花、当归。或汤或散,或加减,随意消息,须以少酒佐之。若加以艾火两三壮于肿处,其效尤捷。不可辄用针刀,必至危困。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若于始生之际,便能消释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后施之治法,亦有可安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