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974]汉书霍光传云:为人臣子,当悖乱如是邪?
[975]又秋水云:仰在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两引虽不迭用「邪」字,而皆寓感喟之意。一则叹其不称位,一则叹其不足羡耳。然则
[976]齐策云: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
[977]庄大宗师云:父邪,母邪!
[978]又在宥云:天忘朕邪!天忘郑邪!
[979]史记伯夷列传云: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所引迭句,谓之咏叹可,谓为拟议亦可。所谓「邪」字用于拟议最称者此也。
欤
【9.11】欤字,古同「与」。玉篇曰:‘「欤」,语末辞。’皇侃疏曰:‘「与」者,语不定之辞。’①广韵解同玉篇。增韵曰:‘疑辞也。’解同皇侃。总之曰传疑助字耳。「与」字之音,与「乎」字相终始。「乎」喉音,音之始;「与」唇音,音之终。其用法亦大同。「与」字以助设问、以助拟议者其常,而以助咏叹,则不若「哉」字。惟以其音之纡徐,故凡所助者,不若「乎」字之可以质言也。
○1章云:此系转引经传释词卷四。释词本作皇侃论语学而篇疏。
【9.11.1】助设问。
[980]论学而:求之与?抑与之与?
[981]又先进:然则日愈与?
[982]又微子:是鲁孔丘与?
[983]又:是鲁孔丘之徒与?
[984]礼中庸: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985]孟梁上:然则废衅钟与?
[986]又: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987]又: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988]又:王曰:‘若是其甚与?’
[989]又公上:则文王不足法与?
[990]史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与?
[991]公桓九:春秋有讥父老子代从政者,则夫知其为在齐与,曹与?
[992]庄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
[993]又齐物论:何其无特操与?——以上所引「与」字助句,皆疑而设问者。①
①[980][984][991][992]均表两商,宜归入下【9.11.3】节。
【9.11.2】助咏叹。
[994]论宪问: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995]又子罕: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96]又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①
[997]又卫灵:无为而法者,其舜也与!
[998]又:臧文仲其窃位者与!
[999]礼中庸:舜其大知也与!
[1000]又:舜其大孝也与!
[1001]孟公上: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1002]庄外物: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
[1003]公桓六: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
[1004]又庄十三: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
[1005]魏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1006]韩讳辨:作法制以者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诸引「与」字助句,或有「其」字在先,或有「非」「不」等字反说,似有咏叹之神,而实有拟议之意。②
至若「与」助一二字置于句中,一如「惜乎」「大哉」之式。如:
[1007]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其人能靖者与有几?——犹云「有几人能靖者与」也。
[1008]又襄公二十九年云:是盟也,其与几何?——犹云「其几何与」也。
[1009]越语云:如寡人者,安与知耻?——犹云「安知耻与」也。
[1010]周语云: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犹云「其能几何与」也。
[1011]又云: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与有!——犹云「有何辞与」也,或犹云「何辞之有与」也。
[1012]晋语云:亡人何国之与有!——犹云「何国之有与」也。
[1013]礼檀弓云: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全。——犹云「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与」也。「微」,「无」也。「无」「亡」通。一切「与」字,在句中者,并皆顿挫之辞,故于咏叹为近。
至[1014]论语公冶长云:于予与何诛∣于予与改是。 是犹
[1015]大戴礼五帝德篇云:吾欲以颜色取人,于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师邪改之。——则论语两句,犹动「于予何诛与」「于予改是与」也。本句倒文与前引同义,盖深责而叹之之辞也。
○1[996]「与」助设问,应归入上节。
○2咏叹和拟议,文通一般分成两类,上引诸例,有不表咏叹而表拟议者,如[1004][1005][1006]诸例,应属下节。
【9.11.3】「与」字用以助拟议之句者。
助两商句。
[1016]孟梁上: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辟不足使令于前与?’
[1017]韩上宰相书:其将往而全之与,抑将安而不救与?
[1018]又行难:先生之所谓贤者,大贤欤,抑贤于人之贤欤?
