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字类及句读示例
[0.3]今取史记孔子世家赞分注逐字之类以为式:余代读外动鱼贯氏名书名。想见两连动字其优异成绩为动人名。适内动鲁地名。观外动仲尼庙堂皆名车服同上礼器同上。诸静生名以介时名习动礼名其代家名。余代低徊状留内动之代不状能动去内动云外动。天名下静君王两名至内动于介贤静人名众静矣助。当动时名则迅荣内动。没内动则连已内动焉助。孔子名布衣两留。传外动十佩多余同上世名。学动者代宗外动之代。自介天名子名王侯两名中静国名言外动六静艺名者代。折动中名于介夫静子名。可动谓动至状圣静矣助。
今仍前书,于逐字下注其所居之次以为式:
余主次,居首读语词,后置孔氏偏次,在先书读之止词,在宾次,又为正次,故后之。想见语词也,其起词蒙上余字其读之起词为语词人宾次,又其为人三字成读,乃想见之止词。适语词,其起词仍蒙上文余字鲁司词,含一于字,犹云于鲁也。观语词,其起词同上仲尼偏次庙堂亦在偏次,然为仲尼之正次车服礼器观之止词,而四字皆居正次,犹云仲尼之庙堂中所阵之车服以及礼器也。诸静字,言生之多少,故先之生起词以介字时其司词习生之语词礼习之止词其代字而居偏次家司词,犹云于其家也。余起词低徊状留字,故先之留语词之止词,不状能,故先之能去语词云动字,后置,以明所述之事。天偏次下偏次,天之正次怒号王两正次,犹云天之下之君王,众矣之起词至于并作介字用贤人介字司词众矣表词。,对语词,其起词蒙上君王等字时止词则连字荣语词。没语词则已焉亦语词。孔子布衣起词。传语词十余世司词,含于字也。学者起词宗之语词。自介字天子王侯皆司词中国偏次,犹云中国之言六艺止词者者为起词,字必后置;又,自天字至者字,皆折之起词。折语词中作止词用于介字夫子其司词。可语词,其起词承上文,即夫子谓动字,附于可字至圣矣表词。
以上言起词者,即主次也;言止词者,即宾次也。
下仍引前书,为注句读以明之:
余读孔氏书此读也,既以言想见之时与想见之由,皆所以状想见也,故先之。想见句中语词其为人自成为读,乃想见之止词。适鲁言地之读,以表所观之地,广读,故先焉。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此言所观之器,下言习礼之人。诸生以时以时加词,言习之时,故亦先置习礼其家诸生至其家言习礼之人,可作一读,亦为观之止词,至此句止。余低徊留之读也,言不能之故,故先置不能去至此句止。天下君王至于贤人至此为起词众矣一句当时读,言时则荣句。没读,言时则已焉句,两小平句。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十余世为加词,至此一句。学者宗之又句。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至此为读,而为起词。折中于夫子句。以上之迢,亦可作读观,皆以言至圣之由可谓至圣矣句止。
以上界说都计二十三,凡以正名也。阅者先将界说之义玩萦有行,以知其命意之所指,与其孰后之辨,而后接观下巻,方能了然。切勿以其浅易而忽视之也。
实字卷之二
名字二之一
名字,所以名一切事物者,省曰名。
公名、本名
[1.1] 名字共分两宗:
一以名同类之物,曰公名。
"禽""兽"二名,凡名之不止名一物者,皆此类也。
一以名某人某物者,曰本名。
曰“尧”曰“舜”者,古今来止名一人为尧,一人为舜,故称曰本名。嵩岳泰岱止一山之名,江淮河汉止一水之名,皆曰本名。
书籍有用本名为公名者。
[1]孟滕下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 ,王谁与为不善?——“薛居州”本名也,而此则公用矣,犹云“皆如薛居州之善士”也。
[2]孟尽上: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然,则过人远矣。——“韩”“魏 ”本名也,而用以表“富如韩魏者之家”,则公名矣。
又有用地之公名指人者。
[3]孟滕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四海之内”代指四海之人。
[4]史货殖傅: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天下” 指天下之人。
[5] 李广列傅: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千里” 指千里所居者指其所居之人也。
他如“陛下”“ 阁下”之名,皆以所居者指其所居之人也。
更有以地之本名指人者。
[6] 韩送杨支使序:知其客可以信其主者,宣州也;其主可以信其客者,湖南也。——“宣州”“湖南”两地本名也,今用以指宦于斯地之人。人以地名,古无是也,唐以后则然。
(1)马氏没有把话说清楚。‘故禽兽名为公名’,可以顺着上句理解为“禽”“兽”二名是公名,但本意可能是指“燕”“雀”“马”“牛”等, 为这些也都不是本名, 固有名词。
(2)以上两类都是修辞学上的“借代格”, 公名、本名十分别无关:用地之公名指人,所指仍是公名;用地之本名指人,所指仍是本名。又,“人以地名,古无是 ,唐以后则然’,不确。三国志诸葛亮传:‘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豫州指刘备。
群名、通名
[1.2]公名别分为二。(1)
