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丹台玉案
丹台玉案
卷之三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盗汗属心。自汗属肺。心神不守故盗汗。肺气不收故自汗。久久不愈令人丧魄。
卷之三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自汗在寸。盗汗在尺。凡人脉带虚弱微细者。必有盗汗。
卷之三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敛汗育心汤 治盗汗养心血。
枣仁 茯神 知母 白芍 当归(各二钱) 牡蛎 麦门冬 沙参 甘草 生地(各一钱五分) 枣五枚。煎八分。温服。
镇元饮 治自汗。固肺经。
人参 当归 白术 黄 五味子(各一钱) 山茱萸 肉苁蓉 麦门冬 黄柏 生地(各一钱二分) 莲肉十枚。灯心三十茎。煎八分。临卧服。
当归六黄汤 治盗汗自汗。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芩 黄莲 黄柏(各一钱五分) 黄 (三钱) 枣五枚。煎八分。
护命散 治汗如神。
枯矾(一钱) 五倍子(五钱) 龙骨( 过一钱五分)上为细末。以津唾调。塞满脐中。外用绢条扎定。过夜即止。
卷之三 痨瘵门
附骨蒸潮热
骨蒸潮热。微有不同。骨蒸则无时而不热。潮热则如潮信之来。必有定期热者。
卷之三 痨瘵门
附骨蒸潮热
调荣清热饮 治骨蒸屡验。
丹皮(炒) 地骨皮 当归 鳖甲(酥炙) 白术(各一钱五分) 黄 (蜜炒) 青蒿 知母(盐水炒) 人参 柴胡(各一钱) 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灵应饮 专治潮热。
茯神 小柴胡 人参 生地 银柴胡 黄芩(各二钱) 知母 麦门冬(各一钱) 枣五枚。临服加童便一杯。
卷之三
诸气门
(附气滞 附郁)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形者气之所犹以寓者也。气者形之所犹于充者也。二者固相为用。而亦有轻重之差焉。形病气不病。虽羸瘦而无害。气病形不病虽肥壮而可忧。是形在所轻。而气在所重也。人能安养天和。使五脏之气。均得其平。则何病之有。惟内伤七情外感六气。
而五脏之气病矣。故心气盛。则烦燥不宁。口干舌燥。肺气盛。则壅塞喘急。上膈烦满。肝气盛则暴怒时发。两胁膨胀。脾气盛。则中脘痞塞。腹满饱闷。肾气盛。则膀胱满急。水道不通。皆气之有余者也。心气虚。则精神恍惚。梦寐不宁。肺气虚。则呼吸短浅。皮毛洒淅。肝气虚则筋脉不和。头空少睡。脾气虚则饥不欲飧。溏泄自利。肾气虚。则腰脑不能转侧。大便与小便。前后牵引而微痛。此皆气之不足者也。善医者调其气而已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又岂有虚虚实实之患乎。凡本经之虚实。或宜补而宜泻。然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不可不知也。
卷之三 诸气门
脉云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又曰。沉弦细动皆气痛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痛在尺。脉象显然。
卷之三 诸气门
立方
利气丹 治一切气滞。心腹胀闷疼痛。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眩晕。或下利脓血。
大小便结滞不快。郁结等症。
沉香 木香(各二两) 黑丑(一两半生半熟) 玄胡索 槟榔 枳壳(麸炒) 莪术 乌药(各一两五钱) 大黄(四两) 黄连(三两) 山楂肉(一两八钱)上为末水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下。
心气虚。则补之以炒盐。心气实。则泻之以生甘草。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肝为心之母。
虚则以姜橘补肝。脾为心之子。实则以黄连枳壳泻脾。
肺气虚。则补之以五味子。肺气实。则泻之以桑白皮。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脾为肺之母。虚则以炙甘草大枣补脾。肾为肺之子。实则以泽泻泻肾。
肝气虚。则补之以姜橘。肝气实。则泻之以芍药。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肾为肝之母。虚则以地黄黄柏补肾。心为肝之子。实则以生甘草泻心。
