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中国医籍考
中国医籍考
四库全书提要曰。神应经一卷。明陈会撰。刘瑾补辑。会字善同。称宏纲先生。瑾字永怀。号恒庵。均不知何许人。瑾所附论。皆冠以臣字。亦不知何时进御本也。案宦官刘瑾武宗时流毒海内。终以谋逆伏诛。断无人肯袭其姓名者。此书当在正德前矣。所论皆针灸之法。有歌诀。有图有诀。传写讹谬。不甚可据。前有宗脉图一页。
称梓桑君席宏达。九传至席华叔。十传至席信卿。十一传至会。会传二十四人,嫡传者二人。一曰康叔达。一即瑾也。又有席宏达誓词。谓传道者。必盟天歃血。立誓以传。当于宗派图下。注其姓名。如或妄传非人。私相付度。阴有天刑。
明有阳谴云。是道家野谈耳。
按提要说欠详。盖似未见宁献王序者。献王序旧不题名。有咸跻寿域印记并花押。与其所着乾坤生意。活人心序所识同。即知是书。刘瑾因献王之命。就陈会广爱书。节抄为编。
〔杨氏( )针灸详说〕明史二卷 存〔针灸集书〕二卷 存自序曰。岁在壬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古并耿公奉命来镇关陕。便宜行事。政暇集 谓曰。用药必先明脉理。
针灸在乎知穴法。此医道之当然。脉理穴法。虽在人身。而其治法具载于方书。用之者要当察真体之切。庶不失位而误人也。一或讹舛。则脉理不明。孔穴不真。用药针灸。徒为人害。欲疾之瘳者难矣。尝观素问有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斯言至矣。而东嘉王叔权资生经固详。其间于十二经络中穴。有列于正侧偃伏之下者。使学者罔知经分。知子由太医院出。亲灸当代名人。博览群籍。必得其旨要。尝着伤寒撮要等书。已行于世。子何不详考诸说。立成经络起止绘图。分注 穴。各归所属经。分类而集之。不惟使后学人有所持循。而济世利人之功。
亦莫大于此也。 既承教。不敢固辞。乃取素问铜人诸书。参互考订。分为经络起止。灌注交会。 穴寸数。度量取穴之法。与夫针灸补泻。治病 穴。次韵括诀。悉类而集之。于正侧偃伏所载之穴。各附本经。兼督任二脉之穴。绘于图像。举始见终。观者了然心目。集为一帙。凡二卷。名之曰针灸集书。呈稿间。公被召还朝。乙亥。公复镇陕右。 遂具录以呈。公乃披而喜曰。子之集此书。深契前贤之心。亦发其蕴奥。又具简明。易于检阅。诚有益于世也。于是始廪命工。锓梓以传。欲人之获睹是书。资之而有以全其生焉。其用心亦仁矣。 俱愧闻见之不广。采取之未备。凡我同志。览其讹缺。详加订正。庶几脉理穴法。而无妄举臆度之失。济世卫生。不无小补云。书成。因纪述作之意于卷端云。
〔针灸撮要穴法〕一卷 未见按上见于也是园书目。
〔凌氏(云)流注辨惑〕一卷 未见浙江通志曰。凌汉章。名云。号卧岩。归安文学。以孝感遇泰山异人。授明堂针术。治秦藩疾得瘳。孝宗闻之。延见圣济殿。赐太医院御医。年七十有七。无疾而终。生平轻财好义。死之日。家无余资。
按是书。浙江通志经籍部。着之于眼疾类。也是园书目。录之于疮肿科。考二家似未读其全书者。盖流注当是经脉流注之义。汉章以针法。显名于当世。明史方伎传。又载治验数则。可知其所辨非眼疾疮肿之谓矣。
〔汪氏(机)针灸问对〕三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针灸问对三卷。明汪机撰。机字省之。祁门人。明史方伎传。称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即其人也。是书成于嘉靖壬辰。前有程 序。上中二卷论针法。下卷论灸法。及经络穴道。皆取灵枢素问难经甲乙经。及诸家针灸之书。条析其说,设为问答。以发明其义。
措语颇为简明。
其论针能治有余之病。不能治不足之病。详辨内经虚补实泻之说。为指虚邪实邪。非指病体之虚实。又论古人充实。病中于外。故针灸有功。今人虚耗。病多在内。针灸不如汤液。又论误针误灸之害。与巧立名目之诬。皆术家所讳不肯言者。其说尤为笃实。考机石山医家。凡所疗之证。皆以药饵攻补。无仅用针灸奏功者。盖惟深知其利病。故不妄施。所由与务奇技者异也。
〔高氏(武)针灸节要〕三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针灸节要三卷。明高武撰。是书以难经素问为主。难经首取行针补泻。次取井荣俞经合。
次及经脉素问。首九针。次补泻。次诸法。次病刺。次经脉空穴。俱颠倒后先。于经文多割裂。
鄞县志曰。高武。号梅孤。负奇好读书。凡天文律吕。兵法骑射。无不闲习。嘉靖中。武举北上。因历览塞垣。以策于当路不用。遂弃归。所言干象无不验。晚乃专精于医。治人无不立起。尝慨近时针灸多误。手铸铜人三。男妇童子各一。以试其穴。推之人身。所验不爽毫发。所着射学指南。律吕辨。痘疹正宗。针灸聚英发挥直指。各三十卷。行于世。
