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淹 【巳集上】【水字部】 淹 【唐韻】英廉切【集韻】【韻會】衣廉切【正韻】衣炎切,□音醃。水名。【說文】水出越巂徼外,東入若水。 又漬也。【禮儒行】淹之以樂好。 又【爾雅釋詁】淹留,久也。【左傳僖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通作奄。【前漢郊祀歌】神奄留。 又【揚子方言】淹,敗也。水敝爲淹。 又【集韻】衣檢切,音掩。水涯也。一曰繅絲出緒也。【禮祭義】夫人繅三盆手。【註】三盆手者,三淹也。 又【廣韻】於劒切,音俺。又【集韻】於贍切,音□。義□同。又沒也。 又【集韻】憶笈切,音裛。亦漬也。考證:〔【禮儒行】淹之以好樂。〕 謹照原文好樂改樂好。〔又通作奄。【前漢郊祀歌】神淹留。〕 謹照原文淹留改奄留。
淺 【巳集上】【水字部】 淺 【唐韻】【正韻】七衍切【集韻】【韻會】此演切,□千上聲。【說文】水不深也。【詩邶風】就其淺矣。 又【荀子修身篇】少聞曰淺。 又虎皮也。【詩大雅】鞹鞃淺幭。【傳】淺,虎皮淺毛也。 又凡獸之淺毛者,皆曰淺。【周禮春官】巾車鹿淺□。【註】以夏鹿皮爲覆笭。【疏】夏時鹿毛新生爲淺毛,故云。 又【廣韻】則前切【集韻】將先切,□音箋。與濺同。淺淺,水疾流貌。【楚辭九歌】石瀨兮淺淺。 又【集韻】在演切,音踐。【古文尚書堯典】寅淺納日。馬融讀。今作餞。 又則旰切,音贊。與灒同。汙灑也。 又子賤切,音箭。與濺同。水激也。【儀禮士虞禮註】槃以盛棄水,爲淺汙人也。 又與翦通。【儀禮士喪禮】用疏布緇翦。【註】翦,淺也。
添 【巳集上】【水字部】 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兼切,音沾。【玉篇】益也。通作沾酟。 又【集韻】他念切,音栝。味益也。【李翊俗名小錄】呼下酒具爲添。
淼 【巳集上】【水字部】 淼 【唐韻】亡沼切【集韻】【韻會】【正韻】弭沼切,□音眇。大水也。【郭璞江賦】狀滔天以淼茫。
溿 【巳集上】【水字部】 溿 【字彙】普半切,音判。水涯也。
渀 【巳集上】【水字部】 渀 【字彙補】與奔音義同。【水經注】傾渀盪。 又去聲。【馬融廣成頌】渀,薄汾撓。【註】渀,蒲艮切。
梑 【辰集中】【木字部】 梑 【廣韻】徒歷切【類篇】庭曆切,□音荻。臧橰也。【爾雅釋木】狄,臧橰貢綦。【郭註】未詳。【類篇】木名。
渁 【巳集上】【水字部】 渁 【字彙補】與淵同。或作□。
渃 【巳集上】【水字部】 渃 【集韻】人夜切,音偌。城名,在彭州。一曰渃城,在成都縣,近天彭關。 又日灼切,音弱。濩渃,大水貌。 又瀰渃,江名。【樊綽曰】西國之水入南海者四,四曰瀰渃江。
渄 【巳集上】【水字部】 渄 【字彙補】風微切,音非。見藏經。 又水名。【羅含湘中記】營水,渄水,皆注湘。
【未集下】【肉字部】 【集韻】【類篇】□甾莖切,音爭。足跟筋也。 又【集韻】側杏切。義同。
□ 【未集中】【羽字部】 □ □字之譌。
□ 【未集上】【竹字部】 □ 【集韻】民□切,音彌。【說文】筡也。筡,竹篾也。 又【說文】武移切【玉篇】亡支切。義□同。 【集韻】或作□籋。
□ 【未集上】【竹字部】 □ 【字彙補】音義同□。
□ 【未集上】【竹字部】 □ 【廣韻】如融切【集韻】而融切,□音戎。小竹,可爲矢。
渊 【巳集上】【水字部】 淵 〔古文〕□囦□【唐韻】烏圓切【集韻】【正韻】營圓切【韻會】幺圓切,□音□。【說文】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管子度地篇】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 又深也。【詩衞風】秉心塞淵。 又潭名。【水經注】伊水東爲淵潭。 又淵淵,鼓聲。【詩小雅】伐鼓淵淵。 又姓。世本有齊大夫淵。 又【集韻】一均切,音蜵。亦深也。
□ 【未集上】【竹字部】 □ 【類篇】阻厄切【字彙補】側格切,□音迮。牀版也。【揚子方言】齊魯之閒謂之□,陳楚之閒或謂之笫。
渍 【巳集上】【水字部】 漬 〔古文〕洓【唐韻】前知切【集韻】【韻會】疾智切,□音胔。【說文】漚也。 又浸漬也。【史記貨殖傳】漸漬於失敎。 又染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鍾氏染羽,淳而漬之。 又獸死也。【禮曲禮】四足曰漬。【註】漬謂相瀸汙而死。考證:〔【禮曲禮】四足曰漬。【註】漬謂相瀸汙而死。 〕 謹照原文汗改汙。
