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语录
- 通书述解
通书述解
噫
此周子语终而继之以痛伤之声也何也盖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惟人为大而自轻之如此则是自絶于天地矣周子之伤痛盖为天地而惜同类焉是心亦天地之心也
势第二十七 此论天下之势有轻重之分也
天下势而已矣
天下之去就在乎势焉而止尔
势轻重也
一轻一重则势必趋于重而轻愈轻重愈重矣诗云至于太王实始剪商要之周自日前积累以来其势日大又当商家无道之时天下趋周其势愈重此重则彼自轻势也
极重不可反
是说天下之势到那极重时便难复了如周至文王而大邦畏其力小邦懐其徳至武王举兵于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防合战于商郊纣师前徒倒戈而击时不伐纣得乎又如秦至始皇强大六国便不可敌东汉之末宦官权重便不可除宋绍兴初只斩陈东少阳便成江左之势非极重则反之难乎
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重未极而识其重之机而亟速反之则犹可也
反之力也
反之在乎人力之强也
识不早力不易也
而力之难易又在识之早晚识之早则力易识之晚则力难
力而不竞天也
竞强也有人力而不能强则天为也
不识不力人也
不识则不知用力不力则虽识无补二者乃人之为也
天乎
乎者疑而未定之辞问势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为乎
人也何尤
也者决词尤罪自外至者也若非天而出于人之所为则亦无所归罪矣
文辞第二十八 此明文以载道为贵也
文所以载道也
文谓文字道谓道理而载取车之义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文之与车皆世之不可无者且无车则物无以载而无文则道何以载乎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
轮车轮辕车辕饰谓粒饰之美也弗不也庸用也徒虚也故为车者必饰其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词说皆欲人之爱而用之然我饰之而人不用则犹为虚饰而无益于实载物之车载道之文而美其饰人尚轻视如此
况虚车乎
况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
文辞艺也
艺才艺也
道徳实也
道徳者文辞之实则文辞者道徳之华也
笃其实而艺者书之
笃厚也务厚道徳之实于身则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而才艺之能者书写其实则文为载道之文也
美则爱
载道之文而美其饰则人必爱之
爱则传焉
人既爱之则或笔録或板行以传之永久焉
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
其全秉彛好徳之良心者见其文之载道而美其饰也故力学而到其家焉是载道之文而美其饰者所以为教然也
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逺
故古人云凡言人道徳而不【阙】 之美者则人不爱而不传所以行之不逺也此犹车载物【阙】
然不贤者
文固载道而美其饰则游惰荒嬉之节【阙】
虽父兄临之
虽其父兄之尊长而临莅之
师保勉之
虽师保之贤明而【阙】勉之
不学也
亦不肯学也
强之不从也
父兄师保又从而强之亦不从也此犹车已饰而人不用也
不知务道徳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
第犹但也若人不知务厚道徳之【阙】而但以工文辞为能者是才艺之末务而止矣此犹车【阙】 美其饰也
噫
周子语之将毕而继之以伤痛之声者深【阙】 人心惜也
也久矣
壊也自圣学不明而人心壊人心壊则风俗从而壊焉风俗既壊而人心益壊斯之从来也亦久逺矣盖自七篇絶笔而载道之文不作若汉董天人三策唐韩原道一篇仅可卫道而已谓之载道则未也亦未免为虚车焉他无足道也 或疑有徳者必有言则不待艺而后其文可传矣周子此章似犹别以文辞为一事而用力焉何也朱子曰人之才徳偏有长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发之则亦不能以传于逺矣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程子亦言西铭吾得其意但无子厚笔力不能作耳正谓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徳不可无有徳而有言者常多有徳而不能言者常少学者先务亦勉于徳而已矣 孔门游夏称文学亦何尝秉笔为词章也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岂词章之文也故吕与叔有诗曰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顔子得心齐 端亦偶成曰作文不必巧载道则为宝不载道之文臧文棁上藻言无味而意有在焉
圣蕴第二十九 此言孔子之蕴以其教不轻发
而道自显又得顔子以发圣人
蕴者正以深厚之极而警夫浅
薄之尤也
不愤不啓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啓谓开其意圣人之教必待学者有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方为开其意而使之通焉
