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缝。去读,名也,礼檀弓“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平读,动字,以针#衣也,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缝”。
亲。去读,名也,“亲家”“姻亲”之属,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平读,动字,近也,爱也,“身亲庶务”,又论语学而“因不失其亲”。
桡。平读,名也,博雅“楫谓之桡”。去读,动字,易大过“栋桡”,枉也。又礼月令“乃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毋或枉桡”。
烧。去读,名也,野火曰烧。平读,动字,烧也。
操。去读,名也,“节操”“琴操”之属。平读,动字,礼曲礼上“必操几杖以从之”。
磨。去读,名也,石硙也。隋昼天文志“如蚁旋磨”。平读,动字,诗#风淇奥“如琢如磨”。
兴。去读,名也,趣也,“诗兴”“乘兴”之属,而“比兴”读亦同。平读,动字,诗#风氓“夙兴夜寐。”又静字,盛也,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暮不兴”。
担。去读,名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弛于负担”。平读,动字,国策秦策》“负昼担橐
骑。去读,名也,“车骑“骠骑”之类。平读,动字,跨马也。
难。去读,名也,礼曲礼上“临难毋苟免”,患难也。又诘#之解,则动字矣,平读。“难易”之解,静字也,亦平读。
藏。去读,名也,礼中庸“宝藏兴焉”。平读,动字,匿也,易文言“阳气潜藏”。又蓄也,易系辞“君子藏器于身”。
笼。去读,藏也,“箱笼”“药笼”。平读,动字,汉昼食货志:“尽笼天下之货物”。而盛矢之器曰“笼”,亦名也。
观。去读,名也,“宫观”“京观”之称,卦名同。平读,动字,昼盘庚上“予若观火”。
盐。平读,名也,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以供百事之盐”。去读,动字,礼内则“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
○1本条疑误。“楷”无动字用法,所引儒行例仍是名字,平声只是又读。
○2章云:诗序正义引注(周礼注)曰:‘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马氏以为诗序,误。
○3马氏原文只作天文志,章加‘隋昼’,并云:汉昼无此语,此例盖自康熙字典转引。字典仅着“天文志”,亦未详何史。惟隋昼无文志有‘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之语,字典或节取其辞也。
名字诸式
[1.5.1]名字骈列.按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待者较单辞气稍觉浑厚。
双字同义者,如:“规模”“威仪”“形容”“纪纲”“典章”“矩矱”“德政”“礼乐”“度数”“制度”“性命”之类。
其对待之名,率假借于动、静诸字。如:“古今”“是非”“升沉”“通塞”“升降”“可否”“安危”“出入”“宽严”“否泰”“因革”“盛衰”“进退”之属。
左传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篇内,双字之名,难以尽举。如:“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又“文公躬擐甲冑,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又“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又“又欲阙剪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云云。
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又“连之以覊馽。编之以皁栈”,又“故纯朴不残,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云云。汉文最浑厚,其名字多用双字。汉昼高帝纪内有“”,“愿为箕帚妾”。“珍宝尽有之”,“妇女无所幸”,“籍吏民,封府库”,“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仪”云云。
刑法志内,“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乱狱滋丰,货赂并行”,“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夫刊至断支体”云云。盖有不可胜指者。

○1原只有一“云”字,章云:“疑夺‘云’字。”

