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程氏遗书

  天命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后。
  不能动人,只是诚不至;于事厌倦,皆是无诚处。
  气直养而无害,便塞乎天地之间,有少私意,即是气亏。无不义便是集义,有私意便是馁。
  心具天德,心有不尽处,便是天德处未能尽,何缘知性知天?尽己心,则能尽人尽物,与天地参,赞化育,赞一本无赞字。则直养之而已。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天理鼓动万物如此。圣人循天理而欲万物同之,所以有忧患。
  章,外见之物。「含章可贞」,「来章有庆」,须要反己。
  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德自此。
  舞射便见人诚。古之教人,莫非使之成己,自洒埽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
  「乐莫大焉」,「乐亦在其中」,「不改其乐」,须知所乐者何事。
  乾坤古无此二字,作易者特立此二字以明难明之道,「乾坤毁则无以见易」,须以意明之。以此形容天地间事。
  易,圣人所以立道,穷神则无易矣。
  孔子为宰则为宰,为陪臣则为陪臣,皆能发明大道。孟子必得宾师之位,然后能明其道。犹之有许大形象,然后为太山;许多水,然后为海。以此未及孔子。
  夷、惠有异于圣人大成处,然行一不义,虽得天下不为,与孔子同者,以其诚一也。
  颜子作得禹、稷、汤、武事功,若德则别论。
  诗言天命,书言天。存心则上帝临女。
  文章成功,有形象可见,只是极致事业,然所以成此事功者,即是圣也。
  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则气化渐消。
  中庸言「无声无臭」,胜如释氏言「非黄非白」。一本作黄白大小。
  心有所存,眸子先发见。
  张兄言气,自是张兄作用,立标以明道。张兄一作横渠,后同。
  干是圣人道理,坤是贤人道理。
  易之有象,犹人之守礼法。
  待物生,以时雨润之,使之自化。
  恭而安。张兄十五年学。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六
 二先生语六
  此卷间有不可晓处,今悉存之,不敢删去。
  质夫沛然。择之茫然,未知所得。季明安。
  兄〔一〕厚临终过西郊,(一作洛。)却相疑,平生不相疑。
  叔〔二〕不排释、老。
  惟善变通,便是圣人。
  圣人于天下事,自不合与,只顺得一作佗。天理,茂对时,育万物。
  尧、舜、共、鲧、皋陶,(一作夔。)时与孔子异。
  正名养老。荀文若利。魏郑公正当辨。
  学原于思。
  仁,人此;义,宜此。事亲仁之实,从兄义之实,须去一道中别出。
  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自然一无自然字。惟慎独便是守之之法。圣人修己以敬,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何有不至?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智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帝,故中庸言鬼神之德盛,而终之以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一本「圣人修己」以下别为一章。
  「博施济众」,非圣不能,何曾干仁事?故特曰:夫仁者达人立人,取譬,可谓仁之方而已,使人求之,自反便见得也。虽然,圣人未有不尽仁,然教人不得如此指杀。一本此下云:「绕塔说相轮,不如便入塔登之,始登时虽不见,及上到顶,则相轮为我有。」
  四体不仁。
  鬼是往而不反之义。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俨然,即之温,言厉。佗人温则不厉,俨然则不温,惟孔子全之。
  大圭黄锺,全冲和气。
  李宏中力田养亲。
  节嗜欲,定心气。即是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心气定,便和无疾。
  看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经只言一止观。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一本此下云:「二之则不是。」
  人自孩提,圣人之质已完,只先于偏胜处发。或仁,或义,或孝,或弟。
  觉悟便是信。
  自「幼子常视无诳」以上,便是教以圣人事。
  人之知思,因神以发。
  成己须是仁,推成己之道成物便是智。
  怒惊皆是主心不定。不迁怒。
  非礼不视听言动,积习尽有功,礼在何处?
