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医得效方

  还魂汤治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奄忽气绝,无复觉知。或谵言如醉如狂。人有起心,先知其肇、其状万端,不可概举。及卒心腹胀满,吐利不行,乱状,世所谓冲恶是也。或已死,口噤不开,去齿下汤。或汤入口不下者,分病患发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二升,须臾立苏。

  杏仁(去皮尖,一百五粒) 甘草 桂(去粗皮。各一两) 麻黄(去节,洗,一两半)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不以时服。

  桃奴丸治心气虚,有热,恍惚不常,言语错乱,尸疰,客忤,魇梦不祥,小儿惊痫,并宜桃奴(七枚,别研为末) 辰砂(半两,别研) 桃仁(十四枚,去皮,麸炒别研) 生玳瑁(镑末,一两) 麝香(一分,别研) 牛黄(别研,损一分) 龙脑(别研,一分) 雄黄(用桃叶煮水研,飞,取二分) 黑犀(石上以水磨,澄去水,取细末,半两) 安息香(一两,以无灰酒上为末,和入前膏,丸如鸡头大,阴干,密封开,净室安置。煎人参汤研下一丸,食后临卧苏合香丸治卒中恶忤疰。(方见中气类)

  灸法:治飞尸、遁尸、寒尸、丧尸、尸疰,其状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累块踊起,或挛引腰背,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不止者,多其壮数,取愈止。又灸两大拇指头七壮。一切疰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疰市。五毒疰,不能食,灸心下三寸胃脘穴十壮。水疰,口中涌水,乃肺来乘肾,食后味水,灸肺俞九壮。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健忘

  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忧愁愁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

  及因事有所大惊,梦寐不祥,登高履险,致神魂不安,惊悸恐怯。

  菖蒲(炒) 远志(去心,姜汁淹。各二两) 茯苓 茯神 人参(各三两) 辰砂(一两,为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一方,去茯神,名开心散。每服二钱匕菖蒲益智丸治喜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耳明目。

  菖蒲(炒) 远志(去心,姜汁淹,炒) 川牛膝(酒浸) 桔梗(炒) 人参(各三两三分) 桂心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米汤下。

  加味茯苓汤治痰迷心胞,健忘失事,言语如痴。

  人参(去芦) 半夏(汤洗) 陈皮(去白,一两半) 白茯苓(去皮,一两) 粉草(五钱) 益智(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乌梅半个同煎,不拘时温服朱雀丸治心神恍惚,举事多忘。(方见心恙类。)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健忘

  淡竹茹汤治心虚烦闷,头疼,气短,内热不解,心中闷乱。及妇人产后,心虚,惊悸,烦麦门冬(去心) 小麦(各二两半) 甘草(炙,一两) 人参 白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汤洗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七片,枣子三枚,淡竹茹一块如指大同煎,食煎服。

  虚劳烦闷,尤宜服之。

  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自汗,触事易惊。

  半夏 竹茹 枳实(麸炒去穣。各二两) 陈皮(三两) 甘草(炙,一两) 茯苓(一两半)

  人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食前服。末效,加远志去心姜汁炒,酸枣仁汤治霍乱,吐下增剧,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或发寒热,头疼,晕闷。

  酸枣仁(炒,一两三分) 人参 桂心(各一分) 知母 茯苓(各三钱三字) 石膏(,半两)

  上锉散。煎同上。

  小草汤治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

  小草 黄 (去芦) 当归(去芦,酒浸) 麦门冬(去心) 石斛(去根。各一两) 酸枣仁人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不以时服。

  地仙散治伤寒后、伏暑后烦热不安,及烦热虚劳。

  地骨(去木,二两) 防风(去芦,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煎同上。

  清心莲子饮治心中蕴积,虚热烦躁。(方见消渴类。)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自汗

  桂枝汤治伤风、脉浮、自汗、恶风。

  桂枝(不见火) 白芍药(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生姜五片,大枣二个煎,不拘时服。发汗汗不止者,谓之漏风,宜加炮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自汗

  五苓散,消暑丸,却暑散治伤暑自汗。(方并见伤暑类。)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自汗

  五苓散,消暑丸,却暑散治伤暑自汗。(方并见伤暑类。)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自汗

  牡蛎散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忪,惊惕,短气,烦倦。

  牡蛎(米泔浸, ,取粉) 麻黄根 黄 知母(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用小麦百余粒,煎汤浓调服。一方,为散,每三钱,水三盏,薤白三寸,煎一黄 汤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悉宜服之。

