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四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得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僧坦以为诸脏俱病。

  不可并治。军中之事。莫先于语。乃处方进药。帝遂得言。又治目。目疾便愈。未及治足。疾亦瘳。比至华州。

  帝已痊复。是岁高祖幸云阳。遂寝疾。乃招僧坦赴行在所。内史柳昴私问曰。至尊贬膳日久。脉候如何。对曰。

  天子上应天心。或当非愚所及。若凡庶若此。万无一全。寻而帝崩。宣帝初在东宫。尝苦心痛。乃命僧坦治之。

  其疾即愈。及即位。恩礼弥隆。大象二年。除太医下大夫。帝寻有疾。僧坦宿直侍疾。帝谓隋公曰。今日性命。

  唯委此人。僧坦诊候。知帝危殆。乃对曰。臣荷恩即重。恩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尽心。帝颔之。及静帝嗣位。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卒。僧坦撰集验方十二卷。行纪三卷。行于世。(太平御览)

  〔姚大夫单方〕艺文略一卷(本朝现下书目。有杂药方一卷。姚大夫撰。)佚〔亡名氏集验方〕隋志十二卷 佚〔名医集验方〕隋志六卷(旧唐志。作三卷。)佚〔谢氏(士泰)删繁方〕(唐志。作谢士太。)隋志十三卷 佚〔吴氏(阙名)山居方〕隋志三卷 佚〔亡名氏新撰药方〕隋志五卷(本朝现下书目 作一卷。)佚〔释氏(莫满)单复要验〕隋志二卷 佚〔释氏(道洪)方〕隋志一卷 佚〔亡名氏杂疗方〕隋志十三卷 佚〔杂药酒方〕隋志十五卷 佚〔赵婆疗漯方〕隋志一卷 佚〔亡名氏疗百病散〕隋志三卷 佚〔大略丸〕隋志五卷 佚〔灵寿杂方〕隋志二卷 佚〔宋氏(侠)经心录〕(宋志。作治风经录。不着撰人名氏。)隋志八卷(本朝现下书目。作六卷。旧唐书本传。作十卷。宋志。作五卷。)佚旧唐书本传白。宋侠者。□州清漳人。北齐东平王文学孝王之子也。亦以医术著名。官至朝散大夫。药藏监。

  撰经心录十卷。行于世。

  〔龙树菩萨药方〕隋志四卷 佚〔西域诸仙所说药方〕隋志二十三卷目一卷本二十五卷 佚〔香山仙人药方〕隋志十卷 佚〔西域波罗仙人方〕隋志四卷 佚〔西域名医所集要方〕隋志四卷 佚〔婆罗门诸仙药方〕隋志二十卷 佚〔婆罗门药方〕隋志五卷 佚〔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隋志二卷目一卷本三卷 佚〔干陀利治鬼方〕隋志十卷 佚〔新录干陀利治鬼方〕隋志四卷本五卷阙 佚〔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要方〕(隋志。无隋炀帝敕撰字。今据唐志录之。)隋志三百卷(唐志。作十六卷。)

  佚〔四海类聚方〕隋志二千六百卷 佚〔许氏(澄)备急单要方〕隋志三卷(本朝现下书目。作新录单要方五卷。魏孝澄撰。)佚隋书许智藏传曰。宗人许澄。亦以医术显。父 。仕梁。太常丞中军长史。随柳仲礼入长安。与姚僧坦齐名。

  拜上仪同三司。澄有学识。传父业。尤尽其妙。历尚药典御。谏议大夫。封贺川县伯。父子俱以艺术。名重于周隋二代。

  〔吴氏(景贤)诸病源候论〕(唐志无贤字)隋志五卷目一卷(唐志作五十卷)佚〔巢氏(元方)诸病源候论〕新唐志五十卷 存宋绶序曰。臣闻人之生也。陶六气之和。而过则为 。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则能全。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别五声五色之变。揆盈虚于表里。审躁静于性韵。达其消息。谨其攻疗。兹所以辅含灵之命。裨有邦之治也。国家丕冒万宇。交修庶职。执技服于官守。宽疾存乎政典。皇上秉灵图而迪成宪。奉母仪而隆至化。明烛幽隐。惠绥动植。悯斯民之 苦。伫嘉医之极济。且念幅员之辽邈。闾巷之穷 。肄业之士。罕尽精良。传方之家。颇承疑舛。四种之书或阙。七年之习未周。以彼粗工。肆其亿度。大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惨怛。或怀重慎。以为昔之上手。效应参神。前五日而逆知。经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详密乎。盖诊候之教。

  肇自轩祖。中古已降。论著弥繁。思索其精。博利于众。乃下明诏。畴咨旧闻。上稽圣经。旁摭奇道。发延阁之秘蕴。敕中尚而雠对。诸病源候论者。

  隋大业中大医巢元方等奉诏所作也。会粹群说。沉研精理。形脉之证。罔不该集。明居处爱欲风湿之所感。示针桥引汤熨之所宜。诚术艺之楷模。而诊察之津涉。监署课试。固常用此。乃命与难经素问。图镂方版。传布海内。洪惟祖宗之训。务惟存育之惠。补农经之阙漏。班禁方于遐迩。逮令搜采。益穷元本。方论之要殚矣。师药之功备矣。将使后学优而柔之。视色毫而靡愆。应心手而胥验。大哉。味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忧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弭兹札瘥。跻之仁寿。上圣爱人之旨。不其笃欤。翰林医官副使赵拱等。参校既终。缮录以献。爰俾近着。为之题辞。顾惟空疏。莫探秘颐。徒以述善诱之深意。用劝方来。扬勤衄之至仁。式昭大庇云尔。谨序。

