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萗 【備考】【申集】【艸字部】 萗 【字彙補】策字之譌。
□ 【未集中】【糸字部】 □ 【集韻】才先切,音前。織一番也。
芧 【申集上】【艸字部】 芧 【唐韻】【集韻】【正韻】□同苧。 又【前漢司馬相如傳】蔣芧靑薠。【註】芧,三稜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象呂切,音序。木名,栩也。 又芧栗。【莊子徐無鬼】先生居山林,食芧栗。又【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朝四而暮三,衆狙皆喜。李軌讀作羊諸切,音余。
芨 【申集上】【艸字部】 芨 【唐韻】居立切,音急。【玉篇】芨,堇草,卽烏頭也。 又【本草】白芨,葉似初生椶苗,開花長寸許,紅紫色,中心如舌,七月實熟。陶弘景曰:可以作糊。本名連及草,或作白及,或作白給。 又紙芨。【謝靈運山居賦】剝芨巖椒。【自註】芨皮可爲紙。【顧氏負暄雜錄】扶桑國出芨皮紙。
芩 【申集上】【艸字部】 芩 【唐韻】巨金切【集韻】【韻會】【正韻】渠金切,□音琴。【說文】草也。【詩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芩。【疏】根如釵股,葉如竹,蔓生澤中下地鹹處爲草,真實牛馬亦喜食之。 又黃芩,藥名。【本草註】芩者,黔也。黔乃黃黑之色也。【劉琨與兄子演書】黃芩一斤,皆所須也。【柳宗元文】黃芩以腐腸。【註】陶隱居云:圓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 又地名。【魏志東夷傳】廉斯鑡爲辰韓大渠帥,從芩中乗大船,入辰韓。 又【玉篇】渠炎切【集韻】其淹切,□音黔。義同。 又魚音切,音吟。菜名。如蒜生水中。 或作。考證:〔【詩】食野之芩。【疏】根如釵股,葉如竹,蔓生澤中下地鹹處爲草。其實牛馬亦喜食之。〕 謹照原文其實改真實。
【戌集下】【食字部】 【廣韻】相卽切【集韻】悉卽切,□音息。【玉篇】氣息也。【揚子方言】、喙、呬,息也。周鄭宋沛之閒曰。自關而西,秦晉之閒,或曰喙,或曰。東齊曰呬。 又【廣韻】食也。【博雅】長也。
【戌集上】【門字部】 【廣韻】况逼切【集韻】忽域切,□音洫。同侐。【說文】靜也。引《詩魯頌》:閟宮有侐。本从門。
芪 【申集上】【艸字部】 芪 【唐韻】巨支切【正韻】渠宜切,□音其。黃芪,藥名。【本草】一名戴糝,一名王孫,根長三尺,以耒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芪。又有白水芪,赤水芪,木芪,功用□同。 又【集韻】翹移切,音跂。【博雅】芪母,草名。 又【集韻】陳尼切,音遲。與荎通。
芫 【申集上】【艸字部】 芫 【唐韻】【集韻】□愚袁切,音元。【說文】魚毒也。【山海經】首山,草多□芫。【急就篇註】芫華,一名魚毒,漁者煑之,以投水中,魚則死而浮出,故以爲名。 或作杬。【爾雅釋木】杬,魚毒。【郭註】大木,生南方,皮厚汁赤,堪藏卵果。◎按生南方用藏卵果者,自別是一種杬木,乃《左思吳都賦》所云綿杬杶櫖之杬,非毒魚之杬也,郭說誤。 又【史記倉公列傳】臨菑女子薄吾病,飮以芫花一撮。
