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严氏济生方
严氏济生方
诸痹门
五痹论治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脾则逢寒急,逢热则纵,此皆随所受邪气而生证也。大率痹病,总而言之,凡有五种:筋痹、脉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筋痹之为病,应乎肝,其状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脉痹之为病,应乎心,其状血脉不流,令人痿黄,心下鼓气,卒然逆喘不通,嗌干善噫;肌痹之为病,应乎脾,其状四肢懈怠,发咳呕吐;皮痹之为病,应乎肺,其状皮肤无所知觉,气奔喘满;骨痹之为病,应乎肾,其状骨重不可举,不遂而痛且胀。诊其脉大而涩为痹,脉来急者亦为痹,脉涩而紧者亦为痹。又有风血痹,阴邪入于血经故也。外有支饮亦令人痹,当随证施治。
诸痹门 五痹论治
蠲痹汤
治身体烦疼,项背拘急,或痛或重,举动艰难,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脉无力当归(去芦,酒浸) 赤茯苓 黄 (去芦) 片子姜黄 羌活(各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风湿痹,身体顽麻,皮肤燥痒,筋脉挛急,言语謇涩,手足不遂,时觉不仁。
黄 (去芦) 防风(去芦) 官桂(不见火) 天麻 萆 石斛(去根) 虎骨(酥炙) 白芍药 当归(去芦) 云母 粉 白术 茵芋叶 木香(不见火) 仙灵脾 甘草川续断(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以生绢袋盛,以好酒一斗浸之,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每服一
诸痹门 五痹论治
防风汤
治血痹,皮肤不仁。
防风(去芦,二两) 川独活(去芦,洗) 川当归(去芦,洗) 赤茯苓(去皮) 秦艽(去芦,洗) 赤芍药 黄芩(各一两) 桂心(不见火) 杏仁(去皮尖) 甘草(炙。
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诸痹门 五痹论治
茯苓汤
治支饮,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半夏(汤泡七次) 赤茯苓(去皮) 橘红(各一两) 枳实(去瓤,麸炒) 桔梗(去芦)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血病门
(附:金疮内损瘀血方)
血病门
失血论治
(吐血 呕血 咳血)
医经所载,失血有三种:一曰血衄,二曰肺疽,三曰伤胃是也。盖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升降,无有休息者也。六气不伤,七情不郁,营卫调平,则无壅决之虞。节宣失宜,必致壅闭,遂不得循经流注,失其常度,故有妄行之患焉。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大抵脉芤为失血,沉细者易治,浮大者难治。又有感冒,汗后不解,郁结经络,随气涌泄,而成衄血。思虑伤心,心伤则吐衄,肺伤亦令人唾血。又有折伤吐血。治疗之法,当以证别之。乃可施治。
又论:夫吐血、呕血、咳血三者皆谓之失血。盖肺主于气,心主于血,肝藏于血、血之与气,营周一身,相随上下,无有休息者焉。倘乖调摄,营卫差经,血随气逆,遂有妄行之患。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动扰三经而然。诸失血之脉,沉细者易治,脉数浮大者难治,且咳血一证,不嗽者易治,兼嗽者为难愈,为肺伤故也。医经云:便血犹可止,咳血不易医。喉不停物,毫发必咳,血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者,十无一死,服寒凉者,百无一生。以此观之,寒凉之剂,不宜过进也。诸方备列,参而用之,庶得万全耳。
血病门 失血论治
伏龙肝膏
治吐血不止。
伏龙肝末 生地黄汁 麦门冬汁 刺蓟汁(各三合) 白蜜(半匙)
上件药相合,以慢火熬如稀饧,不拘时候,含半匙咽之。
血病门 失血论治
大蓟汁饮
治吐血呕血。
大蓟汁 生地黄汁(各一合)
上件和匀,入姜汁少许,生蜜少许,搅均冷服,不拘时候。
血病门 失血论治
锦节丸
治唾血呕血。
真锦灰 藕节灰(各半两) 的乳香(一钱,别研)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食后及临卧噙化。
血病门 失血论治
团参散
治唾血咳嗽,服凉药不得者。
人参(一两) 黄 (一两,蜜水炙) 百合(蒸,半两) 飞罗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白茅根煎汤调服。茅花煎汤亦可。
血病门 失血论治
天门冬汤
治思虑伤心,吐衄不止。
远志(去心,甘草水煮) 白芍药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黄 (去芦) 藕节阿胶(蛤粉炒) 没药 当归(去芦) 生地黄(各一两) 人参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血病门 失血论治
大蓟散
治饮啖辛热,热邪伤肺,呕吐出血一合或半升许,名曰肺痈。
大蓟根(洗) 犀角(镑) 升麻 桑白皮(炙) 蒲黄(炒) 杏仁(去皮尖) 桔梗(去芦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血病门 失血论治
鸡苏散
治劳伤肺经,唾内有血,咽喉不利。
鸡苏叶 黄 (去芦) 生地黄(洗) 阿胶(蛤粉炒) 白茅根(各一两) 桔梗(去芦) 麦门冬(去心) 蒲黄(炒) 贝母(去心) 甘草(炙。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血病门 失血论治
藕节饮
治吐血、衄血不止。
生藕汁 生地黄汁 大蓟汁(各三合) 生蜜(半匙)
上件药汁,调和令匀,每服一小盏,细细冷呷之,不拘时候。
血病门 失血论治
加味理中汤
治饮酒伤胃,遂成呕吐,物与气上冲与血吐出,或心腹疼痛,自汗,名曰伤胃呕血。
人参 干姜(炮) 白术(各一两) 干葛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血病门
便血评治
夫大便下血者,多因过饱饮酒,无度房室,劳损荣卫,气虚风冷易入,邪热易蕴,留注大肠则为下血。血色鲜者风也;色如小豆汁者寒也;浊而色黯者热也。久而不愈,必为痔漏之疾矣。脉来浮弱,按之带芤者下血也,治之之法,风则散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所增
血病门 便血评治
乌梅丸
治大便下血不止。
乌梅(三两,烧存性用)
上为细末,好醋打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饮送下。
血病门 便血评治
聚金丸
治大肠畜热,或因酒毒,下血不已。
黄连(去芦,四两。一两水浸晒干,一两炒,一两炮,一两生用) 防风(去芦) 黄芩(各一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血病门 金疮内损瘀血方
夺命散
治金疮打损,及从高坠下,木石所压,内损瘀血,心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气绝欲红蛭(用锻石慢火炒令焦黄色,半两) 大黄(二两) 黑牵牛(二两)
