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礼记

  徙之日君服从者皆服
  周礼司服职曰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絺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冕而下如孤之服玉藻曰君命屈狄再命袆衣内司服职曰辨外内命妇之服鞠衣展衣缘衣素纱其于祭也君与夫人皆申其服祭统曰公衮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是也臣及命妇助祭于君皆尽其服自祭于家咸降一等隂爵不敢申也杂记曰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己特牲馈食礼曰主妇纚笄宵衣立于房中是也然郑氏顿贬公侯使一同冕以祭于己非其差也且诸侯专国礼乐车服王命有之何独抑其服乎玉藻曰端以祭裨冕以朝孙炎云端当为冕冕祭服之下也其祭先君亦裨冕矣孙説为合下未即吉故略同爵弁也君命屈狄与再命袆衣者谓其夫为君则命其妻以屈狄加再等之命则上公夫人乃袆衣孙郑等改鞠衣非也又云一命展衣者此则申子男臣妻之服耳言小国臣妻一命者亦展衣不命者则亦缘衣郑又分公卿大夫及其妻为三等而升降其服经云孤絺冕卿大夫冕何为易之又命小国之卿及内子更同列国之卿孤絺冕与鞠衣错易其次尤非宜也
  从至于庙
  庙殡宫
  羣臣如朝位
  列于庙门外如路门之位
  君入立于阼阶下西向有司如朝位
  立于门内如门外之位
  宗人摈举手曰有司具请升君升祝奉币从在左北面祝主辞故在左神将迁故出在户牖间南面矣
  再拜兴祝声三曰孝嗣侯某敢以嘉币告于皇考某侯言嗣以迁代不言国未忍有之也
  成庙将徙敢告
  卒不奠币者礼毕矣于此将有事于新庙
  君及祝再拜兴祝曰请导君降立于阶下奉衣服者皆奉以从祝
  不言奉主而称奉衣服者以毁易祖考诚人神之不忍从祝者祝所以导神也言皆者衣服非一称周礼守祧职曰掌先王先公之庙祧其遗衣服藏焉
  奉衣服者降堂君及在位者皆辟也奉衣服者至碑君从有司皆以次从出庙门奉衣服者升车乃步君升车从者皆就车也
  皆就车谓乗贰车者
  凡出入门及大沟渠祝下摈
  神车祝为左故于步处则下
  至于新庙筵于户牖间
  始自外来故先于堂
  樽于西序下
  四时之祭在室筵奥中在堂筵序下是以设樽恒于东方今惟布南面之席故置樽于西以因其便矣
  脯醢陈于房中
  房西房也诸侯左右房也
  设洗当东荣南北以堂深
  记因卿士当言东霤
  有司皆先入如朝位祝导奉衣服者乃入君从奉衣服者入门左
  门左门西
  在位者皆辟也奉衣服者升堂皆反位君从升奠衣服于席上祝奠币于几东君北向祝在左赞者盥升适房荐脯醢君盥酌奠于荐西反位君及祝再拜兴祝声三曰孝嗣侯某敢用嘉币告于皇考某侯今月吉日可以徙于新庙敢告再拜君就东厢西面祝就西厢东面东西侯也祝就西厢因其便也
  在位者皆反走辟如食间
  走疾趋也
  摈者举手曰请反位君反位祝从在左卿大夫及众有司诸在位者皆反位祝声三曰孝嗣侯某絜为而明荐之享
  诗曰吉蠲为饎是用孝享
  君及祝再拜君反位
  东郏之位
  祝彻反位
  西郏之位
  摈者曰迁庙事毕请就燕君出庙门卿大夫有司执事者皆出庙门告事毕
  事谓内主藏衣服敛币彻几筵之等
  乃曰择日而祭焉
  所以安神
  诸侯衅庙
  成庙衅之以羊
  庙新成而衅者尊而神之祭器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君服立于寝门内南向祝宗人宰夫雍人皆服以神事故亦同爵弁小戴君朝服者谓不与也
  宗人曰请命以衅某庙君曰诺遂入雍人拭羊
  拭捝
  乃行入庙门碑南北面东上
  东上者宰夫也宰夫摄主也
  雍人举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面刲羊血流于前乃降门以鸡有司当门北面
  有司宰夫祝宗人也
  雍人割鸡屋下当门郏室割鸡于室中有司亦北面也郏室门郏之室一曰东西厢也衅东西室有司犹北面统于庙也杂记曰雍人举羊升屋自中中屋南向刲羊血流于前乃降门郏室皆用鸡先门而后郏室其衈皆于屋下割鸡门当门郏室中室有司皆乡室而立门则有司当门北面按小戴割鸡亦于屋上记者不同耳此不言衈略也
  既事宗人告事毕皆退反命于君君寝门中南向宗人曰衅某庙事毕君曰诺宗人请就燕君揖之乃退













  大戴礼记卷十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大戴礼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大戴礼记卷十一
  汉 戴德 撰
  小辨第七十四
  用兵第七十五
  少闲第七十六
  小辨
  公曰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于政其可乎
  小辨谓小辨给也
  子曰否不可社稷之主爱日
  曽子曰君子爱日以学书云日昃不遑也
