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纂性理精义

  廓之配天地
  注【充其本然并立之全体而已矣】
  岂不易简岂为难知
  注【道体本然故易简人所固有故易知】
  不守不行不廓耳
  注【言为之则是而叹学者自失其几也】
  师第七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
  注【此所谓性以气禀而言也】
  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注【刚柔固阴阳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阴阳以为善恶之分焉恶者固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注【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为中与中庸不合盖就已发无过不及者而言之如书所谓允执厥中者也】集说【问注中引允执厥中朱子曰此只是无过不及之中书传中所言皆如此只有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一处是以体言到中庸字亦非专言体便有无过不及之意】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注【易其恶则刚柔皆善有严毅慈顺之德而无强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则其或为严毅或为慈顺也又皆中节而无太过不及之偏矣】
  故先觉觉后觉闇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
  注【师者所以攻人之恶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注【此所以为天下善也○此章所言刚柔即易之两仪各加善恶即易之四象易又加倍以为八卦而此书及图则止于四象以为火水金木而即其中以为土盖道体则一而人之所见详畧不同但于本体不差则并行而不悖矣】
  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
  注【不闻过人不告也无耻我不仁也】
  必有耻则可敎闻过则可贤
  注【有耻则能发愤而受敎闻过则知所改而为贤然不可敎则虽闻过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见无耻之不幸为尤大也】
  思第九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注【睿通也】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
  注【无思诚也思通神也所谓诚神几曰圣人也】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注【通微睿也无不通圣也】
  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
  注【思之至可以作圣而无不通其次亦可以见几通微而不陷于凶咎】
  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注【睿也】
  又曰知几其神乎
  注【圣也】
  志学第十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注【希望也字本作睎】
  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
  注【説见书及论语皆贤人之事也】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注【此言士希贤也】
  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注【三者随其所用之浅深以为所至之近远不失令名以其有为善之实也○胡氏曰周子患人以发策决科荣身肥家希世取宠为事也故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广闻见工文词矜智能慕空寂为事也故曰学顔子之所学人能志此志而学此学则知此书之包括至大而其用无穷矣】
  顺化第十一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
  注【阴阳以气言仁义以道言详已见图解矣】
  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
  注【所谓定之以仁义】
  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
  注【天地圣人其道一也】
  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逺乎哉术岂多乎哉注【天下之本在君君之道在心心之术在仁义】
  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敎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
  注【纯者不杂之谓心谓人君之心】
  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
  注【仁义礼智五行之德也动静阴阳之用而言貌视听五行之事也德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违则固以思为主而必求是四者之实矣】
  心纯则贤才辅
  注【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从也】
  贤才辅则天下治
  注【众贤各任其职则不待人人提耳而敎矣】
  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注【心不纯则不能用贤不用贤则无以宣化】
  礼乐第十三
  礼理也乐和也
  注【礼阴也乐阳也】
  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注【此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之意程子论敬则自然和乐亦此理也学者不知持敬而务为和乐鲜不流于慢者】
  务实第十四
  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着则恐恐然畏人知逺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
  注【实修而无名胜之耻故休名胜而无实修之善故忧】
  爱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
  注【设问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则如之何】
  曰不及则学焉
  注【荅言当学其善而已】
  问曰有不善
  注【问人有不善则何以处之】
  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注【荅言人有不善则告之以不善而劝其改告之者恐其不知此事之为不善也劝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可改而为善也】
  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
  注【亦荅词也言人有善恶之杂则学其善而劝其恶】
  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乌知其不能改
  注【此亦荅言闻人有过虽不得见而告劝之亦当荅之以此冀其或闻而自改也有心悖理谓之恶无心失理谓之过】
  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注【善无不学故悉有众善恶无不劝故不弃一人于恶不弃一人于恶则无所不用其爱敬矣】动静第十六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
  注【有形则滞于一偏】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
  注【神则不离于形而不囿于形矣】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
  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注【结上文起下意】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
  注【水阴也而生于一则本乎阳也火阳也而生于二则本乎阴也所谓神妙万物者如此】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
  注【此即所谓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者以神妙万物之体而言也】
  四时运行万物终始
  注【此即所谓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无极二五妙合而凝者以神妙万物之用而言也】
  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注【体本则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辟一动一静其运如循环之无穷此兼举其体用而言也○此章发明图意更宜参考】
  乐上第十七
  古者圣王制礼法脩敎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太和万物咸若
