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录

  防程子之门流于老禅者由致知格物之功未至也程子曰天本廓然无穷即道之廓然无穷也天以形体言道即理也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夫仁义即大道也大道既废又岂有仁义乎至分道德仁义礼为五皆理不明也先儒已辨之矣
  陈希夷亦遯世离羣者与
  程子曰性即理也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此论本然之性又曰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此论气质之性
  朱子之后大儒真西山大学衍义有补于治道
  朱子言自程子之后论格物致知者皆失程子之意详见大学或问
  学者不于身心事物上体认其理而力行之徒矻矻于记诵文辞之间难乎有得矣
  因恻隠羞恶恭敬是非之情善而知仁义礼智之性善亦犹因水之流清而知其源之清也此先儒之成説特申言之
  自孔子后数千年易只曰周经乾元亨利贞以下而伏羲先天四图隐而不传虽有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説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徃者顺知来者逆之言人亦不知何谓至邵子传先天图自陈希夷于是以系辞説卦之言证图一一相合而伏羲作易本原复明
  邵子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等语即发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云云之横图也其曰乾坤纵而六子横等语即发明天地定位云云之圆图也
  尧典克明峻德一言贯千万世君徳之始
  程子称邵子观天地之运化隂阳之消长以逹乎万物之变其意深矣
  鬼者屈也神者伸也屈伸是隂阳之灵处
  干一而实故以质言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广乾坤之广大即易之广大也
  人与天地万物混然一理一气但分有不同耳
  孔子以至德称泰伯文王乃万世之人极
  天人一理备见于孔子赞易之辞
  明德贯大学经传
  天人一理汤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武王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孔子所谓性与天道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知性知天皆有以见天人之一理后世大道不明论天者不及于人言人者无渉于天由是分天人爲二致惟董子有道之大原出于天之言亦可见天人之一理至周子作太极图明人物出于造化之一原而张子程子朱子各有发明天人一理之説大道于是复明
  学问大本原在天命之性于此所见不差则天下之理不差矣
  邵康节见造化人事熟所以终不出
  惟知言穷理则能知人之邪正
  圣贤成大事业者从战战兢兢之小心来
  孔子言有恒者难见验之人信然
  帝王治道治法皆实德实事岂后世无本智力之所及至诚能尽其性尽性即至诚
  纯乎天理而不杂为诚杂则妄而不诚矣
  克尽已私为诚有一毫之私未尽则非诚矣
  程子曰有无动静始终之理聚散而已盖聚则为有为动为始散则为无为静为终生死之説不过如此释氏聚散亦人耳安能以已散者为祸福邪举前古为其所惑理之不明也甚矣
  圣人最重民力观春秋所书可见
  心无愧怍则广大寛平而体常舒泰其乐可知矣程子曰释氏不识隂阳昼夜死生古今愚谓惟其如此故其言诞妄
  圣人言天地之造化莫备于易论天地之造化而不本于易皆妄也




  读书续録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续録卷十一     明 薛瑄 撰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茍为物欲所蔽失其不忍人之心所谓戕灭天理自絶本根者贼杀其亲大逆无道也故谓之贼
  以气中有太极则可以气即太极则不可
  程子曰无妄之谓诚朱子曰真实无妄之谓诚诚非虚字皆指实理而言
  程子不言太极其论性天道即太极也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故程子不以太极图説语学者
  知之至信之笃则实有得于已矣
  伊川曰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此言当深翫
  读圣贤书于凡切要之言皆体贴到自己身心上必欲实得而力践之乃有益不然书自书我自我虽尽读圣贤书终无益也
  孟子言见而知之闻而知之尹氏曰知谓知其道也盖道即仁义礼智之道也程子明道者明是道也伊川言学者于道不知所向所至亦此道也道即朱子【阙】
  其理于象言之表矣
  养气则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同其大尽心则人之性与天地之性同其大
  一息之运与古今之运同一尘之土与大地之土同一夫之心与亿兆之心同
  阳气成形之大者为天隂气成形之大者为地乾元天之徳也坤元地之徳也
  克勤小物为学之要
  物格知至则异端邪诞妖妄之説不辨而自明矣孔子言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其知之字皆指知性而言故为学之本求知其性之所有全之而已
