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传注疏

  ○注“不地者,深讳也”。
  ○解云:若地,宜言输平于狐壤,似若战于之类。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秋,七月。此无事,何以书?《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首,始也。时,四时也。过,历也。春以正月为始,夏以四月为始,秋以七月为始,冬以十月为始。历一时无事,则书其始月也。
  ○艾,五盖反。
  [疏]“夏五月”至“则书”。
  ○解云:下无相犯之处而书日者,以下八年三月,“庚寅,我入邴”,传云“其言我何?言我者,非独我也,齐亦欲之”。然则虽不复侵伐,亦有争邑之隙,故书日也。

  首时过,则何以书?据无事也。《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明王者当奉顺四时之正也。《尚书》曰“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是也。有事不月者,人道正则天道定矣。
  ○编,必连反,《字林》、《声类》皆布千反,一音甫连反。昊,户老反。
  冬,宋人取长葛。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古者师出不逾时,今宋更年取邑,久暴师苦众居外,故书以疾之。不系郑举伐者,明因上伐围取也。
  ○更,音庚。暴,步卜反。
  [疏]“外取”至“以书”。
  ○解云:据与四年牟娄同。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叔姬者,作姬之媵也。至是乃归者,待年父母国也。妇人八岁备数,十五从嫡,二十承事君子。媵贱书者,后为嫡,终有贤行。纪侯为齐所灭,纪季以酅入于齐,叔姬归之,能处隐约,全竟妇道,故重录之。
  ○从適,丁历反,本亦作“嫡”,下同。贤行,下孟反,下“异行”同。酅,户圭反。
  [疏]注“叔姬”至“国也”。
  ○解云:知如此注,见上二年冬“伯姬归于纪”,自尔以来,不见纪伯姬卒之文,今叔姬又归之,明知是其媵矣。
  ○注“妇人”至“君子”。
  ○解云:《书传》文。
  ○注“媵贱”至“贤行”。
  ○解云:《春秋》之内,例不书媵,以其贱故。今此书者,以其后为嫡,终有贤行也。知后为嫡者,正以庄二十九年冬十二月,“纪叔姬卒”;三十年“八月,癸亥,葬纪叔姬”,卒葬皆书,为嫡明矣。而成九年“伯姬归于宋”,书二国媵者,彼传云“录伯姬”是也。
  ○注“纪侯为齐所灭”。
  ○解云:即庄四年夏,“纪侯大去其国”是也。
  ○注“纪季”至“于齐”。
  ○解云:在庄三年。
  ○注“叔姬”至“录之”。
  ○解云:庄十二年“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传云“其言归于酅何?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归于叔尔也”是也。

  滕侯卒。何以不名?据蔡侯考父卒名。
  [疏]注“据蔡”至“卒名”。
  ○解云:在下八年夏。

  微国也。小国,故略不名。微国则其称侯何?据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疏]注“据大”至“子男”。
  ○解云:上五年传文。案彼大国非直侯,而注特言大国称侯者,案彼传之成文故也。

  不嫌也。滕侯卒不名,下常称子,不嫌称侯为大国。
  [疏]注“下常称子”。解云:桓二年“滕子来朝”,因兹已下常称子矣。

  《春秋》贵贱不嫌同号,贵贱不嫌者,通同号称也。若齐亦称侯,滕亦称侯;微者亦称人,贬亦称人:皆有起文,贵贱不嫌同号是也。
  ○号称,尺证反。
  [疏]注“齐亦称侯”。
  ○解云:不云晋者,晋爵未大故。
  ○注“微者亦称人”。
  ○解云:隐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之属是也。
  ○注“皆有起文”。
  ○解云:滕侯卒不名,下恒称子,起其微也。齐侯恒在宋公之上,起其大也。宋人盟于宿不书日,亦起微也。郑人来输平称人者,共国辞,起其贬之,故曰皆有起文也。
  ○注“贵贱”至“是也”。
  ○解云:不论贵贱不嫌者,通其同号称,由是之故,《春秋》同其号也。