  黄 (去芦,蜜水炙,一两半) 白茯苓(去皮) 熟地黄(酒蒸) 肉桂(不见火) 天门冬(去草(炙。

  上锉散。每服四钱,生姜五片煎,不拘时候。发厥自汗,加熟附子。发热自汗,加石斛。

  未抚芎汤治自汗头眩,痰逆恶心。

  抚芎 白术(去油,略炒) 橘红(各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生姜七片煎,温服。

  建中汤治表虚自汗。

  官桂(三分) 芍药(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姜五片,枣二枚,食前服。本方加黄 一两,名黄 建中汤,治虚劳自子半防风散治盗汗。

  川芎(一分) 人参(半分) 防风(二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临卧,米饮调下。

  白术散治盗汗极验。

  白术(不拘多少,锉成小块或稍大)

  上用浮麦一升,水一斗,煮干,如白术尚硬,又加水一二升煮,取出切作片,焙干,去麦不茯苓汤治虚汗、盗汗。

  上用白茯苓为末,煎乌梅,陈艾汤,调下二钱,服之神妙。

  大建中汤治虚热盗汗,百节酸疼,腰痛,肢体倦怠,日渐羸弱,口苦舌涩,心怔,短气。

  绵黄 (炙) 远志(灯心煮,去心) 当归(洗) 泽泻(各三两) 白芍药 龙骨 人参(各二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大盏,生姜五片煎,热服。气弱,加炮附子二两,腰痛筋急,加去止汗温粉上用川芎、白芷、 本各一分,为末,入米三分,绵裹扑于身上。

  止汗红粉麻黄根 牡蛎(火 ,各一两) 赤石脂 龙骨(各半两)

  上为末,以绢袋盛,如扑粉用之。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自汗

  正元散治下虚手冷自汗。(方见虚损类。)

  三建汤治真气不足,上盛下虚,面赤自汗,小便频数。(方见痼冷类。)

   附汤、桂附汤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四体倦怠。(方见痼冷类。)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自汗

  麦煎散治荣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饮食进退、肌瘦面黄。

  秦艽 柴胡(去苗。各二两) 大鳖甲(二两,醋煮三五十沸,去裙 ,别用醋炙黄) 干漆(上为末。每服二钱,小麦三七粒,煎汤一盏,去麦入药煎,食后服。如久患后亦宜服此。

  以青蒿散治虚劳,盗汗,骨蒸,咳嗽,胸满,皮毛干枯,四肢懈惰,骨节疼痛,心腹惊悸,唇焦,颊赤烦躁,涕唾腥臭,困倦少力,肌体潮热,饮食减少,日渐瘦弱。

  天仙藤 鳖甲(醋炙) 香附子(炒,去毛) 枯梗(去芦) 柴胡(去苗) 秦艽 青蒿(以上各上锉散。每服姜三片煎,不拘时候温服。小儿骨蒸劳热,肌瘦减食者,每一钱,水盏半,小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自汗

  大蒜丸治阴汗湿痒。

  上用在蒜不以多少,煨,剥去皮,烂研,同淡豆豉末搜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青蛾丸治同上。每服五十丸,酒服大效。(方见虚损类。)

  治阴汗湿痒方炉甘石(一分) 真蚌粉(半分)

  为粉,扑敷。

  治阴汗不止方,小安肾丸用干旧酱煎汤,入盐少许吞下。(方见虚损类)

  洗方蛇床子酒浸炒,白矾,陈酱,煎水淋洗。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自汗

  香苏散治宿食留饮,聚积中脘,噫臭腐气,心腹疼痛,或脏腑飧泄。每服四钱,生姜、葱乌梅煎。(方见伤寒和解类。)

  卢氏感应丸建脾进食,消化宿滞,酒食饱后宜服。(方见诸积类。)

  缩砂香附汤治心 膨满,噫宿腐气,或时冷疼。(方见诸气类。)

  谷神丸消食,健脾益气,进美饮食。

  人参 缩砂 香附子(炒去毛) 三棱(煨) 莪术(煨) 青皮 陈皮 神曲(炒) 麦芽(炒)

  上为末,粳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吞下,盐汤亦可。

  红丸子磨化宿食,止腹痛。(方见 疟类。)

  三棱煎丸治膨满、消食积气块、及伤食夹脐痛甚。(方见诸气类。)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自汗

