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传注疏


  其日何?据取邑不日。
  [疏]注“据取邑不日”。
  ○解云:即隐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之属也。
  ○

  难也。以归后乃日也。言时重难,不可即入,至此日乃入。其言我何?据吴伐我,以日伐故言我。
  [疏]注“据吴”至“言我”。解云:在哀八年春。

  言我者,非独我也,自入邑不得言我,有他人在其中乃得言我,故能起其非独我。齐亦欲之。时齐与郑、鲁比聘会者,亦欲得之,故以非独我起齐恶。齐恶起,则鲁蒙欲邑,见於恶愈矣。
  [疏]注“时齐”至“得之”。
  ○解云:即上三年冬,“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六年夏,“公会齐侯盟于艾”;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九年“冬,公会齐侯于邴”;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之属是也。

  夏,六月,已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宿本小国,不当卒,所以卒而日之者,《春秋》王鲁,以隐公为始受命王,宿男先与隐公交接,故卒褒之也。不名不书葬者,与微者盟功薄,当褒之为小国,故从小国例。
  [疏]注“宿男”至“交接”。
  ○解云:即上隐公元年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是也。
  ○注“为小”至“国例”。
  ○解云:即上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其葬,传云“何以不名?微国也”者是。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从正,卒当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从君臣之正义言也。而葬从主人。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自从蔡臣子辞称公。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赴天子也。缘天子闵伤,欲其知之。又臣子疾痛,不能不具以告。而葬不告。不告天子也。发传於葬者,从正也。
  [疏]注“发传”至“正也”。
  ○解云:言从正者,谓卒日葬不日者,是卒葬之正法。三年经云“癸未,葬宋缪公”,而书日,即失其正也。其卫桓公葬不发传者,桓公者初则见弑于州吁,终有简慢之失,侵小国之略,故发传於此。
  ○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公曷为与微者盟?据与齐高傒盟讳之。
  ○包来,《左氏》作“浮来”傒,音兮。
  [疏]注“据与”至“讳之”。
  ○解云:庄二十二年秋,“及齐高傒盟于防”,传云“齐高傒者何?贵大夫也。曷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是也。

  称人则从,不疑也。从者,随从也,实莒子也。言莒子,则嫌公行微不肖,诸侯不肯随从公盟,而公反随从之,故使称人,则随从公不疑矣。隐为桓立,狐壤之战不能死难,又受汤沐邑,卒无廉耻,令翚有缘謟,为桓所疑,故著其不肖,仅能使微者随从之耳,盖痛录隐所以失之,又见获受邑,皆讳不明,因与上相起也。
  ○行,户孟反。难,乃旦反。令,力呈反。仅,其芹反
  [疏]注“言莒”至“桓立”。
  ○解云:行微者,其行卑微。不肖者,郑注《昏礼记》云“不肖者,不似”是也。
  ○注“狐壤”至“廉耻”。
  ○解云:在上六年春。
  ○注“令翚”至“失之”。
  ○解云:皆以其行微不肖,卒无廉耻故也。
  ○注“又见”至“起也”。
  ○解云:见获讳不明者,即言输平是也。受邑讳不明者,即“庚寅,我入邴”是也,何者?书日入者,见其重难;言我者,见其非独我故也。言因与上相起者,此经著其不肖,起其事实甚恶矣。

  螟。先是有狐壤之战,中丘之役,又受邴田,烦扰之应。
  ○应,应对之应。
  [疏]注“有狐壤之战”。
  ○解云:在六年。注“中丘之役”。
  ○解云:在上七年。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此展无骇也,何以不氏?据公子彄卒,氏公子。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嫌上贬主起入为灭,不为疾始,故复为疾始灭,终身贬之,足见上贬为疾始灭。
  [疏]“此展无骇也”。
  ○解云:正以上二年师展无骇,故此弟子因难之。
  ○注“据公子彄卒”。解云:在五年。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震雷电者,阳气也。有声名曰雷,无声名曰电。周之三月,夏之正月,雨当水雪杂下,雷当闻於地中,其雉雊,电未可见,而大雨震电,此阳气大失其节,犹隐公久居位不反於桓,失其宜也。日者,一日之中也。凡灾异一日者日,历日者月,历月者时,历时者加自文为异。发於九年者,阳数可以极,而不还国於桓之所致。
  ○震电,徒练反。雊,古豆反。见,贤遍反。
  [疏]注“雷当”至“中也”。
  ○解云:《月令》二月“雷乃发声”,故知正月之时闻於地中矣。其雉雊鸡乳,虽起季冬之月,此时犹然,故得言此也。亦有一本云“雷当闻於雉雊”,误也。
  ○注“凡灾”至“所致”。
  ○解云:一日者日,即此文是。历日者月,即桓八年“冬,十月,雨雪”之属是也。历月者时,即桓元年“秋,大水”之属是也。历时者加自文为异者,即文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之属是也。

