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更考素问难经。以为宗主。针法纲目。备载之矣。且令能匠。于太医院省。刻铜人像。详着其穴。并刻画图。令学人便览而易知焉。余有忧于时事。愧无寸补。恨早年不攻是业。及能济人利物也。因刻是书。传播海内。必有仁人君子。诵而习之。精其术以寿斯民者。是为序。时万历辛丑桂月吉日。巡按山西监察御史燕赵含章赵文炳着。

  四库全书提要曰。针灸大全十卷。明杨继洲编。继洲万历中医官。里贯未详。据其刊版于平阳。似即平阳人也。是书前有巡按山西御史赵文炳序。称文炳得痿痹疾。继洲针之而愈。因取其家传卫生针灸元机秘要一书。补辑刊刻。易以今名。本朝顺治丁酉。平阳府知府李月桂以旧版残阙。复为补缀。其书以素问难经为主。又肖铜人像。绘图立说。亦颇详赅。惟议论过于繁冗。

  〔吴氏(昆)针方六集〕六卷 存自序曰。良医者,非人司命。任不啻与九鼎争昂。然必针药并诸其极。始为无忝。隆古圣神。既尝百草。而示人以药。作作九针。而喻人以刺。亦以人命至重。拯救之术。不得不详且悉也。正统中。圣虑宋制铜人。日久漫灭。命复范铜为之。建诸医官。式广教诏。又砻石图经。序由御制。圣心之保民也弘矣。其所望于医者至矣。

  语曰。不针不神。不灸不良。良有以也。近世刀圭之徒。才能不及中庸。分科疗病。更不讲求。神良精艺者。万夫一辙。无亦法妙。无方探之。犹望洋尔。昆自束发修儒。游心灵素。诸砭 针经。皆时讨究。盖未及壮年。负笈万里。虚衷北面。不减七十二师。念在取善发蒙。不谓一 非律。一篑非山故也。时以所授针方。对证施治。

  种种神验。然穷其所以神者。 牾背驰。阻于顿悟。益之三十余年。觉以岁积。始破前迷。今樗栎之年。六十有七。视昔考医方时。年则倍矣。志在公善于人。成斯六集。首神照。次开蒙。次尊经。次旁通。

  次纷署。次兼罗。其间一得之愚。实千虑之所开也。良工之心独苦。今乃验之。籍是以翼图经。岂至自与。 瞻天朝。轸念疲癃。泽同雨露。兹六集者。倘有补于圣政。亦桔槔之助甘霖耳。遑自功哉。所 望者。一人有庆。

  寿域同跻。林总万方。家松龄而人鹤算。参苓不饵。针石永捐。俾池上神工。挟术而无所施。则岩穴之私慰矣。

  他尚何求。岁丁巳。海阳程处士标病剧得起。进不肖为医林长。侧弁六集而左袒焉。复捐阿堵。以鸠剞劂。义之纪也。惟是并序。皇朝万历四十六年岁次戊午长至日书。

  〔砭 考〕未见按上见于鹤皋山人小传。

  〔吴氏(文炳)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四卷 存〔亡名氏针灸快捷方式〕二卷 存按〔飞腾八法〕(绛云楼书目。作飞腾八法神针。)医藏目录卷阙未见〔针灸纂要〕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针学提纲〕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南干针灸书〕医藏目录二卷 未见〔针灸治例〕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姚氏(良)考古针灸图经〕未见吴县志曰。姚良。字晋卿。宋谥文康爽七世孙。明医所着尚书孔氏传。律吕会元。溯源指治方论。考古针灸图经。

  〔过氏(龙)针灸要览〕一卷 未见苏州府志曰。过龙,字云从。吴县人。手神超逸。隐于医。着针灸要览。十四经发挥。茶经。各一卷。时与祝京兆文待诏游。生平不 不畲。所需自足。自号十足道人。年九十三卒。文征明有十足道人传。

  〔十四经发挥〕未见〔刘氏(继芳)发挥十二动脉图解〕未见太平府志曰。刘继芳。字养元。精治外证。得华佗肘后之传。四方造请者屦尝满。着有发挥十二动脉图解。

  并怪证表里因等集。长子翱鲤绳家学。亦负重名。考授太医院吏目。三子腾鲤拔贡。任灵宝令。

  〔金氏(孔贤)经络发明〕未见浙江通志曰。经络发明。万历义乌县志。金孔贤着。字希范。

  〔吴氏(延龄)经络俞穴〕未见浙江通志曰。经络俞穴。归安县志。吴延龄着。字介石。

  〔黄氏(渊)针经订验〕未见按上见于浙江通志经籍类。

  〔亡名氏铜人针灸方〕一卷 未见〔针灸集成〕一卷 未见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绀珠针法〕未见〔密治针经〕未见按上见于绛云楼书目。

