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回春


   治男子腹中气块疼痛。

  青皮 陈皮 枳壳(去瓤) 香附 砂仁 白豆蔻(各一两) 木香(五钱) 丁香(三钱) 半夏(姜制)

  草果 干姜(各七钱) 槟榔(一两五钱) 川芎 白芷 三棱(醋炒) 莪术 玄胡索(各一两) 小茴香(五钱)

  浓朴(姜汁炒) 大腹皮 白芍(各一两) 甘草(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半空心服。

  女子积块痛者,宜导气也。

  千金导气汤

   治妇人满腹气块,游走不定,漉漉有声,攻作疼痛,久年不愈者神效。

  丁香 木香 砂仁 白豆蔻 香附 乌药 枳实(焙) 当归 川芎 白芷 白芍 白术(去芦) 青皮(去瓤) 陈皮 桔梗 肉桂 浓朴(姜炒) 干姜(炒) 三棱(醋炒) 莪术(醋炒) 角茴 小茴牛膝(去芦) 红花 杜仲(姜炒) 干漆(醋炒净烟) 乳香 没药 甘草上锉半水半酒,姜葱煎,热服。饱闷不食加山楂、神曲、麦芽;有热加柴胡、黄芩。

  积块兼虚者,宜半消半补也。

  消积保中丸

   顺气化痞,理脾消滞,散痞结、除积块、进饮食、清郁热。

  陈皮(去白,二两) 青皮(清油炒,四钱) 白茯苓(去皮,一两半) 白术(土炒,三两) 香附(醋炒,二两) 半夏(一两,泡七次,姜汁炒) 木香(三钱,不见火) 槟榔(七钱) 莪术(醋浸炒,八钱) 三棱(醋浸炒,八钱) 莱菔子(微炒,一两) 砂仁(四钱) 神曲(炒,一两) 麦芽(炒,六钱)

  白芥子(炒,一两) 黄连(姜汁炒,一两) 真阿魏(醋浸,三钱) 山栀仁(姜汁炒,一两) 干漆(炒净烟,五钱)

  加人参(五钱尤效)

  上为细末,姜汁、酒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汤送下。

  血积块者,宜专攻也。

  神化丹

   消癖积、破血块、下鬼胎、通经脉及诸痞积血气块。

  砂 干漆(炒) 血竭(各三钱) 红娘(二十个,去翅) 乳香(一钱半) 斑蝥(二十个,去翅足)

  上为末,枣肉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至三五丸,临卧,或枣汤、姜汤,或红花苏木汤下。

  凡积块内服药而外贴者,乃兼济也。

  五仙膏

   治一切痞块积气、癖疾肚大青筋、气喘上壅,或发热咳嗽、吐血衄血。

  大黄 肥皂角 生姜(半斤) 生葱(半斤) 大蒜(半斤)

  上共捣烂,用水煎,取出汁去渣,再煎汁熬成膏,黑色为度,摊绢帛上,先用针刺患处,后贴膏药。

  神仙化痞膏

   专治一切积聚痞块,一贴即消,应验如神。

  当归 川芎 赤芍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一钱) 红花 肉桂 丁香 生地黄 草乌 巴豆(去壳。

  各五钱) 大黄(二两) 苏木 川乌(各一两) 穿山甲(二十片) 蜈蚣(六条) 白花蛇(一条或一两) 桃枝 柳枝 枣枝(各二寸)

  上锉细,香油二斤浸五七日,桑柴慢火熬至焦黑色,去渣,起白光为度。放冷,滤净澄清,取一斤半再入锅,桑柴火熬至油滚,陆续下飞过黄丹炒黑色一两、烧过官粉一两,水飞过炒褐色密陀僧一两,仍慢火熬,极沸止,再加嫩松香四两、黄蜡半斤,熬至滴水成珠,用浓绵纸时时摊药贴,贴自己皮上试之,老漱得所,方住手离火,待微温下后细药:松香(先以油少许入锅溶成汁入膏内方佳)、乳香(一两,箬叶炙过)、没药(一两,炙)、血竭(五钱,咀之如蜡,嗅之作栀子味方佳)、天竺黄(三钱、轻粉(三钱)、 砂(一钱半)、胡黄连(三钱)、阿魏(五钱,取一豆大,火化滴铜器上,上头变白者佳、麝香(一钱)。上九味,共为细末,陆续入膏内,不住手搅匀,以冷为度。铲出以温水洗去浮腻,埋在阴地二十一日,去火毒,狗皮摊膏,先以白酒煮朴硝洗患处,良久方贴药。时时炭火烤热,手摩熨之,一贴可愈。

