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寅集中】【山字部】 【廣韻】模朗切【集韻】母朗切,□音莽。山貌。【張衡南都賦】其山則嵣嶚刺。【註】嵣,山石廣大貌。 又平聲。【玉篇】莫郎切,音芒。義同。 又【玉篇】【廣韻】烏浪切【集韻】莫浪切,□音漭。義同。
【寅集中】【山字部】 【廣韻】魯刀切【集韻】郎刀切,□音勞。□,亭名。 又山名。
【戌集下】【風字部】 【廣韻】戸公切【集韻】胡公切,□音洪。【玉篇】風聲。 又【廣韻】大風。
菈 【申集上】【艸字部】 菈 【唐韻】盧合切,音拉。【玉篇】《方言》云:東魯呼蘆菔爲菈□子。又【左思吳都賦】菈□雷硠。【註】崩弛之聲也。
莂 【申集上】【艸字部】 莂 【玉篇】彼列切,音與分別之別同。【廣韻】種穊移蒔也。 又【釋名】莂,別也,大書中央,中破別之也,卽今市井合同。 又佛家作詩曰偈,作文曰莂。【黃庭堅與禪師書】夙承記莂。
苀 【申集上】【艸字部】 苀 【唐韻】胡郞切【集韻】寒剛切,□音杭。【爾雅釋草】苀,東蠡。【張衡西京賦】草則葴莎菅,蒯薇蕨茘苀。 又【集韻】居郞切,音岡。草名。葉似蒲,叢生。
舃 【未集下】【臼字部】 舃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思積切,音昔。【博雅】舃,履也。【釋名】複其下曰舃。舃,腊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複其末下,使乾腊也。【古今注】舃以木置履下,乾腊不畏泥濕也。天子赤舃。【詩豳風】赤舃几几。【傳】赤舃,人君之盛履也。又【小雅】赤芾金舃。【註】舃,達履也。【疏】履之最上達者也。舃有三等,赤舃爲上,冕服之舃。下有白舃,黑舃。【左傳桓二年】帶裳幅舃,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註】舃,複履。【疏】謂其複下也。 又大貌。【詩魯頌】松桷有舃。【傳】舃,大貌。 又【班固典引】舃奕乎千載。【註】舃奕,光曜流行貌。 又草名。【爾雅釋草】馬舃,車前。【疏】馬舃,一名車前,一名當道。【莊子至樂篇】生於陵屯,則爲陵舃。陵舃得鬱栖,則爲烏足。【註】陵屯,阜也。言物因水成而陸產,生於陵屯,化作車前,改名陵舃也。一名澤舃,隨燥濕變也。 又與磶同。【何晏景福殿賦】玉舃承跋。【註】舃與磶同。廣雅曰:磶,礩也,言以玉礩承柱之跋也。 亦與潟同。【前漢溝洫志】終古舃鹵兮生稻粱。【註】師古曰:舃鹵,卽斥鹵也。謂鹹鹵之地也。【王融策文】舃鹵可腴。 又【廣韻】【正韻】七雀切【集韻】七約切,□與鵲同。鳥名。【說文】也。 又【集韻】闥各切,音託。大貌。詩松桷有舃,徐邈讀。 又【韻補】履舃。亦叶音鵲。【陸雲逸民賦】相彼宇宙,方之委舃,夫豈不休,而好是冲漠。【註】委舃,猶弃屣也。磶原字从舃,不从舄。
舅 【未集下】【臼字部】 舅 【廣韻】其久切【集韻】【韻會】【正韻】巨九切,□音臼。【爾雅釋親】母之晜弟爲舅,母之從父晜弟爲從舅。【詩秦風】我送舅氏,曰至渭陽。又【大雅】王之元舅,文武是憲。 又【爾雅釋親】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禮內則】婦事舅姑,如事父母。 又【爾雅釋親】妻之父爲外舅。 又姓。【姓譜】晉大夫舅犯之後。 又通作咎。【儀禮士昏禮註】古文舅皆作咎。【□天子傳】咎氏。【郭璞註】咎猶舅也。 又【韻補】叶暨几切,音麂。【前漢敘傳】遭成之逸,政自諸舅。陽平作威,誅加卿宰。宰,獎里切。又【易林】潔身白齒,衰老復起。多孫衆子,宜利姑舅。 又叶跽許切,音矩。【韓愈元和聖德詩】皇帝曰吁,伯父叔舅。各安爾位,訓厥甿畮。畮音姥。
□ 【未集中】【糸字部】 □ 【集韻】丁結切,音窒。結也。
舆 【酉集下】【車字部】 輿 【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等韻】雲諸切,□音余。【說文】車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爲車。【註】輿人專作輿,而言爲車者,車以輿爲主也。【後漢輿服志】上古聖人觀轉蓬始爲輪,輪行不可載,因物生智,復爲之輿。【韻會】《詩詁》曰:輈軸之上加板以載物,軫、軾、轛、較之所附植,輿,其總名也。 又乗輿。【蔡邕獨斷】天子所御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乗輿。【註】輿,車也。乗,載也。 又【韻會】權輿,始也。造衡自權始,造車自輿始也。 又【正韻】堪輿,天地之總名。【前漢藝文志】《堪輿金匱》十四卷。【註】堪,天道。輿,地道。 又載而行之之意。【左傳僖十一年】敬禮之輿也。【註】謂其載禮以行也。又【襄二十四年】令名德之輿也。 又負也。【戰國策】百人輿瓢而趨。 又【廣韻】多也。【集韻】衆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晉文公聽輿人之誦。 又【韻會】扶輿,佳氣貌。又美稱。【司馬相如子虛賦】扶輿綺靡。 又輿人,賤官。【左傳昭四年】輿人納之。 又丘輿,地名。【左傳成四年】鄭公子偃敗諸丘輿。【註】鄭地。又平輿。【後漢郡國志】平輿,屬汝南郡。【註】古沈子國也。 又姓。【韻會】周大夫伯輿之後。 又【廣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增韻】舁車也。兩手對舉之車。 【集韻】或作轝。【史記封禪書】作轝。轝字从車从與,作車與。考證:〔【後漢輿服志】上古聖人觀轉蓬,始爲輪,輪行不可載,因物生智,後爲之輿。〕 謹照原文後爲之輿改復爲之輿。〔又【廣韻】權輿,始也。造衡自權始,造車自輿始也。〕 謹按廣韻無此語,查係韻會。謹將廣韻改韻會。
