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严氏济生方
严氏济生方
水肿门 水肿论治
实脾散
治阴水,先实脾土。
浓朴(去皮,姜制,炒) 白术 木瓜(去瓤)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水肿门 水肿论治
复元丹
治阴水,次温肾水。
附子(炮,二两) 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出汗) 独活(去芦) 浓朴(姜制,炒) 橘红 吴茱萸(炒) 桂心(不见火) 白术 肉豆蔻(面裹煨) 槟榔(各半两) 泽泻(一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紫苏汤送下,空心食前。
水肿门 水肿论治
疏凿饮子
治水气,通身洪肿,喘呼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
泽泻 赤小豆(炒) 商陆 羌活(去芦)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去芦) 槟榔茯苓皮上等分,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水肿门 水肿论治
葶苈丸
治肿满,水气蛊胀。
甜葶苈(半两) 白术(半两) 桑白皮 赤茯苓 防己(三分) 牵牛(半两,半生半熟) 羌活 陈皮 泽泻(各三分) 郁李仁(汤去皮,熬紫色,称三分,与葶苈二味别研如膏,令极细)
上为细末,与上二味同研,炼蜜和,入臼内杵之,丸如桐子大,初服十丸,空心晚食前,一日二服,生姜橘皮汤下,不知加至二三十丸,以知为度。或加萝卜子、甘遂二分,切片炒。
水肿门 水肿论治
鸭头丸
治水肿,面赤烦渴,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喘急,小便涩少。
甜葶苈(略炒) 猪苓(去皮) 汉防己(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绿头鸭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木通汤送下。
水肿门 水肿论治
麻黄甘草汤
治水肿,从腰以上俱肿,以此汤发汗。
麻黄(去根节,四两) 甘草(二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煮麻黄再沸,内甘草煎至八分,取汗,慎风冷。有人患气
水肿门 水肿论治
七皮饮
大腹皮 陈皮 茯苓皮 生姜皮 青皮 地骨皮 甘草皮(以上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八分,温服,无时候。
水肿门 水肿论治
赤小豆汤
治年少血气俱热,遂生疮疥,变为肿满,或烦或渴,小便不利。
赤小豆(炒) 当归(去芦,炒) 商陆 泽泻 连翘仁 赤芍药 汉防己 木猪苓(去皮) 桑白皮(炙) 泽漆(以上各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热甚者,加
水肿门 水肿论治
三仁丸
治水肿喘急,大小便不利。
郁李仁 杏仁(炮,去皮尖) 薏苡仁(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时候,米饮下。
水肿门 水肿论治
脾约麻仁丸
虽不言治肿,然水肿人,肾肿水光,不可行者,三服神验。
麻仁(五两,别研) 枳实(麸炒,半斤) 浓朴(去粗皮,姜制,半斤) 芍药(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蒸切)
上前二味,别研如泥,用四味为细末,入臼杵匀,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下,以大便通利为度,未利再服。此是古法今治,肾肿水光只一二服,以退为度,不必利可也。
水肿门 水肿论治
涂脐膏
治水肿,小便绝少。
地龙 猪苓(去皮) 针砂(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擂葱涎调成膏,敷脐中,约一寸高阔,绢帛束之,以小便多为度,日两易。
加味肾气丸 治肾虚腰重脚重,小便不利。
附子(炮,二两)白茯苓(去皮) 泽泻 山茱萸(取肉) 山药(炒) 车前子(酒蒸) 牡丹皮(去木。各一两) 官桂(不见火) 川牛膝(去芦,酒浸) 熟地黄(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蛊毒门
蛊毒论治
