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斗部
  □pīn
  注解:□□,斗连结□纷相牵也。旧作鬬,今正。□,各本作□。今按许云读若□,则许时非无□字也。离骚:时□纷其变易。王曰:□纷,乱也。从斗,宾省声。读若□。□,大徐作宾。浅人以纟部所无,改之也。匹宾切。十二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斗部
  □fēn
  注解:□□也。从斗燹声。按此下当有读若纷三字。抚文切。十三部。□纷、□□皆合二部叠韵。各本讹舛,今依全书通例正之。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斗部
  阋xì
  注解:恒讼也。恒,常也。故以小儿善讼会意。《诗》曰:“兄弟阋于墙。”小雅文。释言、毛传皆曰:阋,很也。孙炎云:相很戾也。李巡本作恨,非。郑注曲礼、韦注国语可证。从斗儿。会意。儿亦声。许激切。十六部。儿,善讼者也。说从儿之意。〖注〗《小雅□常棣》。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斗部
  □xuàn
  注解:试力士锤也。锤当作缒,以绳有所县鎭也。下文云读若县,知正当作缒,锤非其义,葢转写失之。吕氏春秋云:硾之以石。硾,鎭也。然则作锤亦可。左传曰: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队,则又县之,苏而复上者三。又曰: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从斗从戈。或从战省。当作或曰从战省声六字。读若县。胡畎切。十四部。文十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斗部
  又yòu
  注解:手也。象形。此卽今之右字。不言又手者,本兼又而言,以屮别之。而又专谓右,犹有古文尚书而后有今文尚书之名,有后汉书而后有前汉书之名,有下曲礼而后有上曲礼之名也。又作右而又为更然之词。谷梁传曰:又,有继之辞也。三指者,三岐象三指。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以指记数者,或全用,或用三。略者言其大略。于救切。古音在一部。凡又之属皆从又。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右yòu
  注解:助也。从口又。又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故曰助也。今人以左右为又字,则又制佐佑为左右字。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口部
  厷ɡōnɡp115上
  注解:臂上也。臂,手上也。古假弓为厷,二字古音同也。传易者江东馯臂子弓。馯,姓。臂,名。子弓,字。名臂故字厷。左、榖梁邾黑肱,公羊作黑弓。郑公孙黑肱,字伯张。则肱卽弓也。从又,从古文厷。小篆以厶太古,故加又。古薨切。六部。厶,古文厷,象形。象曲肱。肱,厷或从肉。今皆作此。〖注〗厷或从肉原误作左或从肉。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叉chā
  注解:手措相错也。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闲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是以首笄曰叉,今字作钗。鱼部鰸下云:大如叉股。谯周异物志曰:涪陵多大龟,其甲可以卜,其缘中叉似瑇瑁,俗名曰灵叉。刘逵注蜀都赋、常璩述华阳国志、郭□注尔雅皆用其语。缘中叉,谓缘可为钗也。今尔雅注讹作缘中文似瑇瑁,俗呼为灵龟。自贾公彦周礼疏所引已然矣。从又一,此字今补。象指闲有物也。象叉之形。初牙切。古音在十六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zhǎo
  注解:手足甲也。□、爪古今字。古作□,今用爪。礼经假借作蚤。士丧礼:蚤揃如他日。士虞礼:浴沐栉搔揃。搔或为蚤,曲礼:大夫士去国不蚤鬋。蚤皆卽□字也。郑注皆云:蚤读为爪。读为者,易其字也。不易为□而易为爪,于此可见汉人固以爪为手足甲之字矣。释名曰:爪,绍也。筋极为爪,绍续指端也。亦不作□。从又,象□形。侧狡切。古音在三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父fù
  注解:巨也。以叠韵释之。家长率敎者。率同□*,先导也。经传亦借父为甫。从又举杖。学记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故从又举杖。扶雨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叜sǒu
  注解:老也。叠韵。方言曰:□、艾,长老也。东齐鲁卫之闲,凡尊老谓之□,或谓之艾。从又灾。铉本作从又,从灾。阙。按此有义有音,则阙者谓从又灾之意不传也。□应曰:又音手。手灾者,衰恶也。言脉之大□在于寸口。老人寸口脉衰,故从又从灾也。此说葢有所受之。韵会引说文从又灾。灾者,衰恶也。葢古有此五字,而学者释之。稣后切。三部。今字作叟,亦未闻其说。□,籒文从寸。□,叜或从人。今左传如此作。〖注〗叟。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燮xiè