與 【未集下】【臼字部】 與 〔古文〕□□□【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又【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又【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又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又【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又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又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又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又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又和也。【戰國策】內□不與,外敵不可拒。【註】□猶亂,與猶和也。 又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又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又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又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又【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又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又姓。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又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又【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又【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又【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又【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又【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又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又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又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又【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興 【未集下】【臼字部】 興 【唐韻】【韻會】【正韻】□虛陵切,音□。【爾雅釋言】興,起也。【詩小雅】夙興夜寐。【禮中庸】國有道,其言足以興。【註】興,謂起在位也。 又【廣韻】盛也。【詩小雅】天保定爾,以莫不興。【箋】興,盛也。 又【五音集韻】舉也。【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註】興,猶舉也。 又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下柎之功,末應將興。【註】興,猶動也。 又【詩大雅】興迷亂于政。【箋】興,猶尊尚也。 又【周禮地官旅師】頒其興積。【註】縣官徵聚物曰興。今云軍興是也。又【司稼】平其興。【註】所徵賦。 又州名。【五音集韻】漢置武都郡,魏立東西州。梁爲興州,因武興山而名。 又縣名。【李顒涉湖詩】旋經義興境。 又殿名。【張衡西京賦】龍興含章。【註】龍興,殿名。 又姓。【姓譜】漢濟陰王,謁者興渠。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許應切,音嬹。【集韻】象也。 又【韻會】比興。【增韻】興,况意思也。【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詩詁】興者,感物而發,如倉庚于飛,熠燿其羽,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類。 又【正韻】悅也。【禮學記】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註】興之言喜也。【殷仲文詩】獨有淸秋日,能使高興盡。 又【正韻】許刃切,音釁。【禮文王世子】旣興器用幣。【釋文】音同釁。 又【韻補】叶火宮切,音凶。【馬融長笛賦】曲終闋盡,餘弦更興。繁手累發,密櫛□重。重平聲。 又叶虛良切,音香。【徐幹雜詩】沈隂增憂愁,憂愁爲誰興。念與君相別,乃在天一方。【潘乾□】實天生德,有漢將興。子子孫孫,俾爾熾昌。 又叶丘侵切,音欽。【詩大雅】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考證:〔又【掌均】平其興。〕 謹按周禮無掌均之官,所引出地官司稼。掌均謹改司稼。
