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畤 【午集上】【田字部】 畤 【唐韻】周市切【集韻】渚市切【韻會】諸市切,□音止。【說文】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也。【史記秦本紀】祠上帝西畤。【索隱註】襄公始列爲諸侯,自以居西畤。西畤,縣名,故作西畤,祠白帝。畤,止也。言神靈之所依止也。【前漢郊祀志】作畦。畤師古註如種韭畦之形於畦中,各爲一土封也。又祠之必於高山之下畤,命曰畤。註名其祭處曰畤。【括地志】秦文公夢黃蛇自天而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作畤郊祭白帝,曰鄜畤。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靑帝,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亦祠黃帝。 又地名。【左傳襄三十年】成愆奔平畤。【註】平畤,周邑。又【哀四年】國夏伐晉,取郉任欒鄗,逆畤隂人盂壷口。【後漢光武紀】杜茂與賈覽戰於繁畤。【註】繁畤,縣名,屬鴈門郡。今代州縣。 又【廣韻】時止切【集韻】士止切,□音市。又【廣韻】直里切【集韻】【韻會】丈里切,□音峙。義□同。 又【集韻】時吏切,音雉。與蒔同。 又【五音集韻】池爾切,音豸。儲也。考證:〔【前漢郊祀志師古註】如種韭畦之形,於畦中各爲一土封。又云,祠之必於高山之下畤,命曰畤,是則凡土高處皆曰畤也。〕 謹按師古註係□解畦字。祠之至曰畤十二字係郊祀志正文非註文。謹據前漢書原文改爲前漢郊祀志作畦。畤師古註如種韭畦之形於畦中,各爲一土封也。又祠之必於高山之下畤,命曰畤。註名其祭處曰畤。〔又【哀四年】夏伐晉,取郉任欒鄗,逆畤隂人盂壷口。〕 謹照原文夏上增國字。
略 【午集上】【田字部】 略 【唐韻】離灼切【集韻】【韻會】【正韻】力灼切,□音掠。【說文】經略土地。【左傳昭七年】天子經略。【註】經營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經略。【博雅】略,治也。 又【廣韻】謀略。【前漢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李康運命論】張良受三略之說。【註】上中下三計。 又【廣韻】用功少者皆曰略。【書禹貢】嵎夷旣略。【傳】用功少曰略。【木華海賦】羣山旣略。 又【博雅】要也。【莊子知北遊】將爲汝言其崖略。【淮南子本經訓】其言略而循理。【註】略,約要也。 又不詳也。【禮孔子閒居】子夏曰:三無旣得,略而聞之矣。【荀子非相篇】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 又【公羊傳哀五年】喪曷爲以閏數,喪數略也。【註】略,猶殺也。以月數恩殺,故幷閏數。 又道也。【左傳定四年】吾子欲復文武之略而不正其德,將如之何。【註】略,道也。 又【博雅】取也。【左傳宣十五年】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註】略,取也。【淮南子兵略訓】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又【揚子方言】求也。 又灋也。 又【博雅】行也。【左傳隱五年】公曰:吾將略地焉。【註】略,總攝巡行之名。又【宣十一年】略基趾。【註】趾,城足。略,行也。 又界也。【左傳莊二十一年】鄭伯享王于闕西辟,樂備,王與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註】略,界也。又【僖十二年】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 又路也。【書武成】敢祇承上帝,以遏亂略。【傳】略,路也。 又犯也。【晉語】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蓺,略則行志。【註】略,犯也。則法也。 又利也。【詩周頌】有略其耜。【傳】略,利也。 又【正字通】書篇名。漢劉歆總羣書爲七略,有輯略,六蓺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伎略。 又【揚雄甘泉賦】蠖略蕤綏,灕虖襂纚。【註】蠖略蕤綏,龍行貌。 又姓。【姓譜】三國略統,吳人。 又奪也。與掠同。【齊語】犧牲不略則牛羊遂。【註】略,奪也。【史記外戚世家】少君年四五歲,爲人所略賣。又【龔遂傳】渤海多劫略相隨者,遂下敎令,卽時解散。 又渠略,蟲名。【詩曹風蜉蝣之羽傳】蜉蝣,渠略也。【釋文】略,本或作□。考證:〔【左傳莊二十年】鄭伯享王於闕西辟樂備。〕 謹照原文二十年改二十一年。
