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足少阴图 足心涌泉穴。为肾脉极。底最忌疮漏泄气。然骨在内踝下。前一寸。太溪在内踝后。足跟骨上此处有动脉。内经皆以为诊。凡病且死。此脉不。绝者。尚可。救治阴谷在膝下曲膝之间。又上股入小腹。络膀胱。循脐旁一寸。名肓俞。
谓肓膜之要会在此也。入属肾。上络心循喉咙挟舌本。虽不列穴名而肾经之主化在络心循喉挟舌处为尤多舌下涌泉。为肾液所出犹津道之要也。
手厥阴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下膈历三焦。出液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
西医谓心之上面。周遭有夹膜裹之。即包络也。包络上连肺系。由肺系连及于胸内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为膈膜。
又下为网。油膜所谓膜者。皆三焦也。三焦与包络相通其迹如此。故包络之脉。下膈历三焦也。出腋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故中指应心。亦由于此。
手厥阴图 包络与三焦。只一膜油相连。故其脉从三焦。至胸中而归并于心包出于乳后一寸。腋下三寸之间。名天地间。脉过腋下。至肘。抵曲肘陷中。名屈泽穴。刺痧疫多取此出血。以泻心包。之邪也。大陵在掌后两筋之间。又中指之末名冲良。妇孕则此穴脉动。足见心包。血旺也。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上贯肘。入缺盆。布膻中。络心包络。下膈属三焦。支者出耳上角。
三焦根于肾系。下为胞室。当膀胱上口。为下焦中为连网附着小肠为中焦上为胸膈。又循胸而上。统名为膻。上连肺系。而下入为心包络。故三焦与命门同司相火。以其油膜相连也。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亦以其油膜从膻膈而上入为包络也。三焦经脉贯肘。故肘上消灼清冷渊穴。种牛痘。能发出肾中之毒。亦以三焦之原。根于肾系。故也。膻中古本省作胆。后人不知膻为何物。遂误胆为胆。夫胆在膈下。此云布胆中。络心包。络然后下膈则知胆系膻字之省非苦。胆也。此等字唐宋后均不之辨。安可以注内经。
手少阴图 少阳为冲阳。故第一穴名冲关。小指次指陷中名中者。抵掌后高骨。凡三焦气旺者。此骨乃高起。上至肘外大骨缝中。名天井穴。再上二寸。名清冷渊。以与手太阳经会。而合于寒水之气也。再上至肘外对腋。为消灼穴。言其主。相大也。上至缺盆天 穴。即内入心包。散行下膈。而属于三焦。西洋言腹中统膜。皆有自和脑筋。如网络之。意即三焦。
经脉。散布之义至缺盆合。为一脉支者更上耳后尖骨陷中。名翳风穴。再上为 脉穴。风 皆肝。筋所主而焦膜乃生筋之。原也。故此二穴有此二名又绕耳前为耳门穴。至眉尾空窍。为丝竹穴。具见肾开窍于耳。而三焦为肾。故其经绕耳以应之也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 。绕耳前后至肩下。循胁里。络肝属。胆下至足入小指之间。
足少阳脉。与手少阳脉。均行于耳。均司相火。内则三焦之膜连肝而及于胆。外则三焦之经络耳而交于胆经。此以见脏腑相通之妙。
足少阳图 足少阳。起目锐 名瞳子 穴。绕耳前陷中。名听会穴绕耳后发陷中。名风池穴。皆少阳风木所发泄处。下至肩上陷中。名肩井穴。循侧旁。下至肝期门之下五分。名日月穴。胆脉实从肝胆。出于此穴。然后上下行也。下行至股外。