  注解:和也。见释诂。从言又,会意也。言与手皆所以和之。炎声。依小徐有声字。稣叶切。八部。读若湿。与今切音不同而双声。□,籒文□从□。□音饪。籒文燮如此作。按此重文也,旧不分别出之,殊误。炎部有□字,云大孰也。从炎从又持辛。辛者物孰味也。广韵谓此为曹宪文字指归之说。然则炎部葢本无□字,俗用文字,指归说增之。因□、辛相似,□音同饪,饪义训孰,遂依又部之籒文,加炎部之小篆。未为典要。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曼mànp115下
  注解:引也。鲁颂毛传曰:曼,长也。从又冒声。此以双声为声也。无贩切。十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shēn
  注解:伸也。依宋本。从又□声。失人切。十二部。□,古文□。按申部曰:□,古文申。□,籒文申。然则此古当作籒。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夬ɡuài
  注解:分决也。易彖传曰:夬,决也,刚决柔也。从又?象决形。锴曰:?,物也。丨,所□决之。古卖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尹yǐn
  注解:治也。伊下曰:尹治天下。广韵曰:正也,进也,诚也。从又丿。握事者也。又为握,丿为事。余准切。十三部。□,古文尹。各本乖异,今姑从大徐。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zhā
  注解:叉卑也。各本作又取,今依类篇作叉、宋本作卑正。叉卑者,用手自高取下也。今俗语读如渣,若手部云簎者,以□物刺而取之也。方言:抯揸取也。南楚之闲凡取物沟泥中谓之抯,或谓之揸。亦此字引伸之义。从又虘声。侧加切。古音在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lí
  注解:引也。从又□声。里之切。一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shuā
  注解:饰也。饰,各本作拭,今依五经文字正。巾部曰:饰,□也。彼此互训。手部无拭字。彡下云:毛饰画文也。□下云:聿,饰也。皆卽今之拭字。独于□下改拭,与全书矛盾矣。按拭圭虽见聘礼,然必系俗改。古者拂拭字只用饰。以巾去其尘,故二字皆从巾。去尘而得光明,故引伸为文饰之义。司尊彝涗酌,大郑云:挩,拭勺而酌也。拭,释文作饰。□亦通用刷,刀部云:礼有刷巾。卽□巾也。从又持巾在尸下。屋字下云:尸象屋形。所劣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及jí
  注解:逮也。辵部:逮,及也。从又人。及前人也。巨立切。七部。乁,古文及。《秦刻石》“及”如此。今载史记者,琅邪台刻石云:泽及牛马。碣石刻石云: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按李斯作小篆,而刻石仍不废古文也。□,亦古文及。按凡字从此。□,亦古文及。左从辵,右葢从笔。〖注〗□jí。弓gōng。□,集韵乃作□。□字从辵从。《等韵》□,士洽切,音煠。行书貌。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秉bǐnɡ
  注解:禾束也。小雅:彼有遗秉。毛云:秉,把也。聘礼记四秉曰筥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左传:或取一秉秆焉。按经传假秉为柄字。从又持禾。兵永切。古音在十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反fǎnp116上
  注解:覆也。覆,覂也。从又必有覆之者。。各本作反形,未允。韵会无反形字。然则当云声而夺也。,呼旱切。反,府远切。十四部。□,古文。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fú
  注解:治也。从又卪。手持节以治之。卪,事之节。说从卪之意。房六切。古音在一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tāo
  注解:滑也。《诗》云:“□兮□兮。”今郑风挑兮□兮,辵部引亦作挑。毛云:挑□,往来相见皃。按往来相见卽滑泰之意。□同泰。水部泰,滑也。从又屮。土刀切。古音葢在三部。按从屮,未详其意。葢从又□省声。□,□帐之象,从□,□其饰也。□从□省,而弢、□字从之,云皆取垂饰意,则从□亦卽从□也。□、弢皆以□为声,则谓□,苦江切者,非也。一曰取也。别一义。〖注〗《郑风□子衿》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zhuì
  注解:楚人谓卜问吉凶曰□。与祝双声。从又持祟。读若赘。之芮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叔shū
