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杏仁 郁金 山栀 豆豉 白蔻 枳壳孙 高年发疟。寒热夜作。胸闷不欲食。烦渴热频。最虑其邪陷为厥。进阳旦法。

  桂枝 黄芩 花粉 生白芍 生左牡蛎 煨姜 南枣姬 疟脉沉涩。中脘痞结。此属里症。用泻心法。

  半夏 川连 橘红 枳实 黄芩 生姜汁又 脉沉。右关大。疟未止。寒热子后作。烦渴。中闷不欲食。

  醋炒半夏 杏仁 黄芩 花粉 草果 生姜陆 疟截。虚气痞结。成身痛。

  桂枝 炒焦半夏 姜汁 广皮白 当归 茯苓钱(氏) 暑热伤气成疟。胸痞结。呕吐痰沫。皆热气之结。前医泻心法极是。

  人参汁 枳实汁 黄连 黄芩 炒半夏 杏仁 浓朴 姜汁汪 此湿热与水谷交蒸。全在气分。尝得三焦分消清解。既成间日疟疾。邪正互争。原无大害。

  初误于混指伤寒六经。再谬于参术守补。致邪弥漫。神昏喘急。谵妄痉搐。皆邪无出路。内闭则外脱。求其协热下利。已不可得。诊脉细涩。按腹膨满。夫痞满属气。燥实在血。今洞利后而加腹满。诸气皆结。岂非闭塞而然。溃败决裂至此。难望挽救。

  细叶菖蒲根汁(二钱) 草果仁(五分) 茯苓皮(三钱) 紫浓朴(一钱) 绵茵陈(三钱)

  辰砂益元散(五钱) 连翘心(一钱半) 金银花(三钱)

  另用牛黄丸一服用凉开水缓缓以茶匙挑化服。

  潘(氏) 伏邪发热。厥后成疟。间日一至。咳嗽痰多。恶心中痞。其邪在肺胃之络。拟进苦辛轻剂。

  杏仁 黄芩 半夏 橘红 白蔻 花粉程(氏) 脉右大。寒热微呕。脘痞不纳。四末疟邪交于中宫。当苦辛泄降。酸苦泄热。邪势再减二三。

  必从清补可愈。

  川连 炒半夏 姜汁 黄芩 知母 草果 炒浓朴 乌梅肉毛(氏) 用玉女煎。寒热未已。渴饮仍然。呕恶已减。周身皆痛。诊脉两手俱数。舌色灰白边赤。汗泄不解。拟用酸苦泄其在里热邪。务以疟止。再调体质。

  黄芩 黄连 草果 白芍 乌梅 知母用秋露水煎药。

  又 寒热由四末以扰中宫。胃口最当其残害。热闷不饥。胃伤邪留。清热利痰。固为要法。但有年气弱。兼之病经匝月。清邪之中。必佐辅正。议用半夏泻心法。

  人参 半夏 黄连 黄芩 枳实 姜汁方 劳疟再发。(劳疟)

  人参 草果 生姜 乌梅 秋露水煎。

  又 补中益气汤加草果知母姜枣。

  陈 络虚则痛。阳微则胀。左胁有疟母。邪留正伤。此劳疟。

  人参 当归 肉桂 焦术 炙草 茯苓 广皮 生姜 南枣四剂后。用五苓散一服。

  某 劳疟畏寒。下虚不纳。六味加肉桂五味。

  某 疟未止。热陷下痢。中痞不欲食。(疟兼热痢)

  人参 川连 黄芩 生白芍 广皮 炒当归 炒山楂 干姜 枳实 银花又 疟后劳复。

  人参 当归 白芍 枣仁 茯神 广皮 生姜 南枣范(三三) 脉小涩。病起疟后。食物不和。仍诵读烦劳。遂至左肋。连及少腹。常有厥起。或攻胃脘。或聚腹中。凝着 胀。古语云。疟不离乎肝胆。亦犹咳不离乎肺也。盖肝得邪助。木势张扬。中土必然受侮。本气自怯。运纳之权自减。清阳既少展舒。浊阴日踞。渐为痞满。上年温养辛甘久进。