  日不可得学不可以小辨【案各本脱小字今从杨本】
  不可轻有所学
  是故昔者先王学齐大道以观于政天子学乐辨风别四方之风也
  制礼以行政
  政禁令也
  诸侯学礼辨官政以行事以尊事天子
  官政不错则百事不紊也
  大夫学徳别义
  别犹辨也
  矜行以事君
  矜犹庄也【案庄字从永乐大典本订定他本或作慎或作尚】
  士学顺
  学顺成之道
  辨言以遂志
  致命遂志士之节也
  庶人听长辨禁农以行力
  辨禁识刑宪也
  如此犹恐不济奈何其小辨乎公曰不辨则何以为政子曰辨而不小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简【案淮南泰族篇引孔子曰小辨破言小利破义小艺破道小见不达大礼必简与此少异】
  简约也言约而有统易曰干以易知坤以简能
  是故循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矣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
  迩近也谓依于雅颂孔子曰诗可以言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也
  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夫道不简则不行不行则不乐
  易曰简则易从易从则有功有功则可大可大则贤人之业
  夫奕【案各本讹作亦下又衍固字今从方本】十棊之变【案棊各本讹作祺今从杨本】由不可既也【案由犹古通用】而况天下之言乎
  公于十棊之中变数尚不可尽天下之言其可穷乎故至道以不言为辨
  曰微子之言吾壹乐辨言子曰辨言之乐不若治政之乐辨言之乐不下席治政之乐皇于四海夫政善则民説民説则归之如流水亲之如父母诸侯初入而后臣之安用辨言公曰然则吾何学而可子曰礼乐而力忠信君其习可乎公曰多与我言忠信而不可以入患备与我言忠信而使不入于患
  子曰毋乃既不明忠信之备【案各本脱不字今从杨本】又倦其居【案各本作而日倦其君今从杨本】则不可而行
  谓言而不行
  明忠信之备而又能行之则可立待也君朝而行忠信百官承事忠满于中而发于外刑于民而放于四海天下其孰能患之
  言所推无不准
  公曰请学忠信之备子曰惟社稷之主实知忠信若丘也缀学之徒安知忠信公曰非吾子问之而焉也焉问之乎
  子三辞将对公曰彊避
  谓避彊也一曰公以夫子三辞欲避左右之彊者也
  子曰彊侍丘闻大道不隐
  言不可隐蔽也
  丘言之君发之于朝行之于国一国之人莫不知何一之彊辟丘闻之忠有九知知忠必知中
  能内思自尽也
  知中必知恕
  能自尽知故能知人
  知恕必知外
  内恕故外能处于度物也
  知外必知徳知徳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若动而无备患而弗知
  死亡而弗知【案此注各本讹作正文今从方本】
  安与知忠信内思毕心曰知中【案心各本讹作必今从方本】中以应实曰知恕内恕外度曰知外外内参意曰知徳徳以柔政曰知政正义辨方曰知官官治物则曰知事事戒不虞曰知备毋患曰乐乐义曰终
  于知事而越言知备者因义言之足明于上也用兵
  公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
  祥善
  子曰胡为其不祥也圣人之用兵也以禁残止暴于天下也
  言非利金攘土将以存亡继絶平天下之乱也
  及后世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危国家也
  刈翦
  公曰古之戎兵何世安起子曰伤害之生乆矣与民皆生
  人含五常之气生有喜则和亲怒则离害其相害者皆由兵也
  公曰蚩尤作兵欤子曰否蚩尤庶人之强者也【案强各本作贪今从周礼肆师疏所引】
  或云蚩尤古之诸侯妄耳一曰众人之贪者也
  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蚩尤惽欲而无厌者也何器之能作蜂虿挟螫
  言如蜂虿之挟毒也
  而生见害
  谓黄帝杀之于涿鹿之野
  而校以衞厥身者也
  止教习干戈自衞身非作者也
  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与民皆生圣人利用而弭之乱人兴之丧厥身诗云鱼在在藻厥志在饵
  由心在于利用兵以取危盖逸诗也
  鲜民之生矣不如死之乆矣
  小雅蓼莪之三章也亦困于兵革之诗也
  校徳不塞嗣武于孙子
  亦同上二章但用兵革丧除其徳不以塞乱而徒传续武事于子孙者也
  圣人爱百姓而忧海内及后世之人思其徳必称其人【案人各本讹作仁今从杨本】故今之道尧舜禹汤文武者犹依然至今若存【案依然至各本讹作威致王今从方本】夫民思其徳必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皇天上神歆焉故永其世而丰其年也夏桀商纣赢暴于天下暴极不辜杀戮无罪
  诗云无罪无辜乱如此怃