脾气虚。则补之以甘草大枣。脾气实。则泻之以黄连枳实。此本经之补泻也。然心为脾之母。虚则以炒盐补心。肺为脾之子。实则以桑白皮泻肺。
肾气虚。则补之以地黄黄柏。肾气实。则泻之泽泻。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肺为肾之母。虚则以五味子补肺。肝为肾之子。实则以芍药泻肝。
合而言之。诸气之病。分为五脏。五脏之病。分为诸症。皆不可以一节言也。此之所陈乃补泻之大略耳。然此正药之外。又不能无增益者焉。如炒盐补心。甘草泻心固矣。而麦冬亦可以补心。黄连亦可以泻心。又如五味子补肺桑白皮泻肺固矣。而人参亦可以补肺黄芩亦可以泻肺。如姜橘补肝芍药泻肝固矣。而细辛亦可以补肝。黄连亦可以泻肝。如炙甘草大枣补脾。黄连枳实泻脾固矣。而白术亦可以补脾。石膏大黄亦可以泻脾。如地黄黄柏补肾。泽泻泻肾固矣。而杜仲亦可以补肾。茯苓亦可以泻肾。临病用药。其可以执一耶。
卷之三 诸气门
附气滞
苍天之气。清净不息。变为云雾。为雷雨者。山泽湿热熏蒸也。人身元气导引血液。升降三为癖。而心腹胁肋刺痛。蓄于下焦。则为腰痛。为胀坠。流乎经络。则周回刺痛。多因七情饮食。郁为湿热。成痰与积。起初宜辛温之药。开郁行气。豁痰消积。稍久即以辛平之药和之。辛寒之药折之。如此则火易降。气易平。而病根可除矣。
卷之三 诸气门
附气滞
开郁理气汤 治气郁不散。肚腹胀满。
香附 沉香 半夏(各一钱) 苏子 枳实 萝卜子(各一钱五分) 丁香 大腹皮 藿香(各八分) 水煎热服。
清气抑肝丸 治气不消散。凝滞膈上。
青皮 桑白皮 枳壳(各三钱) 檀香 山栀仁 乌药(各一钱) 半夏曲 橘红 白豆蔻(各一钱五分) 砂仁(一钱二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气滞上焦。以橘红。枳壳。桔梗。甘草。藿香。香附。黄连。砂仁。枇杷叶。栝蒌仁为气滞中焦。以木香。槟榔。山楂。枳壳。蓬术。在两胁。加青皮。柴胡。龙胆草。芍药为主。气滞下焦。以沉香。茴香。川楝子。荔枝核。山栀为主。
卷之三 诸气门
附郁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则诸病生焉。然有病久不解而成郁。有郁久而生病。其症有六。脉多沉伏。胸满胁痛。脉沉涩者。为气郁。周身关节走痛。首如物蒙。足重遇阴寒便发。脉沉滞者。为湿郁。胸膈满。动则喘急。起卧怠情。寸脉沉滑者。为痰郁。目蒙口干。舌燥。小便赤涩。脉沉数者。为热郁。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芤涩者。为血郁。嗳酸腹饱。不能食。左手脉和平。右手脉紧盛者。
卷之三 诸气门
附郁
舒郁丸 治一切郁症。
香附 枳实 苍术(各三两) 沉香(一两五钱) 宿砂 山栀仁 抚芎 红曲 半夏(各上为末水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气郁。加乌药。木香。槟榔。干姜。枳壳。桔梗。
湿郁。加白术。白芷。赤茯苓。木通。苍术。
痰郁。加南星。海石。栝蒌仁。枳壳。桔梗。小皂荚。
热郁。加黄连。青黛。连翘。山栀。
血郁。加桃仁。红花。丹皮。当归。韭汁。
食郁。加山楂。麦芽。神曲。伤冷食胃脘痛。加草豆蔻。干姜。如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卷之三
诸痛门
诸痛之症。种种不同。其患有周身骨节肩背手臂项脊腰肋。心膻小腹之殊。其致痰之由。有风寒湿热燥火。痰血积气之异。如周身遍体。无所不痛者。此有火或饮酒之人。素有湿痰停积于内。又为风寒邪气所侵。以至痰不能周流疏利。留蓄于经络关节之间日久凝滞不散。郁于肩背项脊。腰肋手臂等处。不肿则痛。须令人按之摩之。则热气至而痛止。故今之背痛者。痰滞也。必捶打千百。而后散可知矣。不然则为痰。为涎为饮三者之症。盖湿邪上浮于肺。随气壅嗽。发动则名为痰。湿邪聚于脾。随气溢于口。气流出不禁。则名曰涎。至于胃为湿邪所乘。而为吐。为呕。为哕。则名曰饮。此又不可不察。然大要以胜湿消痰。顺气和血养脾为主。外此又有饮食之后。为冷气所伤。而发热身痛。此伤食身痛也。宜消导之。
六脉浮紧。鼻塞身重头痛气粗。发热身痛者。此伤寒伤风身痛也。宜解表之。如病后汗下而身痛者。此气血虚也。宜调补之。至于头痛头风。以发散为主。心痛即胃脘痛。有旧疾有客寒。有积痰以开郁化痰为主。其腹痛腰胁痛宜温经散寒。热湿为要。若饮食过多。内伤脾气者。宜消导之。又如小便作痛者。须问小便利不利。小便利者是蓄血。小便不利者。是溺涩。有卒然大痛者。是感寒时痛时止者。是火。若妇人小腹为冲任之海。一遇寒冷则血气凝结。为之击搏而作痛。得温暖则气和通。而痛自止。又有胞络之间。阴户之中。为房事所伤。或外寒郁遏亦能作痛。臀尖尽处。又有所谓尻骨痛有痰有血虚死血不同。学人宜详审之