  未见病去。其治体之法。谅不能却。自述静处病加。烦动小安。其为气血久阻为郁。议用通络法。以病根由疟久。邪留络中耳。(气血凝络)

  紫降香 桃仁 小香附 淡姜渣 神曲 鸡肫皮 南山楂 韭根汁法丸高 疟发既多邪入于络。络属血分。汗下未能逐邪。仲景制鳖甲煎丸一法。搜剔络中留伏之邪。五六日必效。

  早午暮各服七粒。

  某 疟邪经月不解。邪已入络。络聚血。邪攻则血下。究竟寒热烦渴。目黄舌腻。溺赤短少。全是里邪未清。凡腥荤宜禁。蔬食不助邪壅。阅医药柴葛攻表。消导通便。与疟无与。用仲景鳖甲煎丸。早十粒。午十粒。黄昏十粒。开水送。

  费 疟邪迫伤津液。胃减不饥。肠燥便红。左胁微坚。有似疟母结聚。当宣络热。以肃余邪。

  生地 知母 丹皮 麻仁 生鳖甲某(氏) 疟邪内陷。变成阴疟。久延成劳。务以月经通爽。不致邪劫干血。

  生鳖甲(一两) 桃仁(三钱) 炒丹皮(一钱) 穿山甲(三钱) 楂肉(一钱半) 生香附(一钱半)

  顾 左胁有疟母。乃气血交结之故。治宜通络。(疟母)

  鳖甲 桃仁 金铃子 牡蛎 丹皮 夏枯草江 远客。水土各别。胃受食物未和。更遭嗔怒动肝。木犯胃土。疟伤。胁中有形瘕聚。三年宿恙。

  气血暗消。但久必入血。汤药焉能取效。宜用缓法。以疏通其络。若不追拔。致阳结阴枯。酿成噎膈难治矣。

  生鳖甲 桃仁 麝香 虫 韭白根粉 归须 郁李仁 冬葵子 熬膏吴(二四) 疟反复。左胁疟母。

  生鳖甲 生牡蛎 炒桃仁 当归须 炒延胡 柴胡梢 桂枝木 炒楂肉 青皮某 夏秋湿热疟痢。正虚邪留。混入血络。结成 瘕疟母。夫湿气热气。本属无形。医治非法。血脉蕴邪。故寒热间发。仲景立法。务在缓攻。急则变为中满。慎之。兼服鳖甲煎丸。

  知母 草果 半夏 黄芩 乌梅 生姜秋露水煎。

  金(十一) 经年老疟。左胁已结疟母。邪已入络。与气血胶结成形。区区表里解散之药。焉得入络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

  生牡蛎(三钱) 归须(二钱) 桃仁(二钱) 桂枝(五分) 炒蜀漆(一钱) 公丁香(三粒)

  某(三八) 少阴三疟已久。当升阳温经。(三日疟阳虚)

  鹿茸 熟附子 人参 粗桂枝 当归 炒黑蜀漆吕(二四) 阴疟一年方止。羸瘦妨食。食入不运。不饮汤水。四肢无力。诊脉微弱不鼓。屡进六君益气无效。当温里通阳。从火生土意。

  人参 熟附子 生益智 茯神 白芍 生姜吴(四一) 三疟愈后反复。寒多有汗。劳则阳泄致疟。议护阳却邪。

  川桂枝 熟附子 生于术 炙草 生姜 南枣肉某 阴疟汗多。下焦冷。用升阳法。

  人参 鹿茸 桂枝木 当归 炙甘草 生姜 大枣陆(四七) 邪深留阴。三日始有疟发。但热来必神昏谵妄。是膻中震动所致。议定未病两日。日进清心牛黄丸一服。试看后期。疟至何如。(邪扰心营)

  蔡(氏) 三日疟。一年有余。劳则欲发内热。素有结痞。今长大攻走不定。气逆欲呕酸。经闭四载。当厥阴阳明同治。(肝胃)

  半夏 川连 干姜 吴萸 茯苓 桂枝 白芍 川椒 乌梅蔡(五三) 三疟。不饥不纳。恶心。渴喜热饮。诊脉沉细。脾阳困顿。不能送邪外出。治以四兽饮。(脾阳虚)

