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语录
- 二程粹言
二程粹言
子曰:神与气未尝相离。不以生存,不以死亡。而佛言有一物不亡而常存,能盗胎夺荫,则无是理也。
子曰:不诚不庄而曰尽性者,无之。性之德无伪,慢不免乎伪。慢者,未尝知其性也。
子曰:体会必以心。谓体会非心,于是有心小性大之说。圣人之心与天为一,或者滞心于智识之间,故自见其小耳。
或问:克伐怨欲不行而非仁,何也?子曰:无是四者,非仁而何?原宪之问,在于止而不行,未免于有是心也。故曰:可以为难而已。盖将以起原宪之问而进之,而宪不能也。
或问:君子有之,如何其存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乃存之之道也。
子曰:无妄,天性也。万物各得其性,一毫不加损矣。
子曰:感而遂通,感非自外也。
子曰:退藏于密者,用之源也。
子曰:人心私欲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微而难得。惟其如是,所以贵于精一也。精之一之,然后能执其中。中者,极至之谓也。
子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子思开示学者,切要之语也。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其意犹是也。有得于此者,乐则生,生则乌可已也。无得于此者,役役于见闻,知思为机变之巧而已。
子曰:知命者,达理也。受命者,得其应也。天之应若影响,然得其应者,常理也。自微而观之,未有不应者。自浅狭之所见,则谓其有差矣。天命可易乎?然有可易者,惟其有德者能之。
韩康公曰:今有人顿然明尽者,子信诸?子曰:必生而知之。然未之见也。凡所贵乎学者不谓生而知之者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言其至也。佛氏于阴阳生死古今未之识也,而谓得夫形而上者,与吾圣人无二致,可乎?人才智愈明,其所陷溺愈深,可不戒乎?
子曰:学必知自傔之道。有一毫不自傔,则子厚所谓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也。
子曰:率气在志,养气在直。内有私意,则馁。无不义,则浩然。
子曰:心活则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
子曰:质之美者,一明则既尽,浊滓混化,斯与天地同体矣。庄敬持养,抑其次也。及其至,则一也。
或问:多怒多惊何也?子曰:主心不定也。
子曰:心尽乎,智周万物。而不尽乎,如死灰。形尽乎动容,周旋而不尽乎,如槁木。以寂灭湛静为道者,其分远矣。
张子厚问伯淳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也?足以:所谓定者,静亦定,动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性为有内外也。性为随于外,则当在外时,何者在内也?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语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生于西也。非其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其害在于内而自私也,用智也。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何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怒以物之当怒。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圣人未尝绝物而不应也。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能以方怒之时遽忘怒心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卷十人物篇
子曰:万物之始,气化而已。既形,气相禅,则形化长而气化消。
子曰:人以累物为患,必以忘物为贤,其失一也。
子曰:物固有是理,因而充长之,不俟乎造为。故曰:益长裕而不设,设则伪矣。
子曰:观物理于察己之理明,则无往而不识矣。
子曰:君子循理,故常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子曰:时者,圣人之所不能为也,而人之智愚、世之治乱,圣人必示以可易之道者,岂徒为教哉?盖有其理也。
子曰:物形有小大精粗之不同,神则一而已。
子曰:物相入则相说。说则相入。说以正为贵。君子之道致说于民,如天地之施焉。
子曰:君子自尚,盖非一致。有抱道不偶,而高洁自守者焉;有知止足之戒,退而保身者焉;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者焉;有清介远引,不屑世故者焉。孔子所谓志,则可者进退合道者也。
子曰: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由一理,复其初也。
子曰:非仁,无以见天地。
子曰:感慨杀身,常人之所易处。死生之际,雍容就义,君子之所难。
子曰:观物于静中,皆有春意。
子曰:圣贤之处世,莫不于大同之中有不同焉。不能大同者,是乱常拂理而已。不能不同者,是随俗习污而已。
子曰:一行,非所以名圣人。
子曰:有志之士,不以天下万物挠己。己立矣,则运天下,济万物,必有余裕。
或问:凡人辨论,自直其说,求胜人而无含容之气,何也?子曰:识量狭也。圣人之有量,天资也。君子之有量,学识也。圣人与日月并照,故天地同量。下此者,犹之江海也,钟鼎也,釜斛也,斗筲也。其涯虽异,其受也不齐,而未有不满者也。惟道无限量,知道者,量必宏。学而充之,亦随其知之所至而已。人有受一荐而满者,有得一官而满者。推而上之,至于为公辅而满者,方其未满,犹可蔽也。既不能承,则必盈溢不可掩也。邓艾位登三公,年七十矣,其自处亦善,及破蜀有功,则心动矣。谢安闻符坚之败,不形喜色。及折屐齿,则心动矣。有饮酒既醉而执礼愈恭者,虽贤于颠沛,而为酒所动一也。富贵公子折身过于谦抑,视骄傲者亦贤矣。亦为富贵所动也。
或问:视朋友之过,不告则不忠,告之不听,则当如何?子曰:诚意交孚于未言之前,虽不言,人信之矣。不信者,诚不至也。
子曰:匹夫悍卒见难而能死者多矣。惟妻孥之牵,情欲之爱,能断而不惑者鲜矣哉!
子曰:勇一也,而用不同。勇于气者,小人也。勇于义者,君子也。
刘安节问:人有少而勇,老而怯;少而廉,老而贪。何为其然也?子曰:志不立,为气所使故也。志胜气则一定而不可变也。曾子易篑之际,其气微可知也。惟其志既坚,则虽死生之际,亦不为之动,况老少之异乎?
