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盐水饮 治霍乱初起。以此探吐。

  食盐二两炒干。乘热投水中。调和约三碗。令病患连连饮之。一吐即愈。

  溉济汤 治霍乱。虚烦不得眠。

  人参(一钱) 甘草(三分) 竹茹 麦门冬 半夏 粳米(各二钱) 生姜五片。煎服。

  通脉四逆汤 治霍乱多寒。脉将欲绝。

  当归(二钱) 北细辛 木通 大附子(童便煮各一钱) 白芍(八分) 甘草(三分) 吴茱萸肉桂(各四分) 枣二枚。姜三片。不拘时服。

  正气汤 治霍乱吐泻不住。

  陈皮 苏叶 泽泻 山楂 苍术(各一钱) 藿香 浓朴(姜汁炒) 半夏(姜矾制各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老姜五片。煎服。

  蒸脐法 治霍乱欲绝。但胸中微有热气。用盐填平脐中灼艾不计壮数即苏。

  针法 刺少商穴出血立愈。干霍乱药不能治。惟此神效屡试屡验。

  少商二穴。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许。白肉宛宛中刺之。

  卷之三

  噎膈门

  (附梅 气)噎者咽喉噎塞而不通。饮或可下。食则难食也。膈者。胃口隔截而不受。虽饮食暂下。

  少顷复吐。而不能容也。求其所以致病之由。要皆忧郁不开。思虑太过。忿怨不伸。或惊恐时值。变故屡遭。汲汲遑遑。无安宁之日。以致内气并结于上焦。而噎膈之症斯成矣。此皆处于逆境者然耳。至于素享富贵之人。亦有是症者何哉。必因浓味所伤。酒色过度。虚火用事。

  真阴消铄。以至血液干枯。顽痰胶固。结于咽喉之处。则成噎结。于胃口之处。则成膈。又有不因酒色而得者。亦当以血枯痰腻。及气郁治之。但审其所得之由。及观其所禀之浓薄。方可用药。如瘦人多火。其血亦干。亦有因火而生痰者。肥人多湿。其痰易结。

  亦有因湿而生滞者。穷困之人多忧郁。经营之人多思虑。不得志之人多慎怨。遭变故之人多惊恐。好酒之人多痰火。好色之人多积血。嗜味之人多宿食。使气之人多恼怒。当细审而治之。不可以一端求也。又有所谓鼠噎者。见人即不食。背人即私食之。乃食鼠残中毒所致。

  又岂可用一例治之乎。凡治此症。以开郁消痰。顺气润血为主斯。得窍妙矣。

  卷之三 噎膈门

  脉云

  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血虚者。必数而无力。痰者。寸关沉滑。气滞者。寸关沉而滞涩。

  卷之三 噎膈门

  立方

  透关散 治噎膈不通。痞满气结。饮食难下。

  白豆蔻 子丁香 沉香(各四钱) 青皮(醋炒) 香附(醋炒) 橘红 枳实(各五钱) 青礞石( 过三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煮酒送下。

  神仙蒸脐法 治噎膈。极危重症。服药不效。用此法神验。并一切五劳七伤。诸虚百损。遗精白浊。痞块蛊胀。中风不语。妇人赤白带下。效妙种种。不能尽述。

  大附子(一个重一两童便浸焙) 人参 白茯苓 鹿茸 青盐 莲蕊 真川椒(各一钱)上为细末。填入脐中。外用槐钱盖上。将蕲艾灸五壮为度。

  黄金散 治噎膈。汤水不能下。

  螺蛳(淘净养于瓷盆内俟吐出壳内之泥晒干五钱) 牛黄(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烧酒送下。

  又方 治鼠噎。

  鼠粪(烧灰存性) 莱菔子(炒) 白豆蔻(炒) 沉香(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送下。

