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丹台玉案
丹台玉案
产后伤寒。决不可用汗下之剂。以其气血俱虚。汗则亡阳。而伤气。下则亡阴而伤血。若犯麻黄。大黄。多致不救。惟以和解为主治。而以血药佐之。
产后中风。危疾也。若外有六经之形症。内有便溺之阻塞。皆难治之症。唯口眼 斜者无事耳。若忽然角弓反张。目定项强者。必平素有痰。风邪乘虚而入。风痰交作壅塞经络。致使荣卫不通。痰气上逆。似中而非中也。若又汗出不止或遗尿不禁。其死必矣。
产后泻痢甚者。死多生少。不甚犹可施治。然泻比于痢则痢为犹难而泻全在调理。大抵泻者以补脾为主。而以消食药佐之。痢则以扶脾消食为主。而以血药佐之。
产后身热不止。口干烦渴。日晡尤甚者。血虚也。宜大补其血。不宜寒凉之剂。反佐以温热。则热自除矣。
乍寒乍热。不可便作外感治。先审其乳房胀痛。乳汁行否。乳汁不行。发寒热者。气滞也。
乳汁行过而发寒热者。必审其小腹痛否。痛若手不可近。必败血不散。入于肺则热。入于脾则寒。腹不作痛。而发寒热者。实是气血虚。气虚则寒。血虚则热也。若心胸饱闷。发寒热者。非饮食所伤。必切其脉。若浮数者。方是感冒寒热也。
四肢浮肿者。因败血停滞不行。流入四肢。日久化血为水。若作水气治。而用导水之剂。则虚而愈虚矣。或血停脾胃。必致腹胁胀闷。呕逆恶心。或血入肺经。必致面黑。欲喘欲死。或血闷心窍。必致神志恍惚。语言不明。舌根强硬。
心痛。此因产后气虚。偶为外寒所侵。搏于血分。凝滞不得消散。其气逆上。冲击于心经也。
遍身痛。腰背不得转侧。手足不能动摇。此败血流凝不散。以致腹痛。若饮食停滞者。
必恶食吞酸。瘀血痛。必手不可按。虚寒痛。必四肢厥冷。小腹痛。瘀血不尽。大便不通枯涩。
因去血太多。大肠干涸。小便不通。因津液燥竭也。
喘有二。有气血暴绝。有瘀血凝滞。
咳嗽有血虚。有肺气虚。有风寒。有瘀血。
产门不闭。生肠不收。阴户及子宫脱下。皆由气血虚弱也。
卷之五 产后诸症
脉云
诀曰。新产之脉缓滑吉实大弦紧死来侵。若得浮弱小者吉。忽若坚牢命不停。
卷之五 产后诸症
立方
逐瘀汤 治产后瘀血凝滞。头疼发热。胸膈不宽。肚腹绞痛。
当归 红花 生地(各二钱) 官桂 乌药 桃仁(去皮尖各一钱五分) 水各一钟煎服。
清魂散 治产后血晕。
泽兰叶 当归 荆芥(各一两) 川芎 五灵脂(各六钱)上为末。每服二钱。酒灌下。外以醋炭熏之即醒。
匙金 治产后血入心经。错语乱言。心神恍惚。
真血竭(二两) 没药(一两五钱)上为末。每服一钱。童便调下。
芎归饮 治产后恶血冲心。发狂跳跃。
当归(二两) 川芎(一两) 水煎临服加童便一杯。
安平饮 治产后一二日。肚腹绞痛。瘀血凝滞。
桃仁 红花 山楂 归尾 益母草(各二钱) 酒水各半煎服。
匀气饮 治产后腰痛。不能转侧。恶血不甚下者。
乌药 当归梢 桃仁(各一钱五分) 杜仲 牛膝 官桂(各一钱) 川芎(五分) 水煎。
临服加酒一杯。
斩龙散 治产后下血不止。
蒲黄(炒黑) 棕皮( 灰各五钱) 鹿角 乌梅(各一两) 当归 赤芍 川芎 生地 地榆(各一两五钱)上为末。每二钱空心滚水。加童便调下。
橘半饮 治产后疟疾。
当归 柴胡 生地(各八分) 白芷 半夏 橘红 山楂 川芎(各一钱) 生姜三片。不羌苏饮 治产后伤寒。忌汗吐下三法。以和解取微汗。
羌活 香附 紫苏(各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白芍 柴胡 陈皮(各一钱二分) 葱白三茎。不拘时服。
加减续命汤 治产后中风。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手足颤摇。
杏仁 官桂 胆星 橘红(各八分) 川芎 防风 人参 黄芩 附子(各一钱) 甘草()生姜五片煎服。
祛风豁痰汤 治产后血虚。风痰壅塞。似中非中。
陈皮 栝蒌仁 半夏 紫苏子(各八分) 乌药 川贝母 防风 当归(各一钱) 生姜三片。临服加竹沥一小钟服。
调荣汤 治产后痢疾。
白茯苓 当归 生地 山楂(各一钱) 赤芍 木通 香附 丹皮(各六分) 川芎 甘草(各五分) 乌梅五个。煎服。
清热饮 治产后身热不止。
当归 人参 生地 白芍(各一钱二分) 地骨皮 丹皮 香附(各一钱) 红花 沙参续断(各八分) 大枣五枚临卧煎服。
调卫饮 治产后发寒。皆缘乳汁不行。以致多寒。