□ 【未集中】【糸字部】 □ 【集韻】渠之切,音其。【類篇】綦,古作□。註詳八畫。○按□誤書作□者,非是。□,古文綦,从亓。
□ 【未集中】【羊字部】 □ 【篇海】與□同。
畦 【午集上】【田字部】 畦 【唐韻】戸圭切【集韻】【韻會】懸圭切,□音攜。【說文】田五十畝曰畦。【屈原離騷】畦留荑與揭車兮,雜杜蘅與芳芷。【註】五十畝爲畦。【莊子人閒世】彼旦爲無町畦,亦與之爲無町畦。 又【廣韻】菜畦。【史記貨殖傳】千畦薑韭。【註】徐廣曰:千畦,二十五畝。駰案,韋昭曰:畦猶壠。【前漢食貨志】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註】師古曰:畦區也。 又地名。【史記封禪書】故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索隱註】漢舊儀云:祭人先於隴西西縣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上下有畤,如種韭畦,畦中各有二土封,故云畦畤也。 又【集韻】涓畦切,音圭。田起堳埒也。 又【集韻】勻規切,音。又【五音集韻】息遺切,音綏。義□同。考證:〔【史記貨殖傳】千畦薑韭。【註】徐廣曰,千畦,二十五畝。駟按,韋昭曰,畦猶壠。〕 謹按駟乃駰之譌,駰裴駰也。謹照原文駟改駰。
番 【午集上】【田字部】 番 〔古文〕□□【廣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音煩。【說文】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或作□蹯。 又【廣韻】【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音翻。數也,遞也。【前漢武帝紀】賢良直宿東番。 又山名。【山海經】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集韻】蒲波切【正韻】蒲禾切,□音婆。鄱陽豫章縣。【史記伍子胥傳】闔閭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取番。【註】索隱曰:蓋鄱陽也。 又番吾,趙地。【戰國策】秦甲涉河,踰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釋文】番,音婆。又音蒲。亦音盤。【括地志】蒲吾,故東今之眞定府平山縣,卽漢番吾。番,當音蒲。 又姓。【史記河渠書】河東守番係。【註】番,音婆。又音潘。詩小雅云:番維司徒。番,氏也。【前漢高帝紀】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爲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釋文】番,音蒲何反。【正字通】姓譜,潘姓爲周文王畢公之後,食采於潘,因氏。讀判平聲。番姓爲吳芮封番君,支孫因氏,讀婆。字彙番姓亦音潘,合潘番二姓爲一音。誤。 又【廣韻】普官切【集韻】【韻會】鋪官切,□音潘。番禺,南海地名。【史記貨殖傳】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左思蜀都賦】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鄕。【釋文】番,音潘。【註】西北牂牁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 又【廣韻】薄官切【集韻】蒲官切,□音槃。番和,縣名。在張掖郡。見【前漢地理志】。又【後漢來歙傳】歙從番須回中徑至略陽。【註】番,音盤。番須,回中,□地名。 又【廣韻】博禾切【集韻】【韻會】逋禾切【正韻】補禾切,□音波。【爾雅釋訓】番番,勇也。【書秦誓】番番良士。【傳】武勇番番之良士。【詩大雅】申伯番番。【傳】番番,武勇貌。 又【廣韻】【集韻】□補過切,音播。獸足。 又【集韻】孚萬切【韻會】甫患切,□音販。與音翻義同。【杜甫詩】會須上番看成竹。【獨孤及詩】舊日霜毛一番新,別時芳草兩回春。 又【集韻】普半切,音判。縣名。在上谷。本亦作潘。 又【史記扁鵲倉公傳】切之得番隂脈,番隂脈入虛裏乗肺脈。【註】番音芳遠反。
