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中国医籍考
中国医籍考
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耳。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先生之俦也。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
张而为虹 。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寝。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情。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
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 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是以及天地亦知之。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
日月薄蚀。孛彗飞流。此天地之危诊也。寒暑不时。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天地之瘤赘也。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奔风豪雨。天地之喘乏也。川渎竭固。天地之 枯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
不俟终日。智之圆也。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
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观。东台侍郎孙处约。将其五子 儆俊佑 。以谒思邈。思邈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 最名重。祸在执兵。
后皆如其言。太子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人偷之事。思邈曰。汝后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孙当为属使。可自保也。后齐卿为徐州刺史。思邈孙溥。果为徐州萧县丞。思邈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预知其事。凡诸异迹。
多此类也。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合三教论。各一卷。子行。天授中。为凤阁侍郎。
段成式曰。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相接。每往来互参宗旨。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非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孙谓曰。我知昆相龙宫。有仙方三千首。尔传与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孙曰。尔特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孙复着千金方三十卷。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晓。(酉阳杂俎)
林亿等序曰。昔神农遍尝百药。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芳尹而汤液之剂备。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大圣人有意于拯民之瘼。必持贤明博通之臣。或为之先。或为之后。然后圣人之所为。得行于永久也。医家之务。经是二圣二贤。而能事毕矣。
后之留意于方术者。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时之志。当太宗治平之际。思所以佐乃后庇民之事。以谓上医之道。真圣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而乃祖述农黄之旨。发明岐挚之学。经掇扁鹊之难。
方采仓公之禁。仲景黄素。元化绿帙。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经验。张苗之药对。叔和之脉法。皇甫谧之三部。
陶隐居之百一。自余郭玉范汪僧坦阮炳。上极文本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
去众说之所未至。成书一部。总三十卷。目录一通。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香港脚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 。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总篇二百三十二门。
合方论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验。四种兼包。浓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使二圣二资之美。不坠于地。而世之人。得以阶近而至远。上识于三皇之奥者。真人善述之功也。然以俗尚险怪。我道纯正。不可述刳腹易心之异。世务径省。我书浩博。不可道听涂说而知。是以学寡其人。寝以纷靡。贤不继世。简编断缺。不知者。以异端见黜。好之者。以阙疑辍功。恭惟我朝以好生为德。以广爱为仁。乃诏儒臣。正是坠学。臣等术谢多通。职专典校。于是请内府之秘书。探道藏之别录。公私众本,搜访几遍。得以正其纰缪。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有不伦者缉之。编次类聚。期月功至。纲领虽有所立。文义犹或疑阻。是用端本以正末。如素问九墟。灵枢甲乙。太素巢源诸家本草。前古脉书。金匮玉函。肘后备急。谢士秦删繁方。刘涓子鬼遗论之类。事关所出。无不研核。尚有所阙。而又溯流以讨源。如五鉴经。千金翼。崔氏纂要。延年秘录。
正元广利。外台秘要。兵部手集。梦得传信之类。凡所派别。无不考理。互相质正。反复稽参。然后遗文疑义。
焕然悉明。书虽是旧。用之惟新。可以济函灵。俾明圣好生之治。可以传不朽。副主上广爱之心。非徒为太平之文致。实可佐皇极之锡福。校雠既成。缮写伊芳始。恭以上进。庶备亲览。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尚书工部侍郎兼侍讲臣钱象先谨上。
叶少蕴曰。孙真人为千金方两部。说者谓凡修道养生者。必以阴功协济。而后可得成仙。思邈为千金前方。
时已百余岁。因以妙尽古今方书之要。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后三十年。作千金翼。
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其用志精审不苟如此。今通天下言医者。皆以二书为司命也。思邈之为神仙。固无可疑。然唐人犹记中间有用虻虫水蛭之类。诸生物命。不得升举。天之恶杀物者如是。则欲活人者。岂不知之。(避暑录话)
