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西医言脑筋。主知觉运动。大脑在前。小脑在后。中为中脑。有裂有回。分歧叠积。耳目口鼻。全与脑通。脑经分布。又散行于脏腑肢体。凡知觉运动。皆脑司之也。此说半是半非。已详辨于上卷五脏所藏篇。至于脑汁。究是何物所生。则西医不知。盖肾精生髓由脊上行以入于脑。是为髓海在头者名脑。在众骨中者名髓。内经盖分为二。故云髓会绝骨。而此与骨脉胆胞。合为六者。则分为二而言之也。又西医治脑无药。不知脏腑经脉。皆交于脑。源流出入。岂无其路耶。

  脑髓图 骨图 西医详图骨式。有相连而凹者。有相连而凸者。有如锋者。有如椎者。有骨裂。有骨衣骨皆外坚中松。有筋相连。

  有脉管回管脑筋。透入于骨。究人身诸骨。则知上帝造创之功大哉。然西医未知何者为主骨。何者为辅骨。何处骨大而反不紧要。何处骨小而反关生死。如中国之洗冤录。检验伤痕。分别制命与否。则论骨较精。至于内经言骨。更能探其源头。曰肾生髓。髓生骨则知腰脊。为主骨四肢为辅骨骨属肾水。而筋属肝木。筋着于骨者水生木也。骨赖筋连者。母用子也。骨中之髓。又会于绝骨。齿又骨之余者矣。观齿之生落。而知男女老幼。各有其时。无不下。应肾气则(知髓生骨之理。非徒知其形而已也。)

  脑气筋图 A此后面脑筋图西医又有前面脑筋图。不具载者。以脑髓生于肾。循脊贯。脑为督脉所司其前面脑筋总皆以后面者为本也。

  脉管图 A此总脉管据内经考之。即任脉也身之背亦有脉。而不图之。以血之所主在于任脉至于动脉。或隐或见。或散或合。

  有深浅分合之殊。又西医所未言。

  胞宫图 A胞宫之营。发于肾系下为一大膜前连。膀胱后连大肠中间一个夹室。男子丹田气海又名精室。女子又名子宫血海。

  阴道之内。退出为子宫下口。可收可缩。又名子脏。仲景所称妇人脏燥。脏结痛引阴筋。皆指此言。血管全绕。网膜全包一主气。一主血交会于此。为生化之大源。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泻而不存。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输泻者也。

  糟粕形质之物。皆曰浊气。由此五者传化。主输泻而不留。故名传化之府。三焦与肠胃并论。是三焦。明有其物后人以为空腔子。岂不谬哉。详三焦条。各图见上。

  魄门上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存。

  魄门。肛门也。肺藏魄。肛门上合于肺。故名魄门。肺在上。总统五脏而魄门在下。令五脏之浊物。从此而出。故为五脏。使既名魄门。便知为肺所司既为五脏使便知肺亦能统五脏也。男子肛头。西人图之最悉。盖彼以刀割治病。不得不详其形迹。然用心则苦。而操术实粗。中国痔漏等证。擅长者多矣。何尝以刀割为能。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以应四海。脑为髓海。胞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

  西医论髓。以为知觉运动之主。谓脑髓筋。达于脏腑肢体。而后能司知觉运动也。西医知脑髓之作用。而不知脑髓之来历。所谓脑筋。但言其去路而不知髓有来路。所以西法无治髓之药也。不知背脊一路髓筋。乃是髓入于脑之来路也。

  盖内经明言肾藏精。精生髓。细按其道路。则以肾系贯脊。而生脊髓。由脊髓上循入脑。于是而为脑髓。是脑非生髓之所。乃聚髓之所。譬犹海非生水之所。乃聚水之所。故名髓海。既聚于此。而又散走脏腑肢体。以供使用。如聚钱者库也。而用钱者人也。人能用钱。而钱不能用人。脏腑肢体能用脑髓。非脑髓用冬处也。再者髓之生由于肾。欲补髓者。

  即从肾治。肝脉入脑交颠目系贯髓。凡神魂晕迷风狂。皆从肝治之。即是治髓。脑又通鼻。可从肺治髓筋入心。可从心治。髓筋聚于胃。又可从胃以治之。西医论髓特详。而无治法。不抑谬哉。胞为血海。已详天癸条。盖血生于胃之水谷。

  化液上肺。奉心化血。循冲任脉。下入胞中。既聚于胞中。化精化血达于周身。皆在于此。参看天癸条自明。膻中为气海。此有两说。一说丹田为气海。即胞宫也。呼吸归根之地。名之为气海亦宜。详膀胱三焦天癸营卫条。此云膻中为气海者。盖指气之出纳。在乎肺也。膻乃胸前大膜膈也。膻之中即胸中。只有心胞络与肺。故前云膻中者。君主之官。是指胞络言。此云膻中为气海。是指肺言以胞络与肺。均在膈内。故均可名膻中也。膻膈之与胞络相通。已详十二官条。