  注【纲网上大绳也三纲者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也畴类也九畴见洪范若顺也此所谓理而后和也】
  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
  注【八音以宣八方之风见国语宣所以达其理之分平所以节其和之流】
  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注【淡者理之发声者和之为先淡后和亦主静之意也然古圣贤之论乐曰和而已此所谓淡盖以今乐形之而后见其本于庄正齐肃之意尔】
  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
  注【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释故优柔言圣人作乐功化之盛如此或云化中当作化成】
  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
  注【废礼败度故其声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声不和而愁怨妖淫故导欲而至于轻生败伦愁怨故增悲而至于贼君弃父】
  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注【古今之异淡与不淡和与不和而已】
  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注【复古礼然后可以变今乐】
  乐中第十八
  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祗格鸟兽驯
  注【圣人之乐既非无因而强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真得其声气之元故其志气天人交相感动而其效至此】
  乐下第十九
  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豓辞之化也亦然
  圣学第二十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注【此章之指最为要切然其辞义明白不烦训解学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则有以知无极之真两仪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日用间自无别用力处矣】
  公明第二十一
  公于已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已而能公于人也注【此为不胜已私而欲任法以裁物者发】
  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注【此为不能先觉而欲以逆诈亿不信为明者发然明与疑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理性命第二十二
  厥彰厥微匪灵弗莹
  注【此言理也阳明阴晦非人心太极之至灵孰能明之】集说【朱子曰厥彰厥微只是説理理有大小精粗如人事中自有难晓底道理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此理甚显然若阴阳性命神往来则不亦微乎】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注【此言性也説见第七篇即五行之理也】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注【此言命也二气五行天之所以赋授万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末以縁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此章十六章意同】集说【朱子曰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一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理处处皆浑沦如一粒粟生为苖苗便生花花便结实还复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个个完全】
  【案此章与易系传言穷理尽性至命处相发明彰者微者如易所言幽明死生人也刚柔必要于中如易所谓知不过而仁不流也二气五行万物皆一者之所贯如易所谓万物之生画夜之道统于易而妙于神也】
  颜子第二十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注【説见论语】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注【设问以发其端】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注【至爱之间当有富可二字所谓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者即周子之敎程子每令寻仲尼顔子乐处所乐何事者也然学者当深思而实体之不可但以言语解会而已】
  见其大则心防心防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注【齐字意复恐或有误或曰化大而化也齐齐于圣也亚则将齐而未至之名也】
  师友上第二十四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注【此畧承上章之意其理虽明然人心蔽于物欲鲜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详焉】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注【是以君子必隆师而亲友】
  师友下第二十五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
  注【周子于此一意而屡言之非复出也其丁宁之意切矣】
  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
  注【此处恐更有由师友字属下句】
  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注【此重此乐人亦少知之者】
  过第二十六
  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势第二十七
  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
  注【一轻一重则势必趋于重而轻愈轻重愈重矣】
  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注【重未极而识之则犹可反也】
  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
  注【反之在于人力而力之难易又在识之早晩】
  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
  注【不识则不知用力不力则虽识无补】
  天乎人也何尤
  注【问势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为乎若非天而出于人之所为则亦无所归罪矣】
  文辞第二十八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注【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故为车者必饰其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辞説皆欲人之爱而用之然我饰之而人不用则犹为虚饰而无益于实况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敎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注【此犹车载物而轮辕饰也】
  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注【此犹车已饰而人不用也】
  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也久矣
  注【此犹车不载物而徒美其饰也○或疑有德者必有言则不待艺而后其文可传矣周子此章似犹别以文辞为一事而用力焉何也曰人之才德偏有长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发之则亦不能传于远矣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程子亦言西铭吾得其意但无子厚笔力不能作耳正谓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德不可无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能言者常少学者先务亦勉于德而已矣】
  圣蕴第二十九
  不愤不啓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説见论语言圣人之教必当其可而不轻发也】
  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注【説亦见论语言圣人之道有不待言而显者故其言如此】
  然则圣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敎万世无穷者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