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盽 【午集中】【目字部】 盽 【集韻】與同。
盤 【午集中】【皿字部】 盤 〔古文〕鎜【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畔平聲。【說文】承槃也。【正字通】盛物器。或木,或錫銅爲之。【左傳僖二十三年】乃饋盤飱置壁焉。【史記滑稽傳】杯盤狼籍。【呂氏春秋】功名著于盤盂。 又浴器亦曰盤。【禮喪大記】沐以瓦盤。【大學】湯之盤銘。【註】沐浴之盤也。 又國名。【南史梁武帝紀】盤盤國遣使朝貢。 又首出御世曰盤古氏。【任昉述異記】盤古氏,夫婦隂陽之始也,天地萬物之祖也。今南海中盤古國人,皆以盤古爲姓。 又犬名。【干寶搜神記】高辛帝有犬,其文五色,名盤瓠。 又姓。明隆慶中有盤銘。 又【博雅】盤桓,不進也。【後漢張楷傳】前此徵命,盤桓未至。 又與般通。【爾雅釋詁】樂也。【書五子之歌】乃盤遊無度。【孟子】般樂怠傲。 又與蟠通。【集韻】曲也。【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山則盤紆岪鬱。【諸葛亮贊】初九龍盤。 又盤庚,殷王名。【前漢古今人表】作般庚。 又鉤盤,九河之一。【爾雅釋水註】水曲如鉤,流盤桓也。 又門名。【陸廣微吳地志】盤門,古作蟠門。嘗刻木作蟠龍,以此鎭越。 又通作磐。【前漢文帝紀】盤石之宗。【成公綏嘯賦】坐盤石。【註】盤,大石也。 又與螌通。【春秋隱元年疏】郭璞云:蜚卽負盤,臭蟲。【集韻】作負螌。 又叶蒲延切,便平聲。【古詩】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聮。 又叶似宣切,音旋。【張衡南都賦】翹遙遷延,□蹁躚,結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註】西荊卽楚舞也。折盤,舞貌。 又蜀江三峽中水波圓折不定者,名曰盤。亦作旋。【張□過黃牛峽詩】盤渦逆入嵌空地,斷壁高分繚繞雲。【袁桷詩】敎民風揜草,化俗水旋渦。 又叶符兵切,音平。【崔瑗竇大將軍鼎銘】禹鏤其鼎,湯刻其盤。紀功申戒,貽則後人。【韻補】庚通眞。 【說文】本作槃。【廣韻】俗作柈。
盥 【午集中】【皿字部】 盥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玩切,音貫。【說文】澡手也。【增韻】以盤水沃洗曰盥。【易觀卦】盥而不薦。【註】盥,將祭而潔手也。【左傳僖二十三年】奉匜沃盥。【禮鄉飲】【酒義】盥洗揚觶。【魏書武帝紀】臨祭就洗,以手擬水而不盥。 又【集韻】灌祭也。或作灌。【正韻】通作祼果。 又【廣韻】古滿切【集韻】【韻會】【正韻】古緩切,□貫上聲。義同。 【說文】从臼水臨皿。【正字通】澡滌者兩手掬水。象形。
□ 【未集中】【耒字部】 □ 【五音類聚】於京切,音英。草茸也。
□ 【未集中】【缶字部】 □ 【玉篇】五鎋切。缺也。
【卯集下】【斗字部】 【廣韻】【集韻】□博幔切,音半。【說文】量物分半也。
盦 【午集中】【皿字部】 盦 【唐韻】烏合切【集韻】乙盍切,□諳入聲。【說文】覆□也。【博古圖】周有交虬盦,蓋鼎之□也。 又【集韻】鄔感切,諳上聲。又【廣韻】【集韻】□烏含切,音諳。義□同。 鼎文作盦。徐鉉曰:俗作罯,非。
盧 【午集中】【皿字部】 盧 【唐韻】洛乎切【集韻】【正韻】龍都切【韻會】籠都切,□路平聲。【說文】飯器也。【字彙】盛火器也。【六書正譌】別作鑪爐,非。 又與鑪罏壚□通。【類篇】賣酒區也。【前漢食貨志】令官作酒,率開 盧以賣。又【司馬相如傳】文君當盧。【註】累土爲盧,以居酒瓮,四邊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鍜盧。【史記】作當鑪。【晉書阮籍傳】作當罏。【王戎傳】作酒壚。 又借爲黑色之稱。【集韻】黑弓也。通作玈。或作黸。【書文侯之命】盧弓一,盧矢百。【左傳僖二十八年】作玈弓矢。【揚子法言】作黸。 又【釋名】土黑曰盧。盧然解散也。 又【水經注】奴盧縣有黑水,故池水黑曰盧,不流曰奴,因以爲名。 又【韻會】湛盧,越劒名,歐冶子所鑄。言湛然如水黑也。 又勃盧,矛屬。【集韻】長□謂之勃盧。 又呼盧,摴蒱戲,五子皆黑曰盧,最勝采也。【晉書劉毅傳】挼喝五木成盧。 又與矑通。目中黑子也。【前漢揚雄甘泉賦】玉女無所,眺其淸盧。【註】盧,目童子也。【文選】作矑。本作〈目□〉。 又與獹通。良犬名。【詩齊風】盧令令。【傳】盧,田犬。【張華博物志】韓國有黑犬,名盧。【博雅】作韓獹。 