渎 【巳集上】【水字部】 瀆 【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牘。【說文】溝也。【爾雅釋水】注澮曰瀆。 又江河淮濟爲四瀆。【釋名】瀆,獨也。各獨出其水而入海也。【白虎通巡狩篇】瀆者,濁也。中國垢濁,發源東注海,其功著大,故稱瀆。【風俗通山澤篇】瀆者,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 又小渠也。【賈誼弔屈原賦】彼尋常之汙瀆兮,豈能容吞舟之魚。 又慁也,重複也。【易蒙卦】再三瀆,瀆則不告。 又慢也。【易繫辭】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又易也。【左傳成十六年】瀆齊盟而食話言。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瀆山,蜀之汶山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音豆。句瀆,地名。【左傳桓十二年】公及宋公盟于句瀆之丘。 又與竇同。【左傳襄三十年】伯有自墓門之瀆入。瀆,徐邈音豆。考證:〔【爾雅釋水】江湖淮濟爲四瀆。〕 謹照原文江湖改江河。
渐 【巳集上】【水字部】 漸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又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又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又【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又側銜切,音□。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又【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 又漬也,濕也。【詩衞風】漸車帷裳。 又浸也,染也。【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又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又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又【集韻】子艷切,音□。漸洳,溼貌也。 又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又【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書洪範】沉潛剛克。【左傳】【史記】皆作沉漸。考證:〔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傳】如字,本又作蔪。〕 謹照原書傳字改釋文。
渑 【巳集上】【水字部】 澠 【廣韻】食陵切【集韻】【韻會】【正韻】神陵切,□音繩。水名。【春秋釋例】澠水,出齊國臨湽縣北。 又水名,在蜀。【山海經】巴國有巴遂山,澠水出焉。 又【廣韻】武盡切【集韻】【韻會】弭盡切,□音冺。澠池,水名。亦縣名。亦作黽池。【水經注】漢景帝三年,因崤黽之地以目縣。 又【廣韻】【集韻】【韻會】□彌兗切,音緬。義同。通作沔。
渞 【巳集上】【水字部】 渞 【字彙】才周切,音酋。水源也。【黃香九宮賦】坎烻援以渞煬。【註】渞水之源,煬水之熾也。
渖 【巳集上】【水字部】 瀋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昌枕切,音沈。【說文】汁也。【元結詩】煮鱖爲作瀋。 又【集韻】禁切,審去聲。置水于器也。
渗 【巳集上】【水字部】 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所禁切,音罧。【說文】下漉也。【司馬相如封禪書】滋液滲漉。 又滲漓,流貌。【揚雄河東賦】澤滲漓而下降。 又澤名。【穆天子傳】甲辰獵於滲澤。 又【集韻】【韻會】□疎簪切,音森。淋滲,毛羽始生貌。【木華海賦】鶴子淋滲。 又【集韻】【類篇】□千尋切,音侵。與浸同。浸淫漸漬也。或作滲。
渙 【巳集上】【水字部】 渙 【唐韻】呼貫切【集韻】【韻會】【正韻】呼玩切,□音喚。水名。【水經注】渠水東南流逕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 又卦名。【易正義】渙者,散釋之名。大德之人,建功立業。散難釋險,故謂之渙。【詩周頌】繼猶判渙。 又渙渙,水盛貌。【詩鄭風】溱與洧方渙渙兮。 又渙爛,文章貌。【後漢延篤傳】渙爛兮其溢目。 又【廣韻】呼會切【集韻】呼外切,□音翽。義同。
渚 【巳集上】【水字部】 渚 【唐韻】章與切【玉篇】之與切,□音煮。水名。【說文】水出常山中丘逢山,東入湡。 又【爾雅釋水】小洲曰渚。【釋名】渚,遮也。能遮水使旁迴也。【詩召南】江有渚。【傳】水岐成渚。【釋文】引韓詩:一溢一否曰渚。考證:〔【詩召南】江有渚。【傳】水岐曰渚。〕 謹照原文曰渚改成渚。〔【韓詩外傳】一溢一否曰渚。〕 謹按此韓詩章句非韓詩外傳,今改爲釋文引韓詩。
湈 【巳集上】【水字部】 湈 【集韻】謨悲切,音枚。壞也。或作□。
□ 【午集下】【立字部】 □ 【玉篇】直庾直句二切【海篇】音住。又音注。竢也,止也。