  学而知之之功夫条目如格物致知择善明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学聚问辨博文知性知天之类皆是也天道之全体大用元亨利贞四时而已人道之全体大用仁义礼智四端而已
  外物无穷不能以礼制心则逐外物亦无穷
  圣贤道尊徳贵举天下之物岂能尚乎
  自得之为难自得之则实有诸已矣
  虽能建立大事功而不知道犹为浅故君子贵乎知道
  朱子论子产管仲于道槩乎未有闻也
  魏伯阳参同契假易论长生之术若指诸掌然伯阳今竟能践其言而度世常存邪
  程子曰仙者天地间一贼若非窃造化之机安能延年邪愚谓仙者虽窃造化之机以延年亦未有乆而不散者不然自古以仙得名者多矣何千百年不见一人在世邪
  神仙既自谓能度世常在人间以化人可也何必作为言语邪以作为言语而不常在人间则其诞妄不可信也明矣
  万物始终乃隂阳造化自然之理神仙者必欲超出隂阳造化之理以常存必无此理
  老庄亦无神仙之説自秦汉来乃有之秦皇汉武求之之效可见矣
  屈原逺游篇神仙度世之言皆假设耳人将谓神仙真可学误矣
  羲周之易专主动察变占至孔子之易乃有居省象辞
  尧曰允执其中故言中自尧始圣贤相传之道中而已矣
  尚书言中最多中者天命之性书多言无过不及之中乃性之已发者至子思作中庸乃兼言未发已发之中程子朱子论之详矣
  读书不于身心有得懵然而已
  本朝祀典极正以不杂于佛老
  天地以生物为心元亨利贞也人得天地之心为心仁义礼智也是即天命之性与
  人物从天地大化之本原来故天人一理
  程子曰气清则才善气浊则才恶禀得至清之气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为愚人如韩愈所言公都子所问之人是也愚谓韩子所言即性有三品之説公都子所问即有性善有性不善云云者此皆言气质之性也
  韩子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氏之传又曰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又曰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曽子自孔子殁独孟轲氏之传独得其宗愚谓自秦汉以来诸儒未有论道统相传之详且正如韩子者至程朱论道统之传亦主其説若韩子所见诚所谓豪杰之士矣
  一故神或在隂中或在阳中皆此一也故曰两在故不测两故化阳化为隂神在其中隂化为阳神在其中故曰推行乎一
  程子曰动静有无始终之理聚散而已盖聚则为动为有为始散则为静为无为终
  议拟二字出易大传今法家用之虽细事亦可见易无不包之一端
  人皆知求神于茫昩不测之间殊不知天地四时日月星辰露风霆雪霜山川草木人物鸟兽皆神之著者
  举天地万物皆至理民鲜知之
  孟子七篇虽论有不同皆本于此心之义理学者忘之时多所以于义理不熟
  圣人只以仁义礼智之心应天下之事
  中庸书天命之谓性尽之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此性天道合一也
  致知格物者欲推极知识以知性也故朱子曰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
  明道曰道之不明也异端害之也一段辩尽异端之失观大学经致知格物连诚意説则格物先欲格身心之理而后诚意之功可施故程子曰格物莫若察之于身其得之尤切
  论天地隂阳造化莫备于易外易而论造化者即程子所谓邪诞妖妄之説也
  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徳天命之性是也
  孟子言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及言知性知天是其论理气处
  致知格物于读书得之者多
  各正性命各得性命之正
  孔子之道得孟子而愈尊程子之道至朱子而始明理万古只依旧气则日新
  理大无穷气亦大无穷
  天所赋之性无时不然物所受之性无物不有
  舍己从人最为难事所以舜称尧孟子称舜公都子所问三者之性前二説朱子以告子苏氏胡氏之言证之固非矣后一説以韩子性有三品之説明之程子曰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恶禀得至清之气生者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为愚人如韩愈所言是也然则此一説正论气质之性未为非也但孟子专论性不及气耳
  易书一字一义皆自先天图出通书一字一义皆自太极图出
  以静言性则可以静形容性则不可
  宋言官有以防题作诗为谤讪者皆非也观周公无逸之书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徳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则古之圣臣曷尝道其君以言语罪人哉
  感中有寂寂中有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皆以心之用言
  圣人之教皆自近以渐及髙逺循循有序
  不忍人之心即天地生物之心所谓元也
  仁道至大以即天地生物之心也
  健而无息之谓干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意邵子论天地始终之数乃前圣所未言者