一曰“群名”,所以称人物之棸者。
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故“师”“旅”“邻”“里”“乡”“党”皆群名也。
一曰“通名”,所以表事物之色相者,盖离乎体质以为言也。
(7)论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皆夫子之德耳。又“恭”“寛”“信”“敏”“惠”与夫“刚”“毅”“木”“讷”“位”“讷”“名”“寿”等字,皆通名也。(2)
○1这里‘别分为二’,不是‘分为两类’的意思 ,是‘又从里面分出两类’的意思。
○2[7]的“温”“良”“恭”“俭”“让”与“智”“勇”“贤”“仁”“谦”等,词性相同,而后者被列入静字(见[4.2.2]节)。按文通体系,“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应为通名假借静字,与下[10]‘不知鞍马之勤。道途之远也’中的“勤”“远”相类(见[1.3]节)。
通名假借
[1.3]昼中通名最习见,而通名往往假借静字。
(8)汉张敞传: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眇,昼不能文也。——“精微”与“微眇”皆静字,今用为通名矣。
(9)韩释言:赐之大,礼之过,和之至,是三者于敌以下受之,宜以何报?——“大”“过”“至”三字,本静字也,而用为通名。
(10)韩上相公昼:不知鞍马之勤,道途之远也。——“勤”“远”二字本静字,而用如通名。
(11)孟万下: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上”“下”“贵”“贤”本静字也,而用以指人。经籍中假借静字以为通名者,皆是也。
假借动字。
(12)韩上于相公昼:圣贤之能多,农马之知专故也。—“能”“知”动字也,而用如通名也。
(13)韩上郑相公昼:迫窃自计较受与报不宜在门下诸从事后。——“受”“报”动字也,而用如通名。
(14)韩答侯昼:冀足下知吾之退始不为退也。——“进”“退”动字也,而用作通名。其见于他昼者,不可枚举。
更有假借状字者。
(15)庄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苍苍”重言,本状字也,今假借为名。
(16)史商君列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两重言本状字也,而名用之。
(17)史屈原列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8)韩原道: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义皆同上。
(19)孟尽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个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上“昭昭”与上“昏昏”皆状字也,而用如名字。
名字辨音
[1.4]至同一字而或为名字,或为别类之字,惟以四声为区别者,皆后人强为之耳。稽之古籍,字同义异者,音不异也。虽然,音韵之昼,今详于古,亦学者所当切究.而况声律之文,惟此之务乎?爱録如干为则。
比。“皋比”,虎皮也,名也,当平读。礼学记之“比物丑类”,解比较也,则动字矣,当上读。而周礼夏官“大国比小国”,解亲近之义,亦动字也,则去读。
分。易系辞上“物以群分”,别也,动字,平读。礼礼运“礼达而分定”,名分也,则去读。
王。名用,平读。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动字,去读。
尼。“僧尼”,名也,平读。孟子梁惠王上“止戓尼之”,动字,去读。
令。动字,去读。
衣。名则平读。动字,去读。
妻。名则平读。动字,去读。
空。诗小雅白驹“在彼空谷”,静字也,平读。考工记函人“视其钻空”,名字也,上读。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穷也,亦静字,去读。
思。名用。去读。动字,平读。
除。解殿陛也,平读。昼泰誓“除恶务本“,汉昼田蚡传”君除吏尽未“,皆动字,平读。惟诗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解去也,则去读。
虑。淮南子道训“澹然无虑”,解思虑,名用,平读。昼太甲下“弗胡获”,动字也,去读。
冠。名用。去读。动字,平读。
咽。曰“咽喉”,名也,平读。曰“哽咽”,动字,入读。
庭。易节“不出户庭,名字,平读。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静字,去读。
衷。昼汤诰“降衷于下民“,解方寸所蕴也,名字,平读。左传隐公九年“衷戎师”,当也,动字,去读。惟史记孔子世家赞“折衷于夫子”,此“衷”字平仄兼读。
扇。礼月扇“乃修阖扇”,又#也,名字,去读。束晳补亡诗“四时递谢,八风代扇”,动字,平读。
钉。名也,平读。动字,以钉钉也,去读。
乘。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名也,去读。易亁“时乘六龙以御天”,解驾也。孟子公孙丑上“不如乘势”,解因也。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解治也,皆动字,平读。
