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又或应以孰若等字。如:
[831]韩文送李愿序云: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云云。——皆已见「与」字篇内。③
○1此处所列诸字,「岂」应为「岂若」,「孰」应为「孰若」,「与」亦以「与其」为常见。又,「与」与「岂」之间原夺「与」字,今加。
○2章云:书大禹谟:‘矧兹有苗’,仲虺之诰:‘矧予之德言是听闻’,传并云:‘「矧」,「况」也。’此云‘见于书者异解’,未详。
○3此指【7.4.4】节。

【8.4.5】用以递进者,则以抑、将、宁等字为询商之辞,又或以「非惟」「不惟」与「亦」「抑」「复」等字为撇转之辞。①要之,此种连字,皆从假借而来,本无定式。而经史往往藉以推宕文机,故胪举焉。
[832]论学而:求之与,抑与之与?
[833]礼中庸: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834]孟公下: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835]秦策:诚病乎,意亦思乎?——三引「抑」字,皆以领起进商之句者,暗寓转意。所引秦策句内,「意」同「抑」字。
[836]左传庄六年云: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
[837]又昭元年云:子晳信美矣,抑子南夫也。
[838]韩文与崔羣书:其精*巨细,出入明晦,虽不尽识,抑不可谓不涉其流者也。
——三引「抑」字,皆转折之辞。
[839]韩送孟东野序: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840]庄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841]楚辞卜居: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842]史孟尝君列传: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诸引句中两商之辞,有皆用「宁」字者,有「宁」「将」两字为先后呼应者,有单用「将」字,又有「将」「抑」并用者,②皆无定式,唯其是尔。
经史内于两商之句,有以其字领起者。
[843]左传昭十年云:孤斩焉在衰绖之中,其以嘉服见,则丧礼未毕;其以凶服见,是重受吊也。大夫将若之何?
[844]韩文答吕医山人书云:其已成熟乎,将以为友也;其未成熟乎,将以讲去其非而趋其是耳!

[845]史记魏世家则云: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是「其」字之外,又以「且」字再商者,姑录之,以见文之善变。
○1马氏称之为递进者,今谓之选择;马氏称之为撇转者,今谓之递进。
○2‘「将」「抑」并用’似指[839],然而此句实以两「抑」字为呼应,「将」字似为表时的状字,非连字。

【8.4.6】非惟、非独等。
[846]孟万下: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
[847]汉贾谊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埶然也。
[848]左隐十一: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849]史平准书: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
[850]又刺客列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851]韩禘祫议:今一朝迁之,岂惟人听疑惑,抑恐二祖之灵,眷顾依迟,不即飨于下国也。
[852]又三上宰相书: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
[853]又守戒: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
——诸引节皆一推一转,以「不惟」「非独」「岂惟」为撇者,即以「亦」「抑」「固」「复」等字为转。而概煞以「也」字者,所以足收转之势也。亦犹两商之辞,煞以「乎」「与」「耶」等助字者,所以写其拟度之情也。
其它或假状字,或假动字,以为连字者,繁不悉载。学者披阅往籍,当自得之。
虚字卷之九
助字总论
【9.0】凡虚字用以结煞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文心雕龙章句云:‘「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送末」云者,即结煞实字与句读之谓也。故古人谓助字为语已之辞,所以别于连字为句端之辞也。泰西文字,原于切音,故因声以见意,凡一切动字之尾音,则随语气而为之变。古希腊与拉丁文,其动字有变至六七十次而尾音各不同者。今其方言变法,各自不同,而以英文为最简。惟其动字之有变,故无助字一门。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
字以达意。意之实处,自有动、静诸字写之。其虚处,若语气之轻重,口吻之疑似,动、静之字无是也,则惟有助字传之。
助字所传之语气有二:曰信,曰疑。故助字有传信者,有传疑者。二者固不足以概助字之用,而大较则然矣。传信助字,为「也」「矣」「耳」「已」等字,决辞也。传疑助字,为「乎」「哉」「耶」「欤」等字,诘词也。古籍中参用「兮」「些」「只」「且」诸字,然皆用为有韵之文,而非所施于古文辞也,故不载。
助字中惟「也」「矣」两字最习用,而为用各别。①「也」字所以助论断之辞气;「矣」字惟以助叙说之辞气。故凡句意之为当然者,「也」字结之;已然者,「矣」字结之。所谓当然者,决是非,断可否耳。所谓已然者,陈其事,必其效而已。凡此皆以为句也,而末始言读。②兹先引经籍中诸句有「也」「矣」两字并用者,以明其所以各别之说,而后分疏焉。
[1]论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升堂」乃已见者,故煞「矣」字。室之未入,夫子断之,故煞「也」字。
[2]又季氏: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语」「闻」在昔,「矣」字煞之。其人未见,断自于今,「也」字煞之。
[3]又宪问: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而或仁,事之可有者也,尾以「矣」字。小人而仁,理之所必无也,断以「也」字。
[4]又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武之尽美,已见者也,故结以「矣」字。而韶之尽善与武之未尽善,一是一非,乃定论于目前也,故煞以「也」字。
[5]孟离上: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天下之溺,已见者也,煞「矣」字。不援之诘,诘其故也,煞「也」字。
[6]礼中庸: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与不明,已知之事,结「矣」字,贤、知之过,愚、不肖之不及,③断其故也,结「也」字。至「不行也」与「不明也」两「也」字煞读,不在此例。
[7]庄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所好者道」,决其是也,故煞「也」字。「进乎技」者,言已造之境也,故煞「矣」字。
[8]左桓八: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
[9]周语: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
[10]吴语:夫差将死,使人说于子胥曰:‘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
[11]史李广列传: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
[12]又信陵君列传: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13]又刺客列传: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14]汉萧望之传:敞备皁衣二十余年,尝闻辠人赎矣,未闻盗贼起也。
[15]三国诸葛亮传: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16]韩原鬼:曰:‘有形而无声者,物之有矣,土石是也。有声而无形者,物有之矣,风霆是也。’——所引诸句,凡决事物之已然者,皆煞「矣」字。凡决其当然者,皆煞「也」字。
[17]左传成公十六年云: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一节,凡句述所见之事者,煞「矣」字;凡答其事之所为者,煞「也」字。夫然,「也」「矣」一字之所别,其大较如是也。
○1句首「助字」前疑应有「传信」二字。
○2‘未始言读’,意即暂不谈煞读的「也」与「矣」。
○3「贤」「愚」「知」「不肖」应为「贤者」「愚者」「知者」「不肖者」。
传信助字九之一
【9.1】广韵云:‘「也」,语助也,辞之终也。’颜氏家训书证篇亦云:‘「也」,语已及助句之辞。’然此不足以概「也」字之变。古人有谓「也」字三用,有用于句末者,有用于句中者,有用于称谓者,盖茨近之矣。①愚谓「也」字所助有三:曰助句,曰助动,曰助实字,以视所谓三用者较为涵盖。
[18]庄子天道云: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节内第一「也」字,助读,所以为顿挫也。第二「也」字,助实字,所以助字也。第三第四「也」字助句,所以表论断也。「也」字之用,尽于是矣,故先为隅举焉。
○1此指助字辨略。