上件为末,每服三钱,用热酒调下,如人行四、五里,再用热酒调牵牛末二钱,催之,须脏腑转下恶血成块或成片,恶血尽则愈。
心腹痛门
(附:胁痛)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夫心痛之病,医经所载凡有九种:一曰虫心痛,二曰疰心痛,三曰风心痛,四曰悸心痛,五曰食心痛,六曰饮心痛,七曰寒心痛,八曰热心痛,九曰去来心痛。其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六淫,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食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夫心乃诸脏之主,正经不可伤,伤之则痛,若痛甚手足青过节者,则名曰真心痛,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若乍间乍甚成疹而不死者,名曰厥心痛,不过邪气乘于心支别络也。寸口脉紧,心脉甚急,皆主心痛。又有痛甚而心脉沉伏者有之矣。
王叔和云:心腹痛,脉沉细瘥;浮大弦长,命必殂。治法当推其所自而调之,痛无不止矣。
又论:夫心痛之病,有真心痛,有厥心痛,心乃五脏六腑之所主,法不受病。其痛甚,手足青而冷者,名曰真心痛,此神去气竭,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或六淫七情之所伤,五脏之气冲逆,其痛乍间乍甚成疹而不死者,名曰厥心痛,此皆邪气乘于心支别络也。大抵痛为实痛宜下,寒宜温,温利之药,却痛散主之。若妇人血刺心痛仓卒,取功效之速,立应散主之。
其诸心痛各方审处而用之,以平为期。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加味七气汤
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为病,发则心腹刺痛不可忍,时发时止,发则欲死。
及外感风寒湿气作痛,亦宜服之。
半夏(汤泡七次,三两) 桂心(不见火) 玄胡索(炒,去皮。各一两)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乳香(三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妇人血痛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腹胁气胀,不欲饮食。
附子(炮,去皮脐,二两) 干姜(炮) 吴茱萸(炒) 野狼毒(锉,醋拌,炒黄) 人参(各一两) 巴豆(半两,去壳油)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热汤送下,不拘时候。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愈痛散
治急心痛胃痛。
五灵脂(去砂石) 玄胡索(炒,去皮) 蓬莪术(煨,锉)良姜(锉,炒) 当归(去芦,洗)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醋汤调服,不拘时候。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芜荑散
治大人小儿蛔咬心痛。经云:虫贯心则杀人,欲验之,大便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此是蛔心痛也,宜速疗之。
干漆(捶碎,炒火烟尽,一两) 雷丸 芜荑(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水七分盏,调和服,不拘时候,甚者不过三服。小儿每服半钱重。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烧脾散
治饮啖生冷果菜,寒留中焦,心脾冷痛不可忍,及老幼霍乱吐泻。
干姜(炮) 浓朴(姜制,锉,炒) 草果仁 缩砂仁 神曲(锉,炒) 麦 (炒) 橘红良姜(锉,炒) 甘草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热盐汤点服,不拘时候。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却痛散
治心痛不可忍者。
高良姜(一两,锉如骰子,火煨) 巴豆(五枚,去壳)
上和,炒令转色,去巴豆不用,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服,不拘时候。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立应散
治妇人血刺心痛。
玄胡索(不拘多少,去皮,炒令转色,不可焦)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煎至七分服,不拘时候。不能饮者,以陈米饮调下,酒调
心腹痛门
胁痛评治
夫胁痛之病,医经曰:两胁者,肝之候。又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久而不愈,流注筋脉,或腰脚重坠,或两股筋急,或四肢不举。
渐大抵诸气,惟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神保丸能治之。更有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大如覆杯,其病左胁下痛,连引小腹,足寒转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其病喘息奔溢。肝积肥气丸主气,肺积息贲汤主之,方载后。
心腹痛门 胁痛评治
枳芎散
治左胁刺痛,不可忍者。
枳实(炒) 川芎(各半两) 粉草(炙,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煎汤调服,酒调亦可,不拘时候。
心腹痛门 胁痛评治
推气散治右胁疼痛,胀满不食。
枳壳(去瓤,麸炒) 桂心(去粗皮,不见火) 片子姜黄(洗。各半两) 甘草(炙,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煎汤调服,热酒调服亦可,不拘时候。
心腹痛门 胁痛评治
神保丸
治膀胱气,胁下痛,或病项筋痛,久而不愈,流入背膂,并皆治之。
木香 胡椒(各一分) 全蝎(七枚)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
上为细末,入巴豆令均,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七粒,用茴香酒送下,
心腹痛门 胁痛评治
肥气丸
治肝之积,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久不愈,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
青皮(去白,锉炒,一两) 川当归(去芦,洗,一两,焙) 蛇含石(火 ,醋淬七次,三分) 苍术(削去皮,米泔浸一宿锉,炒一两) 莪术(切) 京三棱(切) 铁艳粉(各一两半与三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四十丸,当归浸酒,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