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776]又公下: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犹云「君子而可以货取者未之有也。」「焉有」者,设问以反决也。
至[777]孟子滕文公下云: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778]汉书司马相如传云:且夫王者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两句,则「未有」两字错置于读之间,犹云「枉己者能直人者未之有也。」他句仿此。
[779]韩文欧阳生哀辞云:自詹以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有」字仍为决辞。⑦
统观诸所引者,所有「有」与「未有」,惟以决有无其事耳,故其事为止词。而未言为何者所有,故无起词。如此句法,固不胜书,而「无」字往往以「未有」二字代之,故罕见焉。「无」字代「不」字,常语也,此不载,载诸状字篇内。
如句首不言「无」而言「不有」者,则往往有假设之辞。
[780]左僖十;不有废也,君何以兴!
[781]又僖二十八: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上者,谁扞牧圉?
[782]又文十二: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四引「不有」,挺接上文,皆在句首,解若「若无」之意。
至[783]又僖二十八云:以君之灵,不有宁也。——「不有」二字非在句首,则无「若无」口气矣。
○1这里所说‘两「无」字为读’,意即「无」字所在的「宗邑无主」「疆场无主」是读。
○2[713]「马」是「有」的止词,「所爱」是「马」的修饰语,与他例不侔。
○3此例引文不全,全文是:‘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
○4后「止词」原误为「起词」,章氏失校。
○5⑥⑦这里所说「决辞」,指判断的语气,与【4. 4. 2】节所说「决词」不同。
【5.7.2】 在 字言人物所处之境,同动也。其止词则名字、动字皆可。然有介以「于」字者,有不介者,意无少异也。
无介字者。
[784]左桓六:季梁在,何益?——单言「在」字而无止词,与内动无异。
[785]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在」之后,皆以动字承之,以明「大学之道」所在之事也。
[786]其后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谓齐家在修其身者,云云。——诸「在」字与上同义。
[787]孟离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三引「在」字后皆以名字为止词。
[788]又告上:所敬在此,所长在彼。——两「在」字后以代字为止词。
[789]史冯唐列传: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巨鹿」地名,后于「在」字,而无介字以间之。
[790]左文元:楚国之举,恒在少者。
[791]又宣十二:晋师在敖鄗之间。
[792]又:参之肉将在晋军。
[793]又僖十五:羣臣敢在下风。
[794]韩上于襄阳书: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
[795]又送孟秀才序: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诸所引「在」字后,或为名,或为读,或为顿,皆无介字。
介以「于」字者。
[796]史信陵君列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犹云「公子能急人之困在于何也?」「安」状字,有「于何」之解,此为「在」之转词。与
[797]孟子梁惠王上: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同一句法,「恶」然字,亦有「于何」之解。所引两读,各为「在」字起词。
至[798]礼大学:心不在焉。——「焉」代字,解「于此」也,而为「在」之转词。
[799]汉鼌错传: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于良将」,「在」之转词。
[800]史淮阴侯列传: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三「在」字后所有名字,皆以「于」字介焉。
[801]左僖二十七: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于是」二字虽先「在」字,乃转词也。
[802]汉贾谊传: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
[803]又: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两引「在」字,其后一为名字,一为动字,皆有「于」字以介焉。
[804]韩黄家贼事宜状: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在」后名字,亦以「于」字为介。
「在」字之于句也,有不明书者。
[805]《秦策》: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犹言「在于朝」「在于市」也。
[806]《庄?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犹云「人之所取畏者,在袵席之上,飮食之间」云。此句并无介字,然则必有同乎动字者隐而未书,解以「在」字,于义最顺。
【5.7.3】其它同动字为似、类等字。至如、若等字,虽为状字,而其用与动字无异,亦可列入同动字也。①
似。
[807]论乡党:屛气似不息者。——广韵:‘「似」,「类」也,「象」也。’故「不息者」,可为「似」之表词。
[808]庄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不似」二字,所以决言前后两读之不相同也。煞以「乎」字,则设问而为反决之辞。
[809]左宣十:‘征舒似女。’对曰:‘亦似君。’——两「似」字后,一代一名。
[810]史曹相国世家:君似不及也。——然则「似」字后或为名字,或代字,或读皆可,此其所以同乎动字也。
类。
[811]魏策: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三言「似」字,两言「类」字,皆有相象之意,故两字用法亦同。
[812]左庄八:曰:‘非君也,不类。’——「不类」者,「不类君」也。
[813]国策:王类欲令若为之。——犹云「王似欲令若为之」也。
[814]史酷吏列传: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类后一读,以为表词。是则「类」字后或名字,或代字,或读皆可。
然[815]汉书贾谊传: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类」字疏作「皆」字,然解作「似」字,则辞意较婉,亦无不可。
[816]韩答崔立之书: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之辞。——「类」后以「于」字为介,于义亦顺。
然[817]昌黎为韩滂墓志铭则云:为文词,一旦奇伟骤长,不类旧常。——则「类」字后并无「于」字为介矣。盖「类」字后如系名字,可介「于」字,若读,介以「于」字则不顺也。
「如」字为用不一,而作「同」「若」之解者,其后皆有名、代等字以为止词,或为表词亦可,与动字无异,故列入同动字。「若」字亦然。
如。
[818]史黥布列传:出就舍,帐御飮食从官,如汉王居。——「如汉王居」者,「与汉王居相同」也。
[819]又信陵君列传:复博如故。——「如故」者,「与前无异」也。