芬 【申集上】【艸字部】 芬 【唐韻】撫文切【集韻】【韻會】【正韻】敷文切,□音紛。草初生,香分布也。 又【博雅】芬芬,香也。【詩小雅】苾芬孝祀。【大雅】燔炙芬芬。 又【揚子方言】和也。 又【汲冢周書】汝無泯泯芬芬,厚顏忍醜。【註】泯芬,亂也。 又【管子地員篇】芬然若灰。【註】芬然,壤起貌。 又【前漢禮樂志】芬哉茫茫。【師古註】芬謂衆多。 又【博雅】毛草也。 又姓。【戰國策】晉有大夫芬質。 又【韻補】孚焉切。【楊芳合歡詩】爰有承露枝,紫榮合素芬。扶疎垂淸藻,布翹芳且鮮。 【說文】本作。或从艸。【六書略】又作□。又□。考證:〔【集韻】【韻會】【正韻】草初生分布也。〕 謹照原文分布上增香字。〔又姓。【戰國策】晉有大夫芬只。〕 謹照廣韻原文芬只改芬質。
芭 【申集上】【艸字部】 芭 【唐韻】伯加切【集韻】【韻會】【正韻】邦加切,□音巴。【玉篇】芭蕉。見蕉字註。 又香草。【楚辭九歌】傳芭兮代舞。【註】巴巫所持香草名也。 又披巴切,音葩。人名。【前漢揚雄傳】雄年七十一卒,侯芭爲起墳。 又與葩通。【大戴禮夏小正】拂桐芭。拂也者,拂也,桐芭之時也。
芮 【申集上】【艸字部】 芮 【唐韻】而銳切,音汭。【說文】芮芮,草生貌。 又【本草註】石龍芮,生于石上,其葉芮芮短小,故名。【潘岳西征賦】蕞芮于城隅者,又百不處一。【註】芮,小貌。 又國名。【詩大雅】虞芮質厥成。【史記周本紀註】《晉太康地理志》:虞西北四十里有芮城,芮城西二十里古芮國也。 又水涯。【詩大雅】芮鞫之卽。【箋】芮之言內也。水之內曰隩,水之外曰鞫。 又【史記蘇秦傳】革抉芮,無不畢具。【索隱註】芮謂繫楯之後綬也。 又姓。【通志氏族略】司徒芮伯之後,齊景公妾曰芮姬。 又【集韻】如劣切,音爇。【通鑑】宋元嘉二十七年,芮芮遣使遠輸誠款。【胡三省註】芮芮卽蠕蠕。魏呼柔然爲蠕蠕,南人語轉爲芮芮。沈約《宋書》、李延壽《南史》皆以蠕蠕爲芮芮,從南人語音也。
芯 【申集上】【艸字部】 芯 【集韻】思林切,音心。【類篇】草名。
【午集中】【疒字部】 【玉篇】口金切,音欽。疾瘧,惡寒證也。 又【類篇】渴合切,音溘。病寒也。
芰 【申集上】【艸字部】 芰 〔古文〕茤□【唐韻】【集韻】□奇寄切,音妓。【說文】蔆也。【楚語】屈到嗜芰。【屈原離騷】製芰荷以爲衣兮。【酉陽雜俎】今人但言蔆芰,諸解草木書,亦未分別,唯《王安貧武陵》記云: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蔆。【本草註】其葉支散,故字从支。 又水名。【水經注】來需之水,西歷芰澗水。 【集韻】亦作□。古文□从□作。《集韻》□从□作。
花 【申集上】【艸字部】 花 〔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芳 【申集上】【艸字部】 芳 【唐韻】【集韻】【正韻】□敷方切,音妨。【說文】香草也。【屈原離騷】雜杜蘅與芳芷。【註】杜蘅、芳芷,皆香草名。 又【玉篇】芬芳,香氣貌。【司馬相如美人賦】芳香芬烈。 又【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註】芳,德之臭也。【晉書元帝紀】文景垂仁,傳芳于南頓。 又【韻會】州名。地多芳草,置在常芳縣。 又姓。【通志氏族略】《風俗通》云:漢有幽州刺史芳垂敷。 【韻學集成】作芳。芳字从屮作屮下方。考證:〔【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註】芳,德之貌也。〕 謹照原文貌改臭。
芴 【申集上】【艸字部】 芴 【唐韻】【韻會】【正韻】□文弗切,音物。菲芴,土瓜也。【陸璣詩疏】菲,幽州謂之芴。詳菲字註。 又軋芴,緻密也。【司馬相如上林賦】縝紛軋芴。 又呼骨切,音忽。【莊子至樂篇】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荀子正名篇】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考證:〔【司馬相如上林賦】縝紛緻芴。〕 謹照原文緻芴改軋芴。