  分气饮 治远年近日噎膈神效。

  藿香 枇杷叶 贝母(去心) 陈皮(各一钱) 当归 浓朴(姜汁炒) 沉香 香附(醋炒)苏子(炒) 白豆蔻(各一钱五分) 生姜五片煎服。

  二豆灵丹 治噎膈如神。

  雄黄(二钱) 百草霜(五钱) 乳香 砂(各一钱五分) 乌梅(十二个) 绿豆 黑豆(各四十九粒)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噙口中。不待化尽。以白面饼浸湿压下。坐功取效。净心少坐。用意在丹田。直穿过尾HT 。尾HT 行至泥丸。并九宫一转。落下口中。虚咽一口送下。引至丹田。少停再行。如此三十六遍。每日做七次。夜间做五次。七日全愈。验过数人。效妙通神。

  卷之三 噎膈门

  附梅气

  梅 气。乃七情所伤。痰气郁滞。结在咽喉之间。吐不出。咽不下者。是也。

  卷之三 噎膈门

  附梅气

  加味二陈汤 治六郁七情。神思所伤。结成痰 芥芥喉中。咯之不出。吐之不下。

  白茯苓 陈皮 半夏(各一钱) 浓朴 桔梗 枳实 黄芩 贝母(去心) 苏子(各一钱二分) 甘草 肉桂(各二分) 生姜三片。煎服。

  丁香透膈丹 治一切梅 气。

  槟榔 半夏(姜矾制) 木香 砂仁(炒研) 枳壳(二两芭豆四十九粒入内紫好酒醋煮干去芭钱)上为末。每服一钱六分。姜汤送下。

  卷之三

  脾胃门

  五脏之有脾胃。犹五行之有土也。天一生水。得土之五而成六。地二生火。得土之五而成七。天三生木。得土之五而成八。地四生金。得土之五而成九。天五生土。复得土之五而成十。五行无土。不能成五行。五脏无脾胃。不能资五脏。脾胃者。五脏之本也。心肝肺肾不能容饮食。能容之者。脾与胃也。饮食入于脾胃。而精气行焉。味之咸者。先入于肾。所谓水得土而成水也。味之苦者。先入于心。所谓火得土而成火也。味之酸者。先入于肝。所谓木得土而成木也。味之辛者。先入于肺。所谓金得土而成金也。味之甘者。本宫受之。而实所以调和五脏。所谓土又得土而后成也。夫然后肾水常滋。心火常净。肝木调达。肺金清润。而周身脉络无不贯通。病无自而作矣。故善保身。惟养脾胃而已。若不节劳即伤脾。而四肢于是乎倦怠。不节食即伤胃。而中脘于是乎痞塞。湿土之气郁而不发。则鼓胀黄胆之疾成。湿土之气溃而下注。则痢疾泻泄之病作。而脾胃之症此为极矣。不但已也。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由是为腰痛。为烦渴。为膀胱胀满。而肾斯病矣。为恍惚。为怔忡。为烦燥。而心始病矣。为吞酸。为吐酸。为胁胀。为多怒。而肝始病矣。为咳嗽。为喘急。为呃逆。而肺始病矣。五脏之病。虽亦有自为病者。未可皆归罪于脾胃也。而病之始于脾胃者居多焉。人其可以不调理脾胃乎。要而言之。饮食劳倦。皆宜有节。而二者之间又以节饮食为至要盖胃居脾下。饮食之所聚也。而克化之权。则在于脾。脾覆乎胃运阖辟之机。无一时而不动。胃火上升。脾火下降。气常温暖是以饮食易消。若嗜味而过饱。则充塞胃口。上碍于脾。脾虽欲动。不能动矣。其能以克化乎。此所以调理脾胃。又莫先饮食之节也。