[820]又高帝本纪: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821]又: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如父言」者,「同父所言」也,「如约」者,「照所约」也。亦有「齐」「同」之意。
[822]又陆贾传:太尉亦报如之。——「如之」者,「与之同」也。
[823]又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如此」者,「同前所云」也。
[824]论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如」者,「不同」也,比辞也。是则凡言「如之何」「如何」「如是」等语,皆此例也。
若。
[825]史淮阴侯列传: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果若人言」者,「诚如人言」也。
[826]庄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827]又:计人之所知,若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若」与「不若」者,即「如」与「不如」也。是则凡言「何若」「曷若」者,均此矣。
○1马氏说:‘至「如」「若」等字虽为状字,而其用与动字无异,亦可列入同动字也’,这是说一个词可以同时属于两个词类,这种说涯非常不妥。如果要把这几个字分属两个词类,应该以用法不同为根据。如果它后面有名、代字(包括用叫名字的读)做止词(包括承上省略)或转词,它就是动字;如果它后面是动字、静字(包括末了带可作「似的」讲的「者」字),它就是状字。
助动字
【5.8】「可」「足」「能」「得」等字,助动字也。不直言动字之行,而惟言将动之势,故其后必有动字以续之者,即所以言其所助之行也。
【5.8.1】可、足两助动字后,所续其它动字,概有受动之解,前有证矣。然既曰助动字矣,则所助动字或为受动,或为内、外动诸字,亦无不助也。
[828]孟梁上:不违农时,榖不可胜食也;数*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目也。——「可」字后续以「胜食」「胜用」等动字,皆受动也。
[829]庄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使」字后于「可」字,受动也。
[830]孟梁上: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得闻」者何?「大欲」也。故「得闻」外动字也,①「可」字助之。
[831]又离下: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坐内动字也,「可」字助之。
[832]庄天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取」外动字也,「可」字先之。
[833]韩论淮西事宜状:兵之胜负,实在赏罚,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然可集事。不可爱惜所费,惮于行刑。——凡四引「可」字,皆助外动字也。「然可」者,犹云「然后可」也,此唐人公文语也。
[834]孟公下: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足」字后续以「言」字,亦受动也。
[835]左宣十二: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食」字后于「足」字,亦受动也。
[836]左昭十二: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所畏者「四国」也,「足」字助之,「畏」字亦可视同受动。
[837]韩董公行状:凡所谋议于上者,不足道也。
[838]又荐侯喜进士状: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
[839]又论淮西状:太山压卵,未足为喻。——凡「足」后动字,概为受动,故重引以明之。
[840]韩上张仆射第二书:谏不足听者,辞不足感心也;乐不可舍者,患不能切身也。——「听」「感」在「足」后,②「舍」在「可」后,皆成受动。
总之,凡动字后乎「可」「足」助动字后,皆可转为受动有如此者。「得」字后之动字亦然,然不常见。
[841]左闵二:先为之极,又焉得立?③——「焉得立」者,即「何得见立为太子」也,故「立」字在「得」字后,亦转为受动矣。④
此以上言「可」「足」两助动字。
○1「闻」为外动字,不包括「得」。 下[859]「可得食」,马氏解作‘「可」「得」两助动字连用’。是。
○2此句「听」后原缺「感」字,今补。
○3[841]宜属【5.8.3】节。
○4这一节原来引例次序混乱,今作适当调整。马氏对这些例句中主要动词的性质,有的说是受动,有的说是外动,还夹雑一个内动,有点颠来倒去,并且所定性质又不尽恰当。[828]「胜食」「胜用」的「胜」是外动;[834]的起词是代字「是」,对于它,「言」不是受动;[832]的起词是「名」,对待它,「取」不是外动而是受动;[839]「为喻」的「为」不是受动而是所谓断词(决词)。
【5.8.2】凡动字为能字所助者,概非受动,以「能」字明有使然之意。
[842]孟梁上:孰能一之?——「一」,外动字,后乎「能」字,有「使之为一」之解。
[843]又告下: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能辟」「能充」者,皆有「使然」之意。
[844]左隐十一: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
[845]左宣十二: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846]庄秋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诸引「能」字,所助者皆外动字也。
[847]礼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云云。——「能尽其性」者,犹云「设如能尽其性」也。经生家即以「能」字有假设之意。不知凡挺接之句,或重迭前文,如「能尽其性」之类,皆寓有假设之语气,不必以用「能」字为然也。
[848]左昭二十六:能货子犹,为高氏后,粟五千庾。
[849]韩平淮西碑:予不能事事,其何以见于郊庙!
[850]又董公行状: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诸引读,所有「能……乎」,皆有假设口气。
[851]又上张仆射第二书:进若习熟,则无危堕之忧,退能便捷,则免激射之虞。——经生家以句内「若」「能」两字互用,即以「能」解「若」与「若使」之明证,盖刻舟胶柱之见也。
「唯」「能」二字连为常,前论「为」字,意有未尽,今更引以明之。
[852]礼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云云。——「为能」二字相连与上「唯」字相应,中庸习用之。盖「为」字断辞也。
[853]孟子梁惠王上:惟士为能。——一句,与此正同。
[854]庄秋水: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①——此与中庸句法少异。
[855]又知北游: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856]吴语: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之如皆入朝。夫惟能下其羣臣以集其谋故也。——两引「唯」「能」之句,一有「为」字,一无之。
①[854]中两「能」字,至少第二个「能」字应是外动字,非助动字。
【5.8.3】得。
[857]孟公下: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858]又:得侍同朝甚喜。——「得」解如「能」字,故「已」「侍」两字,皆为「得」字所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