舊 【未集下】【臼字部】 舊 【唐韻】【集韻】【韻會】巨救切【正韻】巨又切,□音柩。【說文】鴟舊,舊留也。【徐曰】卽怪鴟也。 又【廣韻】故也。【增韻】對新之稱。【詩豳風】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左傳僖二十八年】輿人誦,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羊傳莊二十九年】新延廄者何。修舊也。 又久也。【詩大雅】於乎小子,告爾舊止。【箋】舊,久也。 又【韻會】昔也,老宿也。 又姓。漢上黨太守舊彊。 又與柩同。【金史蔡珪傳】燕靈王舊。舊,古柩字通用。 又【韻會】【正韻】□巨九切,音臼。義同。 又【集韻】許尤切,音休。與鵂同。 又【韻補】叶巨己切,音技。【詩大雅】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時音氏。【又】維今之人,不尚有舊。叶上里。 又叶巨寄切,音忌。【韋□成詩】天子我監,登我三事。顧我傷墜,爵復我舊。又【管子牧民篇】不恭祖舊,則孝弟不備。◎按唐韻正,舊音忌,則忌亦正音,非叶音。 又叶去九切,音糗。【前漢敘傳】三枿之起,本根旣朽。枯楊生華,曷惟其舊。
舋 【未集下】【臼字部】 舋 【廣韻】許覲切【集韻】許愼切【韻會】【正韻】許刃切,□欣去聲。同釁。□罅也。龜瓦裂皆曰舋。 又【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仡奮舋而軒鬐。【註】杜預曰:舋,動也。 又【集韻】文運切,音問。義同。考證:〔【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倚仡奮舋而軒鬐。〕 謹照原文奔虎攫拏以梁倚,倚字屬上爲句,謹省去倚字。
【戌集中】【面字部】 【廣韻】【集韻】□是義切,音豉。【廣韻】□,面貌。出新字林。
荡 【申集上】【艸字部】 蕩 【唐韻】徒朗切【集韻】【韻會】待朗切,□音盪。大也。【論語】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又【釋名】蕩,排盪去穢垢也。【禮昏義】蕩天下之隂事。 又【禮月令】仲冬諸生蕩。【註】蕩謂物動萌芽也。 又【書畢命】以蕩陵德。【傳】放蕩也。 又【書盤庚】今我民用,蕩析離居。【註】播蕩也。 又【詩大雅】蕩蕩上帝。【傳】蕩蕩,法度廢壞貌。 又姓。【春秋僖二十五年註】宋桓公生子蕩,後以蕩爲氏。 又他浪切,音儻。義同。 又底朗切,音黨。【周禮地官稻人】以溝蕩水。【註】謂以溝行水也。 又【前漢揚雄傳】雄爲人□易佚蕩。【註】佚蕩,緩也。 又他郞切,音湯。地名。【史記魯仲連傳】止于蕩隂不進。【註】河內有蕩隂縣。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蕩水東至內黃澤。 又坦朗切。平易也。【詩齊風】魯道有蕩。徐邈讀帑。
舌 【未集下】【舌字部】 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食列切,然入聲。【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易說卦】兌爲口舌。【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 又言也。【揚子太□經】吐黃酋舌。【註】舌,言也。 又姓。【姓纂】越大夫舌庸。又羊舌,複姓。【左傳閔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疏】羊舌,氏也。爵爲大夫。 又官名。【周語】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註】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又國名。【淮南子地形訓】穿□民,反舌民。【註】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說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山海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註】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萿,麋舌。【註】今麋舌草春生葉,有似於舌。又【博雅】燕薁,蘡舌也。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別名江東呼蝦蟇衣,山東名牛舌。 又鳥名。【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註】反舌,百舌鳥。【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註】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 又無舌,蟲名。【本草註】一名益符,主閉。 又長舌,獸名。【山海經】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四耳,出則郡多水。 又【韻補】叶商刮切,音殺。【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又叶食僞切,音逝。【郤正釋譏】家挾殊議,人懷異計。縱橫者欲披其胷,徂詐者暫吐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