  此言与肺相通。其道路又须详言。气之根在脐下丹田。即网油中一夹室也。由网油走脐旁。上生膈膜。是为膻。由胸膈循腔子。上连肺系。气之出路即由此通于肺管。故凡咳嗽。则胸前痒滞。皆膻膈间气。不得利也。欲知膻之治法。当参看肺肾三焦包络条。胃为水谷之海。水主化气生津。谷主化液生血。一则糟粕入大肠。一则余沥入膀胱。另详肠胃膀胱各条。脾与胃互为功用。又须看脾之作用。

  胸腹者。脏腑之郭也。

  胸内最上为肺。肺下为心。为包络。包络上连肺系。肺系连腔内之薄膜。其膜循腔子而下。是为膻膈大膜。绕肋骨一周。连于肝。附于脊。肝体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膈附于脊。下行为板油。连于肾系。又下为网油。网油上行而连于小肠。胃下行而连于大肠膀胱。是为腹中也。脾在胃后。贴胃。居网油上。网油即三焦也。上胸下腹。均从网油连。及以为脏腑之道路。故曰胸腹者。脏腑之宫城也。以部位言之。胸上属肺。胸膺之间属心。胸膺之下属胃。大腹与脐属脾。

  脐又属小肠。脐下属肾。膀胱亦当脐下。故脐下又属膀胱。大肠在膀胱之后。故脐下又属大肠。宜详其层次也。血室乃肝所司。血室大于膀胱。故小腹两旁。谓之少腹。乃血室之边际也。属之于肝。少腹上连季胁。亦属肝。季胁上连肋骨属胆。分别部居。各从其位。

  腹与胸分三停。上停名胸在膈上心肺包络居之。心与包络。从着脊处油膜中。下通肝肾。肺有薄衣。连及胸内。前面之膜为肺。通中下焦之路。肺系上连包络。后着脊。前连胸膈。肝体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胃附肺系。透下膈。横曲如袋。胃下为小肠。为大肠。为肝胆。是为中停。皆生连油膜之上。即中焦也。脐以下为下停。有膀胱有胞宫。有直肠。

  皆生连油膜上即下焦也。后世不知焦从 。因不知通身之膜。皆是三 。故读经文者。少识精义。西医曰腹内统膜。一丽腹里。一包脏腑。一成筋以束脏腑。肝胃脾。小肠大肠横回。直肠上截。子宫蛋核。此被全包。如大肠头。小肠头。

  大肠上下回。直肠中。阴道膀胱。此不全包。如左右肾。此被遮过专。包一脏曰。包膜兼包两脏。曰连膜折叠成筋以束脏腑。曰筋膜。西医言膜如此其详。证以三焦之说。而精义始出。

  胸腹图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前言膻中为气海。是指肺言。此言膻中为心主之宫城。是指包络言。膻为膈。包络居膈之中。故曰膻中。为心主之宫城。相心宣化。详十二官条。

  膻中图 此胸下一层膈膜。后着脊。左右连筋骨尽处。中叶连胸之鸠尾。即膈是也。膻之下层通腹中。膻之上层为胸内之薄膜。连心系。名包络。又名心主。包络是心外卫。膻中是包络外卫。其形难图。故只图胆以明之。究膻之根附脊骨。与肝系相连。而下乃连及肾系。是三焦少阳所发出而布于膈也。

  胃者。太仓也。

  胃主纳谷。故名太仓。胃之所以能纳谷。详十二官条。

  咽喉小肠者。传送也。

  咽喉居胃之上。传送而入。小肠居胃之下。传送而出。二者皆为胃之使。故治咽喉与小肠。宜以胃为主。

  胃五窍者。闾门也。

  医林改错言胃有三窍。上下窍纳谷。传入小肠。又有一窍出水入油膜。西医言胃通体。均有微窍行水入连网。予已详胃三焦条。兹云五窍其义尤详。盖上窍主纳水谷者也。下窍入小肠。主化谷之糟粕也。旁窍入三焦。膜油之中。主行水之余沥也。中通于脾为一窍。所以化水谷者也。上输于肺。为一窍所以布精汁者也。故云胃五窍者。闾门也。唐宋以后。无人知之。即西医剖视。又何尝精细似此。

  胃五窍图 西医言胃有肝膈大筋。胸膈大筋。互相牵住。使不得动。不知胸膈。筋是互通三焦之窍。肝膈筋。是循脊上肺通心之窍。内经所谓胃有大络。上通于心也。又曰脾之与胃。以膜相连。故又通脾。西医识其形。而未明其理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二穴在舌下。足少阴肾。主化气上行。气即水也。故气之所至。皆是津液。肾津必上于口。然后气泽能布于下。仲景伤寒论。以存津液为主。亦以其气化所存。人赖以生也。可不重欤。二穴举舌。即可逼视。不必再图。