不悱不发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谓达其辞虽为之开其意然又必待其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方为之达其辞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复再告也是自得矣虽为之达其辞然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无非欲学者勉于用力以为受教之地也此言圣人之教必当其可而不轻发也
子曰予欲无言
予我也孔子言我不言而道自传焉何也圣门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发此以警之
天何言哉
天道之造化何必自言而后显哉
四时行焉
天不言而春夏秋冬之四时自然流行无古今之异也
百物生焉
天不言而声色貌象之百物自然生成无古今之殊也盖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天理发见流行之实不待言而可见圣人一动一静莫非妙道精义之发亦天而已岂待言而显哉此言圣人之道有不待言而显者故其言如此
然则圣人之蕴防顔子殆不可见
蕴中所蓄之名也防无也殆将也承上文而言如此则圣人中之所蓄不有顔子殆不可见
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顔子也
仲尼无迹顔子防有迹故孔子之教既不轻发又未尝自言其道之蕴而学者惟顔子为得其全故因其进修之迹如博约克复不迁怒贰过见其进而不退省其私而足发而后孔子之蕴可见
圣同天不亦深乎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则天蕴固深矣而孔子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则其蕴岂不亦深乎所以犹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也 朱子又曰夫子之道如天惟顔子得之夫子许多大意思尽在顔子身上发见譬如天地生一瑞物即此物上尽可以见天地和粹之气谓之发者乃亦足以发之发不必待顔子言而后谓之发也顔子所以发圣人之蕴恐不可以一事而言盖圣人全体大用无不一一于顔子身上发见也
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
若夫凡常之人才有一闻知恐怕人不速知己之有也
急人知而名也
既急欲人知已而求其名
薄亦甚矣
则其浅薄尤甚矣盖圣凡异品髙下悬絶有不待较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极警夫浅薄之尤耳然于圣人言深而不言厚常人言薄而不言浅深则厚浅则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精蕴第三十 此言伏羲之精蕴无所不包而因
作易以发之也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
圣人谓伏羲也精者精防之意画前之易至约之理也伏羲画卦専以明此而已
圣人之蕴因卦以发
蕴中所畜之名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至广之业也有卦则因以形矣
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
卦若不画则圣人精防之意不可得而见焉
防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
防无也殆将也悉详尽也若无卦则圣人中之畜将不可尽得而闻焉
易何止五经之源
易易书也五经者书诗礼乐春秋也隂阳有自然之变卦画有自然之体此易之为书所以为文字之祖义理之宗也然不止此
其天地神之奥乎
盖凡管于隂阳者虽天地之大神之幽其理莫不具于卦画之中焉此圣人之精蕴所以必于此而寄之也 愚按太极图说以精字对真字则真理也精气也此章以精字对蕴字则精者至约之理也蕴者至广之业也上章圣人之蕴则以道言理也先辈用之岂苟云乎哉
干损益动第三十一 此论易而明圣人之蕴也
君子干干不息于诚
此句乾卦爻辞干干不息于诚便是修徳底事
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惩忿窒欲是损卦大象迁善改过是益卦大象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电之决修徳者必须如此而后能至于成徳
干之用其善是
其字亦是莫字是此也指去恶进善而言也且干之体固自健而不息而其用则莫善于去恶进善焉
损益之大莫是过
损益二卦之大义亦莫过于去恶进善也
圣人之防深哉
圣人作易之防意深矣哉周子以此而发明思诚之方盖干干不息者体也去恶进善者用也无体则用无以行无用则体无以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
吉防悔吝生乎动
动者卦之兆实人事之符也吉则善之应福之占也防悔吝恶之应祸之占也而吉防悔吝之占由是而生焉
噫
噫者伤痛之声盖悼昏悯愚之意也
吉一而已
四者一善而三恶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祸常多
动可不慎乎
戒占者之动不可不谨也 此章论易所谓圣人之蕴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 此亦论易而明圣人
之蕴也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