广木香 木通 枳壳(各八分) 当归 穿山甲 漏芦 柴胡(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酒各一钟。食后煎服。
琥珀调经散 治产后浮肿。
琥珀(五钱) 白芍 当归(各三两) 没药 肉桂 细辛(各四钱) 甘草 麝香(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一钱五分。食远酒调下。
七珍散 治产后血闭心窍。疼痛闷绝。不省人事。
防风 人参 五灵脂(各五钱) 细辛 生地 石菖蒲(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滚汤调下。
愈痛丸 治产后遍身疼痛。
当归 白芍 羌活 川芎 香附(各二两艾煮) 肉桂(五钱) 玄胡索 桃仁(各八钱)乳香 没药(各三钱箬炙去油)上为末。以酒为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润肠汤 治产后大肠枯燥。大便不通。
当归 桃仁 枣仁 生地 杏仁(各一钱二分) 青皮 水煎临服加生蜜五钱调服。
利便饮 治产后小便不通。
木通 当归 车前子 生地(各一钱) 白芍 川芎 白术 泽泻(各八分) 甘草(三分)灯心三十茎。空心煎服。
补元汤 治产后。产门不闭。
人参(三钱) 川芎 熟地 白术 紫河车 白芍(各一钱二分) 五味子 升麻(各三分)大枣十枚。不拘时服。
补中益气汤 治产后阴户。及子宫脱下不收。先以五倍子。煎汤浸洗。再以五倍子。白矾为末掺上。再服此剂。(方见脾胃门)和血理气散 治产后。忽然下血成片。相似崩漏。
当归 白鸡冠(花子) 白芍(各一两) 木香(三钱) 熟地 香附 人参 阿胶(各五钱)侧柏叶(炒黑) 蒲黄(炒黑各六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飞步饮 治产后虚极。足软不能行步。
人参 白术(土炒) 当归 牛膝 莲子(各一钱五分去心) 大枣五枚。不拘时煎服。
产后不治之症有三。痢疾不食。口鼻黑色。鼻衄喘急。犯此三者。凶多吉少。
卷之六
小儿科
男子妇人之病。可以问而知。可以切而得。断死生。辨难易。审差剧。犹有所根据。而不至于大误。若小儿者。怀抱之时。虽有所苦。而不能言。及能学语。又不能指其苦之处。欲诊其脉。则骸骨短小。气血未足。寸关尺将何以分。浮中沉将何以定。虽有一指滚取二部之说。而终未得其部位。况至数急促。岂能以悉审之。大约八九至为平。五六至为迟。十一二至为数。依稀仿佛之间而已。故哑科治疗之难。每十倍于大人。而尤不可以不慎者也。惟虎口之脉稍为可验。其脉在食指外侧。每一部一关。三节为三关。男视在左。女视在右。有筋脉如系。 于肉内。仔细观之。紫则为风。红则伤寒青则为惊。白则为疳。黄则为脾困。青黑则为慢惊。入掌则为内吊。若三关通度为沉 之候。惟此可以少知之耳。虽然幼科之治病。当多方求之。岂可执虎口之脉法。而尽小儿之诸病哉。必于病之未形。而用意察之。庶可以为预消之地。如小儿呵欠连绵。乃小儿脏腑受邪。病之渐也。若面赤则知其风热。而泻肝之剂可以先服。面青则知其惊风。而治惊之剂可以先服。面黄则知其为脾虚。而补脾之剂可以先服。多睡则知其为内热。而清热之剂可以先服。口中气热则知其为伤风。而疏风之剂可以先服。皆当随症形而先治之。勿俟其发而后用药也。其有不治之症者。尤不可以不知。小儿眼上有赤脉。囟肿及陷者。一不治也。鱼口气粗。啮齿咬人者。二不治也。冷汗如雨。痰热不退者。三不治也。脐风撮口。锁肚吊肠者。四不治也。风攻颐颔。唇项肿硬者。五不治也。鼻有黑色者。六不治也。咳喘心痛者。七不治也。四肢浮肿者。八不治也。胸高而突起者。九不治也。五软五硬者。十不治也。凡见此等之症。即当去矣苟不如几。而复药之。则病者之死。虽不由于我。我亦何辞于彼哉。大凡小儿之病有常。多者不得所欲则易怒而啼。故肝病常多。饮食不知节。虽饱而犹求食。故脾病常多。心神未定。闻响易动。故惊病常多。性喜吮乳。甘食停积。而易感风热。故痰病常多。治儿之病。审其所常多者。酌而施之。以己之意。参病之情。亦庶乎用药之无误也。然此数种。虽或常有。而肝脾之病尤多。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得心应手。不可以言求也。
卷之六
初诞法