  沈(五二) 三疟。腹胀。不渴呕水。邪在脾胃之络。温疏里邪。勿用表散。

  草果 粗桂枝 生姜 浓朴 炒蜀漆 茯苓又 温脾通胃得效。

  生于术 淡附子 川桂枝 炒黑蜀漆 浓朴 生姜某(四五) 三疟经年。至今复受湿邪。及发日来。舌白脘闷。渴喜热饮。当温太阴。

  杏仁 草果 知母 桂枝 半夏 生姜 浓朴 乌梅詹(二九) 三疟。脾发。用露姜法。寒止热盛。加入乌梅五分。取其酸味以和阴。谓其疟久。阴亦伤耳。

  胡 阴疟。滞伤脾胃。用苦辛温得效。疟未已。腹胀便泄。议理中阳。

  人参 益智 木香 茯苓 浓朴 广皮 生姜钱(三五) 遇劳。疟发数年。初起即三阴。此伤损已在脏阴之络。最难速效。甘温益气。久进益气汤。

  某(四三) 三疟早截。中阳窒塞。脘胀不运。背寒肢冷。

  草果仁 杏仁 半夏 茯苓 桂枝 浓朴 广皮 生姜某 脉濡。面黄舌白。脘中格拒。汤水皆呕。三日疟一至。据色脉诊。乃足太阴阳微饮结。当以温药和之。

  半夏 荜茇 丁香柄 草蔻 浓朴 姜汁李 初病劳倦晡热。投东垣益气汤。未尝背谬。而得汤反剧。闻谷气秽。间日疟来。渴思凉饮。此必暑邪内伏。致营卫周流与邪触着。为寒热分争矣。故甘温益气。升举脾脏气血。与暑热异岐。胃中热灼。阳土愈燥。上脘不纳。肠结便闭。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由阳入阴。间日延为三疟。奇脉跷维。皆被邪伤。内经谓阳维为病。苦寒热也。维为一身纲维。故由四末寒凛而起。但仍是脉络为病。故参 术附。不能固阳以益其虚。归桂地芍无能养营以却邪矣。

  昔轩岐有刺疟之旨。深虑邪与气血混成一所。汗吐下无能分其邪耳。后汉张仲景。推展圣经蕴奥。谓疟邪经月不解。势必邪结血中有 瘕疟母之累瘁。制方鳖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虫蚁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盖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治经千百。历有明验。服十二日干支一周。倘未全功。当以升其八脉之气。由至阴返于阳位。无有不告安之理。(气血凝络)

  某 阴疟两月。或轻或重。左胁按之酸痛。邪伏厥阴血络。恐结疟母。议通络以逐邪。用仲景鳖甲煎丸。每早服三十粒。当寒热日勿用。

  昌(二四) 三疟皆邪入阴络。故汗下为忌。经年疟罢。 瘕疟母。仍聚季胁。邪攻血气之结。攻逐瘀聚。

  升降以通阴阳。乃仲景成法。但诊脉细微。食减神衰。攻法再施。恐扰中满。前与温补通阳颇安。然守中之补。姑缓为宜。(疟母)

  人参 当归 淡附子 淡干姜 茯苓 肉桂 鳖甲胶丸诸疟由伏邪而成。非旦夕之因为患也。六淫之气。惟燥不能为害。而新凉收束。实属有关考之圣训。独手三阳。手厥阴。却无其症名。医者当辨其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病涉何经。若小柴胡专主少阳。岂能兼括也。夫温疟瘅疟。痰食瘴疠诸疟。皆有成方。予不复赘。

  但此症春月及冬时间有。惟夏秋暑湿为患者居多。暑必挟湿。专伤气分。第一要分别其上焦中焦之因。暑湿二气何者为重。若暑热重者。专究上焦肺脏清气。疟来时。必热重而寒微。唇舌必绛赤。烦渴而喜凉饮。饮多无痞满之患。其脉色自有阳胜之候。当宗桂枝白虎法。及天水散。加辛凉之品为治。若湿邪重者。当议中焦脾胃阳气。疟来时。虽则热势蒸燔。舌必有粘腻之苔。渴喜暖汤。胸脘觉痞胀呕恶。其脉色。自有阳气不舒之情状。当宗正气散。及二陈汤去甘草。加杏蔻生姜之类主之。必要阳胜于阴。而后配和阳之剂。日后方无贻累。倘症象两兼。则两法兼之可也。大凡是症。若邪气轻而正不甚虚者。寒热相等。

