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注疏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异姓,故言外。)母之弟为舅,母之从父弟为从舅,母之姊妹为从母。从母之男子为从母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母党。
  [疏]“母之”至“母党”。○释曰:此一节别母之族党也。党是乡之细也。此外族属母,若党之属乡,故云母党。云舅者,孙炎云:“舅之言旧,尊长之称。”《诗·秦风》云:“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是也。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谓我舅者,吾谓之甥。然则亦宜呼婿为甥。《孟子》曰:“帝馆甥于二室。”是。)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四人体敌,故更相为甥。甥犹生也。今人相呼皆依此。)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同出谓俱已嫁。《诗》曰:“邢侯之姨。”)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诗》曰:“谭公维私。”)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公羊传》曰:“盖舅出。”)女子谓弟之子为侄,(《左传》曰:“侄其从姑。”)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女子子之子为外孙。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後生为娣。(同出谓俱嫁事一夫。《公羊传》曰:“诸侯娶一国,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娣者何?弟也。”此即其义也。)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犹今言新妇是也。)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今相呼先後,或云妯娌。○侄,徒结反。姒音似。娣音第。) 妻党。
  [疏]“妻之”至“妻党”。○释曰:此一节别妻之亲党也。《内则》云:“聘则为妻。”《白虎通》云:“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注“《孟子》曰:帝馆甥于二室”。○释曰:《孟子》云:“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彼注云:“尚,上也。舜在畎<亩又>之时,尧友礼之。舜上见尧,舍之於贰室。贰室,副宫也。尧亦就飨舜之所设,更迭为宾主。《礼记》:‘妻父曰外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尧以女妻舜,故谓尧甥。卒与之天位,是天子之友匹夫也。”注“四人”至“依此”。○释曰:“四人”谓姑之子、舅之子、妻之弟、姊妹之夫,是也。此四人尊卑体敌,更相为甥。云“甥犹生也”者,取相亲之意也。注“《诗》曰:邢侯之姨,谭公维私”。○释曰:皆《卫风·硕人》篇文也。孙炎曰:“私,无正亲之言。”然则谓吾姨者,我谓之私。邢侯谭公,皆庄姜姊妹之夫。互言之耳。《春秋》“谭子奔莒”,则谭是子爵。言公者,盖依臣子称便文耳。注“《公羊传》曰:盖舅出”。○释曰:案《春秋》襄五年“夏,叔孙豹、曾阝世子巫如晋”。《公羊传》曰:“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为叔孙豹率而与之俱也。叔孙豹则曷为率而与之俱?盖舅出也。”何休云:“巫者,曾阝前夫人襄公母姊妹之子也,俱莒外孙,故曰舅出。”是也。注“《左传》曰:侄其从姑”。○释曰:案僖十五年传云:初,晋献公筮嫁伯姬於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侄其从姑。’杜注云:“震为木,离为火,火从木生离为震,妹於火为姑。谓我侄者,我谓之姑。谓子圉质秦。”是也。注“公羊”至“弟也”。○释曰:《春秋》庄十九年“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公羊传》曰:“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壹聘九女,诸侯不再娶。”何休云:“必以侄娣从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所以妨嫉,令重继也。因以备尊尊亲亲也。九者,极阳数也。不再娶者,所以节人情开媵路。”注“犹今言新妇是也”。○释曰:《仪礼·丧服传》云:“夫之弟,何以无服也?其夫属乎妇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故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郑注云:“道犹行也。