小儿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百骸。藉胎液以滋养。受气既足。自然生育。出世之时。口含血块。啼声一出。随即咽下。而毒伏于命门。遇天行时气。或饮食停滞。或外感风寒。惊风发热等因。发为疮疹。须急于未啼时。用软帛裹指。挖出其血。用黄连朱砂甘草解之。后出痘亦轻。有咽入。实时肚胀。呕吐气短。不乳者。用茯苓丸治之。但黄连性寒。
若母禀气膏粱积热者。宜服。若滋味淡薄。胎元弱者。又不宜用。朱砂固能解毒。恐金石镇坠。不若牛黄分许。蜜调与吮为佳。又有婴儿。因其难产。或冒风寒。而垂厄者。切不可断脐急烘绵絮包抱怀中。急以胎衣置火中煨烧更大纸捻于脐带上往来燎之。使暖气入腹。须臾气复自苏。犹戒洗浴。恐腠理不密。元气发泄。而外邪乘之也。
卷之六 初诞法
立方
朱蜜法 先以黄连煎汤拭儿口。吐去恶汁。再以朱砂一分研细。蜂蜜少许。抹儿口吮之。镇心定魄。安神解毒。
牛黄法 以牛黄二分。朱砂半分。竹叶七片。煎汤调灌。益肝胆。除烦热。祛惊邪。辟恶气。除小儿痫病。
茯苓丸赤茯苓 黄连(胎冷者易芍药) 枳壳(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乳汁化下。
卷之六
护胎法
小儿初生。肌肤未实。宜用旧絮护其背。不可太暖。更宜频见风日。则血气刚强。肌肉致密。若藏于重帏密室。或浓衣过暖。则筋骨软脆。不任风寒。多易致病。衣服当随寒热加减。
但令背暖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虚风邪易伤。乳哺不宜过饱。若宿滞不化。用消孔丸治之。
陈氏所谓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要肚暖头凉。皆至论也。须令乳母预慎七情六淫。浓味炙爆。则汁清宁。儿不致病。保婴之法。未病则调治乳母。既病则审治婴儿。
亦必兼治其母为善。
卷之六 护胎法
立方
消乳丸砂仁(炒) 蓬术(煨) 三棱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五钱) 香附(一两炒)上为末。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白汤下。
面部气色举症图 下颏属肾水。左腮属肝水。天庭印堂属心火。鼻准属脾土。右腮属肺金。半周两岁为婴儿。
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矣。
卷之六
面部气色举症
古云小儿为之芽儿。如草之芽。如水之沤。盖因脏腑脆嫩。口不能言。最难投剂。当首察色而知其所属。次验虎口以辨其所因。实为治法之简要也。
小儿有病看面部。全根据气色决分明。望闻问切能穷究。临病方无拘手寻。面部诸般各有属。
额同颧脸属心火。左颊原来肝所主。右颊唇中是肺基。四时各有一色强。根据时无急逆时殃。
要分旺相休囚否。尽在人心自酌量。春天青旺亦为相。黑休白囚黄否家。夏天赤旺黄相吉。
青休黑囚白不良。假为肝病面青时。白色当春未易医。此是肺金来克木色黄又彼脾家欺。心病夏天尚面赤。望色只愁形色黑。此彼肾水克心火。白色又被肺家屈。肺病愁来面白宜。若行赤色最难除。此因心火克肺金。青色反令肝作威。肾病面黑各天相。黄色现时多悒怏。此乃脾土克肾水。色赤反致心磨障。脾居四季面形黄。如遇青色最难当。此为肝木克脾土。色黑反使肾家强春赤夏黄秋黑色。冬青虽相亦无益。从前来者实形传。实泻其子平方吉。五脏所属各一宫。五色分来人不同。色内能分明与滞。据色方能辨吉凶。心赤顺时鸡冠色。不宜瘀血糊涂赤。肝形翠羽顺光多。色如嫩草安为吉。脾色贵如蟹腹黄。形如枳实必灾殃。肺形独贵猪脂状。枯骨定知寿不长。肾色最尚如鸟羽。形如炭煤非吉理。色色去将两色分。吉凶灼然不虚语。更看人气清明顺。神昏气HT 作凶认。瘦而气壮色必实。肥而气怯色必嫩。气壮则实以安祥。气怯则虚寿不长。再看得病面如何。发热额上红必多。青色现时急惊作。若成昏暗定知殂。额冷足冷夹食惊。额热足热伤风重。囟门贵合不宜陷。肿起成坑两无用。印堂青色惊之 。红色心惊白主和。或见微微青紫色。只因客忤蓦相过。山根青兮惊为疾。紫色伤于乳和食。泻脱宜黄白须死。年寿黄为吐利基。若成 白是乎虚。两颐赤为啼哭热。左腮红是痰气为。右腮红是伤风热。面青唇赤伤寒至。面目皆黄湿热生。面黄弄舌五心热。两眉红主儿夜啼。眉皱头疼痢疾为。眼脬浮肿主久嗽。病之将瘥目皆黄。淡红心热无多说。目多直视乃惊风。赤脉贯睛肝病凶。鱼目定睛非吉兆。瞳人中陷死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