  卷之三 脾胃门

  脉云

  脉喜沉细而缓。带洪数者。即是病至。

  卷之三 脾胃门

  立方

  加味四君子汤 调理脾胃。进饮食。

  白茯苓 白术 人参(各一钱二分) 甘草 陈皮 浓朴 莲子(各一钱) 水煎温服。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吐泻日久。大病后调理。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去皮) 山药(炒各八钱) 甘草(五钱) 桔梗 白扁豆(炒)莲子(去心炒) 薏苡仁(炒各一两)上为末。每二钱。空心米饮汤送下。

  平胃散 和胃健脾。祛湿消食。

  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各一两) 甘草(炒三钱) 浓朴(姜汁炒八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滚汤送下。

  香橘饮 治脾脏不和。饮食不进。神思困倦。

  白茯苓 香附(各一钱五分) 石斛 橘红 人参 砂仁(各二钱) 枣二枚。煎服。

  调中和胃丸 治脾胃不和。食后反饱。肌肉渐瘦。酒后泄泻。

  白术(土炒) 苍术(炒) 半夏(姜矾制) 浓朴(姜汁炒) 砂仁(炒) 白豆蔻(炒) 广木香薏苡仁(炒) 泽泻(各一两五钱) 肉豆蔻(面包煨) 沉香 山药(炒各八钱)上为末。以水法为丸。每服二钱五分。空心白滚汤送下。

  升阳益胃汤 治脾虚胃弱。逢春口淡无味。遇夏炎天恶寒。

  黄 人参 半夏 神曲 当归(各一钱) 黄连 柴胡 升麻 草豆蔻 陈皮 甘草(各八分) 枣五枚煎服。

  卷之三

  心痛门

  (附怔忡 惊悸 健忘 附颠狂 附邪祟)心痛者。非真心痛也。乃心胞络与胃脘痛也。然果何以知之。盖心胞络护捧其心。脉络相系位居心之四旁。火载痰而上升。碍其所居。胞络为痰相轧。故脂膜紧急而作痛。遂误认以为心痛也。胃脘近心。位居心下。而络于脾。饮食过多。不能克化。伤乎胃脘。病根常在。略伤饮食。即闷闷作痛。亦误认以为心痛也。大抵痛而有痰。常觉恶心。呕去痰即宽者。即为之心胞络痛也。痛而作饱。时时嗳气。直至饥而缓者即谓之胃脘痛也。又有痛时得饮热汤酒而稍缓者。乃寒气客于心脾之间也。又有心头作痛。其痛应于背心者。乃忧郁悲思积而成病也。又有心头急痛。唇白毛竖口吐黄水者。乃虫之为害也。又有心头结疼。逆气上腾。如虫搅扰。自觉胸中唧唧作声者。非虫也。乃死血随气而动也。又有一月一发。或一月两发。或二三月一发。其发也。疼极闷死。搔爬无措。涎水一涌而即苏者。乃寒积于心脾之间。安堵不动。一为恼怒劳倦所伤。则寒痰乘势涌起。泛溢胃口。迷塞心窍故闷疼而欲死。涎水一涌而出。则胃口渐宽心窍渐通。而复苏也。凡此皆可施治。惟平素原无心痛之疾。卒然大痛无声。面青气冷。切牙噤齿。手足如冰冷者。乃真心痛也。盖寒邪直犯君火。旦发则暮死。暮发则旦死。不救之症也。

  卷之三 心痛门

  脉云

  沉细小吉。浮大弦长者凶。死血痛者。左手脉必涩芤。热痛者。左手脉必数。积痰痛者。右手脉必实大。气食痛者。肝部必弦。其气口脉必紧。

  卷之三 心痛门

  立方

  八宝蠲痛汤 治七情伤感。六气为病。心疼腹痛。不可忍者。

  玄胡索 乳香 甘草 沉香(各一钱二分) 官桂(八分) 陈皮 当归 白豆蔻(各一钱)补心汤 治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养心。故心痛四肢厥冷。