  庚辰,大雨雪。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俶甚也。俶,始怒也。始怒甚,犹大甚也。盖师说以为平地七尺雪者,盛阴之气也。八日之间,先示隐公以不宜久居位,而继以盛阴之气大怒,此桓将怒而弑隐公之象。
  ○雨,于付反。俶甚,尺叔反,始也。大甚,音泰。
  侠卒。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以无氏而卒之也。未命所以卒之者,赏疑从重。无氏者,少略也。
  ○侠卒,音协,《穀梁》云“所侠”。少,诗照反。
  [疏]“侠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经不书氏;欲言微者,而记其卒,故执不知问。
  ○注“以无”至“略也”。
  ○解云:无氏降於大夫书卒隆於微者,故知其未命耳。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于邴。
  ○于邴,《左氏》“作防”。
  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月者,隐前为郑所获,今始与相见,故危录内,明君子当犯而不校也。
  [疏]注“犯而不校”。
  ○解云:谓校接之交,不谓为报也。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据楚公子婴齐贬,后复称公子。
  ○复,扶又反,又音服。
  [疏]“此公子翚”。
  ○解云:正以上四年师解云言公子翚,故此弟子因以难之。
  ○注“据楚”至“公子”。
  ○解云:成二年“公及楚人”已下“盟于蜀”彼传云“此楚公子婴齐也,其称人何?得壹贬焉尔”,至成六年书“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是也。

  贬,曷为贬?隐之罪人也,故终隐之篇贬也。嫌上一贬可移於他事者,故终隐之篇贬之,明为隐贬,所以起隐之罪人也。
  ○明为,于伪反,下“先为”同。
  [疏]注“嫌上”至“人也”。
  ○解云:上一贬,谓四年时也。

  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
  ○公败,必迈反,凡临佗曰贬,皆同此音。菅,古颜反。
  ○辛未,取郜。
  ○郜,古报反。
  ○辛巳,取防。取邑不日,此何以日?据取阚不日也。
  ○阚,苦暂反。
  [疏]注“据取阚不日也”。
  ○解云:即昭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取阚”是也。

  一月而再取也。欲起一月而再取,故日。何言乎一月而再取?据取漷东田及沂西田,亦一月再取两邑,不日。
  ○漷,火虢反,又音郭。沂,鱼依反。
  [疏]注“据取”至“不日”。
  ○解云: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氿、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是也。

  甚之也。甚鲁因战见移生事,利心数动。
  ○数,所角反。内大恶讳,此其言甚之何?《春秋》录内而略外,於外大恶书,小恶不书,於内大恶讳,小恶书。明取邑为小恶,一月再取,小恶中甚者耳,故书也。於内大恶讳,於外大恶书者,明王者起当先自正,内无大恶,然后乃可治诸夏大恶,因见臣子之义,当先为君父讳大恶也。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者,内有小恶,適可治诸夏大恶,未可治诸夏小恶,明当先自正然后正人。小恶不讳者,罪薄耻轻败。宋师日者,见结日偏战也。不言战者,讬王於鲁,故不以敌辞言之,所以彊王义也。
  ○见,贤遍反,下同。
  秋,宋人、卫人入郑。
  宋人、蔡人、卫人伐载,郑伯伐取之。其言伐取之何?据国言灭,邑言取。又徐人取舒不言伐。
  [疏]注“据国言灭”。
  ○解云:僖五年“灭弦”之属是也。
  ○注“又徐”至“言伐”。
  ○解云:在僖三年夏。