垂手中指尽处。名风市穴。膝下一寸为阳陵穴。循外踝。至小指次指之间。窍阴穴而终。阳经根于。阴穴。以见阴生于阳中也。
足厥阴肝之脉。起大指丛毛之际。上足跗。循股内。过阴器抵小腹。属肝络胆。挟胃贯膈循喉咙。上过目系。与督脉会于颠顶。
毛发皆血之余也。肝主血。故肝经起于足大指。而其间即生丛毛。以为主血之验。阴器名为宗筋。乃通身筋之所主。
属肝经。故肝脉绕于阴器也。小腹两旁。皆属肝经。故寒疝等证。络胆者。厥阴之脉。中见少阳。肝与胆。相表里也。
挟胃者。肝木清阳之气。上升疏土所以化物。贯膈循喉咙。故肝气逆有呕满诸证。上连目系。肝开窍于目也。与督脉会于颠顶。督脉属肾。为肝之母。会于颠顶子会于母也。目系颠顶内为脑髓脑风晕迷均肝所司以其脉相通也。西医详论脑髓。而无治髓之药。盖不知髓。系督脉。所生又不知髓是。肝脉所贯。岂知其治法哉。
足厥阴图 A大敦在足大指丛毛中。循足内侧。上至曲泉。在曲膝横纹尽处。诸筋会于膝之穴也。循股内。抵阴器之横骨尽处。
名鼠鼷穴。绕阴器。故生毛。肝血所发泄也抵少腹上肋曲肘尖处。为章门穴。再上为期门穴。乃肝之募。谓肝膜之所。
通也。从此入属肝脏。此为肝下行之脉。贯膈络胃。循喉咙。上连目系。则开窍于目。与督脉会于颠顶。阳经惟。太阳最长阴经为厥阳最长乃气血之司领也。
上卷
冲任督带
十二经。正经也。又有八脉。名为奇经。兹不具论。而单论此四脉者。盖阳维阳 。两脉附于太阳经行。身之背。
以太阳统治之矣。阴维阳 两脉。行身之前。附于太阴。以太阴统治之矣。惟此四脉。主治有别不能赅于十二经中故另详之西医画脉管。枝分派别。可谓详矣。然论络不归于经。论经不归于脏腑。譬之有千军而无一将。则亦无所统属矣。
至于奇经八脉。中国且久不讲。何怪西医不知耶。
冲脉起于少腹之内。胞中。挟脐左右上行。并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上挟咽。
胞中名为气海。乃呼吸之根也。人之呼气。由气海上。胸膈入肺管而出于喉其路径全循冲脉而上。故内经云冲为气街盖指。此也凡是气逆均责于冲。故仲景有降冲逆。之法。胞中又名血海。胃中饮食之汁。奉心化血下。入胞中。即由冲脉。导之使下。故内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也。总之胞中为先天肾气。后天胃血交会之所。
冲脉起于胞中导先天肾气。而上行以交于胃导后天阴血下行入胞中以交于肾。导气而上。导血而下通于肾丽于阳明冲脉之所司可知矣。
冲脉图 A冲脉者出气之冲衢也。气生于丹田。而其出路则在脐下三寸。隔中行旁开五分。名气街穴是气之出。路故名气街近医因灵枢。言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足气有街。遂不能指出气街穴在何处。然内经明言起于气街。挟脐上行。
则明指气街穴。在脐之下也。今人改气街作气穴大失经旨。由气街至脐旁。为肓俞肓即膜也。丹田之膜。上会于脐。故此穴名。肓俞也。又上胸至通谷穴而散。盖有膜上胸。则散。为肺衣。而全包肺。故冲脉亦至此而散肺衣会。于咽故冲脉又夹。咽而止总见气出于丹田。循脐旁。上胸中。走肺衣中。又上会于咽。则气从之出矣。膜中气行之道路即名冲脉。
冲主气。与任之主血者不同。可知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各有所主不同皆各脏腑气。血往来之道路有散有合不得但指血管。以为经脉也。