□ 【午集下】【穴字部】 □ 【集韻】無沸切,音未。魚名。【山海經】諸鉤山多□魚。
減 【巳集上】【水字部】 減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斬切,音鹼。【說文】損也。【玉篇】少也,輕也。【禮樂記】禮主其減。 又水名。【山海經】番條之山,減水出焉。又岐山亦出減水,東南流注于江。 又姓。【史記酷吏傳】減宣。 又【廣韻】【集韻】□下斬切,音豏。又【集韻】公陷切,音。義□同。 俗作减,非。考證:〔又姓。【前漢酷吏傳】減宣。〕 謹按漢書作咸,史記作減。前漢改史記。
渜 【巳集上】【水字部】 渜 〔古文〕湪【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乃管切,音煗。【說文】湯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奴官切,煗平聲。水名,在遼西肥如縣。 又【集韻】乳兗切,音耎。濯也。 又【廣韻】【集韻】□奴亂切,音偄。浴餘汁也。或作濡。【儀禮士喪禮】渜濯棄于坎。【註】沐浴餘潘水也。古文渜作湪。荆沔之閒語。【疏】潘水旣經溫煮,名之爲渜。 又【集韻】奴昆切,音黁。義同。
【子集上】【亠字部】 【字彙補】與荒同。 又【集韻】力求切,音留。與旒同。旌旗之旓也。【廣雅】天子十二旒至地,諸侯九旒至軫,大夫七旒至轂,士五旈至肩。後又或作斿游□。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息郞切【集韻】蘇郞切,□音喪。【類篇】緗□,淺黃也。 又【集韻】四浪切,喪去聲。義同。
渝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音兪。【說文】變汙也。【爾雅釋言】渝,變也。【詩鄭風】舍命不渝。 又水名。【說文】渝水,在遼西臨渝,東出塞。 又水名。【水經注】宕渠郡,蓋古賨國,今賨城縣有渝水。 又州名。【廣韻】本巴國,漢爲巴郡之江州縣,梁於巴郡置楚州,隋攺爲渝州。【廣輿記】今爲重慶府。 又【集韻】兪戍切,音裕。義同。 又大透切,音豆。水名。 又【韻補】叶夷周切,音由。【詩鄭風】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渟 【巳集上】【水字部】 渟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庭。【埤蒼】渟,水止也。【史記李斯傳】決渟水致之海。或作亭。【前漢西域傳】其水亭居。 又與停同。【後漢趙岐傳】渟車呼與共載。 又【集韻】湯丁切,音廳。與汀同。水際平地也。
渠 【巳集上】【水字部】 渠 【唐韻】彊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求於切,□音蕖。【說文】水所居也。【禮曲禮】溝渠必步。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 又渠渠,勤也。【詩秦風】夏屋渠渠。【箋】渠渠,猶勤勤也。【註】深廣貌。 又大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誅其渠帥。 又樂章名。【魯語】金奏肆夏樊遏渠。【註】納夏一名渠。 又漸也。【淮南子汜論訓】渠幨以守。【註】渠,漸也。 又軒渠,笑貌。【後漢方技傳】軒渠笑自若。 又俗謂他人爲渠儂。 又水名。【水經注】水出鄭縣南巴嶺,流逕宕渠縣。謂之宕渠水。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謂車輞爲渠。【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註】渠,車輞,言跰腳也。 又犀渠,甲名。又楯也。【吳語】文犀之渠十行。 又芋渠。【馬融廣成頌】蘘荷芋渠。 又夫渠,荷名。別作蕖。 又姓。【史記年表】漢渠復縈。 又【集韻】其據切,音遽。與詎同。【字林】未知詞也。【史記張儀傳】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 又與遽通。【史記陸賈傳】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 又【正韻】臼許切,音巨。義同。
渡 【巳集上】【水字部】 渡 【唐韻】【集韻】【韻會】徒故切【正韻】獨故切,□音度。【說文】濟也。【廣雅】去也,通也。 又通作度。【前漢賈誼傳】度江河亡維楫。【集韻】或作□。
渢 【巳集上】【水字部】 渢 【廣韻】房戎切【集韻】【韻會】扶風切【正韻】符中切,□音馮。【玉篇】水聲。一曰弘大聲。 又【集韻】【正韻】□符咸切,音凡。渢渢,中庸之聲也。一曰浮貌。【左傳襄二十九年】美哉渢渢乎。 又【集韻】【韻會】【正韻】□孚梵切,音泛。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