芵 【申集上】【艸字部】 芵 【玉篇】古穴切,音決。芵光,芵明也。【爾雅釋草】薢茩,芵光。【疏】葉如江芒,子形如馬蹄,呼爲馬蹄芵明。《廣雅》謂之羊躑躅。 又通決。【杜甫詩】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
芶 【申集上】【艸字部】 芶 【篇海】音勾。菜名。
芷 【申集上】【艸字部】 芷 【唐韻】【韻會】【正韻】□諸市切,音止。白芷,藥名。【本草】一名芳香,一名澤芬,生河東川谷中,主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荀子勸學篇】蘭槐之根是爲芷。【屈原離騷】扈江蘺與辟芷兮。 又地名。【前漢夏侯嬰傳】戰于藍田芷陽。【註】芷陽,後爲霸陵縣。◎按芷陽《史記》作茝陽,音義同。
芸 【申集上】【艸字部】 芸 【廣韻】【集韻】玉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草也,似目宿。【禮月令】芸始生。【註】芸,香草也。【爾雅翼】芸類豌豆,叢生,其葉極芳香,秋後葉閒微白如粉,南人採置席下,能去蚤蝨。今謂之七里香。【續博物志】《典略》云:芸香辟紙魚蠹,故藏書臺稱芸臺。【成公綏芸香賦】美芸香之脩潔,合隂陽之淑淸。 又【急就篇註】芸,芸蒿也,生熟皆可啗。 又【拾遺記】芳蔬園多異菜,有菜名芸薇,紫色者最繁,一名芸芝。 又多貌。【老子道德經】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又通耘。【論語】植其杖而芸。【何晏註】除草曰芸。 又音運。【詩小雅】裳裳者華,芸其黃矣。 【集韻】作□。(蕓)【唐韻】【集韻】□玉分切,音云。【玉篇】蕓薹菜。【本草註】此菜易起薹,須採其薹,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淮人謂之薹芥。 又蕓香草也。【杜陽雜編】元載造蕓輝堂於私第,其香出于闐國,潔白如玉,舂之爲屑以塗壁。 【集韻】或作蒷。(蕓)考證:〔【杜陽雜編】元載造蕓輝堂於私第,其香出於闐國。〕 謹照原文於闐改于闐。
【寅集中】【山字部】 【集韻】同嶅。【木華海賦】或掛□於岑之峰。 又【韻會】疑到切,音傲。動搖貌。與嶅分註。
【午集中】【疒字部】 【廣韻】呼恢切【集韻】呼回切,□音灰。本作□,□尵,馬病。亦作。 又【集韻】呼乖切。義同。 又鄔賄切,音猥。□,風病。或作痿。 又徒回切,音頹。隂病。 又胡隈切,音回。病也。一曰腫旁出。 又烏潰切,音隈。與□同。【類篇】□,病痱也。尵二字原从尣作。
芹 【申集上】【艸字部】 芹 【唐韻】巨斤切【集韻】【韻會】渠斤切,□音勤。【說文】楚葵也。【詩魯頌】思樂泮水,薄采其芹。【箋】芹,水菜也。【爾雅疏】水芹,一名水英。【呂氏春秋】菜之美者,有雲夢之芹。【埤雅】芹潔白而有節,其氣芬芳,味不如蓴之美,故列子以爲客有獻芹者,鄕豪取而嘗之,蜇於口,慘於腹也。 又水名。【水經注】濟水又東北合芹溝水。 又【集韻】渠希切,音祈。水草。 又【類篇】几隱切,音謹。菜蒿類。原凡隱切。考證:〔【類篇】凡隱切,音謹。〕 謹照原文凡隱切改几隱切。