任脉起于少腹之内。胞室之下。出会阴之分。上毛际循脐中央。至膻中。上喉咙。绕唇终于唇下之承浆穴。与督脉交。
督脉在背。总制诸阳。谓之曰督。任脉在腹。总统诸阴谓之曰任。阴阳。相贯。故任与督两脉必。相交下则交于前后阴之间。上则交于唇之上下也。以先后天论之督在脊。属肾属先天任在腹。属胃属后天先天主气下交胞中。后天主。
血下。交胞中全在此二脉也。以水火论督脉属气属水任脉属血属火是任脉当又属之心。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皆由。
于此。故任脉者。阴脉之海也。
任脉图 A任脉起胞中。下至两阴之间。名会阴穴谓与督脉相会。而当两阴间。故名会阴。上至少腹聚毛之处。名中极穴。又上至脐下三寸。为关元穴。乃元阳元阴交关之。所也。出脐中上行至于鸠尾。上二寸六分。为膻中穴。膻中是心包络生血而出。随任脉上下。营运故任脉之穴。兼具包。络之名正见任脉。为心包行血也。从膻中上行。三寸二分陷中。为紫宫穴。紫宫者。指心而言也。心应洛书九紫离卦。故名紫宫。任脉至此。正内合。于心故以心位。名之正见任脉。为心行血之统脉也。又上至唇下。为承浆穴。与督脉交而任脉终。其支者循面而至于眼下。细观任督之交会起止。而知督脉主阳主气任脉主阴主血。互相贯通。为生身之总司也。
督脉起于肾中。下至胞室。乃下行。络阴器循二阴之间。至尻贯脊历腰俞。上脑后。交颠。至囟会入鼻柱。终于人中。与任脉交。
督脉起于肾中。下至胞室。肾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于胞中全在督脉导之使下也。肾气至胞。任脉应之,则心胃之血。乃下会于胞中。此为任督。相交心肾。相济道家坎离水火交媾之乡。即在于此。督脉络阴器循二阴之间。与任脉会于下也。贯脊上顶。交于人中。与任脉会于上也。今细察其脉。由鼻柱。上脑贯脊。抵肾由肾入胞中据此路道观之乃知督脉主阳主生。肾气盖气生于天阳吸入鼻孔。至脑门下肺管循背脊。而下入肾又由肾入。胞中故吸入则胞。中满也。吸入之气实由鼻由脑由脊而下。故掩鼻张口能出气而不能吸气。盖吸由脊下。非从鼻脑。不能入也。呼由膈出。故张口能出气。也。吸由脊下督脉主之知督脉之所主乃知气之生化再详天癸。乃膀胱条。
督脉图 A督脉起于胞中。出会阴穴。至尾闾骨端。名长强穴。上至二十一椎。名腰俞穴是腰肾筋膜所连也。再上十四椎当肾正中。为命门穴。乃肾系贯脊之处为督脉之主盖任是心血所司。督是肾气所司故命门为督脉之主穴也。又上至第三椎为身柱穴。肺肾相交。为一身元气之宰。故称为柱再上大椎至发际一寸宛中。为风府。发上二寸五分。为脑户。即西医脑后叶之中缝也。至颠顶为百会穴。与肝脉交会于此。前行当囟门。为囟会穴。谓心神上照于髓。以发知觉是神与髓会之所也又至额上发际为神庭亦是心神上出于此之义。下鼻准。至齿缝龈交穴而终。盖人身吸。天阳入鼻循脊下。肾系而入。
丹田总归督脉所主化。气化精为人身命之原总督周身脏腑。故称督也。
带脉当肾十四椎出属带脉围身一周。前垂至胞中。
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故名。究带脉之所从出。则贯肾。系是带当属肾女子系胞。全赖带脉主之盖以其根结于命门也。环腰贯脐。居于身之中停又当属之于脾。故脾病则女子带下。以其属脾。而又下垂于胞中。故随带而下也。
带脉图 A带脉。后在十四椎。当肾之中。前在脐。绕腰一周。带脉一穴。则在季胁当少阳部位。近图带脉三穴一。带脉穴。