经书所载蛊毒有数种。闽中山间人造作之。以虫蛇之类,用器皿盛贮,听其互相食啖,有一物独存者,则谓之蛊。取其毒于酒中,能祸于人。中其毒也,令人心腹绞痛,如有物咬,吐下血皆如烂肉,若不即治,蚀人五脏即死。然此病有缓有急,急者仓卒十数日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周腹内,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即心痛烦躁,而病患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侵食脏腑则死矣。死则病流注,染着旁人,遂成蛊注也。欲验之法,令病患唾水,沉者是蛊,不沉者非蛊也。或含一大豆,豆胀皮脱者蛊也,豆不烂脱非蛊也。以鹄皮至病患卧下,勿令病患知,病剧者是蛊病,不剧者非蛊也。治疗之法,不可作他病治之,切须审细,古人以败鼓皮烧灰,米饮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家姓名,令呼唤将去则愈。凡中蛊,嚼生黑豆不腥
蛊毒门 蛊毒论治
丹砂丸
治蛊毒。
雄黄(别研) 朱砂(别研。各半两) 鬼臼 巴豆(去皮心油,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每服三丸,空心,煎干姜汤送下,当转下恶物并蛊毒等,
蛊毒门 蛊毒论治
雄麝散
治五种蛊毒。
雄黄末 麝香末(各一字)
上件药,取生羊肺如指大,以刀开,内雄黄等末,以肺裹吞之。
蛊毒门 蛊毒论治
矾灰散
治中诸物毒。
晋矾 建茶(各等分)
上件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得吐即效,未吐再服。
黄疸门
五疸论治
古方论:有黄胆、有疸病,命名不同,其实一也。详观他书,黄有三十六种,疸有五种。
三十六种黄者,圣惠方载之备矣。五疸之证,感之者多,不容不详。其五疸者,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是也。黄汗之状,身体俱肿,汗出不渴,状如风水,汗出染衣,黄如汁,其脉自沉,此由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浴,水入汗空中,故汗黄也。黄胆之状,食己即饥,身体、面目、爪甲、牙齿及小便悉黄,欲安卧,或身体多赤多青皆见者,必发寒热,此由酒食过度,脏腑热极,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结滞不散,热气郁蒸所为也。大抵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必振寒而发热。谷疸之状,食毕即头眩,心中怫郁不安而发黄,此由大饥大食,胃气冲蒸所致也。酒疸之状,身目发黄,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此由饮酒多,进谷少,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所致也。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不利,此由大劳大热,不能保摄,房后入水所致也,其间多渴而腹胀者,其病难疗。又有时气伤风、伤寒、伏暑,亦令人发黄。五疸口淡怔忡,耳鸣脚弱,微寒发热,小便白浊,当作虚证治,不可妄投凉剂,愈伤血气。临病之际,不可不辨明也。
黄疸门 五疸论治
黄散
治黄汗。
黄 (去芦,蜜水炙) 赤芍药 茵陈(各二两) 石膏(四两) 麦门冬(去心) 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疸门 五疸论治
茵陈散
治黄胆。
茵陈 木通 栀子仁(各一两) 大黄(炒,一两) 瓜蒌(一个) 石膏(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一茎,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疸门 五疸论治
谷疸丸
治谷疸。
苦参(三两) 龙胆草(一两) 牛胆(一枚)
上为细末,用牛胆汁入少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熟水或生姜甘草
黄疸门 五疸论治
葛根汤
治酒疸。葛根(二两) 枳实(去瓤,麸炒) 栀子仁 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黄疸门 五疸论治
茵陈汤
治时行瘀热在里,郁蒸不消,化为发黄。
茵陈(二两) 大黄(一两) 栀子仁(三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疸门 五疸论治
加减五苓汤
治伏暑郁发黄,烦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 泽泻 白术 茵陈(各等分)
上为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疸门 五疸论治
秦艽饮子
治五疸,口淡,耳鸣,脚弱,微寒发热,小便白浊。
秦艽(去芦) 当归(去芦,酒浸) 芍药 白术 官桂(去皮,不见火) 茯苓(去皮) 熟地黄(酒蒸) 橘红 小草 川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疸门 五疸论治