〔针灸聚英发挥〕八卷 存引曰。扁鹊有言,疾在腠理。熨 之所及。在血脉。针石之所及。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是针灸药三者得兼。
而后可与言医。可与言医者。斯周官之十全者也。曩武谬以活人之术止于药。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热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思得师指。而艰其人。求之远近。以针鸣者。各出编集标幽玉龙肘后流注神应等书。其于抚针补泻。尚戾越人。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之说。复取素难而研精之。旁究诸家。又知素难为医之鼻祖。犹易为揲蓍求卦之原。诸家医流。如以钱掷甲子起卦。勾陈玄武。 蛇龙虎。断古凶。似易而乱易也。后世针灸。亦若是尔。呜呼。不溯其原。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尝集节要一书矣。不究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安故狃近者。犹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诗变而骚。君子取之。郡县者封建之变。租庸者井田之变。后人因之。固足以经国治世。奚怪于针灸之变法哉。奚是古非今为哉。岂知封建井田变。
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针灸变。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法而可因。则彼放荡逾闲者。可以为礼。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为乐。以之移风易俗哉。夫易谓穷斯变通久。素难者。垂之万世而无弊。不可谓穷不容于变而自通且久也。周子谓。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然则不学古医。不变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兹续编诸家。而折衷以素难之旨。夫然后前人之法。今时之弊。司命者知所去取矣。时嘉靖丙午冬十二月吉日。四明梅孤高武识。
四库全书提要曰。“针灸聚英四卷。明高武撰。武始末未详。是书以经络穴法类聚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为一卷。诸论针灸法为一卷。各歌赋为一卷。凡诸书与素问难经异同者。取其同而论其异。故以聚英名书。其所搜采。惟铜人明堂子午。及窦氏流注等书。余皆不录。”按此书原八卷。提要以为四卷者。唯据其凡例所言。未熟读全书。故致误耳。
〔针灸大成〕四卷 未见按上见于浙江通志经籍类。
〔沈氏(子禄)经脉分野〕佚〔徐氏(师鲁)经络全书〕二卷 佚自序曰。嘉靖末年。余友沈君承之手一编见示曰。此予所述经脉分野也。子深于医者。幸为我订而序之。
予谢不能。沈君祈请再三。往复不置。乃应曰。诺。予时方注礼记。未有以应也。已而沈君从计偕士之京师。居岁余。竟无所遇而还。郁郁不得志。遂病以死。久之礼注脱稿。乃受书而卒业焉。其书自巅放趾。条析分明。一本内经及诸大家之说。而时参以己见。可谓博洽君子。称名家矣。惜其引证繁复。补益太过。则其见托订正之意。
良非虚也。昔吴季子挂剑于徐君之墓曰。吾已心许之矣。况于口诺者乎。窃惟先君早学斯道。洞究大旨。予不肖弗克缵承先绪。改而从儒。儒幸晚成。犹及先君之存。旦夕过庭。每口授内经诸家之论。以为邪客诸脉。 疾乃生。所谓脉者。非独寸关尺之谓也。盖脉之在人身也。有经。有络。有筋。而经有常奇。络有大小。又各有直有支。有正有别。有正别诸阴之别。皆为正。而筋亦有宜有支有别。其传注之所。曰端。曰俞。曰上。曰下。曰内。
曰外。曰前。曰后。曰中。曰间。曰侧。曰交。曰会。传注之名。曰上。曰下。曰出。曰入。曰径。曰直。曰横。
曰邪。曰起。曰从。曰及。曰循。曰历。曰注。曰行。曰走。曰之。曰去。曰乘。曰过。曰还。曰络。曰绕。曰系。曰属。曰结。曰合。曰交。曰贯。曰布。曰散。曰至。曰抵。曰并。曰挟。曰别。曰约。曰究。曰兼。以别表里。以分虚实。以明营卫。以测传变。以辨补泻。以审汗下。以决死生。皆于是乎取之。彼寸关尺者。特以候之而已。针石灼艾。固以此为要。而汤液丸散。亦必藉焉。苟不先寻经络。而茫然施治。乌能中其肯綮。而收万全之功哉。其说盖与沈君合。固知此道渊微。唯精研者乃相契也。爰乘稍暇。为之删校。复述枢要。以续斯编。更名曰经络全书。一以酬沈君见托之急。一以缵先君不传之绪。一以裨后学搜括之勤。虽问与沈君异同。要不失为忠臣矣。死者如可作也。吾将质之。万历四年丙子。五月望日。吴江徐师鲁序。