畫 【午集上】【田字部】 畫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麥切,橫入聲。卦畫也。 又分畫也。界限也。【左傳襄四年】芒芒禹迹,畫爲九州。【註】畫分也。【禮檀弓】哀公使人弔蕢尚,遇諸道,辟於路,畫宮而受弔焉。【註】畫地爲宮象。 又計策也。【鄒陽上吳王書】故願大王審畫而已。【史記荆燕世家】齊人田生游,乏資,以畫干營陵侯澤。【註】服曰:以計畫干之也。 又截止也。【論語】今女畫。 又丘名。【爾雅釋地】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註】言爲道所規畫。【釋名】道出其右曰畫。丘人尚右,凡有指畫,皆用右也。 又地名。【史記田單傳】燕之初入齊,聞畫邑人王蠋賢。【註】正義曰:括地志云:戟里城在臨湽西北三十里,春秋時棘邑。又云澅邑,蠋所居卽此邑,因澅水爲名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卦切,音話。【爾雅釋言】畫形也。【註】畫者爲形像。【釋名】畫,挂也。以五色挂物象也。俗作□。【周禮天官典絲】凡祭祀共黼畫組就之物。【疏】凡祭服皆畫衣繡裳。【儀禮鄕射禮】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畫以鹿豕。 又官名。【後漢百官志】畫室署長一人,四百石,黃綬。 又【韻補】叶胡對切,音惠。【秦瑯琊刻石】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易音異。
畬 【午集上】【田字部】 畬 〔古文〕□【唐韻】以諸切,音余。【說文】三歲治田也。【易无妄】不耕穫,不葘畬。【詩周頌】如何新畬。【傳】一歲曰甾,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禮坊記引易不葘畬鄭註】田一歲曰葘,二歲曰畬,三歲曰新。【詩詁】一歲爲葘,始反草也。二歲爲畬,漸和柔也。三歲爲新田,謂已成田而尚新也。四歲則曰田。若二歲曰新田,三歲則爲田矣,何名爲畬。【正字通】據此則詩傳,爾雅,說文謂三歲爲畬。皆不足信。當從鄭註。 又【集韻】羊茹切,音豫。治田也。或書作畭。 又詩車切,音奢。火種也。
畭 【午集上】【田字部】 畭 【集韻】同畬。
畮 【午集上】【田字部】 畮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後切,音牡。畝本字。【說文】六尺爲步,步百爲畮。【周禮地官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畮。【註】不易之地,歲種之地美。故家百畮。【前漢食貨志】理民之道,地著爲本,故必建步立畮。
畯 【午集上】【田字部】 畯 【唐韻】子俊切【集韻】【韻會】【正韻】祖峻切,□音俊。【說文】農夫也。一曰典田官。【詩豳風】田畯至喜。【傳】田畯,田大夫也。【箋】司嗇,今之嗇夫。【詩詁】周禮無田畯之職,蓋六遂中,鄰里鄙酇縣遂之長。高者爲大夫,□者爲士,通稱爲田畯,蓋農田之俊也。一曰農神。【周禮春官】籥章龡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註】鄭司農云:古之先敎田者。【禮郊特牲註】司嗇,后稷是也。 又【正字通】野人曰寒畯。唐鄭光祿勳舉引寒畯士類多之。俗讀寒酸。