  赵希弁曰巢氏病源候论五十卷。上隋巢元方等撰。元方大业中被命。与诸医共论众病所起之源。皇朝昭陵时。

  诏校本刻牍颁行。宋绶为序。

  陈振孙曰。巢氏病源论五十卷。隋太医博士巢元方等撰。大业六年也。惟论病证。不载方药。今按千金方诸论。多本此书。业医者。可以参校。

  王应麟曰。天圣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贤校理晁宗悫王举正。校定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巢氏元方病源候论。五年四月乙未。令国子监摹印颁行。诏学士宋绶。撰病源序。

  吕复曰。病源论五十卷。乃隋大业中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敕撰集。原诸病候。而附以养生导引诸法。裒成一家之书。醇 相混。盖可见矣。宋之监暑。乃用为课试。元复循袭。列医门之七经。然附会杂揉。非复当时之旧。具眼者当自见之。吴景贤亦作病源一书。近代不传。

  郎瑛曰。巢氏病源一书。论证论理。可谓意到而辞畅者矣。予尝惜其常时元方不附方药。使再具之。体用俱全。是书真不可及也。(七修类稿)

  王 曰。巢元方着病源候论。王冰撰天元玉册。要皆有所祖述。然元方言风寒二气。而不着湿热之说。冰推五运六气之变。而患在滞而不通。此其失也。(青岩丛说)

  朱彝尊跋曰。上诸病源候论五十卷。隋太医博士巢元方奉敕。与诸医共论 疾所起之源。及九候之要。太业六年书成。进于朝。论凡一千七百二十篇。言之详矣。隋唐经籍志。不着于录。而宋志有之。盖太平兴国中。命王怀隐王 陈昭遇等。进圣惠方。每部取元方之论冠其首。神宗以之。课试医士。是编始大显于时。书录解题。

  谓千金方诸论。多本此书。考宋制医。以巢氏论。与千金翼。同目为小经。而千金方不与。然则今所传孙真人书。

  殆未足深信矣。(曝书亭集)

  四库全书提要曰。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隋大业中。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诏撰。考隋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皆不言巢氏书。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又无吴氏书。惟新唐书艺文志。二书并载。书名卷数并同。不应如是之相复。疑当时本属官书。元方与景一为监修。一为编撰。故或题景名。或题元方名。实止一书。新唐书。偶然重出。观晁公武读书志。称隋巢元方等撰。足证旧本所列。不止一名。然则隋志吴景作吴景贤。贤或监字之误。其作五卷。亦当脱一十字。如止五卷。

  不应目录有一卷矣。此本为明汪济川方矿所校。前有宋绶奉敕撰序。考玉海载天圣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贤校理晁宗悫王举正。校定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巢氏病源候论。五年四月乙未。令国子监模印颁行。诏学士宋绶撰病源序。是其事也。书凡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论。陈振孙书录解题。称王焘外台秘要诸论。多本此书。

  今勘之信然。又第六卷。解散诸候。为服寒食散者而作。惟六朝人有此证。第二十六卷。猫鬼病候。见于北史及太平广记者。亦惟周齐时有之。皆非唐以后语。其为旧本无疑。其书但论病证。不载方药。盖犹素问难经之例。

  惟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亦不言法出谁氏。考隋志。有导引图三卷。注曰。立一。坐一。卧一。或即以其说编入欤。读书志。称宋朝旧制。用此书课试医士。而太平兴国中。集圣惠方。每门之首。亦必冠以此书。盖其时去古未远。汉以来经方脉论。存者尚多。又裒集众长。共相讨论。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后人之所能及。内经以下。

  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书外。此为最古。究其旨要。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王伟青岩丛说。尝议其唯知风寒二气。

  而不着湿热之说。以为疏漏。然病机万变。前人所未及言。经后人阐明者甚多。不可以一节病是书也。

  按友人山本恭庭(允)作诸病源候论疏证五十卷。解题一篇。详确可喜。盖其言曰。今本谬误。固已甚矣。

  且外台秘要引。有伤寒十日至十二日候。伤寒毒攻眼候。(今本有与此题目相同。其文即异)。重下候。圣惠方。

  引有食痫候。医心方引有小儿鬼舐头候。考之今本。并无所见。瘿瘤门有多忘候。嗜眠候。鼾眠候。体臭候。狐臭候。漏掖候。并与题目不相涉。知是他篇错文。则其所脱佚。亦不止五候也。三因方曰。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余件。

  盖为示病名也。是陈言所见。应天圣官刊。其所谓即本书原数。而今本唯有一千七百二十六论。其为残阙亦明矣。

  且张从正儒门事亲。引是书卷三十七带下候文曰。巢氏内篇四十四卷云云。此知原有内外之篇目。其卷第亦不同也。不知今本何以差错至此云。

  再按吴景贤名。见于隋书麦铁杖传。则提要有吴景监撰之说者。实系臆测。然以是书为巢吴同编。理似当然。

  姑据新唐志。并载二家之书。以俟后考。

  〔甄氏(立言)古今录验方〕(原作甄权。今据唐书立言传。及本朝现下书目。)旧唐志五十卷 佚

  卷四十二

  方论(二十)

  〔孙氏(思邈)千金方〕新唐志三十卷(本朝现下书目。作三十一卷。)存自序曰。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 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

  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卦。立庖厨。滋味既兴。 瘵萌起。大圣神农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

  故后世可得根据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

  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

  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未俗小人。多行诡诈。旁倚圣教。而为欺 。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

  诵短文。构小册。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

  思过半矣。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

  毛将安傅。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栗。身居厄地。

  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

  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育若是。何荣势之云哉。则此之谓也。

  旧唐书本传曰。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讲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力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

  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事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赋。照邻为赋。其序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邈处士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