  不祥于天粒食之民布散厥亲
  虽亲莫能相养
  疏远国老幼色是与
  言疏远老成而与幼色者若楚恭王远申叔时而用子反也
  而暴慢是亲馋贷处谷
  千乗曰以财投长曰贷谷禄也
  法言法行处辟
  辟罪辟也
  殀賛天道逆乱四时礼乐不行而幼风是御
  任童幼之人使专政
  厯失制
  君臣昏乱时候错绪
  摄提失方
  摄提左右六星与斗杓相直恒指中气尚书中候曰摄提移居
  邹大无纪
  邦当字误为邹或陬声误为邹也
  不颁朔于诸候【案颁各本讹作告今从方本】
  周礼太史正嵗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也
  玉瑞不行
  玉者所以等神只别人事其用自重焉
  诸侯力政不朝于天子
  言以威力侵争周书曰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则得所好民皆乐之乎
  六蛮四夷交伐于中国
  周礼职方氏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此周所服四海其种落之数也明堂位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此朝明堂时来者国数也尔雅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其夏之所服与殷之夷国东方十南方六西方九北方十有三然郑以四夷为四方九貉为九夷又引尔雅其数不同及四六文阙而不定是终使学者疑其所闻也
  于是降之灾水旱臻焉霜雪大薄【案薄各本作满今从杨本】甘露不降百草蔫黄五谷不升民多夭疾六畜胔
  瘁当字误也瘁病也胔瘿也
  此太上之不论不议也
  帝皇之世无灾疫故百姓不议
  殀伤厥身失坠天下夫天之报殃于无徳者也【案各本作夫天下之报今从方本】必与其民
  故书曰天明威自我民明威也
  公惧焉曰在民上者可以无惧乎哉
  少闲
  公曰今日少闲我请言情于子子愀然变色【案然各本作焉今从杨本】迁席而辞曰君不可以言情于臣臣请言情于君君则不可公曰师之而不言情焉其私不同
  言己师礼事夫子故不使言情也其私人不同于此也
  子曰否臣事君而不言情于君则不臣君而言情于臣【案君而下各本衍不字今从杨本】则不君有臣而不臣犹可有君而不君民无所错手足公曰吾度其上下咸通之
  使上下皆达也
  权其轻重居之
  谓事役及刑罚
  准民之色目既见之鼓民之声耳既闻之动民之徳心既和之通民之欲兼而壹之
  言皆称百姓之欲也
  爱民亲贤而教不能民庶説乎子曰说则説矣可以为家不可以为国公曰可以为家胡为不可以为国国之民家之民也子曰国之民诚家之民也然其名异不可同也同名同食曰同等
  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惟不同等民以知极
  周礼大司徒职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也
  故天子昭百神于天地之间【案百各本讹作有今从方本】以示威于天下也
  祭法曰有天下者事百神
  诸侯修礼于封内以事天子大夫修官守职以事其君士修四衞执技论力以听乎大夫
  四衞四方之职曲礼曰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庶人仰视天文俯视地理力时使以听乎父母
  孝经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此惟不同等民以可治也公曰善哉上与下不同乎子曰将以时同时不同
  言有可同不可同也
  上谓之闲下谓之多疾
  不正之政君谓之闲民谓之多疾同所恶也
  君时同于民布政也
  施善政也
  民时同于君服听也上下相报而终于施
  施恩施也
  大犹已成【案犹猷同】发其小者远犹已成发其近者
  远大之谋缘近小始
  将持重器【案持各本作行今从方本】先其轻者
  将持重器必先效轻者亦以谕政也
  先清而后浊者天地也
  清浊谓隂阳也
  天政曰正地政曰生人政曰辨
  辨别
  茍本正则华英必得其节以秀孚矣
  言专务其本则华英得隂阳之节而秀孚也
  此官民之道也
  官人当取终始
  公曰善哉请少复进焉子曰昔尧取人以状
  观其容状施发
  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观其量度
  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
  四代据文距殷或曰文王取人以度四代谓兼之也
  公曰嘻善之不同也
  嘻叹惜之声公谓五王取人徳有不同也
  子曰何为其不同也公曰同乎子曰同公曰人状可知乎
  问四代以人状得善之事
  子曰不可知也公曰五王取人各有以举之胡为人之不可知也子曰五王取人比而视相而望五王取人各以己焉是以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