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语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揆命篇》孔子年七十岁知图书,作《春秋》。
  《御览》十六引《洪范五行传》孔子作《春秋》,正春,正秋,所以重历也。
  《御览》九百二十三引《礼稽命征》孔子谓子夏曰:“鸲鹆至,非中国之禽也。”
  《文选》答宾戏注引《春秋元命包》孔子曰:“丘作《春秋》,始于元,终于麟,王道成也。”
  《仪礼士冠礼》疏引《春秋演孔图》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阳豫之卦。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演孔图》获麟而作《春秋》,九月书成。
  《初学记》二十一引《春秋握诚图》孔子作《春秋》,陈天人之际,记异考符。
  《古微书》引《春秋说题辞》孔子言曰:“五变入臼,米出甲,谓硙之为粝米也,舂之则稗米也,皞之则凿米也,臿之则毁米也,又鳷择之,〈白易〉〈白差〉之,则为晶米。”
  引《春秋命历序》孔子始《春秋》,退修殷之故历,使其数可传于后,《春秋》宜以殷历正之。
  《公羊》僖四年解诂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
  《公羊》成八年解诂孔子曰:“皇象元,逍遥术,无文字,德明谥。”
  《公羊》昭十二年疏引《春秋说》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
  《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公羊》隐公第一疏引《闵因叙》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
  《春秋繁露俞予》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物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记,理往事,正是非也。王公史记十二公之间,皆衰世之事,故门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为见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故子贡、闵子、公肩子,言其切而为国家贤也。其为切而至于杀君亡国,奔走不得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于道,不览于《春秋》也。故卫子夏言: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子重任也。故或胁穷失国,扌拿杀于位,一朝至尔。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岂徒除祸哉!乃尧舜之德也。故《世子》曰:“功及子孙,光辉百世,圣王之德,莫美于世。”故予先言《春秋》详己而略人,因其国而容天下。《春秋》之道,大得之则以王,小得之则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齐侯安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于吴,鲁得意于齐,而《春秋》皆不告,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通,敌国不可狎,扰窃之国不可使久亲,皆防患为民除患之意也。不爱民之渐乃至于死亡,故言楚灵王、晋厉公生弑于位,不仁之所致也。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春秋》贵之,将以变习俗而成王化也。故夏言春秋重人,诸讥皆本此。或奢侈使人愤怨,或暴虐贼害人,终皆祸及身。故子池言鲁庄筑台,丹楹刻桷,晋厉之刑刻意者,皆不得以寿终。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内恕,求备于人,故次以《春秋》缘人情,赦小过,而《传》明之曰:“君子辞也。”孔子明得失,见成败,疾时世之不仁失王。孔子曰:“吾因行事”,赦小过。《传》又明之曰:“君子辞也。”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号以正人伦,因其成败以明顺逆,故其所善,则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恶,则乱国行之终以败。故始言大恶杀君亡国,终言赦小国,是以始于粗粝,终于精微,教化流行,德泽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过矣,亦讥二名之意也。
  《穀梁》桓二年传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穀梁》桓十四年传孔子曰:“听远音者,闻其疾而不闻其舒;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立乎定哀,以指隐桓,隐桓之日远矣。”
  《穀梁》僖十六年传子曰:“石,无知之物;鶃,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鶃,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
  《穀梁》哀十三年传吴王夫差曰:“好冠,来。”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
  《艺文类聚》八十引《庄子》仲尼读书,老聃倚灶觚而听之,曰:“是何书也?”曰:“《春秋》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濆霜不杀菽。’何为记此?”仲尼对曰:“此言可以杀而不杀也。夫宜杀而不杀,桃李冬实,天失道,草木犹犯干之,而况于人君乎?”