  总说:夫骨蒸、 、复连、尸疰、痨疰、虫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皆曰传尸者,以疰者注也,病自上注下,与前人相似,故曰疰。其变有二十二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连复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脓血如肺痿、肺痈状,或复下痢。羸瘦困乏,不自胜持,积月累年,以至于死。死后乃疰易傍人,乃至灭门是也。凡疾始觉精神不爽,气候不调,切须戒慎酒色,调节饮食,如或不然,妄信邪师,或言鬼祟,以致不起。慎之慎之。又云,男子传尸之病,心胸满闷,背膊疼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虽欲寝卧,卧不得寐,脊膂急痛,膝胫酸疼,多卧少起,状如佯病。每至平旦,精神尚好,日午向后,四肢微热,面无颜色。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才不如意,又便多嗔。行立脚弱,夜卧盗汗,梦与鬼交,或见先亡。或多惊悸,有时咳嗽,虽思饮食,不能多餐,死在须臾。精神尚好,或时微利,两胁虚胀,口燥鼻干,常多粘唾,有时唇赤,有时欲睡,渐成沉羸,犹若涸鱼,不觉死!尸虫游食日辰及治法:大抵六虫一旬遍游,四穴转流,周而复始,具后六代法中。自立春一食,五日一醉,归于所归穴。大醉五日,故五日虫醉,可以下药及灸。其妄有医治。虫在人身中,一虫可占十二穴,六虫在人身中,共游七十二穴至头游四穴。中旬。从心至脐游四穴。下旬,从脐至足游四穴。上旬可先其虫头向上,若下火灸,虫如紫蚕苗虫出在汗中,更服药取之,以虫尽得安耳。中旬其虫所游穴中头向内。可服药取之。下旬虫在所游穴中头不灸也。恐虫觉悟,永难取。盖此虫性已通灵,务在精审,勿令有悟可观尸虫色知病浅深法:凡明医者,先须知毒瓦斯与虫并行,攻人脏腑,遇阳日长雄虫,阴日生脂膏,故其虫色白。次食血肉,血肉尽,故其虫黄赤。次食精髓,故其虫其虫黑色。传入肾中,病患方死。须求医士晓达病源,先取其虫,视其色虫如白色,可三十日服药补之。其虫如黄赤色,可六十日服药补之。其虫极,可百二十日服药补之,十中可保一二,虽不能为一身除害,亦可为子须一载之中刻意调摄,方可疰平,如此得命,可谓再生于世。又云,虫头赤病可治。头口白者食患人髓,其病难治,只得断后,不传子孙矣。

  六代传病及诸虫形状:凡治病之道,要须药病相应,效同神圣,仍在泻实补虚,调治脏腑,九虫,种种灵异,莫令知之,或似蜣螂,或似红丝马尾,或似蛤蟆,或似或如烂面,或有足无头,或有头无足,或化精血,归于元阳之内,种种形学之流,难施方剂,误医甚多,枉死不少。或则取虫不补,或则浅学忘传终无去病之理,遂致夭折,岂不悲哉!第一代谓初劳病。受其病而不测病源,酒食加餐,渐觉羸瘦,治疗蹉跎,乃至病重,医人不此虫在人身中如婴儿状,背上毛长二寸。 此虫变动,形如鬼,在脏腑中。 此虫形如蛤蟆变动,在人脏腑中。 上三虫在人身中,染着之后,或大或小,令人梦寐颠倒,魂魄飞扬,精神离散,饮食不减,色,鼻轮转,第二代为觉劳病。谓传受此疾,已觉得病。觉病者,患乃自知,夜梦不祥,与亡人为伴,醒胸汗此虫如乱发,可长三寸,或似守宫。 此虫形如蜈蚣,在人脏腑中。 此虫形如虾,在人脏腑中。 上三虫在人身中,令人气喘,唇口干,咳嗽,增寒,心烦壅满,毛发焦落,气胀吞酸,津液吐血庚辛第三代为传尸痨病。传受病患,自得知之,日渐羸瘦,顿改容颜,日日忧惶,夜夜恐惧,不此虫形如蚊蚁,在人身中,俱游脏腑。 此虫形如蜣螂,在人身中,俱游脏腑 此虫形如刺 ,在人三焦。 上三虫在人身中,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呕吐苦汁,或吐清水粘涎,腹胀虚鸣,卧后多出如取论第四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

  此虫形如乱丝,在人脏腑中。 此虫形如猪肝,在人脏腑中。 此虫形如蛇,在人腑腑中。 上三虫在人身中,令人脏腑虚鸣,呕逆,肠中 癖气块,增寒壮热,肚大筋生,腰背疼痛,咸之服论第五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