赵希弁曰。千金方三十卷。上唐孙思邈撰。思邈博通经传。洞明医术。着用药之方。诊脉之诀。针灸之穴。
禁架之法。以至导引养生之要。无不周悉。后世或能窥其一二。未有不为名医者。然议者颇恨其独不知伤寒之数云。
陈振孙曰。千金方三十卷。唐处士孙思邈撰。自为之序。名曰千金备急要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前类例数十条。林亿等新纂。
乔世宁序曰。千金方。世罕刻本。华州旧有石刻千金宝要。所选择仅十之一。今蜀广中板行者。是也。后得建宁本颇全。乃又脱误不可读。间尝欲览古遂生之说。究极悠邈。顾安得尽据也。其书为唐孙真人思邈所着。盖删辑上古以来医书。定为此编也。史称公道洽古今。学殚术数。今考其书信然。自华佗以后一人而已。世以其遗书神验。遂传为龙宫所授。以余所见。新唐书。与真人自序。皆不道龙宫事。其说在道经续仙传中。是道家剽奇侈称。希异为胜耳,世俗传讹既久。而学士大夫。亦往往称焉。何也。世又有别刻海上救急二方。皆赝本根据托。
尤大谬误人者。余览之。益怅然慨焉。故为校定千金方正本。余父封君。命余弟世定。自刻于家。将以示世之好孙公者。建宁本类三十卷。今根据道经定次。为九十三卷云。余又得孙公四言诗一首。其畅发玄旨。备矣。顾其诗不盛传。而近世独称叹世吟。此鄙诞无足采者。决非孙公语。世何以称焉。世又传孙公尝骑虎山行。益甚要眇无征者。或云。龙虎坎离。道家炼气之说。而传者误耶。余览载籍。孙公盖深隐独行之士。与玄晏所述高士类也。
其云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古今以为名言,但其论摄养事。多似老子。乃旧唐书。遂列之方技。其后道经类说。前定录。酉阳杂俎。湘山野录诸书。益多附载诸怪异事。诬矣。诬矣。余尝欲列孙公事迹。稍为论次其事。俾览者信焉。会自刻千金方成。因辨证其略如此。以俟洽闻者订议焉。孙公华原人。今为余耀州地。城东三里。为五台山。其上盖有真人洞云。真人所着。又有马阴内传一卷。炼云母诀二卷。摄养录二卷。气诀一卷。烧炼秘诀一卷。龙虎通玄诀一卷。龙虎乱日篇一卷。福寿论一卷。
枕中素书一卷。会三教论一卷。龙虎论一卷。龟经一卷。算经一卷。五兆经诀一卷。福录论三卷。将续求刻之。
嘉靖二十二年。夏四月十三日。承德郎南京户部贵州司署郎中。耀州乔世宁序。
钱曾曰。千金方三十卷。孙思邈雍州之华原人。救昆明池龙。得仙方三十首。散入此书中。逐卷一方。后人无从辨之。新刻本。搀改伪谬。不可是正。此犹是原书也。(读书敏求记)
张璐曰。自云生于开皇。乃托辞也。如果生于隋。何周宣帝时。便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耶。(千金方衍义)
徐大椿曰。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仲景之治病。其论脏腑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必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
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全不朽者也。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根据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药品有多至数十味者。其中对证者固多。不对证者亦不少。
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此医道之一大变也。然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医学源流论)
王鸣盛曰。旧唐书方伎孙思邈传。上衣冠文物云周宣帝时。隐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博士。此何以自云开皇辛酉岁生。开皇辛酉。隋文帝在位之二十一年。是年改元仁寿。至照邻作序之年癸酉。是唐高宗在位之二十四年。
威亨四年。当云年七十三。思邈盖不欲以长生不死。惊骇世人。故自隐其年。而诡词云开皇辛酉生。故云。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非自相矛盾也。但七十三。而云九十三者。此传刻之误也。原本亦误。旧书于传末直云永淳元年卒。更不言年若干。盖的年实无可考。而以上文历叙者参详之。则自是百余岁人。不言可知矣。新书则改云永淳初卒。而又添一句云。年百余岁。永淳之号。本只二年。初与元年。有何分别。何必作。而所添之句。则反成赘疣。凡宋祁之务欲自炫其长。而实则无加于旧者。多如此。(十七史商榷)
四库全书提要曰。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唐孙思邈撰。思邈华原人。唐书隐逸传。称其少时周洛州刺史独孤信称为圣童。及长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征不起。则思邈生于周朝。入隋已长。然卢照邻病梨赋序。
称癸酉岁。于长安见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今年九十二。则思邈生于隋朝。照邻乃思邈之弟子。记其师言必不妄。惟以隋书考之。开皇纪号。凡二十年。止于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寿。与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为开皇二年壬寅。实非辛酉。干支亦不相应。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开皇元年辛丑。盖照邻集。传写讹异。以辛丑为辛酉。以九十三为九十二也。史又称思邈卒于永淳元年。年百余岁。
自是年上推至开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数亦相合。则生于后周。隐居不仕之说。为史误审矣。
思邈尝谓,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所着方书。以千金名。凡延医之诀。针灸之法。以至导引养生之术。无不周悉。犹虑有阙遗。更撰翼方辅之。考晁陈诸家着录。载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卷数亦同。又谓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刊行。后列禁经二卷。合二书计之。止六十二卷。此本增多三十一卷。疑后人并为一书。而离析其卷帙。叶梦得避暑录话。称思邈作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
妙尽古今方书之要。独伤寒未之尽。以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后三十年。(案百余岁。及三十年之说。
皆因仍旧误。今姑仍原文录之。)作千金翼。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其用精审不苟如此云云。则二书本相因而作。亦相济为用。台之亦未害宏旨也。太平广记。载思邈曾救昆明池龙。得龙宫三十首。散入千金方各卷之中。盖小说家附会之谈。固无足深辨焉。
按是书原三十卷。其析为九十三卷者。道藏中所辑。耀州乔世定录出刊之,详见于兄世宁序中。提要不识其说。妄为傅会之谈。可谓疏矣。僧法藏华岩传记。作六十卷。是并前后二方。而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