  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谁之力?因宋人、蔡人、卫人之力也。载属为上三国所伐,郑伯无仁心,因其困而灭之,易若取邑,故言取,欲起其易,因上伐力,故同其文言伐,就上载言取之也。不月者,移恶上三国。
  ○易,以豉反,下及注同。属,音烛,適也。
  [疏]注“不月”至“三国”。
  ○解云:正以灭国例月故也。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盛。日者,盛,鲁同姓。於隐篇再见入者,明当忧录之。
  ○入盛,《左氏》作“郕”后皆放此。
  [疏]注“日者”至“录之”。
  ○解云:正以入例时,伤害多则月,今此云日,故解也。云“再见入”者,谓五年“秋,卫师入盛”,及此为再入者也。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据内言如。
  [疏]注“据内言如”。
  ○解云:即成十三年春,“公如京师”之属是也。

  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传言来者,解内外也。《春秋》王鲁,王者无朝诸侯之义,故内適外言如,外適内言朝聘,所以别外尊内也。不言朝公者,礼,朝受之於大庙,与聘同义。
  ○别,彼列反。
  [疏]注“传言来者,解内外也”。《春秋》至外也。
  ○解云:谓内乡外不言来,外乡内乃言来。今言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者,据外乡内言之,故云解内外也。
  ○注“与聘同义”。
  ○解云:即上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注云:“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於大庙,孝子谦,不敢以已当之,归美於先君”是也。

  其兼言之何?据邓、穀来朝不兼言朝。
  [疏]注“据邓”至“言朝”。
  ○解云:桓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是也。

  微国也。略小国也。称侯者,《春秋》讬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薛先朝隐公,故褒之。已於仪父见法,复出滕、薛者,仪父盟功浅,滕、薛朝功大,宿与微者盟功尤小,起行之当各有差也。滕序上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先封同姓。
  ○见法,贤遍反,年未注同。复出,扶又反,下文“不复”、注“故复”同。
  夏,五月,公会郑伯于祁黎。
  ○祁黎,祁音巨之反,又上之反;黎音力弓反,又力私反,《左氏》作“时来”。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日者,危录隐公也,为弟守国,不尚推让,数行不义,皇天降灾,谄臣进谋,终不觉悟。又复构怨入许,危亡之衅,外内并生,故危录之。
  ○为弟,于伪反,年未注同。数,所角反。衅,许靳反。
  [疏]注“日者”至“降灾”。
  ○解云:上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彼注云“入例时,伤害多则月”。此书日,故决之。
  ○注“谄臣进谋”。
  ○解云:上四年传云“百姓安子,诸侯说子”是也。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何以不书葬?据庄公书葬。
  [疏]注“据庄公书葬”。解云:即闵元年“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是也。

  隐之也。何隐尔?弑也。为桓公所弑。
  ○弑,申志反,注及下并同。弑则何以不书葬?据桓公书葬。
  [疏]注“据桓公书葬”。
  ○解云:桓十八年冬十二月,“已丑,葬我君桓公”是也。桓亦被弑而书葬,故难之。

  《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道《春秋》通例,与文、武异。
  [疏]注“道春秋”至“武异”。
  ○解云:言文、武之时,周之盛德,既无诸侯相犯,宁有臣子弑君父者?是以古典无责臣子讨贼之义。《春秋》据乱而作,时则有之,因设其法,故言与文、武异。

  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雠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子沈子,后师。明说此意者,明臣子不讨贼当绝,君丧无所系也。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
  ○冠氏,古乱反,下同。
  [疏]注“沈子”至“师也”。
  ○解云:知子沈子为已师者,正以下文宣五年传云“子公羊子”同故也。
  ○注“不但”至“他师也”。
  ○解云:即昭十一年传云“子曰‘我乃知之矣’”之属是也。

  公薨何以不地?据庄公薨于路寝。不忍言也。不忍言其僵尸之处。
  ○僵,居良反。处,昌虑反。
  [疏]注“不忍”至“之处”。解云:不终天年者,非人所欲,故谓被杀之处为僵户之处,读如齐人强之强,非强弱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