又與顱通。頭盧,首骨也。【前漢武五子贊】頭盧相屬於道。【史記】作頭顱。俗作髗。 又當盧,馬首飾。【詩大雅鉤膺鏤鍚箋】眉上曰鍚,刻金飾之,今當盧也。【正義】當馬之額盧。 又的盧,馬名。【埤雅】顙有白毛,謂之的盧。俗云的顱,非也。 又與鸕通。水鳥名。【前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箴疵鳷盧。【註】鸕鷀也。【史記】作鸕。 又與蘆通。觚盧,草名。【前漢司馬相如子虛賦】蓮藕觚盧。【註】扈魯也。【史記】作菰蘆。 又【廣韻】葦未秀者曰蘆。【禮中庸】夫政也者,蒲盧也。【朱註】蒲,葦也。【鄭註】蒲盧,蜾蠃,謂土蜂也。【爾雅釋蟲】果蠃,蒲盧。【註】卽細腰蜂也。【解頤新語】瓠細腰者曰蒲盧。蜂細腰者一曰蒲盧。 又與□通。胡盧,匏面圜者。本作瓠□。 又水名。【宋史河渠志】有胡盧河。【五代史突厥傳】牛蹄突厥,其水曰瓠□河。 又與櫨通。柱上柎,卽今之斗也。【釋名】盧在柱端,都盧負屋之重也。【爾雅釋宮】作櫨。【疏】斗栱也。 又與籚廬通。都盧,國名。一曰戲伎名。【前漢地理志】南入海有都盧國。【註】其國人勁捷,善緣高,故張衡西京賦云:都盧尋橦。【程大昌演繁露】唐人以緣橦爲都盧緣。○按《晉語》侏儒扶盧,韋氏謂扶緣也。盧矛戟之柲,緣之以爲戲。《說文》作扶籚。《周禮冬官考工記》作廬器。註:廬,力吾反,戈戟殳矛之柄也。是盧與籚廬古字通。 又與轤通。鹿盧圜轉木也。【禮喪大記註】以紼繞□閒之鹿盧,輓棺而下之。 又鹿盧,劒名。【宋書禮志】劒不得鹿盧形。【註】古劒首以玉作鹿盧,謂之鹿盧劒。 又果名。【爾雅釋木邊腰棗註】今謂之鹿盧棗。 又若盧,官名。主弩射。【前漢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若盧令丞。 又獄名。主鞫將相大臣。【禮月令疏】囹圄,漢曰若盧。 又盧牟,猶規矩也。【淮南子要略篇】盧牟六合。 又盧胡,笑也。一作胡盧。【後漢應劭傳】掩口盧胡而笑。【孔叢子抗志篇】衞君胡盧大笑。 又地名。【左傳隱三年】尋盧之盟也。【註】齊地,今濟北盧縣故城。 又山名。【前漢揚雄校獵賦】後□盧山。【註】單于南庭山也。 又姓。【廣韻】姜氏封於盧,以國爲氏。又複姓。【列子】有長盧子,古有尊盧氏,後氏焉。又有盧胥,善弋。【左傳】有盧蒲嫳,漢有索盧恢。【姓苑】有盧妃氏,湛盧氏。【五代周書】有豆盧寧。【魏書】有叱盧,沓盧等氏。又三字姓。【魏書】有吐伏盧,奚斗盧。【北史】有莫胡盧。 又【字彙】盧回切,音雷。【周禮夏官職方氏】兗州其浸盧維。鄭康成讀。◎按《水經注》:漢封劉豨爲盧縣侯国。《前漢王子侯表》作雷侯豨。是盧雷古字通。 又【正韻】凌如切,音閭。與臚同。【唐書和逢堯傳】欇鴻盧卿。【前漢百官公卿表】作鴻臚,秦名典客,漢武帝更名大鴻臚。 又與閭同。【前漢霍去病傳】濟弓盧。【註】水名。【史記】作弓閭。 【說文】本从虍从□。俗从田作盧,非。考證:〔【詩大雅鉤膺鏤錫箋】眉上曰錫。〕 謹按錫字从易。二錫字□改鍚。〔【周禮夏官職方氏】兗州其浸維盧。〕 謹照原文維盧改盧維。
盨 【午集中】【皿字部】 盨 【唐韻】相庾切,音醑。【說文】盨,負戴器也。 又【廣韻】疎舉切【集韻】爽阻切,□音所。義同。 【字彙補】譌作□,非。
睝 【午集中】【目字部】 睝 【集韻】良脂切,音棃。【類篇】目閉也。
秚 【午集下】【禾字部】 秚 【集韻】部滿切,音伴。物相和也。
盩 【午集中】【皿字部】 盩 【唐韻】【集韻】【韻會】□張流切,音輈。【說文】引擊也。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右扶風有盩厔縣,今屬陝西西安府。【正字通】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縣。 又【集韻】直祐切,音胄。【詩傳】諸盩,太王古公父名。 又【集韻】□留切,胄平聲。義同。 又【字彙補】古抽字。【呂氏春秋】涉血盩肝以求之。 【說文】本作□,从攴,見血也。【字彙】誤載皿部。又譌作□,分二音二義,□非。【字彙補】譌作□,尤非。