言妇弃姓,无常秩,嫁於父行则为母行,嫁於子行则为妇行,谓弟之妻为妇者,卑远之,故谓之妇。嫂者,尊严之称,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嫂犹叟也,叟,老人称也,是为叙男女之别尔。若已以母妇之服服兄弟之妻,兄弟之妻以舅子之服服已,则是乱昭穆之叙也。治犹理也。父母兄弟夫妇之理,人伦之大者,可不慎乎!”《大传》曰:“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是别嫂妇之名也。郭云“犹今言新妇”者,以时验而知也。至今犹然。注“今相呼先後,或云妯娌”。○释曰:《广雅》云:“娣姒妯娌。娣姒,先後也。”世人多疑娣姒之名,皆以为兄妻呼弟妻为娣,弟妻呼兄妻为姒,因即惑於斯文,不知何以为说。今谓母妇之号,随夫尊卑。娣姒之名,从身长幼,以其俱来夫族,其夫班秩,既同尊卑,无以相加,遂从身之少长。《丧服·小功章》曰:“娣姒妇报。传曰:娣姒妇者,弟长也。”以弟长解娣姒,言娣是弟,姒是长也。《公羊传》亦云:“娣者何?弟也。”是其以弟解娣,自然以长解姒。长谓身之年长,非夫之年长也。此云“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者,止言妇之长稚,不言夫之大小。《左传》成十一年,穆姜谓声伯之母为姒;昭二十八年传,叔向之嫂谓叔向之妻为姒。二者皆呼夫弟之妻为姒,岂计夫之长幼乎?上云“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後生为娣”。郭云:“同出谓俱嫁事一夫”也。事一夫者,以己生先後为娣姒,则知娣姒以已之年,非夫之年也。故贾逵、郑玄及杜预皆云兄弟之妻相谓为姒,言两人相谓,长者为姒,知娣姒之名不计夫之长幼也。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国语》曰:“吾闻之先姑。”)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今俗呼兄钟,语之转耳。)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今谓之女妹是也。)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女子子之夫为胥。胥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父之父母、胥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两胥相谓为亚。(《诗》曰:“琐琐姻亚。”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胥。)妇之党为婚兄弟,胥之党为姻兄弟。(古者皆谓婚姻为兄弟。)嫔,妇也。(《书》曰:“嫔于虞。”)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公音钟。嫡音的。嫔音频。) 婚姻。
  [疏]“妇称”至“婚姻”。○释曰:此别夫妇婚姻之名也。《说文》云:“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白虎通》云:“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谓之舅姑者何?舅者旧也。姑者故也。旧、故,老人称也。夫之父母谓舅姑何?尊如父而非父者舅也,亲如母而非母者姑也。”郑注《丧服传》云:“女子子者,子女也,别於男子也。”《说文》云:“胥,女之夫也。从士从胥。”闻一知十为士。胥者,有才知之称。故谓女之夫为胥。《广雅》云:“胥谓之倩。”《方言》云:“东齐之间,胥谓之倩。”《白虎通》云:“婚姻者何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注“《国语》曰:吾闻之先姑”。○释曰:《鲁语》:季康子问於公文伯之母曰:“主亦有以语肥也。”对曰:“吾能老而已,何以语子?”康子曰:“虽然,肥原有闻於主。”对曰:“吾闻诸先姑曰:‘君子能劳,後世有继。’”子夏闻之曰:“善哉!商闻之曰:‘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谓之不幸。’夫妇,学於舅姑者也。”是矣。注“《诗》曰:琐琐姻亚”。○释曰:《小雅·节南山》文也。刘熙《释名》云:“‘两胥相谓为亚’者,言每一人取姊,一人取妹,相亚次也。又并来女氏,则姊夫在前,妹夫在後,亦相亚也。”注“古者皆谓婚姻为兄弟”。○释曰:《礼记》:“曾子问曰:‘昏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孔子曰:‘胥使人吊,如胥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郑注云:“必使人吊者,未成兄弟。”又云:“父丧称父,母丧称母,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胥已葬,胥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是古者谓昏姻为兄弟,以夫妇有兄弟之义。或据胥於妻之父母有缌服,故得谓之兄弟也。注“《书》曰:嫔于虞”。○释曰:案《尧典》:群臣共举舜於帝,“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降二女于妫,嫔于虞。”孔安国注云:“降,下。嫔,妇也。舜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於所居妫水之,使行妇道於虞氏。”是也。