身谓君身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是则治天下之本在乎君身之修而已故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则谓物之可视以为法者犹俗言则例则様也家亦君之家也君能惇叙九族则家道理而和焉天下之家视以为法也
本必端
身必正
端本诚心而已矣
正身之道在诚其心而止尔心不诚则身不可正焉
则必善
家必齐
善则和亲而已矣
齐家之道在和其亲而止尔亲不和则家不可齐焉
家难而天下易
治家难而治天下易何也
家亲而天下疏也
亲者难处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难亦未有能其易者
家人离必起于妇人
一家之人虽同气同枝而亦离心离徳相仇相隙者必起于妇人之离间也
故睽次家人
睽次家人易卦之序
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二女以下睽彖传文二女谓睽卦兑下离上兑少女离中女也隂柔之性外和悦而猜嫌故同居而异志焉
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兹试矣
厘理也降下也二女娥皇女英也妫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禅传与也兹此也试騐可否也尧理治下嫁二女于舜将以试舜而授之天下也
是治天下观于家
此所以治天下者必观其治家也
治家观身而已矣
治家者观其修身而止尔
身端心诚之谓也
身之所以正者以其心之无不诚也
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所以诚心者不善之动息于外则善心之生于内者无不实矣
不善之动妄也
妄者人为之伪
妄复则无妄矣
妄去则是无妄
无妄则诚矣
程子曰无妄则谓诚诚者天理之真也
故无妄次复
无妄次复亦卦之序
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先王以下引无妄卦大象以明对时育物惟至诚者能之
深哉
而赞其防之深也 此章发明四卦家人睽复无妄亦皆所谓圣人之蕴 西山真氏曰心不诚则私意邪念纷纷交作欲身之修得乎亲不和则闺门乖戾情意隔絶欲家之正得乎夫治家之难所以深于治国者门内尚恩易于揜义世之人固有勉于治外者矣至其处家则或狃于妻妾之私或牵于骨肉之爱鲜克以正自检者而人君尤甚焉汉髙能诛秦灭项而不能割戚姬如意之宠唐太宗能取隋攘羣盗而闺门慙徳顾不免焉盖疏则公道易行亲则私情易溺此其所以难也不先其难未有能其易者汉唐之君立本作则既已如此何恠其治天下不及三代哉夫女子隂柔之性鲜不妬忌而险诐者故二女同居则情间易生尧欲试舜必降以二女者能处二女则能处天下矣舜之身正而刑家如此故尧禅以天下而不疑也身之所以正者由其身之诚诚者无他不善之萌动于中则亟反之而已诚者天理之真妄者人为之伪妄去则诚存矣诚存则身正身正则家治推之天下犹运之掌也
富贵第三十三 此亦明内外轻重之分也与顔
子师友上下一章大意同
君子以道充为贵
君子圣贤之通称道一也语上则极乎髙明语下则涉乎形器语大则至于无外语小则入于无内而其大要则曰中而大目则曰三纲五常焉充之则贵莫加焉
身安为富
身外无道道外无身身安则足以任道富孰加焉
故常泰无不足
道充于已则动同于天所以心广体胖无所不足
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其视世间轩冕之贵则不过一铢之轻金玉之富不过一尘之防而已
其重无加焉尔
其指道充身安而言也是则道充身安之重天下无加焉此理易明而屡言之欲人有以知道义之重而不为外物所移也 朱子曰周先生言道至贵者不一而足盖是见世间愚辈为外物所摇动如堕在火坑中不忍见他故如是说不一世间人心不在殻子里面如发狂相似只是自不觉也
陋第三十四 此亦明道徳之重而见文辞之不
足取也
圣人之道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人物得之而为人物神得之而为神吾圣人之道则合髙厚而为一通幽明而无间语其目之大者则曰三纲五常而其大要不曰中则曰敬不曰仁则曰诚言不同而理则一
入乎耳
斯道也入乎吾之耳
存乎心
存乎吾之心
蕴之为徳行
畜之于中则为吾之徳行焉
行之为事业
发之于外则为吾之事业焉
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彼不务道徳而専以工文辞为事者鄙陋之甚也意同上章欲人真知道徳之重而不溺于文辞之陋也程子曰圣贤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理明
无是言则天下之理有阙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矣圣贤之言虽欲已得乎然其包涵尽天下之理亦甚约也后之人始执卷则以文章为先而其所为则动多于圣人然有之无所补无之无所阙乃无用之赘言也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于道心矣 朱子曰古之圣贤其文可谓盛矣然初岂有意学为如是之文哉有是实于中则必有是文于外如天有是气则必有日月星辰之光耀地有是形则必有山川草木之行列圣贤之心既有是精明纯粹之实以磅礴充塞乎内则其着见于外亦必自然条理分明光辉发越而不可掩葢不必托于言语着于简册而后谓之文但自一身接于万事凡其语黙人所可得而见者无适而非文也姑举其最而言则易之卦画书之记言诗之咏歌春秋之述事与夫礼之威仪乐之节奏皆已列于六经而万世其文之盛后世固莫能及然其所以盛而不可及者岂无所自来而世亦莫之识也又尝答学者曰诸说固佳但此等亦是枉费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