【9.1.1】也 字助句,大抵助论断之辞气耳。而句之有待于论断者,以表词之句为最。助以「也」字,所以断起词与表词之为是为非也。断其为是者,断词可省。
卷三表词节内云:‘凡决断口气,概以「是」「非」「为」「即」「乃」诸字参于起词、表词之间,而谓之断词。或无断词,则以助字煞之,或两者兼用焉亦可。’①惟句有表词,煞「也」字以决其是者,概无断词参之。其式不一。
①这段引文,字句与【4.4.2】节原文略有出入。
【9.1.1.1】有以名字为表词者。
[19]孟滕上: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20]又: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所引表词皆名字,而「也」字煞之,以断起、表两词字义之为一,而无「为」「是」诸断词之加焉。此训诂之式也。
[21]又:陈良,楚产也。
[22]又万上:百里奚,虞人也。
[23]史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24]又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5]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此传记之式。余同上。
[26]孟滕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27]又离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28]又告下: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29]左成十六:占之曰:‘姬姓,日也。异姓,月也。必楚王也。’
[30]又僖九:‘何谓忠贞?’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所引皆名字为表词,煞以「也」字,而无断词参焉者也。
至于代字为表词而助以「也」字者,概皆询问代字。经籍习有「何谓也」「何也」「谁也」等句是也。
【9.1.1.2】静字为表词,煞「也」字以决其是者,比比皆是。
[31]礼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2]论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33]孟离下: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34]又尽上: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35]又公下: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36]左文元:君之齿未也。
[37]庄在宥: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抢囊而乱天下也。
[38]又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飮食之闲,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所引「博」「厚」「高」「明」「悠」「久」「上」「次」「一」「众」「非」「未」「可」「过」诸字,皆用作静字而煞以「也」字,以助其决断口气,故无断词参焉。前引诸句,其起词类皆为读。①
更有以长段用如起词者。如汉书赵充国传上留屯十二便,每段结句,各以数目静字为表词,「也」字煞之。如「一也」「二也」以至「十二也」为止,盖犹云各段所论者,乃十二便之「一也」「二也」云云。史记留侯世家记张良借箸筹策,其不可封六国后有八事,曰:‘其不可一也……二也……三也。’至第四节,则曰:‘其不可四矣。’直至第八节,皆以「矣」字为煞者,盖前三节之事,时尚可为也,故煞「也」字,后五节之事,则时已不可为矣,故煞「矣」字。然此乃曲为之说,非实义也。经籍中「也」「矣」两字,有时本可互用者,此其证也。又介字篇论「之」字下所引[七?5]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云:‘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②「难」,静字,而煞以「也」字者,所以决传天下之难。此节诸引,可取观也。
至静字前往往益以「之」字者,所以四之也。
[39]左文三: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
[40]又襄二十九: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周」「壹」「弘」「难」皆静字之奇者也,益以「之」字,则偶矣。说见前。
[41]史记张耳传云: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
[42]韩文上于襄阳书云: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疎也?
[43]左传襄二十九年云:不然,何忧之远也?——其句法与前相似。然细味其文,「也」字煞「何」字,不煞静字,犹云:「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戻,何也?」已见询问代字。③不然,「何」字当用如状字矣,所罕见也。
更有以状字为表词,煞以「也」字,所以决其容之如是也。
[44]论语乡党云: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誾誾如也——等句,皆是也。
[45]汉书万石君传云: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谨。——皆此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