  去气偏处发,便是致曲;去性上修,便是直养。然同归于诚。一,此章连「人自孩提」章下为一章。
  「不有躬,无攸利。」不立己,后虽向好事,犹为化物,不得以天下万物挠己,己立后,自能了当得天下万物。
  地不改辟,民不改聚,只修治便了。
  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致一作置。些私吝心吝心,一作意。在,便是废天职。
  忠信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修立在人。
  日月,阴阳发见盛处。
  月受日光,父子。龙敏。挝鼓。
  鼓动万物,圣人之神知则不可名。
  凡物参和交感则生,不和分散则死。
  凡有气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
  气有偏胜处。胜一作盛。
  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所由惟一理,人须要复其初。
  元气会则生圣贤。理自生。
  天只主施,成之者地也。
  须要有所止。止于仁,止于孝,止于大分。
  有形总是气,无形只是一作有。道。
  咸六四言,「贞吉悔亡」,言感之不可以心也。不得只恁地看过,更留心。
  存养熟后,泰然行将去,便有进。
  艮卦只明使万物各有止,止分便定。「艮其背,不获其身,不见其人。」
  曾子疾病,只要止正,不虑死,与武王「杀一不辜,行一不义,得天下不为」同心。
  百官万务,金革百万之众,饮水曲肱,乐在其中。万变皆在人,其实无一事。
  蜀山人不起念十年,便能前知。
  只是一个诚。天地万物鬼神本无二。
  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贵熟。○一作久且熟。
  观天地生物气象。周茂叔看。
  「在帝左右」,帝指何帝?
  卜筮在精诚,疑则不应。一本注云:「疑心微生,便是不应。杨子江依凭事是此理。」
  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意,一作怠。
  「勿忘勿助长,必有事焉」,只中道上行。
  忠信而人,忠信而出。油火上竿禁蜈蚣。
  涵养着乐一作落。处,一作意。养心便到清明高远。
  天下之悦不可极,惟朋友讲习,虽过悦无害。兑泽有相滋益处。一本注云:「兑泽有自相滋益之意。」
  凝然不动,便是圣人。
  多惊多怒多忧,只去一事所偏处自克,克得一件,其余自正。一作止。
  人少长须激昂自进,中年已后,自至成德者事,一作渐至德成。方可自安。
  「致知在格物」,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
  斋戒以神明其德。
  明德新民,岂分人我?是成德者事。
  天无形,地有形。一作体。
  虚心实腹。
  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天之生物无穷,物之所成却有别。
  致曲不要说来大。
  和平依磬声,玉磬声之最和平者养心。
  羊头山老子说一稃二米秬黍,则是天地气和,十分丰熟。山上便有,山下亦或有之。
  八十四声,清者极吹尽清,浊者极吹尽浊,就其中以中声上生下生。以,一作考。
  霜露,星之气,异乎雨雪。
  「密云不雨」,尚往则气散。先阴变风,气随风散。
  苔木气为水土始发。始,一作所。
  草类竹节可见。黄锺牛鸣。
  意言象数,邵尧夫胎息气。此三字,一本作「牛鸣」下。
  周茂叔穷禅客。
  明善在明,守善在诚。
  复卦非天地之心,「复则见天地之心」。圣人无复,故未尝见其心。无,一作未尝。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一年有一年工夫。
  忿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
  周南、召南如干、坤。
  今之祭祀无乐,今之乐又不可用,然又却不见得缓急之节。
  叔一生不曾看庄、列,非礼勿动勿视,出于天与,从幼小有如是才识。
  夷、惠,其道隘与不恭,乃心无罪。无,一作何。
  孔子所遇而安,无所择。自子路观孔子,孔子为不恭。自孔子观吾辈,吾辈便隘。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与天地同流。
  去健羡,毋意,义之与比。亲于其身为不善。直是不入。
  山林之士,只是意欲不出。
  重,主道也。士大夫得有一作设。重,应当有主。既埋重,不可一日无主,故设苴;及其已作主,即不用苴。
  有庙即当有主。
  技击不足以当节制,节制不足以当仁义。使人人有子弟卫父兄之心,则制梃以挞秦、楚之兵矣。
  不应为,总是罪过。
  诗兴起人志意。
  小人小丈夫,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恶。
  语默犹昼夜,昼夜犹生死,生死犹古今。消息。
  慎终追远。不止为丧祭。
  铅铁性殊,点化为金,则不辨铅铁之性。
  民须仁之,物则爱之。
  圣人缘人情以制礼,事则以义制之。
  息,止也,生也。止则便生,不止则不生。艮,始终万物。
  不常其德,则所胜来复;正常其理,则所胜同化。素问。
  曾点、漆雕已见大意;故圣人与之。
  颜子所言不及孔子。「无伐善,无施劳」,是他颜子性分上事。孔子言「安之,信之,怀之」,是天理上事。
  大抵有题目事易合。
  心风人力倍平常。将死者识能预知,只是他不着别事杂乱,兼无昏气。人须致一如此。
  孔子之时,事虽有不可为,孔子任道,岂有不可为?鲁君、齐君,孔、孟岂不知其不足与有为?
