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菓 【申集上】【艸字部】 菓 【唐韻】古火切,音裹。木實。本作果,《漢書》作菓。【史記叔孫通傳】古者有春嘗菓,方今櫻桃熟可獻。

菔 【申集上】【艸字部】 菔 【唐韻】蒲北切,音匐。蘆菔也。魯人名菈□,秦人名蘿蔔。【後漢劉盆子傳】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人,自更始敗後幽閉殿內,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魚而食之。 又與萉通。【爾雅釋草】葖,蘆萉。【本草綱目】蔖萉。【註】萉與菔同。 又【廣韻】房六切,音服。【韻會】蘆菔一名來服,言來麰之所服也。字亦與服通。【詩小雅】象弭魚服。【箋】服當作菔。【周禮素服註】服當作菔,刀劒衣也。考證:〔【爾雅釋草】突蘆萉。【本草綱目】突萉。〕 謹照原文上突字改葖。下突字改蔖。

菕 【申集上】【艸字部】 菕 【唐韻】盧昆切,音論。【玉篇】木名。【管子地員篇】其木宜蚖菕與杜松。 又【集韻】菕虂,香草。

菖 【申集上】【艸字部】 菖 【唐韻】尺良切,音昌。【本草】菖蒲,蒲類之昌盛者。【呂氏春秋】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于是生者也。【南方草木狀】番禺中生菖蒲,一寸九節。【劉勰新論】菖蒲,去蚤、蝨而來蚰蜒。 又【集韻】通昌。【左傳僖三十年】享有昌歜。考證:〔【呂氏春秋】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于是始耕。〕 謹照原文于是始耕改生者也。

【子集下】【刀字部】 【集韻】丁聊切,音貂。琢文也。【玉篇】琢也。

□ 【未集上】【米字部】 □ 【集韻】同。

菗 【申集上】【艸字部】 菗 【唐韻】直由切【集韻】陳留切,□音儔。【玉篇】荼菜。【博雅】菗蒢,地楡也。 【類篇】或作□。

苐 【申集上】【艸字部】 苐 【集韻】【正韻】□與□同。 又複姓。【通志氏族略】不苐氏,子姓也。 【正字通】《篇海》俗誤作次第之第,非。《韻會》第,但也。亦作弟。《字彙》作苐,非。

苑 【申集上】【艸字部】 苑 【唐韻】【正韻】於阮切【集韻】【韻會】委遠切,□音婉。【說文】所以養禽獸也。【周禮地官囿人疏】古謂之囿,漢謂之苑。【前漢高帝紀】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註】養禽獸曰苑。【白虎通】苑囿所以在東方,謂養萬物。東方,物所生也。 又縣名。【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高苑侯丙倩。【索隱註】縣屬千乗。 又善苑,國名。見【洞冥記】。 又【莊子天地篇】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濵。【註】苑風,扶搖大風也。 又書名,如《文苑》《類苑》》《藝苑》《說苑》之類。 又宮室名。如內苑、禁苑、西苑、南苑之類。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句曲九星,二曰天苑。 又藥名。蕀苑,遠志也。見【博雅】。 又【集韻】【韻會】□紆願切,音怨。【周禮地官】禁山之爲苑。劉昌宗讀去聲。【左思吳都賦】遭藪爲圃,値林爲苑。異荂蓲蘛,夏曄冬蒨。 又【類篇】于袁切,音鴛。人姓。【左傳】苑何忌,齊大夫。【魏志】渤海苑康。 又音鬱。【詩小雅】我心苑結。【箋】苑,猶屈也,積也。【釋文】音鬱。 又【正韻】委粉切,讀如蘊。義同。 又苑、菀互通。【前漢百官表】牧師菀令。【晉語】人皆集于苑。 又【韻補】叶音氳。【詩秦風】蒙伐有苑。【註】苑,文貌,讀平聲,叶上羣韻。考證:〔【詩小雅】我心苑結。【傳】苑,猶屈也,積也。【箋註】讀鬱。〕 謹照原文傳改箋。箋註讀鬱改釋文音鬱。

苒 【申集上】【艸字部】 苒 【唐韻】【集韻】【類篇】□而琰切,音冉。草盛貌。 又荏苒,猶展轉也。見荏字註。

□ 【備考】【午集】【禾字部】 □ 【龍龕】同□。

苓 【申集上】【艸字部】 苓 【唐韻】【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靈。【說文】卷耳也。【爾雅釋草】菤耳,苓耳也。【註】卷耳形似耳,叢生如盤。【陸璣疏】可煑爲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璫。幽州謂之爵耳。【博雅】苓耳,枲耳也。 又【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傳】苓,大苦也。 又茯苓,藥名。【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魏志】潁川郤儉,能辟穀餌茯苓。 又豬苓。【本草註】其塊黑,似豬矢,故名。【韓愈進學解】是猶昌陽引年,而進以狶苓也。 又地名。【晉書地理志】扶苓縣,屬九德郡。 又通零。【說文】草曰苓,木曰落。 又【集韻】靈年切,音蓮。草名。【枚乗七發】蔓草芳苓。【註】古蓮字。 【韻會】亦作蘦。又作。