卷之三 诸痛门
脉云
举要曰诸痛麻多于沉伏。惟风寒头痛。脉浮而洪。
卷之三 诸痛门
立方
蠲疼汤 治周身仵痛。
防风 羌活 苍术(各一钱) 木瓜 当归 威灵仙 乌药 生地(各二钱) 白芍 秦艽川芎(各八分) 水酒各半。煎服。
定疼汤 治肩背项脊痛并背心痛此其寒痰不散。
独活 羌活 本(各二钱) 川芎 甘草 防风 前胡 当归(各一钱五分) 陈皮 肉桂苏子(各八分) 酒煎温服。
拂疼饮 治手臂肿痛。皆因湿痰湿火或风寒凝滞不散。
乌药 南星 僵蚕 川芎 麻黄(各一钱) 苍术 桂枝 白术 橘红(各一钱) 竹沥(一杯) 水煎温服。
活络饮 治肢节疼痛。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半夏(姜矾制) 南星 桑寄生 秦艽 生地 苍术(炒各一钱五分) 临服加酒一杯。
降气汤 治胸膈作痛。胀闷喘急。饮食难进。
木香 当归 苏子 生地(各二钱) 宿砂 丁香 山楂 青皮 枳壳 大腹皮(各一钱)水煎温服。
手拈散 治心腹腰胁。两肋疼痛。并瘀血凝滞。
草果 玄胡索 五花脂 乳香 没药 沉香 阿魏(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煮酒调送下。
通达饮 治小腹胀痛。溺涩不通。内有蓄血结聚。
当归 桃仁(去尖) 大黄(酒煨) 猪苓 泽泻 木香(各二钱) 附子 滑石 玄胡索(各一钱二分) 加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立效饮 治妇人为房事所伤。阴户内胀疼难忍。一服立瘥。
川芎 当归 玄胡索 丹皮 姜黄 大茴香 红花(各一钱五分) 桂心 秦艽 赤芍(各八分) 临服加煮酒一钟。
流气饮 治刺痛。皆因心事忧郁。不得舒畅。而作痛如刺。
白檀香 沉香 乌药 桔梗(各一钱五分) 香附 白豆蔻 枳壳 宿砂 苍术(各二钱)水煎温服。
卷之三
头痛门
头居身体之上。为诸阳之会。其位至高。犹山之有巅。木之有杪也。风之起也。愈高而愈狂。山巅木杪先得之。故云行如飞。叶落如雨。皆风使之然也。头居上体。为风之所先及。然以其会乎诸阳。而不畏寒。故人多忽之。而不知所避。风邪一入头即痛焉。是以头痛之症。
风痛居多。夫风何以能痛也。盖风之为物也善行而数变也其性易入。其气易感。头之诸阳内聚而拒风。风之势内外攻以抗阳。风与阳相争。两不肯伏。交战至于高之分。而头之诸经始病矣。以诸阳之强。且不能以胜风。而况以诸阴乎。其有气虚血虚而作痛者。虽系本原之不足。而实风之为病也。盖虚之所在。邪必辏之。使无风之入。惟觉眩运而已。何以作痛耶。但其气血已虚。无力拒风。风虽入而不与争。故其痛亦不甚也。其有饮食不消。痰涎涌上而作痛者。非风之罪也。宜审而治之。
卷之三 头痛门
脉云
内经曰。寸口脉短者头痛也。脉经曰。阳弦头痛定无疑。脉诀云。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治。
卷之三 头痛门
立方
清巅抑火汤 治血虚头痛。并偏正头风。
本 当归 生地 川芎(各二钱) 防风 蔓荆子 黄连 石膏 白芍 白芷(各一钱)加葱白五枚。生姜三片。煎服。
千金一笑散 治诸般头疼并一切头风。
北细辛 人参 秦艽 甘菊花(各一钱五分) 白芷 甘草 当归 薄荷(各二钱) 葱白五枚。煎服。
空青散 治偏正头痛。年深日久不愈者。并疗风寒湿热。头上及脑痛。惟血虚者。不宜川芎(五钱) 柴胡(七钱) 黄连(酒炒) 防风 羌活(各一两) 甘草(一两五钱) 黄芩(三两一半生一半酒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清茶调下。
羌活附子汤 治寒冬犯脑痛。及齿痛。名曰脑风。
麻黄 大附子 防风 白芷 白僵蚕(各六分) 黄柏 苍术 黄 佛耳草 甘草(各一钱) 升麻(三分) 水煎温服。
点眼丹 治一切头痛。心腹绞痛。又治搅肠沙。盘肠气痛疝痛。
牙硝(二钱) 麝香 朱砂 雄黄(各五分)上为细末瓷罐收贮。临病以银簪蘸药。点两眼内。立时取效。
灵速散 治一切头痛立愈。
细茶(一两水二钟煎至半钟去渣) 白芷 细辛 牙皂 紫苏 薄荷(各三钱) 煎七分。
风入太阳经。则发际痛脉浮紧。恶风寒。以羌活为君。川芎。升麻。白芷。防风。甘草风入阳明经。则额前痛。兼鼻痛。脉浮缓。发热恶寒。以白芷为君。羌活。升麻。川芎。防风为佐。
风入少阳经。则两鬓间及额角痛。脉弦。往来发热。以柴胡为君。川芎。升麻。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