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子曰:天下之聚,贵以正。聚不以正,于人则为苟合,于财则为悖人。
子曰:学者必识圣贤之体。圣人犹化工也,贤人犹巧工也。剪彩以为花,设色以画之,非不宛然肖之,而欲观生意之自然,则无也。
子曰:不以己待物而以物待物,是谓无我。
子曰:圣人之明,犹日月。不可过也。过则不明矣。
子曰:一介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亦必有所济。
子曰:气之所钟,有偏正。故有人物之殊;有清浊,故有智愚之等。
刘安节问:太古之时,人物同生。子曰:然。
纯气为人,繁气为物乎?子曰:然。
其所生也无从受则气之所化乎?子曰:然。
物穷而不变,则无不易之理。易者,变而不穷也。
子曰:万物始生也,郁节未通则实塞于天地之间。至于畅茂,则塞意亡矣。
子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乎!志士励行,守之于为乎!顺理则裕,而从欲则危乎!
子曰:君子之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亏者成之而已。
张子曰: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子曰:谓圣人无知,则当不问之时,其犹木石乎?
张子曰: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故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也。
或问:天民与大人之道何以异?子曰:顺天而行道者,天民也。顺天而为政者,天吏也。大人则进乎此矣。
子曰:君子处难贵守正,而不知其它也。守正而难不解,则命也。遇难而不固其守,以自放于邪滥,虽使苟免,斯亦恶德也。知义命不为也。
子曰:先儒母弟之说非也。礼云:立嫡子。母弟者,谓嫡也,非以同母为加亲也。以同母为加亲,是知母而不知父,非人道也。
子曰:圣人之德,无所不盛。古之称圣人者,自其尤盛而言之。尤盛者,见于所遇也。而或以为圣人有能有不能,非知圣人者也。
子曰:厚责于吾所感,薄责于吾所应,惟君子能之。
子曰:圣人责人缓而不迫,事正则已矣。
或问:君子与小人处也,必有侵陵困辱之患,则如何?曰:于是而能反己,兢谨以远其祸,则德益进矣。诗不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子曰:人各亲其亲,然后能不独亲其亲。
子曰:君子常过于厚,小人常过于薄。君子常过于爱,小人常过于忍。
子曰:欲利己者,必损人。欲利财者,必敛怨。
子曰:今之世称曰善人者,岂如无恶可欲也哉?殆亦昏弃无立之异名。
子曰:圣人之心,未尝有志,亦无不在,盖其道合内外,体万物。
子曰:圣人之心,虽当忧劳,未尝不安静,其在安静,亦有至忧,而未尝劳也。
子曰:万物之理,皆至足,而人于君臣父子之间不能尽其分者多矣。
子曰:无物无理。惟格物可以尽理。
或问:圣人之道,其难知也?子曰:圣人未尝言易,以骄人之志;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盖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是言也?涵蓄无穷之旨,学者宜深思也。
子曰:羁靮以御马而不以制牛,人皆知羁靮之制在人,而不知羁靮之用本于马也。圣人之化亦如是。
子曰:君子之道,贵乎有成,有济物之用,而未及乎物,犹无有也。
子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子曰:圣人,天地之用也。
子曰:圣人尽道,以其身之所行者教人,是欲天下之人皆至于圣人之域也。佛氏逃父弃家,毁绝伦类,独处山林之下,乃以所轻所贱者施诸人,岂圣人君子之心哉?
子曰:凡物有形,则声色臭味具焉。四者之虚实均而实胜也。意言数象亦然。
子曰:梦之所接,无形声。而心所感通,则有形声之理。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
子曰: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而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
子曰:元者,物之先也,未有不善者。成而后有败,兴而后有衰,得而后有失。事无不然者。故孔子赞之曰:元者,善之长也。
子曰:凡人有己,必用才。圣人忘己,何才之足言?
或问:符瑞之事有诸?子曰:有之。
圣人不道焉,何也?曰:因灾异而修德,则无损。因祯祥而自恃则有害。是以不道也。
子曰:尧夫云:能物物则我为物之人也,不能物物则我为物之物也。夫人自人,物自物,其理昭矣。
子曰:合而生非来也,尽而死非往也。然而精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谓之往亦可矣。
子曰:与昧者语,如持掖醉人,左扶之则右仆,右扶之则左仆。欲其卓立中涂,不可得也。
子曰:庄周言神人者,非也。圣而不可知则不可得而名,故以神称之,非谓神人加于圣人一等也。
子尝言:昔游乎雍华之间,关西学者六七人从予行。一日亡千钱,仆者曰:非晨装遗,必涉水沉之矣。子曰:惜哉!
有谓子曰:是诚可惜也。又有曰:微哉!千钱又何足惜也?又有曰:水中、囊中,人亡,人得,可以一视,何叹可惜也?子曰:人苟得之,则非亡矣。今乃坠诸水,则无用,吾是以叹之。
及语吕与叔曰:人之器识乃如是之不同也。与叔曰:夫三子之言如何?子曰:最后者善。与叔曰:善则善矣,观夫子之言,则见有体而无用也。予因善志之。既十有五年,阅故编,见之,思与叔不幸而蚤死,为之陨涕。
子曰:君子之学必日进,则日新。不日进,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惟圣人之道,无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子曰:圣人之言,其远如天,若不可阶而升也。其近若地,则亦可以履而行也。
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以共学。学而善思,然后可以适道。
子曰:多权者害诚,好功者害义,取名者贼心。
子曰:君子好成物,故吉。小人好败物,故凶。
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心与事过则内之所重者更互而见。此一事重则此一事出。惟能物各付物,则无不可矣。
子曰:为有为而以无为为之,是乃有为耳。圣人无为异于是。
子曰:元气会则生圣贤。
子曰:凡物参和交感则生离散,不和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