[1019]又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1020]又: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与?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1021]公哀十四: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
[1022]荀子修身篇: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
[1023]墨子明鬼篇: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
[1024]大戴礼武王践祚篇: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
[1025]墨子非攻篇: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
[1026]又非命篇:不识昔也三代之圣善人与,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与?
[1027]庄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1028]吕氏春秋审为:君将攫之乎,亡其不与?——所引皆两商之句,与「乎」字所助者同式。
与「岂」等相配。
[1029]孟子公孙丑下云:岂谓是与?
[1030]韩文守戒云: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
[1031]孟梁惠王上: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1032]又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1033]又滕文公下: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1034]又告上: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1035]论语颜渊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036]庄子达生云: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1037]又田子方云:丘之于道也,其犹酰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1038]又知北游云: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①
[1039]又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诸引句,「与」字所配之字,犹是「岂」「独」「将」「其」等字,②与「乎」字所用者同,惟辞气较为婉转耳。此「与」「乎」两字之微异与!
○1「彼其」「此其」之「其」,【2.3.1.2】节解为接读代字。
○2[1034][1035][1039]似无与「与」相配之字。
诸、夫
【9.12】「诸」字,广雅曰:‘「于」也。’广韵曰:‘「之」也。’日知录则合言之曰:‘「之于」为「诸」,「之乎」亦为「诸」。’
「夫」字,孝经谏诤章注疏云:‘「夫」,发言之端。’尔雅郭叙有:‘夫尔雅者。’邢疏云:‘「夫」者,与语辞,亦指示语。’两解一见于连字篇,①一见于代字篇矣。②惟赵岐注孟子告子篇曰:‘「夫」,叹辞也。’在句末者,此即所谓传疑助字也。赵岐以「夫」字在雊 末,专解叹辞,不知「夫」「诸」两字之为助字,仍不失有代字之意。盖传疑助字之有此两字,是犹传信助字之有「焉」「尔」两字,皆各抱其本解而为助者也。
「夫」「诸」两字之传疑也,音二,形二,而合之止一字之用。「诸」字长于设问,「夫」字工于咏叹。至「诸」字之不能咏叹,是犹「夫」字之不能设问也。若拟议,则两字皆兼焉。此形音二而用一之说也。
○1此指【8.1.1】节。
○2此指【2.2.3】节与【2.5.2.1】节。
【9.12.1】诸。
[1040]论语先进云:子路问:‘闻斯行诸?’——犹云「闻斯行之乎」也。「之」指所闻也。
[1041]又季氏云:求善价而沽诸?——犹云「沽之乎」也。「之」指「美玉」也。
[1042]孟子梁惠王下云: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犹云「有之乎」也。「之」指前文也。
[1043]又云: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犹云「毁之乎,抑不毁之乎」云。
[1044]礼檀弓云: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有诸?
——以上皆「诸」字之助设问句也。
[1045]论语颜渊云: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犹云「吾得而食之乎」也,「之」指「粟」。此量度之辞也。
[1046]孟子滕文公下云: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他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此两商之辞也。
[1047]左传昭公二十年云:亡愈于死,先诸?——此计议之辞也。
[1048]礼檀弓云:吾恶乎哭诸?
[1049]庄子应帝王云:人孰敢不听而化诸?——此拟度之辞也。
[1050]孟子公孙丑下云:王如改诸,则必反予。——此冀幸之辞也。
[1051]韩文李公墓志铭云:公行应铭法,子又礼葬,敢不诺而铭诸?——此定拟之辞也。
要皆总之曰拟议之辞。
至[1052]论语雍也所云:山川其舍诸∣尧舜其犹病诸。
[1053]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云:天其或者将建诸。
[1054]礼文王世子所云:君王其终抚诸。——亦皆拟议之辞,而带有感叹之情尔。以上「诸」字,代「之乎」两字,其一切「之」字皆有可指者。
在「诸」字有无解而惟为辞者。如:
[1055]左传文公二年云:皋陶庭坚,不祀忽诸!