  ●卷五·释宫第五
  [疏]“释宫第五”。○释曰:《易·系辞》云:“王古穴居而野处,後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此其始也。《白虎通》云:“黄帝作宫室。”《世本》曰:“禹作宫室,其台榭楼阁之异,门墉行步之名,皆自於宫。”故以“释宫”总之也。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
  [疏]“宫谓”至“之宫”。○释曰:别二名也。郭云:“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释名》云:“宫,穹也,言屋见於垣上穹崇然也。室,实也。言人物实满於其中也。”是所从言之异耳。《诗》云:“作于楚宫。”又曰:“入此室处。”是也。古者贵贱所居皆得称宫。故《礼记》曰:“由士命以上,父子皆异宫。”又《丧服传》继父为其妻前夫之子筑宫庙。是士庶人皆有宫称也。至秦汉以来,乃定为至尊所居之称。
  牖户之间谓之,(窗东户西也。《礼》云斧者,以其所在处名之。)其内谓之家。(今人称家,义出於此。,倚。)
  [疏]“牖户”至“之家”。○释曰:牖者,户西窗也。此牖东户西为牖户之间,其处名。云“其内”者,其内也。自此内即谓之家。《说文》云:“家,居也。”《礼记》云:“已受命,君言不宿於家。”郭云:“今人称家,义出於此。”言其称家之义,本出於此也。注“《礼》云”至“名之”。○释曰:云“《礼》云斧”者,案《觐礼》云:“天子设斧依於户牖之间,左右几。”郑注云:“依,如今纟弟素屏风也。有绣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谓之黼。”是也。云“以其所在处名之”者,言本牖户之间名。觐礼天子设屏风之於牖户之间,因名此屏风为。是以其在处,即名之曰也。
  东西墙谓之序。(所以序别内外。)
  [疏]“东西墙谓之序”。○释曰:“此谓室前堂上、东厢西厢之墙也。所以次序分别内外亲疏,故谓之序也。《尚书·顾命》云“西序东乡,敷重席”、“东序西乡,敷重丰席”及《礼经》每云“东序西序”者,皆谓此也。
  西南隅谓之奥,(室中隐奥之处。)西北隅谓之屋漏,(《诗》曰:“尚不鬼於屋漏。”其义未详。)东北隅谓之,(见《礼》,亦未详。)东南隅谓之{宀交}。(《礼》曰:“埽室聚{宀交}。”{宀交}亦隐ウ。,夷。,要。)
  [疏]“西南”至“之{宀交}”。○释曰:此别宫中四隅之异名也。云奥者,孙炎云:“室中隐奥之处也。”古者为室,户不当中而近东,则西南隅最为深隐,故谓之奥。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曲礼》云:“凡为人子者,居不主奥。”是也。西北隅名屋漏,东北隅名,东南隅名{宀交},{宀交}亦隐ウ之义也,与奥相类。故郭云亦也。注“《诗》曰”至“未详”。○释曰:云“《诗》曰:尚不鬼於屋漏”者,《大雅·抑》篇文也。郑笺云:“尚无肃敬之心,不惭鬼於屋漏,有神见人之为也。屋,小帐也。漏,隐也。礼:祭於奥,既毕,改设馔於西北隅,而隐之处,此祭之末也。”孙炎云:“屋漏者,当室之白,日光所漏入。”郭云“其义未详”者,以孙、郑之说皆无所据,故不取也。注“见《礼》,亦未详”。○释曰:李巡云:“东北者,阳始起,育养万物,故曰。,养也。”《说文》亦云。郭云“亦未详”者,以颐养之字作颐,又室中四隅无取阴阳之义。与屋漏意同,故云“亦未详”也。注“《礼》曰:埽室聚”。○释曰:《既夕记》云:“朔月,童子执帚之,左手奉之,从散者而入。比奠,举席,埽室,聚诸,布席如初。卒奠,埽者执帚,垂末内鬣,从执烛者而东。”是其事也。
  失谓之阈。(阈,门限。)枨谓之楔。(门两旁木。)楣谓之梁。(门户上横梁。)枢谓之畏。(门户扉枢。)枢达北方谓之落时。(门持枢者,或达北急以为固也。)落时谓之(道二名也。○失,干结切。阈,域。楔,古黠切。枢,昌朱切。畏,於回切。音士。)
  [疏]“失谓”至“之”。○释曰:此别门户上下及两旁之木名也。失者,孙炎云:“门限也。”经传诸注皆以阈为门限,谓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也。俗谓之地失,一名阈。《曲礼》云:“不履阈。”是也。枨者,门两旁长木,一名楔。李巡曰:“枨谓困上两旁木。”《礼记·玉藻》云:“君入门,士介拂枨。”郑注云:“枨,门楔也。”楣,即梁也。吕伯雍云:“门枢之横梁也。”郭云:“门户上横梁。”《乡射记》云:“堂则物当楣。”是也。枢者门扉,开阖之所由也,一名畏。《易》曰:“枢机之发。”是也。其持枢之木或达北急以为牢固者,名落时,急即栋也。落时又名。是持枢一木有此二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