盪 【午集中】【皿字部】 盪 【唐韻】徒朗切【集韻】【韻會】待朗切【正韻】徒黨切,□唐上聲。與蕩同。【說文】滌器也。 又【廣韻】滌盪,搖動貌。 又【集韻】【韻會】大浪切【正韻】徒浪切,□唐去聲。【增韻】推盪也。【易繫辭】八卦相盪。【註】言運化之推移也。【釋文】諸家作蕩,唯王肅音唐黨切。 又【類篇】動也。【左傳昭二十六年】震盪播越。【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也。 又滌也。一曰放也。【前漢藝文志】盪意平心。又【丙吉傳】□伺胡組郭徴卿,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盪。【註】放也。又【爾雅釋訓】盪盪,僻也。【疏】弗思之僻也。【前漢郊祀志】求之盪盪,如繫風捕景。 又大貌。【揚雄河東賦】參天地而獨立兮,廓盪盪其亡雙。 又直盪,官名。見【隋書百官志】。 又直盪,旗名。見【宋史儀衞志】。 又跳盪,軍名。【唐書百官志】矢石未交,陷堅突衆敵,因而敗者曰跳盪。 又漢宮名。【三輔黃圖】駘蕩宮。又作駘盪,云春時景色駘蕩也。【註】蕩,盪字同。 又【韻會小補】通作湯。【前漢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謂大湯。【註】猶盪滌也。 又姓。見【姓苑】。 又【集韻】大浪切【正韻】徒浪切,□音宕。亦動也。 又【廣韻】【正韻】□徒郞切,音唐。盪突,亦作傏□,通作唐突。 又【廣韻】吐郞切【集韻】他郞切,□音湯。亦盪突也。又【隋大業末童謠】上山喫鹿獐,下山喫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又【鄭熊番禺記】廣俗,壻未見妻之父母,先飲一大杯,曰盪風。今俗有盪風冒雪之語。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他浪切,湯去聲。亦滌器也。 又行也。【論語】奡盪舟。【註】陸地行舟也。
盬 【午集中】【皿字部】 盬 【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音古。【說文】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行十六里。【左傳成六年】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註】郇瑕,古國名,在河東解縣。盬,鹽也。猗氏縣鹽池是。【周禮天官鹽人】凡齊事,鬻盬以待戒令。【疏】盬出於鹽池,今之顆鹽是也。【史記貨殖傳】倚頓用盬鹽起。【註】謂出鹽直用不練也。一說盬鹽,河東大盬。散鹽,東海煑水爲鹽。 又不攻緻也。一曰不堅牢也。【詩唐風】王事靡盬。【前漢息夫躬傳】器用盬惡。 又啑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夢楚子伏己而盬其腦。 又【玉篇】姑也。【揚子方言】且也。又雜猝也。【註】皆倉卒也。 又【集韻】古慕切,古去聲。攻緻也。 又【廣韻】古胡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古平聲。□楚人謂鹽池爲盬。
盭 【午集中】【皿字部】 盭 【唐韻】【集韻】【韻會】□與戾同。【史記司馬相如傳】盭夫爲之垂。【張揖註】狼戾之夫也。【前漢膠西于王傳】爲人賊盭。【註】古戾字。【史記】作戾。 又違也。【前漢張耳□餘贊】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盭也。 又疾名。【賈誼治安策】病非徒瘇也,又苦□盭。【師古註】□同蹠。言足蹠反戾,不可行也。 又胝也。【呂氏春秋】□有惡人,長肘而盭。 又山名。【史記霍去病傳】率戎士踰烏盭。 又與綟通。【前漢百官公卿表】諸侯王金璽盭綬。【註】盭,草名。出琅邪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名綬也。【晉書載記】作綠綟綬。 又【廣韻】練結切【集韻】力結切,□音□。義同。 【說文】本作□。省从□,讀若戾。【徐鉉曰】□者繫辠人見血也。弼戾之意。【說文長箋】亦作□。
目 【午集中】【目字部】 目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莫六切,音牧。【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書舜典】明四目。【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史記□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論語】請問其目。【註】條件也。【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註】命品藻爲題目。【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