  先儒谓邵子以一万八百年为一防初间一万八百年而天始开窃疑天未开时只是气塞既未有日月星辰厯数四时不知如何计其年数




  读书续録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续録卷十二     明 薛瑄 撰
  穷理之言出于易以致知格物为穷理始于程子天地生物之心流行于四时无一时之间断
  伊尹言顾諟天之明命见天人合一之理自是而后圣贤之言天命者皆原于此
  周张程朱之前知孟子者韩子一人而已
  自有大学书以来发明致知格物为穷理之事者程子而已继程子而发明其言者朱子一人而已
  不知致知格物之功即始条理之事有缺矣
  程子谓韩子言所传者何事窃谓圣人之心天理浑全得其心斯得其传矣
  程子言性即理也故满天地间皆理即满天地间皆性矣此合内外之道也
  朱子曰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余事此之谓易而其动其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焉是则所谓太极也愚谓朱子之言即所谓一隂一阳之谓道也易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此言仁之体用
  天地以生物为心元亨利贞也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爲心仁义礼智也是即天命之性也
  学后世之诗到工处止做得诗人学圣人之道到极处可以为圣人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乃诗言天道之至妙处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是亦诗言天之妙处
  一隂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息如此万古如此
  表章大学语孟中庸始于程子成于朱子
  天有以形体言者有以理言者然以形体言即有理以理言即有形体非可二之也
  防字始见于书如万防时防之类至易有知防之类周子发明防字至矣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此专言之仁则包四徳无违仁则欲常存仁义礼智之性矣易虽古于书然伏羲时但有卦画而无文辞文辞实始于书故凡言德言圣言神言心言道言中言性言天言命言诚言善言一之类诸性理之名多见于书书之后乃有易系辞及诸经书圣贤发明性理之名虽有浅深不同实皆原于书也
  孟子知言亦本于孔子不知言无以知人之説
  孟子言知言即孔子所谓知者不惑其言养气即孔子所谓勇者不惧
  程子言孟子学已到圣处故其论尧舜性之汤武反之孔子圣之时之类皆深知圣人所以为圣人使非学到圣处安能知圣人哉
  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惟心通乎道者能之心不通乎道而论人之贤否得失鲜不差矣
  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观此则天人一理可知矣
  程子曰荀子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亦不识性更説甚道盖性者大本也言性恶则大本已失道者率性之谓不识性更说甚道
  孟子养气章缩字直字义字皆意同
  书以前虽已有文籍皆不传今文籍可见者自书尧典始
  知言最难惟心乎道乃能知古今天下言之是非所行不合乎仁义礼智即莫由道也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独见当时之人如此以至读古人之书见古人之贤者皆思齐见古人之不贤者皆自省则进善去恶之功益广矣
  论性不论气不备有二说专论性不论气则性无安泊处此不备也专论性不论气则虽知性之本善而不知气质有清浊之殊此不备也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有二説如告子以知觉运动之气为性而不知性之为理此不明也如论气质有清浊之悬殊而不知性之本善此不明也二之则不是盖理气虽不相杂亦不相离天下无无气之理亦无无理之气气外无性性外无气是不可二之也若分而二是有无气之性无性之气矣故曰二之则不是
  论性不论气不备言孟子于极本穷原之性已明但未备耳论气不论性不明则是告子全不识性也
  大学之明徳即中庸天命之性
  黙识仁义礼智之性与元亨利贞之天合则有得矣闻道即知性知天也
  天者理也其尊无对逆理则获罪于天矣盖理即仁义礼智之理逆理则获罪于天矣
  程子曰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诚心为四端则信在其中矣愚谓若无诚心则四端亦无矣故四端必以信为本克己复礼与天地合德
  性者人所受之天理仁义礼智也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元亨利贞也性与天道浑合无间故曰其实一也圣人接人惟一诚
  由辞以得意如元亨利贞仁义礼智辞也由辞以得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之意则有得矣
  神者天地阴阳之灵魂魄者人身隂阳之灵
  学不至于圣贤只是有不诚处








  读书续録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