在足少阳胆经。季胁之下。一寸八分。再下三寸。为五枢穴。又下为维道穴。似带脉绕行三匝。而有上中下三穴也。然难经云。脉带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无三匝之说也。又灵枢经曰。足少阴脉别走太阳。至十四椎。属带脉。后人遂以带。
为肾之别脉。非也。属带脉者。谓其为带脉所管束非言带脉是肾之脉也。因其穴居少阳之界。以为少阳脉者。亦非也。
肝胆能为带脉之病。然带脉终非肝。胆之脉。盖带主管结前后。前束任而经心小肠之脐中后束督而经肾系之中。人身惟脾主中州。交合水火带脉适当腰腹之中应归为脾之脉也。其穴在胁。亦以前不。居任位后不居督位。正见其管束。前后也。或疑带脉不与脾连。岂知腹中膜油皆脾之物。肾着阳治带脉。以脾为主。女科以妇人带下。皆归于脾。良有以也。
按此四脉。督在背。总统诸阳属先天任在腹总统诸阴属后天冲脉丽于阳明。而通于胞宫。由后天以交于先天肾者也。
带脉出于肾中。以周行脾位由先天以交于后天脾者也。四者互为功用。不可不详究焉。
下卷
全体总论
以上所论脏腑。其形体气化。大略皆具又有未尽者。补注于此。篇内多重出之义。然意取求详。不嫌词费西医有全体图考阐微等书。将骨脉皮肉脏腑。层折剖割。以示精详。而究于阴阳气化。皆不能知。似精实粗。读者参考自见。
五脏者。所以存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精神血气魂魄。已详五脏所藏条兹不再注。六腑化水谷行津液。亦皆见六腑条矣。但肠胃膀胱。人皆知其化水谷而三焦与胆。所以能化水谷者。人多不知也。只缘不识三焦为何物。又不知三焦为决渎之官。读吾所注三焦条。自能知之胆之所以化水谷者。经旨言胆主清阳之气。上升。入胃木能疏土也。而西医直言胆汁入胃化谷。确有取验。言气言汁义自赅洽详十二官。及脾胃胆三焦条。参看乃见。六腑皆主化水谷。夫谷化。则为液奉心而生血水化则为津达肺而为气。
故曰行津液者也。西医言肠胃。及各吸管中有养汁如牛乳有明汁如水不知明汁即津也。养汁即液也。西医知其汁。而不能言是何物所生。惟内经则津生于水水入化气而为津液生于谷谷入化汁而为液阳津阴液。岂徒知其名物而不得其治法哉。
又详营卫生会条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存于阴而象于地。故存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西医言脑髓筋。分走脏腑。周身知觉运动。均出脑气筋。言之甚详。然究不知脑髓是何物所化生。故其言似精实粗。
盖肾主骨。肾系贯脊。通于脊髓。肾精足。则入脊化髓上循入脑而为脑髓是髓者精气之所会也。髓足则精气能供五脏六腑之驱使。故知觉运动。无不爽健。非髓能。使各脏实各脏能使髓也。西医又谓诸骨内之髓。与脑中者不同。又不知骨是髓之所生。内经言髓生骨。诸骨中之髓。与脑无异。惟诸骨中杂有油。膜血丝耳。盖由脑髓散走诸骨。皆穿膜附筋以入于骨。所以内杂膜。油血丝岂可云髓有不同耶。脉者血之道路也。详心肾条。胆附于肝。已详胆条。女子之胞。男子名为精室。乃血气交会。化精成胎之所。最为紧要。西医剖割精矣。乃于膀胱之后。大肠之前。只知女子有胞宫。而不知男子亦有胞宫。以女子之胞极浓且大。中空可验。男子之胞。只是一层夹膜扁薄而不可见。故只知男子有精管。而不知男子之精管。即从胞中出。也特人死胞缩精收。故扁且薄。西医忽不及察也。此胞又名气海。气入则脐下胀。是其验矣。又名丹田。详天癸条。此六者。存而不泻。虽胆汁有出入。而究与六腑之输泻者不同。异于常腑。故曰奇恒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