芺 【申集上】【艸字部】 芺 【玉篇】烏老切【唐韻】烏皓切,□音襖。【說文】苦芺,草也。味苦,江南食以下氣。 又【集韻】於兆切,音夭。【爾雅釋草】鉤芺。【疏】薊類,一名鉤,一名芺。【郭註】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臺,初生可食。 又于到切,音奧。義同。
芻 【申集上】【艸字部】 芻 【唐韻】側愚切【正韻】楚徂切,□音初。【說文】刈草也。【詩大雅】詢于芻蕘。【疏】芻者飼牛馬之草。【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趙註】草食曰芻。【韻會】羊曰芻,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又【禮祭統】士執芻。【註】藁也。【詩小雅】生芻一束。【箋】苽草刈取以用曰芻,故曰生芻。 又草名。【小雅】終朝采綠。【箋】綠,王芻也。 又梵語謂僧曰苾芻。 又芻尼。【許彥周詩話】嘗作七夕詩,押潘尼字,難于屬和,後讀《藏經》,有呼喜鵲爲芻尼。 又姓。見【何氏姓苑】。 又【集韻】葘尤切,音鄒。【韓愈駑驥詩】力小若易制,價微良易酬。渴飮一斗水,饑食一束芻。 【六書正譌】芻象包束草之形,俗作蒭,非。【干祿字書】通作□、□。□字原从艸从口从丑作。考證:〔【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趙註】草牲曰芻。〕 謹照原文牲改食。
□ 【未集上】【竹字部】 □ 〔古文〕柬【廣韻】【正韻】古限切【集韻】【韻會】賈限切,□音柬。牒也。【爾雅釋器】□謂之畢。【疏】□,竹□也。古未有紙,載文于□,謂之□札,一名畢。【禮王制】太史典禮,執□記,奉諱惡。【註】□記,策書也。【釋名】□,閒也。編之篇篇有閒也。【杜預春秋序】大事書之于策,小事□牘而已。【詩小雅】畏此□書。【傳】□書,戒命也。 又□閱也。【周禮春官】大田之禮,□衆也。【疏】□,閱也。謂閱其車徒之數也。又【夏官】大司馬□□鄕民。【註】謂比數之。 又要也,略也。【易繫辭】乾以易知,坤以□能。【疏】□,謂□省。【書大禹謨】臨下以□。【史記樂書】大樂必易,大禮必□。 又求也,選也。分別也。【書多士】夏迪□在王庭。【禮王制】□不肖以絀惡。【郊特牲】□其車賦,而歷其卒伍。 又大也。【詩邶風】□兮□兮。【傳】□,大也。【周頌】降福□□。【傳】□□,大也。【論語】吾黨之小子狂□。【註】□,大也。 又【左傳昭元年】子羽謂子皮曰:宋左師□而禮。【註】無所臧否,故曰□。共事大國,故曰禮。 又慢忽之謂□。【孟子】是□驩也。【疏】□略不禮也。 又諫也。【左傳成八年】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季文子私焉曰:詩曰:猶之未遠,是用大□。【註】□,諫也。 又誠也。【禮王制】有旨無□不聽。【註】□,誠也。有其意無其誠,不論以爲罪。 又【諡法】一德不懈曰□,平易不訾曰□。 又鼓聲。【詩商頌】奏鼓□□。【箋】其聲和大。 又【韻會】手版也。古制長二尺四寸,短者半之。蔡邕曰:漢制長二尺,短者半,蓋單執一札,謂之□。 又姓。周大夫□師父,魯大夫□叔。考證:〔【夏官】大司馬□嵇鄕民。〕 謹照原文嵇改爲□。〔【詩衞風】□兮□兮〕 謹照原書衞改邶。〔【左傳成八年】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季文子私焉曰,猶之未遠,是用大□。【註】□,諫也。〕 謹按猶之未遠二句乃引詩大雅辭,非文子語也,今於曰字下謹照原文增詩曰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