  当归 生地(各四钱) 白芍 玄胡索 乌药 丹皮 远志 茯神(各一钱) 龙眼肉五枚。煎服。

  愈痛散 治急心痛。并胃脘痛。

  高良姜 玄胡索 五灵脂(各一钱五分) 蓬莪术 当归(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送下。

  秘方 治九种心疼。水米不下。痛不可忍者。一服立愈。

  沉香 子丁香(炒) 阿魏(各五钱) 大茴香(炒) 石菖蒲 广木香 乳香 檀香(各四钱) 川椒(二钱) 砂仁(炒) 玄胡索(各三钱)上为末。好醋为丸。每服一钱。白滚汤送下。

  扶阳助胃汤 治一切心疼等症。

  附子(童便制) 干姜(炮各一钱五分) 草豆蔻 益智仁(炒) 人参 甘草 白芍(酒炒)官桂(各一钱) 吴茱萸 陈皮 白术(土炒各五分) 水煎温服。

  又方黄连(酒炒) 山栀仁(炒黑) 吴茱萸(炒各五钱) 荔枝核( 存性二钱)上为细末。姜汁为丸。每服一钱。老酒送下。

  卷之三 心痛门

  附怔忡、惊悸、健忘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怔忡惊悸之所厘端也。曰怔忡。曰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怔忡。心虚而郁痰。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使人有惕惕之状。或蓦然而跳跃惊动。是则为惊悸。又有所为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语不知首尾是也。治之之法。怔忡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惊悸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健忘者。与之定志安神之药。总之要在调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

  卷之三 心痛门

  附怔忡、惊悸、健忘

  寸口脉动而弱。趺阳脉微而浮。

  卷之三 心痛门

  附怔忡、惊悸、健忘

  虎犀丹 治怔忡。惊悸。因七情所伤。心神惑乱。健忘等症。

  虎睛(一对微炒) 犀角 羚羊角 麦门冬(去心) 生地 胆星(各八钱) 黄连(姜汁炒)山八钱为衣) 麝香 甘草(各二钱) 金箔(二十张) 人参 茯神(各一两五钱)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灯心煎汤送下。

  温胆汤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

  半夏(姜矾制) 竹茹 枳实(麸炒) 橘皮(各四钱) 甘草(炙) 白茯苓(各二钱) 加龙眼五个。煎服。

  镇心丹 治惊悸。

  辰砂 龙齿(远志醋煮各一两)上为细末,猪心血为丸。如菜子大。每服一钱。麦门冬煎汤送下。

  琥珀育心丸 治怔忡惊悸。日久不愈。形容渐瘦。四肢乏力。

  茯神 郁金 远志(各一两) 牛黄(三钱) 龙齿(四钱) 酸枣仁 黄连(各八钱) 辰砂(五钱) 真金箔(三十张)上为末。炼蜜为丸。辰砂金箔为衣。如芡实大。每日早晚一丸。灯心煎汤调下。

  加味定志丸 治肥人多痰惊悸。

  天花粉 贝母(去心) 栝蒌仁(去油) 白茯苓(各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 石菖蒲 人参琥珀 郁金(各一两) 辰砂(六钱)上为末蜜丸。辰砂为衣每服二钱。白滚汤送下。

  归脾汤 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以至健忘。

  人参 黄 白术(各一钱) 茯神 远志 酸枣仁 当归(各一钱五分) 木香 甘草(各八分) 龙眼肉五枚。煎服。

  养心汤 治心虚胆怯。健忘怔忡。不能成寐者。

  玄参 白术 麦门冬 当归 白芍 生地(各一钱) 川芎 天麻 紫石英 柏子仁 枣仁陈皮(各八分) 灯心三十茎。煎服。

  卷之三 心痛门

  附颠狂

  颠者异常也。平日能言。颠则沉默。平日不言。颠则呻吟。甚则僵仆直视。心常不乐。

  狂者。且好杀人。然颠为心血不足。狂为痰火实盛。治狂专于下痰降火。治颠则兼乎安神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