  注解:拾也。豳风:九月叔苴。毛曰:叔,拾也。按释名: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于其双声叠韵假借之,假借旣久,而叔之本义鲜知之者,惟见于毛诗而巳。从又于此知拾为本义也。尗声。式竹切。三部。汝南名收芌为叔。言此者,箸商周故言犹存于汉之汝南也。□,叔或从寸。又、寸皆手也,故多互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mò
  注解:入水有所取也。从又在回下。莫勃切。十五部。回,古文回。回,渊水也。读若沬。沬,各本作沫。沬,荒内切。凡未声近于十三部,凡末声近于十四部。□之平音在十三部,故知必读若沬也。檀弓:瓦不成味。郑曰:味当作沬。沬,靧也。此沬亦荒内切,洒面也。恐人不了,故又以古今字释之,云:沬卽今内则之靧字,谓瓦器之光泽如洒面然。今俗所谓釉也。释文作沫,亡葛反,与此沬作沫同误。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取qǔ
  注解:捕取也。幸部曰:执,捕罪人也。从又耳。七庾切。四部。《周礼》:“获者取左耳。”大司马职。《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偁周礼,又偁司马法释之,以说从耳之意。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彗huì
  注解:埽竹也。从又持甡。甡,众生并立之皃。从甡者,取排此之意。祥岁切。十五部。篲,彗或从竹。凡帚,柔者用茢,施于净处。刚者用竹,施于薉处。□,古文彗从竹习。葢七部、十五部合韵。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叚jiǎp116下
  注解:借也。人部假云非眞也,此叚云借也,然则凡云假借当作此字。古多借瑕为叚。晋士文伯名匃字伯瑕。楚阳匃、郑驷乞皆字子瑕。古名字相应,则瑕卽叚也。礼记公肩假,古今人表作公肩瑕。左传瑕嘉平戎于王,周礼注叚嘉。皆同音叚借。阙。谓阙其形也。其从又可知,其余则未解,故曰阙。古雅切。古音在五部。□,古文叚。□,谭长说:叚如此。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友yǒu
  注解:同志为友。周礼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从二又相交。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云久切。三部。□,古文友。□,亦古文友。未详。〖注〗□,亦古文友。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度dù
  注解:法制也。论语曰:谨权量,审法度。中庸曰:非天子不制度。今天下车同轨。古者五度,分寸尺丈引谓之制。周礼:出其淳制。天子巡守礼,制币丈八尺,纯三咫。纯谓幅广。从又,周制,寸尺咫寻常仞皆以人之体为法。寸法人手之寸口,咫法中妇人手长八寸,仞法伸臂一寻,皆于手取法,故从又。□省声。徒故切。五部。文二十八 重十六今别出□字则十七。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又部
  
  □zuǒ
  注解:左手也。铉本作手也,非。左,今之佐字。左部曰:左,手相左也。是也。又手得手则不孤,故曰左助之手。象形。反又为,故相戾曰。臧可切。十七部。俗以左右为又字,乃以佐佑为左右字。凡□之属皆从□。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部
  卑bēi
  注解:贱也。执事者。从□甲。古者尊又而卑,故从在甲下。甲象人头。补移切。十六部。文二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部
  史shǐ
  注解:记事者也。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不云记言者,以记事包之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君举必书,良史书法不隐。疏士切。一部。凡□之属皆从□。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史部
  事shì
  注解:职也。叠韵。职,记微也。古假借为士字。郑风曰:子不我思,岂无他事。毛曰:事,士也。今本依传改经,又依经改传,而此传不可通矣。从史,□省声。鉏史切。一部。□,古文事。锴曰:此则之不省。〖注〗《玉篇》:叓,古文事字。文二 重一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史部
  支zhīp117上
  注解: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此于字形得其义也。章移切。十六部。凡支之属皆从支。□,古文支。上下各分竹之半,手在其中。
  路径:段注说文□第三卷□支部
  攲jī
  注解:持去也。支有持义,故持去之攲从支。宗庙宥座之器曰攲器。按此攲当作□。危部曰:□,□也。竹部箸训饭攲,此攲亦当作□。箸必邪用之,故曰饭□。广韵:□,不正也。玉篇曰:攲,今作不正之□。从支奇声。去奇切。按广韵曰:说文居宜切。此本音隠,葢后人借为□字,从危读去奇切也。攲,奇声,古在十七部。□支声,古在十六部。文二 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