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615]论为政:‘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①——犹云「其意何」也,乃问「无违」二字所指之事。
[616]史礼书: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犹云「但求躬行教化之为何,繁礼所不计」也。
[617]左成二: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如是无君优之心,「将谓君何」者,犹言「何以对君」也。
[618]史礼书: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谓子孙何」犹言「何以对子孙」也。则
[619]诗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之」字亦有所指,与以上「如之何」同一句法。
①[615]出处原误作「八佾」。全文是:‘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2.4.3.4】「何……之为」「何以……为」。
[620]左昭十三: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何国之为」者,犹云「如是尚将为何国」也,「之」字所以明其为倒文,详后介字篇内。如是,则「何」字附于名而用为静字,当在偏次。
[621]左僖三十三: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622]又成十二:若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
[623]又昭元:诸侯之会,卫社稷也。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也,何卫之为?
[624]周语: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今之为也?
[625]楚语: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实之为?——句法皆同。
[626]论语颜渊:何以文为?——皇侃疏曰:‘何用于文华乎?’则「以」字解作「用」字,而「为」字无解,视同语助。邢昺正义曰:‘何用文章乃为君子?’则「为」字有解。愚案「以为」二字析用,其例详后。「何以文为」者,即言「以文为何」也,而「何」字仍为表词,故可先焉。
[627]左襄十七: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言「以田为何」也。
[628]又襄二十二:雨行何以圣为?——言「以圣为何」也。
[629]孟万上: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言「我以汤之聘币为何哉?」
[630]荀子议兵:然则又何以兵为?——言「以兵为何」也。
[631]吕氏春秋异实:今我何以了之千金剑为乎?——言「我以子千金剑为何」也。
[632]赵策:君又何以疵言告韩魏之君为?——言「君以疵言告韩魏之君为何」也。
【2.4.3.5】「何」字单用于宾次者,为止词先于动字,为司词则先于介字,不先者鲜矣。
[633]孟梁下: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吾何修」者,吾将修为何事也。「何」为「修」之止词而先焉。
[634]史张耳陈余列传: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何益」者,犹云「如此所益何事」也。「何」为「益」之止词而先焉。
[635]左昭四:有是三者,何乡而不济?——「何乡」者,任乡何处也。
[636]汉陆贾传:生揣我何念?——犹云「生试揣我念及何」也。
[637]论颜渊:夫何忧何惧?
[638]史平原君列传:汝何为者也?
[639]论为政:何为则民服?
[640]史太史公自序: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641]韩释言:夫何恃而敖?
[642]又刘公墓志铭: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①
[643]齐策:客何好?
[644]又:客何能?——以上引「何」字,皆为动字止词而先焉。②
惟「何」字为「于」字司词,间置于后。
[645]韩送温处士序: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于何」者,于何人也。「何」司于「于」字而后置焉。若然者,以「何」字指人故也。
指地,则「于何」二字,概以「焉」代之。
[646]孟离上: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焉往」者,于何处可往也。
[647]论八佾:人焉廋哉!——「焉廋」者,廋于何处也,两引「焉」字,皆指何处,而亦用以人者。