  贴时尤当戒浓味、生冷及房欲、怒气。又以多服药饵,不可专恃贴药也。

  一、五积六聚, 瘕痞块,元气虚弱,肌体瘦怯,饮食不进,四肢沉困,用补中益气汤加三棱、莪术、青皮、香附、桔梗、藿香、益智、肉桂。

  卷之三

  五疸

  脉: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症属虚弱。

  黄胆症者,虽有五疸,俱是脾胃水谷湿热相蒸,故发黄也。胸腹饱闷、面目俱黄、小水短赤如皂荚汁者,就如 曲相似,湿热而生黄也,用茵陈四苓散加减。发黄口渴、大便实者,用茵陈大黄汤下之,黄自退也。小水清白为愈。疸散成鼓者多矣。

  五疸者,湿热郁蒸于脾也。

  茵陈散

   治湿热发黄。

  茵陈 栀子 赤苓 猪苓 泽泻 苍术 枳实 黄连 浓朴 滑石(各等分)

  上锉一剂,灯草一团,水煎服。身热加柴胡;小水短赤加黄柏;胸膈饱闷加萝卜子、茯苓,饮酒人加栝蒌仁、干葛、砂仁,去滑石。此成酒疸者多。

  茵陈大黄汤

   治黄胆大便结实。

  茵陈 大黄 枳实 山栀 浓朴 滑石(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灯草一团,水煎服。

  枣子绿矾丸

   治黄胆胖病。

  针砂 绿矾(炒) 苍术(米泔制) 浓朴(姜炒) 陈皮 神曲(炒。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或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米汤送下。切忌荞麦、羊肉、母猪肉。食之急死无医。

  四宝丹

   治黄病吃生米、茶叶、黄泥、黑炭者宜服。

  生米:用麦芽一斤(炒) 使君子肉(二两) 槟榔 南星(各二两,姜汁制)

  茶叶:用茶叶一斤(炒) 使君子肉(二两) 槟榔 南星(各一两,姜汁制)

  黄泥:用壁土一斤(炒) 使君子肉(二两) 槟榔 南星(各一两,姜汁制)

  黑炭:用黑炭一斤(炒) 使君子肉(二两) 槟榔 南星(各一两,姜汁制)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清早砂糖水送下,大效。

  治黄病方

   黑矾不拘多少,日晒夜露二十一日为末,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九丸,早、午、晚各进一服,日进三服,二十一日即止。小儿服三九。

  治黄肿病方

   七月七日采水花干为末,每服一钱,黄酒下效。

  治气黄病方

   以蛇蜕用棍子挑于灯上点火着,滴成珠,多年陈麻楷圃烧灰各等分为末,黄酒调服效。

  卷之三

  痼冷

  凡阴症身静而重,语言无声,气少难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冷气,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先用葱熨法,次服四逆汤。(方见中寒。)

  痼冷者,寒之甚也。

  加味理中汤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壳)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干姜(炒) 肉桂 陈皮 茯苓(去皮。各等分)

  甘草(炙,减半)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水煎热服。

  固阳汤

   治阳症归阴,阴囊缩入,手足厥冷,腹痛胀,汗冷出,脉或反洪弦。

  黄 人参(各二钱) 白术(去芦) 茯苓(各四钱) 干姜(八钱) 良姜(三钱,腹痛倍用) 白姜(八钱) 浓朴(三钱,姜汁炒) 大附子(炮,四钱)

  上锉一剂,水煎热服。

  治阴症方

  胡椒(三十粒) 黄丹(一两) 干姜(一块)

  上三味为末,用醋调涂放男左女右手心内,合在小便上一时,盖被出汗即已。

  治阴症腹痛

   灸小指外侧上纹尖,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壮,男灸左,女灸右。

  治阴症冷极,热药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肾囊缩入、牙关紧急,死在须臾。用大艾炷灸脐中,预将蒜捣汁擦脐上,后放艾多灸之。其脐上下左右各开八分、四分,用小艾炷灸至五壮为度。如玉茎缩入于内,速令人捉定,急将蕲艾丸如绿豆大,在龟头马口灸二壮,其茎即出,仍服附子理中汤即效。

  治阴症方

  老桑树皮(烧存性) 牡蛎(火 ) 干姜 胡椒(各二钱) 胆矾(一钱)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用阴阳唾调涂于两手心内夹腿腋,不时遍身汗出即瘥。

  治冷阴方

  枯白矾 百草霜(各一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一丸,黄酒送下。

  治阴症腹痛面青甚者:鸽子粪一大抄,研末,极热酒一盏冲入,搅匀少澄饮之,去渣,顿愈。

  三仙散

  :治阴症。干姜 大附子(炮去皮脐) 官桂上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滚酒调服,神效。