[1056]诗邶风日月云:日居月诸!——「诸」字若代「之乎」,则「之」字无着。
[1057]礼祭义有云: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诸」作状字,解如「然」字,则「忽诸」亦可解如状字。「月诸」者,毛传解为「乎」字,姑识于此。
【9.12.2】夫字有在句尾者。
[1058]左传隐公三年云: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
[1059]又成公二年云:谁居,后之人必有任是夫!
[1060]庄子齐物论云: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所引三节,「夫」字殿句,皆有量度口气。且「夫」字一顿,有反指本句之事之意。故「夫」字重声读,则声情并出矣。凡「夫」字为助者,皆律此。
[1061]易系辞云: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1062]礼檀弓上云: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
[1063]庄天道云: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064]又逍遥游云: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065]左传成公十六年云:天败楚也夫!
以上所引诸句,「夫」字皆与他字合助,如「者夫」「矣夫」「已夫」①「也夫」,其为咏叹不言而喻。又诸引「夫」字皆在句尾。
其在句中者,有与「大哉」同式,则其为咏叹也更无疑矣。
[1066]论语子罕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67]左传昭公十四年云:曰义也夫,可谓直矣。
[1068]礼檀弓云:仁夫公子重耳!
[1069]庄子徐无鬼云:久矣夫莫以眞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
[1070]管子霸形云:桓公视管仲云:‘乐夫仲父!’
[1071]汉书司马相如传云:微夫斯之为符也!——犹云「仁哉」「乐哉」「微哉」也。②
至[1072]史记伯夷列传云: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乎!
[1073]庄子山木云:胡可得而必乎哉?悲乎!
[1074]齐策云: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则「夫」字殿句矣,而与在句中者同式,又同为咏叹之辞。
○1[1062]之「已」为动字,非助字。「无已」,无休止也。参下【9.13.3】节例[1131]说明。
○2此句分别解[1068][1070][1071]三例,未及其余三例,似仅为疏漏,非谓彼三例不能易「夫」为「哉」也。类此情形,文通常有。
是则助字传信者六,传疑者六,古今文所通用者尽之矣。外此,论语与左氏,一用「而」字。
[1075]论语微子云: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1076]左传宣公四年云: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是也。
[1077]论语子罕云:偏其反而∣室是远而。——引诗句也。
至诗之助字,曰「兮」「猗」「只」「止」「思」「云」「员」「且」「其」「忌」「旃」者,单助字也。曰「乎而」曰「只且」曰「也且」者,合助字也。与招魂之「些」字,大招之「只」字,大抵取其音长以写其欣戚悲感之意,是皆古文词所不取,故不录。
合助助字九之六
【9.13】合助助字者,或两字迭助一句,则谓之「双合字」。或迭三字,则谓之「参合字」。古人谨尔话言,往往意在言外,记者追忆其言而笔之,笔之或不足拟其辞,故助以声。一之不足,而再焉,而参焉,至辞气毕达而止。求之古文,双合字之助句者鲜矣,而参合者则仅见于论语檀弓左传,且其句大抵皆记者追述言者之辞气已耳,故凡句之有合助者,大抵皆由咏叹而发。又凡助字之迭助一句也,各以本意相加,非以二三字之合助而更幻一新意者也。
【9.13.1】合助之式不一,有惟以传信助字双合以助句者,如是则「矣」「已」两字为殿者其常,「耳」「尔」两字亦间用焉。
己矣。
[1078]论语学而云: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079]又八佾曰: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已矣」者,双合助字,皆以状句中「可」字也。凡助字,皆以传动字之辞气耳。「已」者,止也,曰「可已」者,决言诗之仅可与言而止也。然两贤悟诗之深不止此也,故复助以「矣」字者,决言诗之不仅可与言也,且已足可与言矣。此「已矣」合助,而各传其辞气之分际也。
[1080]又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此「已矣」同上,决其不仅可为士也,且已足可为士矣。或谓「已矣」者,皆所以决言其事之已定而无或少疑也。亦一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