  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腰为肾系所贯。脊为髓筋所通。人身骨节。皆主于肾。而生于髓。腰脊为肾。与髓所在。故为身之大关节。凡治骨节。当知所主矣。西医脊骨。折剖甚详。然不知脊所重者。全在于腰也。且全身大骨。皆从腰发。原不知肾主骨之理。

  则辨骨无益。

  肢胫者。身之管。以趋翔也。

  肢是手节。胫是足节。其骨最大。中空故名管。管中有髓及脂。以主运动。故能趋翔。西医言手足骨中之髓。与脑脊之髓不同。谓其中杂脂油也。不知由脑脊散达肢胫。皆以筋肉相连。肉内有脂油。即附之而入骨。是以手足骨中。均杂脂油。脂脾所司。髓是肾所司。兼脂油。是脾肾合致其功。故脾主四肢。肾主肢胫。西医图四肢之骨详矣。惜未知其所统属。则治法不明。

  茎委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茎。阴茎。委。垂卵也。机如泰西机器之机。所以出精行溺。精窍通于肾。西医谓睾丸主生精。非也。内宫太监无睾丸。友人王东樵。觌面问过太监。亦有精能泄出。可知睾丸。非生精之物。内经明言阴精之候。盖指此耳。溺窍通于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故溺窍名为津液之道。究之茎委。乃肝之宗筋。肝脉所绕也。故皆以治肝为主。宗筋主束骨。

  而利机关。故人身之机关。皆听治于此。西医图阴器甚详。然此等物事。人人皆自具之。何待详图。但西医以剖割为治。

  此处为地无多。非详不能下手。若内经仲景之法。针药灵妙。无取刀割之粗。故不须图。且西医图之。而究不知阴器所主之妙理也。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咽喉乃胃之上口。在喉咙之后。主进水谷。故治咽以胃为主。病在咽。则水谷不得下。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肺之上管为喉咙。在咽之前。主气之呼吸。气不利。声音不利。病在喉也。

  喉咙图 会厌图 西医名为总气管。自肺以下。分支入肾。透入丹田。主吸天阳薰蒸膀胱之水。化气上出。循腹至胸。从肺衣而复归于总气管。气从前面出。从后面入。而皆由总气管。故曰所以上下也。

  会厌者。音声之户也。

  会厌在喉咽之两旁。能张能收。食入则收。掩其喉。音出则张开。故曰音声之户。乃喉之门也。当属肺。

  西医名为声管。前为会厌。后为瓢韧骨。两旁皆有内皮。中衬筋膜。收放出声。四围有数十小核。生涕以润声管。

  又云有上下二筋。下筋缓。上筋紧。收放出声。内经云。风寒客于会厌。则暴哑。正此筋不能收放也。

  口唇者。声音之扇也。

  唇开合而后语句清明。故曰声音之扇。口唇属脾。故有脾中风。唇缓失音之证。

  舌者。声音之机也。

  舌者。心之苗。言为心声。故舌能辨音。究音之所。故生则□□□□□□□。后能发音。

  舌图 机者谓其伸缩转掉。声只是响出于喉。音则分宫商征角羽。其辨在舌。肾津上廉泉至英穴。以出于舌。则滑利。声清。舌属心火。赖肾水济之。肾脉络舌。所以转舌也。

  悬雍垂图 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喉间之上 。有如悬雍之下垂。俗名帝丁。音从此出。故曰音声之关。此属之肺。

  余见哑人。皆无 上帝丁。盖会厌大张。无关闭则气不收束。气散而不能成音也。俗名咽舌。谓食入则掩其喉。不令水谷入内也。然哑人无帝丁。水谷亦不得入气管中。则帝丁者。实主音声而为之关键也。居气管之口。当属于肺。

  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

  颃颡即上 。气从此分出于口为唾。分出于鼻为涕。故曰分气之所泄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横骨在舌本。心存神而开窍于舌。故横骨为其所使。以为发舌之机。此数节详论咽喉口舌发音之道。可以得治法矣。

  横骨图 此西医所图。名环韧骨。在会厌之下。当会厌。又有半边韧骨。名为会厌韧骨。与舌根相连。主发舌者也。韧骨以膜相连。又有筋牵之。最灵动。以供心神肺气之所使神与气当分论。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

  前言肝开窍于目。言其大要也。此言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则分析更微矣。夫肝脉入脑。通于目系。故开窍于目。至五脏六腑。所以通于目者。西医云脑气筋。通各脏腑。据此则各脏腑之精。循脑筋而上注于目也。

  骨之精为瞳子。

  瞳神属肾。故其色极黑。肾主骨故曰骨之梢为瞳子。凡病瞳子多是肾虚。

  筋之精为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