  卷之三

  斑疹

  凡斑既出,须得脉洪数有力,身温足温者易治。若脉沉小,足冷元气虚弱者难治。

  发斑红赤为胃热,若紫不赤为热甚,紫黑为胃烂,故赤斑半生半死,黑斑者九死一生。大抵鲜红起发稀朗者吉,紫黑者难治,杂黑斑烂者死也。

  凡斑欲出未出之际,且与升麻汤先透其毒。脉虚加人参,食少而大便不实加白术。

  斑见已出,不宜再发也。斑不可汗,斑烂不宜下。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人参化斑汤,若消斑毒,犀角玄参汤。

  凡发斑疹,先将红纸点灯照看病患面部、胸膛、背上、四肢,有红点起者,乃发斑也。若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谓之斑;小红靥行于皮肤不出起者谓之疹。盖疹轻而斑重也。先将姜汁喷于斑上,以后照阴阳虚实寒热而用药。

  凡丹疹皆是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君相二火合起即发也。如遇热时,以防风通圣散辛凉之剂解之;寒月以升麻葛根汤等辛温之剂解之。凡丹疹先从四肢起而后入腹者死。

  发斑者,热毒蕴于胸中也。

  升麻汤

   治阳毒赤斑,出狂言吐脓血。

  升麻(二钱) 犀角屑 射干 人参 生甘草(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人参化斑汤

  人参(一钱) 石膏(二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上锉一剂,水煎服。斑盛加大青。

  犀角玄参汤

  犀角(一钱) 升麻(二钱) 香附(一钱) 黄芩(一钱半) 人参(五分) 玄参(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加大青,水煎服。

  隐疹者,红点如蚤螫之状也。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

  升麻葛根汤

  升麻(二钱) 葛根(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犀角消毒汤

  牛蒡子 荆芥穗 防风 甘草 犀角(一钱半,镑为细末,不入汤煎。)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一盏,调犀角末服。

  卷之三

  发热

  《脉经》曰:脉大无力为阳虚,脉数无力为阴虚。无力曰虚,有力曰实。

  夫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则成热也,与潮热、寒热若同而异。潮热者,有时而热,不失其时;寒热者,寒已而热,相继而发;至于发热,则无时而发也。

  血虚有汗潮热者。

  人参养荣汤

   治积劳虚损,四肢倦怠,肌肉消瘦而少颜色,吸呼气短,饮食无味也。

  人参(去芦) 当归 陈皮 黄 (蜜炙) 桂心 白术(去芦) 甘草(炙,一钱) 白芍(酒炒,二钱) 熟地黄(酒浸) 茯苓(去皮) 五味子(各七分半) 远志(去心,炒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气虚有汗潮热者,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乌鸡丸

   治童男室女身发潮热、吐血痰、出盗汗、饮食少进、四肢无力。

  黄 (蜜炙)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当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 陈皮 秦艽 柴胡银柴胡 前胡 黄芩 胡黄连 黄柏(去粗皮) 知母(去毛) 贝母(去心) 桑白发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各一两。)

  上锉细片,用乌骨白鸡一只,耳有绿色、脑有金色者佳,重一斤者,以麻子喂七日,缢死,去毛并内肠杂,纳药于内,用绿豆一斗五升浸润,放入小甑内三寸浓,又将青蒿四两衬之放鸡在上,仍以绿豆盖之,蒸极熟,将鸡折碎,同药晒干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清米汤下。

  血虚无汗潮热者,茯苓补心汤。(方见妇人虚劳门。)

  气虚无汗潮热者。

  人参清肌散

   治男妇气虚无汗潮热。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赤芍 柴胡 半夏 葛粉 甘草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女子血虚有汗潮热者,茯苓补心汤。(方见妇人虚劳门。)

  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逍遥散。(方见妇人虚劳门。)

  男妇四肢发热,筋骨间如火烙手者,郁遏阳气于脾胃之中也。

  升阳散火汤

   治男妇四肢发热,肌表热如火烙,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气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即火郁则发之,即火郁汤。

  升麻 葛根 白芍 羌活 独活 人参(各五钱) 柴胡(八钱) 防风(三钱半) 生甘草(二钱)

  炙甘草(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忌寒凉生冷之物,月余。

  伤寒发热者,是外之寒邪伤卫也。九味羌活汤(方见伤寒。)

  伤暑发热者,是外之热邪伤荣也。清暑益气汤(方见中暑。)

  内伤发热者,是阳气自伤,属脾肺也。(其脉大而无力。)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阴虚发热者,是阴血自伤,属心肾也。(其脉数而无力。)滋阴降火汤(方见虚劳。)

  夜则静,昼则发热者,此热在气分也。小柴胡汤加栀子、黄连、知母、地骨皮。

  昼则静,夜则发热者,此热在血分也。四物汤加知母、黄柏、黄连、栀子、牡丹皮、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