  〔针书〕一卷 未见〔碧峰道人八法神法〕一卷 未见按上见于也是园书目。

  〔吕氏(夔)经络详据〕未见按上见于江阴县志。

  〔邓氏(良仲)针灸秘传〕未见按〔张氏(三锡)经络考〕一卷 存〔赵氏(献可)经络考〕未见按上见于鄞县志。

  〔李氏(中梓)铜人穴经〕未见按〔施氏(沛)经穴指掌图〕一卷 存〔凌氏(千一)针灸秘要〕四卷 未见大樵山人序曰。粤自神农氏以草木治病。说者谓非大圣人不能。夫以草木治病。犹以身尝之。而得其性味者。

  若针灸则于何而知说。见五经四子之书者。惟孟子求三年之艾一语耳。而针无闻焉。灸之法。今所在皆有。惟针不尽传。即传亦不得其秘要。深以为恨。然余尝阅黄帝内经。秦越人难经以下。所论针灸最多。而尤详于针法。

  何今能者之寥寥也。迎随补泻之异其法。男女老幼之异其宜。人各一说。意惟论之者多。故愈烦而无当。人莫知所适从。故愈以失其法欤。双林凌氏之以针灸名旧矣。有千一者。博综群书。留心济世。于是弃举子业业医。尤精于针灸学。着针灸秘要四卷,而亦于论针为特详。别是非。辨疑似。发先圣贤之微言。汇众见而归于一是。予于医绝无所知。今读其言。若自视其掌纹。井井然可数而得,(文集)

  〔凌氏(贞侯)针灸集要〕未见潘耒序曰。海内针灸家。独推双林凌氏。其先受针法于异人。以治病无不立瘥。远近数百里。趋之若神。传数世迄今。子孙多世其业。而贞侯最为工妙。沈 夙疾。应手着奇效者。不可胜数。所至冠盖骈集。黄童白叟。拥马足不得行。历中原河北。转客京师。声称藉甚。达于至尊。召入禁中。时时为贵戚治病。可谓至荣。而贞侯为人。和易真率。接人无贵贱。终始若一。绝不以遭遇自矜诩。盖类有道者。余故乐与之游。间出一编示余曰。针灸惟灵枢素问精言之。自后传书绝少。吾惧其久而失真也。

  爰本黄帝岐伯书。参以诸家。述先世所传。传着己意。为集要一书。以示来兹。幸为我序之。嗟夫。针灸之妙。

  正以其不从方书得也。而贞侯顾为是乎。虽然。大匠不能与人巧。未尝不与人以规矩。规矩在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今夫斯术之妙。在迎随消息之间。得之心而应之手。不可以书传者也。至于经脉俞穴之名状。针之分。火之度数。此可以书传者也,后之人诚能就其可传者。以深探其不可传者。因蹄得兔。因筌得鱼。书之益顾不大哉。夫禅宗所重。在不立语言文本。而灯灯相继。犹有传书。况在于医。夫所谓方书害医者。非病书也。

  病夫执一书而不知合变者也。(遂初堂文集)

  〔翟氏(良)经络汇编〕未见按上见于益都县志。

  〔汪氏(昂)经络歌诀〕一卷 存

  卷二十三

  方论(一)

  〔张仲景伤寒卒病论〕新唐志十卷 存隋志曰。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

  自序曰。论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

  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

  束手受败。 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

  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述。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 若游魂。哀乎。

  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 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汉长沙守南阳张机着。

  何 别传曰。同郡张仲景总角造 。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 先识独觉。言无虚发。王仲宣年十七。尝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且成门。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以其贯长也。远不治也。后至三十。疾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仲景之方术。今传于世。(太平御览)

  医林列传曰。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后在京师为名医。于当时为上手。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纪年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着论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其文辞简古奥雅。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其书为诸方之祖。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故后世称为医圣。

  古琴疏曰。张机。字仲景。南阳人。受业于张伯祖。精于治疗。一日入桐柏山。觅药草。遇一病患求诊。仲景曰。

  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以实具对。乃峄山穴中老猿也。仲景出囊中丸药遗之。一服辄愈。明日。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刘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皇甫谧曰。张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

  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

  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甲乙经序)

  又曰。仲景论广伊芳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同上)

  又曰。华佗存□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晋书本传释劝论。)

  高湛曰。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太平览御)

  葛洪曰。仲景开胸纳赤饼。(抱朴子)

  孙思邈曰。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孙奇等序曰。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芳尹以元圣之才。

  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巨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朱肱曰。华佗指张长沙伤寒论。为活人书。昔人又以金匮玉函名之。其重于世如此。然其言雅奥。非精于经络。不可晓会。

  赵希弁曰。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按名医录云。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纪年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着论二十三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善医者或云。仲景着伤寒论。诚不刊之典。然有大人之病。而无婴孺之患。有北方之药。而无南方之治。此其所阙者。盖陈蔡以南。不用柴胡白虎二汤治伤寒。其言极有理。

  陈振孙曰。伤寒论十卷。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建安中人。其文辞简古奥雅。又名伤寒卒病论。凡一百一十二方。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严器之曰。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世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