苔 【申集上】【艸字部】 苔 【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音臺。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龜蒙苔賦】高有瓦苔,□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 【集韻】亦作菭。

苕 【申集上】【艸字部】 苕 【唐韻】徒聊切【集韻】【正韻】田聊切,□音迢。【詩陳風】邛有旨苕。【疏】苕苕,饒也。幽州人謂之翹,夏生,莖如勞豆而細,葉似蒺藜而靑,其莖綠色,可生食,如小豆藿。 又【詩小雅】《苕之華》芸其黃矣。【註】陵苕,一名尾,生下濕水中,七八月中花紫,似今紫草花,可染皁,煑以沐髮卽黑。 又【爾雅釋草】連,異翹。【註】一名連苕。 又水名。【山海經】龍首之山,苕水出焉。 又苕苕,高貌。【水經注】虎牢臨河,苕苕孤上。【張衡西京賦】壯亭亭以苕苕。 又《詩苕之華》,徐邈讀作時饒切,同軺。

【子集下】【刀字部】 【唐韻】郞擊切【集韻】狼狄切,□音歷。【玉篇】劙開也。又【集韻】朗可切,羅上聲。【說文】柯擊也。

苖 【申集上】【艸字部】 苖 【唐韻】徒歷切【集韻】亭歷切,□音翟。【爾雅釋草】苖,蓚。【類篇】羊蹄草也。 又【玉篇】丑六切,音蓄。【廣韻】他歷切,音惕。義□同。《爾雅釋草》苖,蓨。考證:〔【爾雅釋草】苖修。〕 謹照原文苖修改苖蓚。

苗 【申集上】【艸字部】 苗 〔古文〕□【唐韻】武儦切【集韻】【韻會】【正韻】眉鑣切,□音描。【說文】草生于田者,榖曰苗。凡草初生亦曰苗。【詩王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魏風】碩碩,無食我苗。【註】嘉穀也。 又【爾雅釋天】夏獵曰苗。【註】爲苗除害也。【詩小雅】之子于苗,□徒囂囂。 又【書舜典】□三苗于三危。【史記夏本紀註】《神異經》: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爲人饕餮,淫□無理,名曰苗民。 又【博雅】衆也。【後漢鄧皇后紀】損膳解驂,以贍黎苗。 又胤也。【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後漢□恂傳】功臣苗緒。 又地名。【左傳襄二十六年】晉人與之苗。【註】苗,晉地。 又山名。【淮南子修務訓】苗山之鋌。【註】苗山,利金所出也。 又姓。【晉語】苗棼皇,晉大夫。 又【韻補】眉彪切,音繆。【韓愈楚國夫人墓銘】高陵相漢,義以家酬。遷于南陽,始自郞苗。

苘 【申集上】【艸字部】 苘 【唐韻】口迥切,音褧。【玉篇】與檾同。【類篇】枲屬。【正字通】俗作。

苛 【申集上】【艸字部】 苛 【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音何。【說文】小草也。又【廣韻】政煩也。【禮檀弓】苛政猛于虎。【前漢高帝紀】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師古註】苛,細也。 又【禮內則】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爾雅釋言】苛,妎也。【註】煩苛者,多疾妎。又【周禮春官世婦】大喪,比外內命婦之朝,莫哭不敬者,而苛罰之。【註】苛,譴也。 又【晉語】朝夕苛我邊鄙。【註】苛,擾也。 又【素問】苛疾不生。【註】苛,重也。 又【揚子方言】苛,怒也。 又姓。【正字通】漢苛異。 又上聲。【類篇】下可切,音荷。急也。 又【集韻】虎何切【羣經音辨】呼多切,□音呵。苛察也。【鄭康成說禮】司關掌苛察姦人。【前漢王莽傳】大司空士夜過奉常亭,亭長苛之。 又【集韻】黑嗟切。義同。