[1.5.2]加字成名。名字之前,加静字以表其已然之情者,常也,兹不具论。而有时加一状字,如“不”字“无”字,于静字、名字之先,而并为一名者。
[20]左隐元:多行不义。——“义”静字也,“不”字先之,并成一名,而指不义之事。
[21]又昭四:晋有三不殆。——“殆”亦静字,“不”字先之,而 解为不殆之事。
[22]又文十八:且多行无礼于国。——“无礼”者,无礼之行也。
[23]韩与柳中丞昼:屠烧县邑,贼杀不辜。——“不辜”者,无礼之人也。
[24]史赵世家: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未形”者,未见之事也。
[25]韩韦公墓志铭:上昼告所为不法若干条。——“不法”者,非法之事也。
名有一字不成词,间加“有”字以配之者,诗昼习用之,若所加“有”字无实义之可指,而为“有无”之解,亦散见于他昼。
昼经“邦”曰“有邦”,“居”曰“有居”,“夏”曰“有夏”,“政”曰“有政”。易经“家”曰“有家”,“庙”曰“有庙”。
诗经“北”曰“有北”,“#”曰“有#”,“梅”曰“有梅”。
左传“济”曰“有济”,“帝”曰“有帝”。
而国号之上,率加“有”字,如“有虞”“有殷”“有周”之类。以上见经传铎词。
若[26]庄子则阳篇: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可言可意,言而愈疏。——十三“有”字乃“有无”之解,非此例也。

○1此“无实义”之“无”疑为“有”之误,指下面所引[26]例。

[1.5.3]名后殿字。至于公名、本名后殿以“者”字者,所以特指其名而因以诠解耳义也。其殿以“也”字者,所以顿宕其名而因以剖明其义也。或迭用“也”字为殿者,则以历陈同类之事,要皆以助辞气之用耳。另详助字篇内。

公名殿“者”字者,论语所称“仁者”“知者”之类。
[27]论八佾:三家者以雍#。——“者”字特指意中所感之“人”,非泛常之“人”,而特诠其义于后。
[29]又庚桑楚: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其义同上。本名殿“者”字者。[30]庄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斎谐者,志怪者也。——南冥“”斎谐“皆本名,“者”煞之,所以为诠解之地步也。
[31]韩 答卫中行昼:如愈者又焉能之?——“者”所以特指也,犹云“有如是之愈何能为之耶?”
[32]史淮阴列传: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特指“信”以明其才之不可匹也。
[33]又高帝本纪:吕公者好相人。——“者”以特指“吕公”。
[34]又屈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者”指以上诸人而总纪之也。
名后殿以“也”字者,本名居多。
[35]论八佾: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他如“回也”“由也”“求也”之类,不一而足,皆顿宕其各而因以申明其义也。
[36]庄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所以申明之也。
[37]韩行难:斎也晋也,且有二与七十,而可谓今之天下无其人邪?——“斎”“晋”一顿,下则剖明其义,犹言“二国尚有二盗与七十人之可举,岂今天下无人耶?”
[38]公庄三十二年:般也,存,君何忧焉?
[39]又:鲁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庆父也,存。——两“也”字殿诸本名之后,皆所以顿宕其辞气也。(3)
[40]韩郓州#堂诗序:惟郓也截然中居。——义亦如前。
“也”字殿本名见于古籍者亦有之。至如
[41]论语子罕:麻冕,礼也。
[42]又:拜下,礼也。——皆决断之词,不在此例。
[43]礼中庸: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44]韩与崔群昼:至于稻也,梁也,脍也,#也。岂闻有不嗜者哉?——“也”殿诸名之后,皆以历数同类之事。

○1 ○3“辞气”原作“词气”。
○2杨云:“仁”“知”二字,乃马氏所谓通名,此以为公名之例,亦误。今案此处“仁者”“知者”未详出处,如指“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则“仁”“知”为静字,杨氏谓通名,亦非。

[1.5.4]要之,名无定式,凡一切单字、偶字,以至集字成顿成读,用为起词、止词、司词者,皆可以“名”名之。
[45]汉霍光传:君行周公之事。——“君”名也,单字而为起词者,其止词则为“周公之事”。
[46]又:霍氏之祸,萌于骖,乘。——“霍氏之祸”四字,为“萌”之起词,视同一名。“骖乘”偶字,名也,而为“于”之司词。
[47]又贾谊传: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凡人之智”与“礼者”“法者”皆为起词,又“已然”“将然”两皆状字,(1)而为“见”之止词,又“将然之前”“已然之后”集四字而成者,则为“于”之司词,用与名字无异。
[48]韩送畅师序: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着,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集字成顿,而为“以”之司词。“天地之所以着”至“江河之所以流”,四读也,亦为“以”之司词,皆作名字观。
[49]史赵世家:夫论至德者不如好色者也。——“好德如好色者也”一读也,而为“见”之止词,用如名字。(2)学者阅昼,要当玩索字句,则取譬宏矣。