  而作止有时。邪气重而正气怯者寒热模糊。来势必混而不分。又云邪浅则一日一发。邪稍深则间日一发。邪最深则三日一发。古称为三阴大疟。以肝脾肾三脏之见症为要领。

  其补泻寒温。亦不离仲景治三阴之法为根蒂。可知阳经轻浅之方。治之无益也。所云移早则邪达于阳。移晏则邪陷于阴。阴阳胜复。于此可参。若久而不已。必有他症之虞。太阴之虚浮胀满。有通补之理中法。开腑之五苓汤。少阴之痿弱成劳。有滋阴之复脉汤。温养之升奇法。厥阴之厥逆吐蛔。及邪结为疟母。有乌梅丸。与鳖甲煎法。又如心经疟久。势必动及其营。则为烦渴见红之累。肺经疟久。理必伤及其津。则为胃秘肠痹之候。一则凉阴为主。一则清降为宜。然而疟之名目不一。而疟之兼症甚多。若不达权通变。而安能一一尽善。即如暑湿格拒三焦。而呕逆不纳者。宗半夏泻心法。秽浊蒙蔽膻中。而清灵昧甚者。

  用牛黄清心丸。心阳暴脱。有龙蛎之救逆。胃虚呕呃。有旋复代赭之成方。如表散和解。通阳补气。滋阴化营。搜邪入络。动药劫截。辛酸两和。营气并补。及阳疟之后养胃阴。阴疟之后理脾阳等法。已全备矣。汇集诸家。融通无拘。所谓用药如用兵。先生不愧良工之名也。(邵新甫)

  徐评 皆依样画葫芦之谈。

  又评 古圣凡一病必有一主方。如疟疾小柴胡汤主方也。疟象不同。总以此方加减。或有别症。则不用原方亦可。盖不用柴胡汤而亦可愈者。固有此理。若以为疟而断不可用柴胡。则乱道矣。余向闻此老治疟。禁用柴胡。耳食之人。相传以为秘法。相戒不用。余以为此乃妄人传说。

  此老决不至此。今阅此案。无一方用柴胡。乃知此语信然。则此老之离经叛道。真出人意表者矣。夫柴胡汤少阳经之主方。凡寒热往来之症。非此不可。而仲景用柴胡之处最多。伤寒论云。

  凡伤寒之柴胡症有数论。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其推崇柴胡如此。乃此老偏与圣人相背。

  独不用柴胡。譬之太阳症。独不许用桂枝。阳明症独不许用葛根。此必无知妄人。岂有老名医而有此等议论者。真天下之怪事也。

  卷六

  泄泻

  周 因长夏湿热。食物失调。所谓湿多成五泄也。先用胃苓汤分利阴阳。(暑湿热) 胃苓汤去甘草。

  温 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腑阳不司分利。先宜导湿和中。胃苓汤。

  又 向年阴分伤及阳位。每有腹满便溏。长夏入秋。常有滞下。此中焦气分积弱。水谷之气易于聚湿。或口鼻触入秽邪。遂令脾胃不和。是夏秋调摄最宜加意。拟夏秋应用方备采。天暖气蒸。南方最有中痧痞胀诸恙。未受病前。心怀疑虑。即饮芳香正气之属。毋令邪入为第一义。

  藿香梗 白蔻仁 橘红 桔梗 杏仁 郁金 降香 浓朴夏至后。热胜湿蒸。气伤神倦。用东垣益气汤。若汗退场门渴。兼生脉散敛液。

  某 秋暑秽浊。气从吸入。寒热如疟。上咳痰。下洞泄。三焦蔓延。小水短赤。议芳香辟秽。分利渗湿。

  藿香 浓朴 广皮 茯苓块 甘草 猪苓泽泻 木瓜 滑石 檀香汁又 进药稍缓。所言秽浊。非臆说矣。其阴茎囊肿。是湿热甚而下坠入腑。与方书茎款症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