  人虽睡着,其识知自完,只是人与唤觉,便是他自然理会得。
  诚则自然无累,不诚便有累。
  贫子宝珠。
  君实笃厚,晦叔谨严,尧夫放旷。
  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一作立。所造有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正
  人多昏其心,圣贤则去其昏。
  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闻见知登九层之台。
  中说有后人缀缉之。
  观两汉已前文章,凡为文者皆似。
  杨子之学实,韩子之学华,华则涉道浅。
  祭而立尸,只是古人质。
  颜子箪瓢,非乐也,忘也。
  孟子知言,则便是知道。
  夷、惠圣人,传者之误。「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
  「思与乡人处」,此孟子拔木塞源。
  庾公之斯,取其不背学而已。
  杨、墨,皆学仁义而流者也。墨子似子张,杨子似子夏。
  伊尹不可一本无可字。言蔽,亦是圣之时。伯夷不蔽于为己,只是隘。
  孔子免匡人之围,亦苟脱也。
  四端不言信,信本无在。在易则是至理,在孟子则是气。
  子产语子太叔,因其才而教之。
  序卦非易之蕴,此不合道。韩康伯注。
  「抑之弥高」,见其高而未能至也。「钻之弥坚」,测其坚而未能达也。此颜子知圣人之学而善形容者也。
  义之精者,须是自求得之,如此则善求义也。
  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圣人所欲不踰矩,既欲迁社,而又以为不可,欲迁是,则不可为非矣;不可是,则欲迁为非矣。然则圣人亦有过乎?曰非也。圣人无过。夫亡国之社迁之,礼也,汤存之以为后世戒,故曰欲迁则不可也。记曰: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又曰:亳社北牖,使阴明也。春秋书「亳社灾」,然则皆自汤之不迁始也。
  五亩之宅,田二亩半,郭二亩半,耕则居田,休则居郭。三易,再易,不易。三易三百亩,三岁一耕。再易二百亩,二岁一耕。不易岁,岁耕之。此地之肥瘠不同也。
  古着百步为亩,百亩当今之四十一亩之也。古以今之四十一亩之田,八口之家可以无饥;今以古之二百五十亩,犹不足,农之勤惰相悬乃知此。
  古之时,民居少,人各就高而居,中国虽有水,亦未为害也。及尧之时,人渐多,渐就平广而居,水泛滥,乃始为害。当是时,龙门未辟,伊阙未析,砥柱未凿,尧乃因水之泛滥而治之,以为天下后世无穷之利。非尧时水特为害也,盖已久矣。上世人少,就高而居则不为害;后世人多,就下而处则为害也。
  四凶之才皆可用。尧之时圣人在上,皆以其才任大位,而不敢露其不善之心。尧非不知其不善也,伏则圣人亦不得而诛之。及尧举舜于匹夫之中而禅之位,则是四人者始怀愤怨不平之心而显其恶,故舜得以因其迹而诛窜之也。
  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
  今人以影祭,或画工所传,一髭发不当,则所祭已是别人,大不便。
  今之税实轻于什一,但敛之无法与不均耳。
  有一物而可以相离者,如形无影不害其成形,水无波不害其为水。有两物而必相须者,如心无目则不能视,目无心则不能见。
  古者八十丝为一升,斩衰三升,则是二百四十丝,于今之布为已细。缌麻十五升,则是千有二百丝,今盖无有矣。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仕者为人,今之仕者为己;古之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今之强有力者将以为乱。
  方今有古之所无者二,兵与释、老也。
  言而不行,是欺也。君子斯乎哉?不斯也。
  泛乎其思,不若约之可守也。思则来,舍则去,思之不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