○1 “两皆”原误作“皆两”。
○2“见”之止词应至“者”止,“也”不在内。此种情形,文通中多有,下不列举。
代字二之二
代字总论

【2.1】代字者,所以指名也,文中随在代名而有所指也。凡行文所以用代字者,免重复求简洁耳。
[1]孟滕下: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是」「之」皆代字,指上文「仲子之室」「仲子之粟」。①「彼」代字,代上文「仲子」。假使无代之者,则必字字重书,而行文累赘矣。
[2]史滑稽列传: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②「所」字与「葬」后两「之」字,皆用以代「马」也。如不用代字,则当云「马者王爱之马,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马?薄,请以人君礼葬马」云,岂不重复可厌!
① 杨云:「是」字指仲子所居之室非夷所筑,仲子所食之粟非伯夷所树而言,不单指仲子之室与粟也。

【2.1.1】凡为所代者,前乎代字而见者,曰前词。亦有后乎代字而见者,亦曰前词。盖意中必先有所代者,而后代者从之,则前者其意,不前者其文耳。
前词前乎代字。 [3]汉高帝纪: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之」指贤士大夫中之从游者,故「从游者」为「之」之前词。
[4]庄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之」指「天下」,故「天下」乃「之」之前词。
[5]孟告下: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两「其」字指宋牼之所以说秦楚也,「之」指秦楚也。故凡所指者,即其前词也。
前词后乎代字。 [6]孟公下: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之」指‘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一句而反先焉,所指虽后,而为「之」之前词犹若也。
[7]论语雍也: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同。
代字指前词,则所指非特一字已也,凡与前词攸关者胥指焉。故前词或为顿,或为读,或为所指。顿者,集数字而成者也。盖起词、止词、司词之冗长者,因其冗长,文中必点断,使读时不至气促。节者,集数句数读而成,词意毕达,无剩义也。
[8]论先进: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之」惟指「礼乐」二字。
[9]礼中庸: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侮,惟圣者能之。——「之」指前两句。[10]论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是」字统指两句。
[11]孟尽下:及其为天子也,被紾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之」指「被紾衣,鼓琴,二女果」。
[12]史汲郑列传: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之」指「东越相攻」一读。
[13]史酷吏列传: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之尤厚。——「于故人」至「贫昆弟」一顿,「之」指焉。①
[14]史游侠列传序: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是」指以上一节。②
[15]史滑稽列传: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之」指道旁为此之人。「其」「所」两字亦各有所指。
① [13]「之」的前词应该是「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不包括「于」字。
② [14]「是」的前词应该是「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不包括「至如闾巷之侠」。

【2.1.2】有有代字而无前词者,则以所指者为共知之事理,读者可默会耳。
[16]孟尽上:附之以韩魏之家。——「之」悬指如此之人,亦无前词先之也。
[17]论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其」亦悬拟其人而指之也。
[18]庄骈拇: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其」亦悬拟之人,非有前词也。
[19]又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或之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之」指理,前文未见。
[20]论学而:学而时习之。——「之」指道,亦空指也。

【2.1.3】文内间有应用代字之处,其显豁者,不用固无害于义,亦有不用而文晦者。
[21]礼大学:此以没世不忘也。——注云:‘此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则「此」下含一「所」字明矣。①
[22]又: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即「民之所不能忘也。」
[23]庄大宗师: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应云「造适者不及笑」,盖「不及笑」乃「造适」之人,非其事了,故「造适」下舍一「者」字。下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