  《盐铁论散不足》孔子读史记,喟然而叹,伤正德之废,君臣之危也。
  《论衡效力》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作《春秋》,删五经,秘书微文,无所不定。
  《论衡超奇》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
  《论衡超奇》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
  《说苑君道》孔子曰:“文王似元年,武王似春王,周公似正月。文王以王季为父,以太任为母,以太姒为妃,以武王、周公为子,以泰颠、闳夭为臣,其本美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罪,一动天下正,其事正矣。春致其时,万物皆得生;君致其道,万人皆及治。周公戴己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
  《说苑君道》孔子曰:“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后君子知周道亡也。”
  《说苑至公》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豪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而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
  《周礼九嫔》注孔子云:“日者,天之明;月者,地之理。阴契制,故月上属为天,使妇从夫,放月纪。”
  《春秋左传》序疏引《孝经钩命决》《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
  《公羊》序疏引《钩命决》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御览》六百十引《钩命决》《孝经》者,篇题就号也,所以表指括意,序中书名,出义见道,曰著一字,苞十八章,为天地喉襟,道要德本,故挺以题符篇冠就。又曰曾子撰,斯问曰:“孝乎?文驳不同乎?”子曰:“吾作《孝经》,以素王无爵之赏、斧钺之诛,与先王以托权目,至德要道以题行首”。仲尼以立情性,言子曰以开号列曾子,示撰辅《书》《诗》以合谋。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孝经说》孔子曰:“《春秋》属商,《孝经》属参。”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孝经说》丘以匹夫,徒步以制正法。
  《论衡雷虚》《论语》,迅雷风烈必变;《礼记》,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子曰:“天之与人,犹父子。有父为之变,子安能忽?故天变,己亦宜变,顺天时,示已不违也。”
  《说文》《逸论语》曰:“玉粲之璱兮,其裛猛也。”
  《说文》《逸论语》曰:“如玉之莹。”
  《初学记》二十七《逸论语》曰:“玉十谓之区,治玉谓之琢,亦谓之雕。瑳,玉色鲜白也;莹,玉色也;瑛,玉光也;琼,赤玉也;璇瑾瑜,美玉也;璑,三采玉也;玲玱琤琐瑝,玉声也;枿,玉佩也;璬,充耳也;璪,玉饰以水藻也。”
  《初学记》二十七《逸论语》曰:“璠玙,鲁之宝玉也。孔子曰:‘美哉璠玙!远而望之,奂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一则孚胜。’”
  《文选》刘歆移书太常博士注引《论语谶》自卫反鲁,删《诗》、《书》,修《春秋》。
  《文选》齐安陆王碑文注引《论语谶》仲尼居乡党,卷怀道美。
  《说文》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说文》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说文》孔子曰:“乌,盱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
  《说文》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
  《说文》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
  《说文》孔子曰:“粟之为言续也。”
  《说文》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
  《说文》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
  《说文》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说文》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
  《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白虎通五经》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义废坏,强陵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道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
  《论衡佚文》孝武皇帝封弟为鲁恭王,恭王坏孔子宅以为宫,得佚《尚书》百篇,《礼》三百,《春秋》三十篇,《论语》二十一篇。
卷六

[主德五]
  《尚书大传》武丁祭成汤,有雉飞升鼎耳而雊。武丁问诸祖己,祖己曰:“雉者,野鸟也,不当升鼎。今升鼎者,欲为用也。无则远方将有来朝者乎!”故武丁内反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编发重译来朝者六国。孔子曰:“吾于高宗肜日,见德之有报之疾也。”
  《尚书大传略说》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
  《史记补三皇本纪》引《韩诗》自古封太山、禅梁甫者,万有余家。仲尼观之,不能尽识。
  《白虎通封禅》孔子曰:“升泰山,观易姓之王可得而数者,七十有余。”
  《韩诗外传》三楚庄王寝疾,卜之,曰:“河为祟。”大夫曰:“请用牲。”庄王曰:“止。古者圣王之祭,不过望,濉漳江汉,楚之望也。寡人虽不得,河非所获罪也。”遂不祭,三日,而疾有瘳。孔子闻之曰:“楚庄王之霸,其有方矣。制节守职,反身不贰。其霸不亦宜乎!”
  《说苑君道》楚昭王有疾,卜之,曰:“河为祟。”大夫请用三牲焉。王曰:“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穀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不祭焉。仲尼闻之曰:“昭王可谓知天道矣,其不失国,宜哉!”
  《韩诗外传》七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大戴礼主言》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曾子起曰:“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惧,肃然抠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孙也,得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也。”孔子不应。曾子惧,退负序而立。孔子曰:“参,汝可语明主之道与?”曾子曰:“不敢以为足也。得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孔子曰:“吾语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虽有国马,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冲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还师。是故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曾子曰:“敢问不费不劳,可以为明乎?”孔子愀然扬麋,曰:“参,女以明主为劳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明主奚为其劳也?昔者明主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税,税十取一,使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时,有禁而无征。此六者,取财之路也。明主舍其四者而节其二者,明主焉取其费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悫,女憧,妇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诸天下而不窕,内诸寻常之室而不塞。是故圣人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而民弃恶也如灌。”曾子曰:“弟子则不足,道则至矣。”孔子曰:“参,姑止,又有焉。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别地以州之,分属而治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岁诱贤焉,则贤者亲,不肖者惧。使之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贤举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上下之相亲如此,然后令则从,施则行。因民既迩者说,远者来怀,然后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十里而封,百里而有都邑,乃为蓄积衣裘焉,使处者恤,行者有兴亡,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至,朝觐于王。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违。毕弋田猎之得,不以盈宫室也,征敛于百姓,非以充府库也。慢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余。故曰: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信可复,其迹可履。其于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其博有万民也,如饥而食、如渴而饮,下土之人信之夫!暑热冻寒,远若迩,非道迩也,及其明德也。是以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主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