〔尤氏(乘)重辑经络全书〕二卷 存凡例曰。医学之道。以洞视脏腑为贵。非扁鹊有神授也。轩岐之书。皆所以救人洞视者。后人竟忽焉。而莫能察。其不至费人也几希。所幸沈承之先生。编为经脉分野。而脏腑咸得以洞视矣。惜其书迄今。将二百年。未寿诸梓。虽有传写。故得其益者尚寡。兹刻之所以不客已也。一沈君之书。已经伯鲁先生为订正矣。伯鲁以为引证繁复。故爰加删校。予得是编。窃心喜而朝夕读之。是以知其尚未备也,因僭加补订。亦经三易稿矣。不谓戊辰冬闻有吴君聘者。隐于西郊。予慕往就教焉。见予手订则曰非沈君之原本乎。乃出其姻亲顾君所增订者示予。
予不胜击节。先得吾心之所同。然抑又幸也。由是采以所增。广以未备。辨以讹。删以复。庶可称全书。洵为不易之典也。一伯鲁删校之后。复续以经络枢要。因名曰经络全书。似可谓尽善矣。然脏腑经络及筋。有正有别。
有直有支之类。悉加详注。不厌重复。务使读者无遗憾矣。
〔吴氏(嘉言)针灸原枢〕二卷 存严州府志曰。吴嘉言。分水人。世以医名。尽得素难等书玄妙。当道重之。授太医院吏目。有当世名医之誉。礼部尚书潘晟祭酒余有丁皆有赞赠。所着有医学统宗。针灸原枢等书。行于世。子学易亦以医知名。后任雷州吏目。徐氏(廷璋)活人妙法针经 二卷 未见〔李氏(时珍)奇经八脉考〕明志一卷 存顾问序曰。奇经八脉考者。李君濒湖所撰辑以活人者也。经有正有奇。独考奇者奇经。人所略。故致详焉。
并病源治法。靡不条具。若指诸掌。岂惟医学有赖。玄修之士。亦因以见身中造化真机矣。用心之勤如此。何其仁哉。濒湖世儒。兼以医鸣。一门父子兄弟。富有着述。此特见一斑耳。问不佞。尝推其直谅多闻之益。因僭识卷端。以舍后之君子。明万历丁丑小暑日。同里日岩顾问顿首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奇经八脉考一卷。明李时珍撰。其书谓人身经脉。有正有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
为十二正经。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任督带。为八奇经。正经人所共知。奇经医所易忽。故特评其病源治法。
并参考诸家之说。荟粹成编。其原委精详。经纬贯彻。洵辨脉者所不可废。又创为气口九道脉图。畅发内经之旨。
而详其诊法。尤能阐前人未泄之秘。考明初滑寿尝撰十四经发挥一卷。于十二经外。益以任督二脉。旧附刊薛己医案之首。(案薛己医案。凡二本。其一本不载此书。)医家据为绳墨。时珍此书。更加精核。然皆根据灵枢素问。以究其委曲。而得其端绪。此以知征实之学。由于考证。递推递密。虽一技亦然矣。
〔徐氏(凤)针灸大全〕(医藏目录。作针灸捷法。通行本。作针灸捷法大全。)明志七卷(医藏目录。
作六卷。)存〔杨氏(济时)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三卷 未见王国光序曰。三衢杨子继洲幼业举子。博学绩文。一再厄于有司。遂弃其业业医。医固其世家也。祖父官太医。授有真秘。纂修集验医方进呈。上命镌行天下。且多蓄贮古医家抄籍。杨子取而读之。积有岁年。寒暑不辍。
倬然有悟。复虑诸家书弗会于一。乃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
题曰玄机秘要。诚稽此而医道指掌矣,世宗朝命太宗伯。试异选。侍内廷。功绩懋着。而人以疾病 疡造者。应手奏效。声名藉甚。会在朝善杨子,究其自出是编。诸公嘉之。乃寿诸梓。以惠后学。请序于余。素知杨子去儒业业医。今果能以医道侔相功。益信儒道之通于医也。是编出。而医道其指南焉。神明在人。寿域咸济。诸公之仁溥矣。远矣。是为序。
蕲贤曰。玄机秘要。三衢继洲杨济时家传着集。(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十卷 存赵文炳序曰。医关民命。其道尚矣。愿古之名医。率先针砭。而黄岐问难,于此科为独详。精其术者。立起沉。见效捷于药饵。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余承乏三晋。位时多事。群小负 。万姓倒悬。目系民艰。弗克匡济。由是愤郁于中,遂成痿痹之疾。医人接踵。日试丸剂。莫能奏效。乃于都门。延名针杨继洲者。至则三针而愈。随出家传秘要以观。乃知术之有所本也。将付之梓人。犹以诸家未备。复广求群书。若神应经。古今医统。乾坤生意。医学入门。医经国小。针灸经。针灸聚英。针灸捷要。小儿按摩。凡有关于针灸者。悉采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