[648]论公冶: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犹云「鲁国如无君子,彼将于何人而取斯」也。
[649]公庄三十二: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焉致」者,致于何人也。
○1云:东雅堂本注云:‘「何」或作「呵」。’
○2[640]「何」是介字「以」的司词,非动字止词。
【2.4.3.6】「何」字合名用如静字。
[650]论公冶:何器也?——「何」字合「器」,云何如之器也。
[651]孟万下:王何卿之问也?——询其所问为何如之卿也。
[652]韩进士策问:其所守者何事,其不合于道者几何?孟子所以辞而辟之者何说?——「何事」「何说」同上。
[653]史孟尝君列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同上。「何」字合名,经史中所在皆是,故不多引。
「何」字合于静字,有甚之之意者,则列诸状字矣。「何」字单用,有「为何」「何故」之解者亦然,此故不赘。
【2.4.4】奚、曷、胡、恶、安、焉六字,亦所以为诘问者也,而用如代字者,则惟在宾次耳。「奚」字,先秦之书用如表词者有焉,而用为偏次者盖未之见也①。「恶」字用为司词,必合「乎」字。「安」「焉」二字概代「于何」,犹「诸」字之代「之于」也。凡此六字,用为状字者其常。
奚。
[654]论子路:子将奚先?——犹云「所先何事」也。「奚」为「先」之止词,虽在宾次而先之。
[655]论八佾:奚取于三家之堂?——「奚取」者,「何取」也,同上。
[656]论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奚为」者,「何为」也,「奚」为「为」字司词,而亦先焉。
[657]庄骈拇:问赃奚事,则挟*读书,问彀奚事,则博塞以游。——「奚事」者,何所事也,「奚」为「事」之止词。庄子诸篇,「奚」字数见。
[658]吕览贵直:水奚自至?——「奚」司于「自」字而先焉。
[659]论宪:夫如是,奚而不丧?——犹云「如是而不丧者何也?」故「奚」字用如表词而居主次。②
[660]庄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犹云「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何」也,与「何以文为」句同解,则「奚」字仍为表词。
[661]论子路:虽多亦奚以为?——句法同上。犹云「诵诗虽多,亦将用为何」也。
曷、胡。
[662]易损:曷之用,二簋可用亨。——「曷」为「用」之止词,间以「之」字,所以明其为倒文也。
[663]公隐元: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曷」为「为」字司词而先之。
[664]公宣六:夫畚曷为出乎闺?——同上。
[665]汉王褒传:则胡禁不止,曷今不行?——「胡」「曷」皆为止词,而各先焉。
[666]诗邶式微:胡为乎泥中?——「胡」司于「为」字而先焉。「胡」「曷」二字,惟为「为」字所司,未见有司于其它介字者。③
恶。
[667]论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犹云「君子而去仁也,将于何而成名哉?」故「乎」字用如「于」字,「恶」为所司而先焉。
[668]孟梁上:恶在其为民父母也?——犹云「其为民父母也将何在乎?」「恶」犹「何」也。
[669]礼檀弓:吾恶乎哭诸?
[670]又:吾恶乎用吾情?——「恶」司于「乎」字而先之。
安。
[671]史货殖列传:安归乎?归于富厚也。——犹云「若是者归于何事」,答云「归于富厚也」,此「安」代「于何」二字之证。「安」字习用为状字,有「岂」字之解,其用为代字者,不概见也。④
「焉」字代「于何」二字,已引于前。
○1杨云:韩非子人主篇云:‘贤智之士奚时得用?’又云:‘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哉?’又孤愤篇云:‘法术之士奚时得进?’又吕氏春秋慎势篇云:‘以宋攻楚,奚时止矣?’又不屈篇云:‘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列子仲尼篇云:‘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又杨朱篇云:‘将奚方以救二子?’然则先秦书中此种用法多矣。又「恶」字亦有用于偏次者,墨子非乐篇云:‘舟车既已成矣,曰:“吾将恶许用之?”’「恶许」者,何处也。马氏谓「奚」「曷」「胡」「恶」「安」「焉」六字用于代字惟在宾次,亦非。今案:杨说是,惟列子非先秦书。
○2如马氏说,「奚」为表词,则起词何在?杨氏刊误云:‘此「奚」字当作状字解’,是。
○3「曷」可司于介字「以」「由」等,荀子乐论:‘曷以知舞之意?’晏子春秋问下:‘吾君不游,我曷以休?吾君不豫,我曷以助?’晏子春秋难下:‘然则曷以禄夫子?’管子轻重:‘吾曷以识此?’「胡」也可司于介字「以」「自」。汉书食货志:‘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墨女兼爱下:‘此胡自生?’