奏。掦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解奏疏也,名也,去读。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解通也。礼祭义“祭不欲疏”,解稀也,一为动字,一为静字,皆平读。
培。名字,去读。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培塿无松柏””,小阜也,名也,去读。礼中庸“栽者培之”,养也,动字也,平读。
牵。挽舟索也,通“纤”,名也,去读。易夬“牵羊悔亡”,引也,动字,平读。
教。易观“圣人以神道设教”,解所以教也,名也,去读。
解教之也,动字也,平读。
荷。芙蕖也,名也,平读。论语宪问“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动字也,上读。
盛。昼泰誓“牺牲粢盛”,祀器中之黍稷也,名也,平读。易系辞上,“日新盛德”,静字也,去读。
屏。名也,平读,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动字,上读,礼王制“屏之远方”,解除去也。
钞。名也,去读,楮货名,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谓“大钞”,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谓“小钞”,见宋史食货志。动字,平读,汉昼公孙#传“#期会日攻钞郡县”,略取也。又与俗“抄”字同解。
创。名也,平读。史记萧相国世家“身被七十创”,解伤也。动字,去读。孟子梁惠王下“创业垂统”,解始也,造也。昼益稷“予创若时”,惩也。
汤。名也,平读。楚辞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又“殷汤”。去读,动字也,热水沃也。
量。名也,昼舜典“同律度量衡”。动字,平读,丈量,商量也,周礼夏官“量人”。
丧。平读,名也,论语八佾“临丧不哀”,持服曰“丧”。去读,动字也,又“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又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
楷。平读,名也,孔林之木。上读,动字也,礼儒行“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 ”,式也,法也,又“模楷”。
闻。去读,名也,声所至也,诗大雅卷阿“今闻今望”。又“声闻”。平读,动字也,昼尧典“俞,予闻如何”,闻知也。
传。去读,名也,“经传”与“驿传”“列传”之类。平读,动字也,续也,布也,礼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
号。去读,名也,“号令”“称号”之类,易涣“涣汗其大号”。又斎语“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平读,动字也。诗大雅荡“式号式呼”,大呼也。
膏。平读,名也,“脂膏”。又肥也,孟子告子上“所以不顾人之膏梁之味也”。去读,动字也,诗曹风下泉“阴雨膏之”。
称。去读,名也,权衡也,俗作“秤”。又度也。作动字用,易系辞上“君子以称物平施”,适可之也。平读,动字也,礼月令“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知轻重也。又掦也,礼表记“称人之美则爵之”。又言也,礼檀弓“言在不称微”。
剤。平读,名也,“质剤”,券昼也。去读,动字也,“调剂”“药剂”之意。
铺。去读,名也,贾肆,俗作“舗”。平读,动字也,诗序“赋之言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解布也。而“金铺”,则门之衔环者,亦名也。
坟。平读,名也,礼檀弓“古者墓而不坟”。仄读,静字也。昼禹贡“白坟”,“赤坟”,土膏肥也。
论。平读,名也,“评论”“鲁论”“斎论”之类。去读,动字也,昼周官“论道经邦”。礼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
弹。去读,名也,行丸也,又“弹丸”。平读,动字,鼓爪也,史记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又纠劾也。
缘。去读,名也,衣纯也。汉昼公孙弘传“缘饰以儒术”,注云:“犹衣加纯缘也”。平读,动字,循也,“缘木求鱼”,又因也。
监。平读,名也。礼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诗小雅宾之初筵“既立之监”。去读,动字,视也,诗大雅皇矣“监视四方”。又“监”“鉴”通,昼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而官寺为“监”,名也,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