苝 【申集上】【艸字部】 苝 【唐韻】【玉篇】□蒲昧切,音佩。【集韻】山也。字原从叡作。

□ 【未集上】【米字部】 □ 【廣韻】楚鳩切【集韻】初尤切,□音篘。濾取粉也。

□ 【午集下】【禾字部】 □ 【集韻】郞丁切,音零。草莖疎也。同□。

□ 【午集下】【立字部】 □ 【字彙補】常注切,音豎。立也。

苞 【申集上】【艸字部】 苞 【唐韻】布交切【集韻】【韻會】班交切,□音包。【說文】草也,南陽以爲麤履。【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註】苞,藨也。【漢書註】卽今所用作席者。 又本也。【易否卦】繫于苞桑。【疏】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詩商頌】苞有三蘖。 又草木叢生也。【爾雅疏】物叢生曰苞,齊人名曰槇。 又通包。【儀禮旣夕】苞二。【註】所以裹羊豕之肉。【子貢詩傳】朋友相贈賦木瓜,子曰:見苞苴之禮焉。 又【韻補】逋侯切,音近褒。【詩大雅】如山之苞。叶下流韻。【揚子太□經】蒼水維流,厥美可以達于瓜苞。 又上聲。【詩大雅】實方實苞。叶下好韻。 又【集韻】蒲交切。同匏。瓠也。又被表切,音殍。與藨同。◎按《郭忠恕佩觿集》草名之苞,不當通厥包之包。苞,平表反。包,班交反。截然爲二。然經典俱通用,今仍舊。考證:〔子夏【詩傳】朋友相贈賦木瓜,子曰,見苞苴之禮焉。〕 謹按詩傳是子貢作,今据改子貢。

茋 【申集上】【艸字部】 茋 【唐韻】同□,與芪別。詳菧字註。

苟 【申集上】【艸字部】 茍 〔古文〕□【唐韻】【廣韻】古厚切【集韻】【類篇】【正韻】舉后切,□音垢。【說文】草也。 又誠也。【魯語】夫苟中心圖民,知雖不及,必將至焉。 又且也。【晏子雜上篇】行廉不爲苟得,道義不爲苟合。 又但也。【揚子法言】非苟知之。 又【韓詩外傳】指緣謬辭謂之苟。 又磯名。【水經注】苟磯,亦曰南陽磯。 又姓。【廣韻】漢有苟參。【急就篇】苟貞夫。【註】苟,草名也。所居饒之,因以爲氏。 又【集韻】居侯切,音鉤。苟吻,草名。 又【類篇】果羽切。【唐韻古音】讀矩。【蔡邕述行賦】登高斯賦,義有取兮。則善戒惡,豈云苟兮。翩翩獨征,無疇與兮。(茍)【廣韻】紀力切【篇海】訖逆切,□音殛。急也。通亟。與苟異。

【午集中】【皿字部】 【唐韻】直呂切【集韻】丈呂切,□音宁。【說文】器也。 【集韻】亦作□。

苠 【申集上】【艸字部】 苠 【集韻】眉貧切,音旻。竹膚。 又【類篇】衆多貌。【揚子太□經】天穹窿而周乎下,地旁薄而向乎上,人苠苠而處乎中。 亦作□。【急就篇】牡蒙,一名黃□。

苡 【申集上】【艸字部】 苡 【唐韻】羊己切【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芣苡,草名。 又【廣韻】薏苡,蓮實。【本草】薏苡仁,開紅白花,結實靑白色,形似珠而稍長。一名回回米,又呼西番蜀林,俗名草珠鬼。【吳越春秋】有莘氏之女,得薏苡而吞之,生禹。【後漢馬援傳】南方薏苡實大,援軍還,載之一車,有譖之者以爲所載皆明珠。 又【集韻】象齒切,音似。義同。 又【類篇】烏禾切。婆苡、室韋,皆北狄別種名。

【戌集上】【金字部】 【集韻】同釚。

苢 【申集上】【艸字部】 苢 苡本字。

苣 【申集上】【艸字部】 苣 【唐韻】其呂切【集韻】【正韻】臼許切,□音巨。【說文】束葦燒也。今俗別作炬,非是。【後漢皇甫規傳】束苣乗城。 又【唐書車服志】凡天子之車五路,金鳳翅,畫苣文鳥獸。 又【玉篇】苣藤,胡麻也。【曹唐遊仙詩】喫盡溪頭苣蕂花。 又【本草】萵苣,見萵字註。又白苣,似萵苣,葉有白毛,氣味苦寒。又苦菜,一名苦苣。【韻會】野生曰褊苣。【杜甫詩】苦苣刺如針。【註】卽野苣也。

苤 【申集上】【艸字部】 苤 【集韻】攀悲切,音丕。草木花盛貌。《正字通》同芣,非。

□ 【未集中】【糸字部】 □ 【集韻】縱古作□。註詳十一畫。【玉篇】作□。

□ 【未集上】【米字部】 □ 【集韻】七小切,音悄。粉也。

若 【申集上】【艸字部】 若 〔古文〕□□□【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音弱。【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註】若,海神。 又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又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楚辭天問】若華何光。【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柳宗元文】蘭若眞公。【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