滑石散
治女劳疸,身目俱黄,恶寒发热,小腹满急,小便艰难。滑石(一两半) 白矾(一两,烧令汁尽)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大麦粥饮调下二钱,小便出黄水为度。
上为细末,用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粒,食后姜汤下,小儿临时加减与服。
咳喘痰饮门
咳嗽论治
夫嗽者,古人所谓咳是也。盖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又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由是观之,皮毛始受邪气,邪气先从其合,然后传为五脏六腑之咳,外则六淫所伤,内则七情所感,连滞岁月,致伤五脏,遂成劳咳者多矣。且伤于风者,憎寒身热,自汗恶风而咳;伤于寒者,憎寒身热,无汗恶寒而咳;伤于暑者,烦渴引饮而咳;伤于湿者,骨节烦疼,四肢重着而咳。喜伤心者,喉仲介介如梗状,甚者咽肿喉痹,谓之心咳;怒伤于肝者,两胁下痛,甚则两 下满,谓之肝咳;思伤脾者,右胁下痛,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谓之脾咳;恐伤于肾者,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谓之肾咳;忧伤于肺者,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谓之肺咳。脏咳不愈,则腑受之。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咳与气俱失;肝咳不愈,胆受之,咳呕胆汁;脾咳不愈,胃受之,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肺咳不愈,大肠受之,咳而遗矢;肾咳不愈,膀胱受之,咳而遗溺;久咳不愈,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又况房劳过度,饥饱失宜,疲极叫呼,劳神伤心,皆令人咳。夫咳嗽之脉,浮大者生,沉小伏匿者死。治疗之法,当推其所自而调之,无不效者矣。今人治咳多喜用罂粟壳、乌梅之类,殊不知罂粟壳其性紧涩,乌梅味酸,乃伤脾之剂,脾胃壮实者,服之犹可,脾胃稍弱者
咳喘痰饮门 咳嗽论治
杏子汤
治一切咳嗽,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痰饮停积,悉皆治疗。
人参 半夏(汤泡七次) 茯苓(去皮) 细辛(洗) 干姜(炮) 官桂(不见火) 杏仁(去皮尖,炒) 白芍药 甘草(炙) 五味子(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此药味多辛辣,其性稍热,若冷嗽则宜服之,如热嗽岂宜服之。若的因感寒得之,宜加少麻黄去根节煎。
咳喘痰饮门 咳嗽论治
橘苏散
治伤风咳嗽,身热有汗,恶风脉浮。病患挟热,服杏子汤不得者,此药稳当。
橘红 紫苏叶 杏仁(去皮尖) 五味子 半夏(汤泡七次) 桑白皮(炙) 贝母(去心) 白术(各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咳喘痰饮门 咳嗽论治
白术汤
治五脏受湿,咳嗽痰多,上气喘急,身体痛重,脉来濡细。
白术(二两) 五味子 半夏(汤泡七次) 白茯苓(去皮)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咳喘痰饮门 咳嗽论治
团参饮子
治病因抑郁忧思、喜怒、饥饱失宜,致脏气不平,咳嗽脓血,渐成肺痿。憎寒壮热,羸瘦困顿,将成劳瘵。
人参 紫菀茸(洗) 阿胶(蛤粉炒) 百合(蒸) 细辛(洗去叶土) 款冬花 杏仁(去皮夹,炒) 天门冬(汤浸,去心) 半夏(汤泡七次) 经霜桑叶 五味子(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大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因气而咳者,宜加木香;咳而唾血有热者,加生地黄;咳而唾血有寒者,加钟乳粉;因疲极而咳嗽者,加黄;因咳损而唾血者,加没药、藕节;咳而呕逆,腹满不食者,加白术,仍倍加生姜;咳而小便多者,加益智仁;咳而大便溏者,去杏仁,加钟乳粉;咳而面浮气逆者,加沉香、橘皮煎。
咳喘痰饮门 咳嗽论治
半夏丸
治肺藏蕴热痰嗽,胸膈塞满。
栝蒌子(去壳,别研) 半夏(汤泡七次,焙,取末,各一两)
上件和匀,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姜汤送下。
咳喘痰饮门 咳嗽论治
呵子饮
治久嗽,语声不出。
呵子(去核,一两) 杏仁(泡,去皮尖,一两) 通草(二钱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