  美恶不嫌同辞。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皆有起文,美恶不嫌同辞是也。滕,微国,所传闻之世未可卒,所以称侯而卒者,《春秋》王鲁,讬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子先朝隐公,《春秋》褒之以礼,嗣子得以其礼祭,故称侯见其义。
  ○恶,乌路反,又如字,注同。传,直专反。见,贤遍反。
  [疏]注“若继”至“即位”。
  ○解云:文、成之属是也。
  ○注“继弑”至“即位”。
  ○解云:桓、宣是也。
  ○注“皆有起文”。
  ○解云:前君之薨书地者,起其后即位者是继体之君也。若前君薨不地者,起其后即位者非是继体之君也。
  ○注“美恶”至“是也”。
  ○解云: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矣。
  ○注“滕子”至“其义”。
  ○解云:在十一年,即此君之子也。滕子、薜侯俱朝隐公,滕并褒其父而薜否者,薜侯父卒在春秋之前,故无褒之文。

  夏,城中丘。中丘者何?内之邑也。城中丘,何以书?上问中丘者,何指问邑也,欲因言何以书,嫌但问书中丘,故复言城中丘,何以书也。
  ○复,扶又反。
  [疏]“中丘者何”。
  ○解云:楚丘同,皆直云城,文无别,故执不知问。

  以重书也。以功重,故书也。当稍稍补完之,至令大崩弛坏败,然后发众城之,猥苦百姓,空虚国家,故言城,明其功重,与始作城无异。城邑例时。
  ○令,力呈反。弛,户尔反,又尸氏反。
  [疏]注“城邑例时”。
  ○解云:即下九年“夏,城郎”,襄十三年“冬,城防”之属是也。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其称弟何?据诸侯之子称公子。母弟称弟,母兄称兄。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谓不如为如矣,齐人语也。公别同母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明当亲厚异於群公子也。聘者,问也。来聘书者,皆喜内见聘事也。古者诸侯朝罢朝聘,为慕贤孝礼,一法度,尊天子。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於大庙,孝子谦,不敢以已当之,归美於先君,且重宾也。
  ○别,彼列反。大庙,音泰,下同。
  [疏]“母兄称兄”。
  ○解云:昭二十年“秋,盗杀卫侯之兄辄”是也。

  秋,公伐邾娄。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书者,喜之也。古者诸侯有较德殊风异行,天子聘问之,当北面称臣,受之於大庙,所以尊王命,归美於先君,不敢以已当之。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凡伯者何?上言聘,此言伐,嫌其异,故执不知问。
  [疏]注“上言聘,此言伐”。
  ○解云:谓聘伐辞异,嫌其非一人也。

  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据出聘与郊、柳异,不得言伐也。问伐加之者,辟问轻重两举之。
  [疏]注“据出”至“伐也”。
  ○解云:昭二十三年“晋人围郊”,传云“郊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宣元年“晋赵穿帅师侵柳”,传云“柳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然则郊、柳皆是天子之邑,犹可言其侵围,今此聘大夫不应得言伐,故难之。先言郊者,文便言之,故不次也。
  ○注“问伐”至“举之”。
  ○解云:桓十二年“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传云“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彼问轻重两举不言之故,此言之者,辟问轻重两举之。

  执之也。执之则其言伐之何?据执季孙隐如不言伐
  [疏]注“据执”至“言伐”。
  ○解云:昭十三年平丘之会,“晋人执季孙隐如以归”是也。

  大之也。尊大王命,责当死位,故使与国同。曷为大之?据王子突系诸人。
  [疏]注“据王”至“诸人”。
  ○解云:庄六年“春,王三月,王人子突救卫”,传云“王人者何?微者也。子突者何?贵也。贵则其称人何?系诸人也”是也。等是王臣,一伸一屈,故难之。

  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因地不接京师,故以中国正之。中国者,礼义之国也。执者,治文也。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故绝不言执,正之言伐也。执天子大夫而以中国正之者,执中国尚不可,况执天子之大夫乎?所以降夷狄,尊天子,为顺辞。其地何?据执季孙隐如不地。大之也。顺上伐文,使若楚丘为国者,犹庆父伐於馀丘也。不地以卫者,天子大夫衔王命至尊,顾在所诸侯,有出入所在赴其难,当与国君等也。录以归者,恶凡伯不死位,以辱王命也。
  ○难,乃旦反。恶,乌路反。
  [疏]注“顺上”至“命也”。
  ○解云:庄二年“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馀丘”,传云“於馀丘者何?邾娄之邑。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者是。