○4「安」可作代字,充当动字的止词和介字的司词。如礼记檀弓上:‘泰山其类,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吕氏春秋大乐:‘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
指示代字二之六
【2.5】指示代字者,所以指明事物以示区别也,其别有四:一以逐指者,二以特指者,三以约指者,四以互指者。
【2.5.1】逐指代字惟每、各二字,其用不同:「每」字概置于名先,「各」字概于其后,间或无名而单用。大抵事物不一,历叙之而见烦,今有以每之,则无事历叙,而其事物之名,正如逐一指之矣。「每」「各」二字而为宾次,先所宾者常也。①
每。
[672]论八佾:子入大庙,每事问。——所问之事不一,附以「每」字,即逐事问之也。「每」合于「事」,「事」在宾次,而位先焉。
[673]孟离下:每人而悦之。——解同上。惟「悦」后加「之」字以重指者,因有「而」字间之也。
[674]史冯唐传: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每」字附「饭」,犹云「每次饭时」也,则「饭」字可作动字观。如为名,则「每饭」先置者记时也,非以其为宾次之故,不可不辨。
[675]三国王粲传注:每一念至,何时可言?——「每一」者,犹「逐一」也,解与上同。
「每」字单用,无「逐次」之意,或解如「虽」字,②或解如「常」字,③非此例也。
各。
[676]论公冶:盖各言尔志?——「各言」者,「每人言」也。「各」字单用,而在主次。
[677]史五帝本纪: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各」字用如上。
[678]汉霍光传:各自有时。——同上。
[679]史游侠列传:不可者各厌其意。——「各」在宾次,而位先动字。
[680]韩淮西事宜状:今若分为四道,每道各置三万人。——犹云「每道应置各三万人」,「各」居宾次而焉。
[681]史周勃世家:最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石各三人。——「各三人」者,言每一辈有三人也。「各」字单用于中,逐指以上两辈之人也。
[682]又匈奴列传:岁奉匈奴絮绘酒米食物各有数。——「各有数」者,言四物每一有定数也。「各」字用法同上。
[683]又:赤绨绿绘各四十匹。——同上,言定数也。
[684]赵策: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同上。
经史中凡遇逐指事物,有单用其名为代者,亦或有重言其名者,其重者,即所以每之也。
[685]庄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岁」「月」两字单用,即「逐岁」「逐月」之意。
[686]又: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十步」「百步」,即「每十步」「每百步」也。
[687]史货殖列传: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犹云「每岁每万得息二千。」
[688]韩许国公神道碑:使日月至——犹云「每日每月遣使来」也。
[689]又:我代与田氏约查保援。——犹云「我世世代代与田氏约相保援」也。
[690]史货殖列传:米石至万。——犹云「米每石价至万」也。
[691]韩孔公墓志铭:自海抵京师,道路水陆递夫积功,岁为四十三万六千人。——「岁」字同上。
[692]又:送韩侍御序:秋果倍收,岁省度支钱千三百万。——「岁」字解如前。
[693]史陆贾列传:分其子,子二百金。——犹云「分与其子,每子各得二百金。」重言「子」字,上「子」「诸子」也,下「子」「每子」也。
[694]又卫将军列传: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重言「侯」字,上「侯」爵名也,下「侯」,每之也。
[695]又货殖列传: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锺之田。——犹云「千亩之田,必每亩可得一锺者」,非常田可比。
[696]又匈奴列传: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两「人」字同意,重之者,每之也。
[697]又十二诸侯年表序: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眞,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人人」重言,同上。下用「各」字者,迭指也。
○1马氏云‘「每」「各」二字而为宾次,先所宾者常也’,但在例句解说中,「每」皆居偏次,无一例居宾次;「各」字有两例([679][680])说为‘居宾次而先焉’,但如以「各」为宾次,则眞正居宾次之「其意」与「三万人」反而无着落。总之是「每」「各」只有指示的作用,没有称代的作用,即使归入代字类,也不在主次、宾次。
○2章云:尔雅云:‘「每有」,「虽」也。’郭注云:‘辞之「虽」也。’
○3章云:助字辨略引‘每一念至’文云:‘此「每」字犹「常」也。其事非一,故云「每」也。’
【2.5.2】特指代字前置于名,所以明注意之事物也,「夫」「是」「若」「彼」「此」诸字是也。
【2.5.2.1】凡确有所指而必为提明者,则用夫字。「夫」字或合本名,或合公名,或前乎一读皆可。经生家误以「夫」字为提倡之连字,盖未知夫「夫」字之位,在句首者其常,而在句中者亦数见也。尔雅郭叙‘夫尔雅者’,邢疏云:‘「夫」者发语辞,亦指示语,’盖近之矣。
「夫」合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