異 【午集上】【田字部】 異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移去聲。【說文】分也,从廾从□。□予也。【博雅】異分也。【史記商君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又不同也。【書旅獒】王乃昭德之,致于異姓之邦。【禮儒行】同弗與異弗非也。【疏】謂彼人與己之疏異,所爲是善,則不非毀之也。 又怪也。【釋名】異者,異於常也。【左傳昭二十六年】據有異焉。【註】異猶怪也。【史記屈賈傳】化爲異物兮,又何足患。 又奇也。【周禮地官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註】珍異,四時食物。【史記仲尼弟子傳】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又違也。 又姓。唐異牟尋歸唐,冊封南詔王,今白水蠻有此姓。 又異,翹草名。【爾雅釋草】連異翹。 又無名異藥名,主治金創折傷。 又【韻補】叶延知切,音怡。【詩邶風】洵美且異。叶下貽。 又叶弋質切,音逸。【詩小雅】亦祇以異。【朱註】逸織反。【無名氏樂德歌】所見奇異,叶甘美酒食。考證:〔【周禮地官質人】賞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 謹照原文賞改掌。
畱 【午集上】【田字部】 畱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流。【說文】畱,止也。【史記秦本紀】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畱。又【越世家】莊生曰:可疾去矣,愼毋畱。 又遲也。【易旅卦】君子以明愼用□,而不畱獄。【史記匈奴傳】然而諸宿將常坐畱落不遇。【註】謂遲畱零落,不遇合也。 又久也。【禮儒行】悉數之,乃畱更僕,未可終也。【註】畱,久也。 又徐也。【吳語】一日惕,一日畱。【註】惕,疾也。畱,徐也。 又已去而止之也。【正字通】李元紘治潤有惠政,及代去,吏民遮畱。 又【楚語】舉國畱之。【註】畱,治也。 又伺便也。【莊子刻意篇】執彈而畱之。 又【戰國策】使秦而欲屠趙,不顧一子以畱計。【註】畱,不决也。 又【左思魏都賦】朝無刓印,國無費畱。【註】凶命曰費畱。 又姓。【詩王風】丘中有麻,彼畱子嗟。【傳】畱,大夫氏。子嗟,字也。【韻會】出會稽,本衞大夫,畱封人之後,吳志有左將畱贊。 又地名。【左傳襄元年】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畱。【註】呂畱二縣,今屬彭城郡。又【襄十八年】夏晉人執衞行人石買于長子,執孫蒯于純畱。【註】長子,純畱二縣,屬上黨郡。【前漢張良傳】封爲畱侯。又【地理志】□畱。【註】畱,鄭邑,爲□所幷,故曰□畱。 又國名。【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畱吁。【註】甲氏,畱吁,赤狄別種。【山海經】畱利之國,人足反折。 又山名。【山海經】西二百里曰長畱之山。 又【博雅】畱,黃綵也。 又【釋名】畱幕,冀州所名,大褶下至膝者也。畱,牢也。幕,絡也。言牢絡在衣表也。 又鳥名。【正韻】栗畱,黃鳥。 又獸名。【山海經】柢山有魚焉,其音如畱牛。【註】莊子曰:執犁之狗,謂此牛也。 又草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雜以畱夷。【註】顏監云:畱夷,香草。 又果名。【張衡南都賦】梬棗若畱。【註】廣雅曰:若畱,石橊也。 又與流通。【嵆康琴賦】忽飄颻以輕邁,乍畱聮而扶疏。 又【廣韻】力救切,音澑。宿畱,停待也。【前漢武帝紀】宿畱海上。 又【五音集韻】力久切,音柳。昴星別名。【史記律書】北至於畱。畱者,言陽氣之稽畱也。【索隱曰】畱卽卯也。毛傳亦以畱爲卯。【丹鉛錄】畱,音柳。註以畱爲卯,恐非。如其說陽氣稽卯,殆不成文。 又【韻補】叶凌如切,音閭。【陸雲賦】遊士非乎故字,步彷徨以踟躇。佇盤桓而不能,聊相羊以淹畱。 又叶魯刀切,音牢。【屈原離騷】時□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畱。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 【韻會】毛氏曰:从田从丣,丣音酉,當作畱。今經史皆作留。傳寫譌也。考證:〔【左傳襄元年】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畱。【註】呂畱二縣,合屬彭城郡。〕 謹據宋本岳本合屬改今屬。今者杜預謂晉代也。晉書地理志彭城國漢以爲郡内有畱縣呂縣。〔【左傳宣十五年】晉侯滅赤狄甲氏,及畱吁。〕 謹照原文左傳改春秋。十五年改十六年。晉侯改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