  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宋公序上者,时卫侯要宋公,使不虞者为主,明当戒慎之。无王者,遇在其间,置上则嫌为事出,置下则嫌无天法,可以制月,文不可施也。
  ○要,一遥反。为事,于伪反,下“欲为鲁”、“为小国”、“为桓”并年未注皆同。
  [疏]注“宋公”至“其间”。
  ○解云:何氏以为会盟则以大小为序,遇则以不虞为先,故如此解,是以庄三十二年经云“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齐在宋下,是其一隅耳。
  ○注“置上”至“事出”。
  ○解云:若言八年春王宋公卫侯遇于垂,即嫌桓王亦与之遇,故言则嫌为事出。事,谓遇事也。或者嫌为遇事之故出此王,故云则嫌为遇事出也。
  ○注“置下”至“施也”。解云:天法,即春是也。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宛者何?郑之微者也。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有事者,巡守祭天告至之礼也。当沐浴絜齐以致其敬,故谓之汤沐邑也,所以尊待诸侯而共其费也。礼,四并为邑,邑方二里,东方二州四百二十国,凡为邑广四十里,袤四十二里,取足舍止共瑽穀而已。归邴书者,甚恶郑伯无尊事天子之心,专以汤沐邑归鲁,背叛当诛也。录使者,重尊汤沐邑也。王者所以必巡守者,天下虽平,白不亲见,犹恐远方独有不得其所,故三年一使三公绌陟,五年亲自巡守。巡,犹循也;守,犹守也,循行守视之辞,亦不可国至人见为烦扰,故至四岳,足以知四方之政而已。《尚书》曰“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遂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还至嵩如初礼。归,格于祢祖,用特”是也。
  ○宛,於阮反,人名也;一音乌卯反,又乌勉反。邴,彼命反,又音丙,郑邑,《左氏》作“祊”。从,才朋反。巡守,手又反,本又作“狩”,下除“犹守”、“守视”以外同。絜齐,侧皆反,本多即作“斋”字,后放此,更不音。而共,音恭,下同。费,芳味反。广,古壙反。袤,音茂。槀,古老反。甚恶,乌路反,下同。背,步内反。使,所吏反。行,下孟反。量,音亮。贽,音至。嵩,夙忠反。格,本又作“假”,同,古百反。祢,乃礼反,本又作“艺”。
  [疏]“宛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经不言氏;欲言微者,书名见经,故执不知问。
  ○“邴者何”。解云:欲言鲁物,先无取文;欲言郑邑,於鲁言归,故执不知问。注“归邴”至“诛也”。
  ○解云:正以将所传闻之世,外小恶不书故也。
  ○注“录使”至“其所”。
  ○解云:正决哀八年“齐人归讙及僤”之属,不录使故也。
  ○注“故三”至“绌陟”。
  ○解云:《书传》文。
  ○注“五年”至“而已”。
  ○解云:《尧典》文。
  ○注“尚书”至“是也”。
  ○解云:惟“是也”注者言之以上,皆《尧典》文也。郑注:“岁二月者,正岁建卯之月也。巡守者,行视所守也。岱宗者,东岳名也。柴者,考绩燎也。望秩于山川者,遍以尊卑祭之。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小者或视卿大夫,或视伯、子、男矣。秩,次也。东后,东方之诸侯也。协正四时之月数及日名,备有失误者。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五礼,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矣。五玉,瑞节,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也。三帛,所以荐玉也。受瑞玉者,以帛荐之。帛必三者,高阳之后用赤缯,高辛氏之后用黑缯,其馀诸侯皆用白缯,《周礼》改之为缫也。二生一死贽者,羔雁生也,卿大夫所执;雉死,士所执也。如者,以物相授与之。言授贽之器有五,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器各异饰,饰未闻所用也。《周礼》改之饰羔雁、饰雉、执之而已,皆去器。卒,已也。复,归也。巡守礼毕,乃反归矣。每归用特牛告于文祖矣。五月不言於者,以其文相近。八月、十一月言初者,文相远故也。”

  庚寅,我入邴。其言入何?据上书归,取邑已明,无事复书入也。
  ○复书,扶又反,下“故复”同。难也。入者,非已至之文,难辞也。此鲁受邴,与郑同罪当诛,故书入,欲为鲁见重难辞。
  ○难也,乃旦反,一音如字,注及下同。见重,贤遍反,下同。
  ○
  [疏]注“入者”至“之文”。
  ○解云:直就而入之,非是将归之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