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注疏

  既微且。疡为微,肿足为。(,脚胫。疡,疮也。○,诗勇切。音苋。疡音羊。)
  [疏]“既微”至“为”。○释曰:云“既微且”者,《小雅·巧言》文也。云“疡为微,肿足为”者,释之也。孙炎曰:“皆水湿之疾也。”郭云:“,脚胫也。疡,疮也。”然则膝胫之下有疮肿,是涉水所为,故郑笺亦云:“此人居下湿之地,故生微之疾。”《诗》云“居河之麋”,是居下湿也。
  是刈是。,煮之也。(煮葛为。)
  [疏]“是刈是。,煮之也”。○释曰:云“是刈是”者,《周南·葛覃》文也。云:“,煮之也”者,释之也。舍人曰:“是刈,刈取之。是,煮治之。”郭云:“煮葛为。”以煮之於,故曰煮,非训为煮。以彼下云“为为”,故知煮葛为也。毛传云:“精曰,粗曰。”
  履帝武敏。武,迹也。敏,拇也。(拇迹大指处。○拇音亩。)
  [疏]“履帝武敏。武,迹也。敏,拇也”。○释曰:云“履帝武敏”者,《大雅·生民》文也。云“武,迹也。敏,拇也”者,释之也。云“拇迹大指处”,郑笺《诗》云:“祀郊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原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於是遂有身,而生后稷。”是其事也。
  张仲孝友。(周宣王时贤臣。)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疏]“张仲”至“为友”。○释曰:云“张仲孝友”者,《小雅·六月》文也。云“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者,释之也。李巡云:“张姓,仲字,其人孝,故称孝友。”毛传云:“张仲,贤臣也。”郑笺云:“张仲,吉甫之友,其性孝友。”以《诗》叙云“《六月》,宣王北伐也”,故郭云:“周宣王时贤臣。”
  有客宿宿,言再宿也。有客信信,言四宿也。(再宿为信,重言之,故知四宿。)
  [疏]“有客”至“四宿也”。○释曰:云“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者,《周颂·有客》文也。云“言再宿也”,“言四宿也”者,释之也。毛传云:“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各重言之,故知再宿及四宿也。
  美女为媛。(所以结好媛。○媛,于眷切。)
  [疏]“美女为媛”。○释曰:《诗·风·君子偕老》云:“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故此释之。郭云:“所以结好媛。”孙炎曰:“君子之援助。”然则由有美可以援助君子,故云“美女为媛”。
  美士为彦。(人所彦咏。)
  [疏]“美士为彦”。○释曰:《郑风·羔裘》云:“彼其之子,邦之媛兮。”故此释之也。毛传云:“彦,士之美称。”郭云:“人所彦咏。”舍人曰:“国有美士,为人所言道。”
  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雍容都雅之貌。)
  [疏]“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释曰:云“其虚其徐”者,《风·北风》文也。“威仪容止也”者,释之也。郭云:“雍容都雅之貌。”孙炎云:“虚、徐,威仪谦退也。”然则虚徐者,谦虚闲徐之义。故郑笺云:“威义虚徐,宽仁者也。”《诗》作“其邪”,此作“其徐”,字虽异,音实同。故郑笺云:“邪读如徐。”
  猗嗟名兮,目上为名。(眉眼之间。○猗,於宜切。)
  [疏]“猗嗟名兮,目上为名”。○释曰:云“猗嗟名兮”者,《齐风·猗嗟》文也。云“目上为名”者,释之也。孙炎云:“上平博。”郭云:“眉捷之间。”
  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言至微。)
  [疏]“式微”至“者也”。○释曰:云“式微式微”者,《邶风·式微》文也。云“微乎微者也”,释之也。郭云:“言至微。”郑笺云:“式,发声也。”案《诗》叙云:“《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居也。”然则以君被逐,既微又见卑贱,是至微也。不取“式”为义,故郑云“发声也”。
  之子者,是子也。(斥所咏。)
  [疏]“之子者,是子也”。○释曰:《诗》言“之子”者多矣,故此释之。李巡云:“之子者,论五方之言,是子也。”然则“之”为语助,人言之子者,犹言是此子也。《桃夭》传云“嫁子”,彼说嫁事,为嫁者之子。《汉广》“之子”,则贞者之子。《东山》“之子”,言其妻。《白华》“之子”,斥幽王。各随其事而名之,故郭云“斥所咏”。
  徒御不惊,辇者也。(步挽辇车。)
  [疏]“徒御不惊,辇者也”。○释曰:云“徒御不惊”者,《小雅·车攻》文也。云“辇也”者,释之也。此止解徒字也。诸徒皆为徒行,此独为辇,是以辨之。《地官·乡师》云:“大军旅会同,治其辇。”注云:“辇,人免行所以载任器也,止以为蕃营。《司马法》:辇有一斧、一斤、一凿、一里。周辇加二板、二筑。夏后氏二十人而辇,殷十八人而辇,周十五人而辇。”是会同田猎,人挽辇以徒行也。故郭云:“步挽辇车。”
  衤裼,肉袒也。(脱衣而见体。○衤音旦。裼音息。)暴虎,徒搏也。(空手执也。)
  [疏]“衤裼”至“搏也”。○释曰:《郑风·大叔于田》云:“衤裼暴虎。”故此释之。毛传云:“衤裼,肉袒也。”李巡曰:“衤裼,脱衣见体曰肉袒。”孙炎曰:“袒去裼衣。”郭云:“脱衣而见体。”毛传又云:“暴虎,空手以搏之。”舍人曰:“无兵空手搏之。”然则徒,空也。故郭云:“空手执也。”
  冯河,徒涉也。(无舟楫。○冯音平。)
  [疏]“冯河,徒涉也”。○释曰:《小雅·一》云:“不敢冯河。”故此释之也。李巡曰:“无舟而渡水曰徒涉。”郭云:“无舟楫。”毛传云:“冯,陵也。”然则空涉水,陵波而渡,故训冯为陵也。
  ,口柔也。(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视人颜色,常亦不伏,因以名云。○音渠,音除,)戚施,面柔也。(戚施之疾,不能仰。面柔之人常俯,似之,亦以名云。)
  [疏]“”至“面柔也”。○释曰:《邶风·新台》云:“不鲜。”又曰:“得此戚施。”故此释之也。毛传云:“,不能俯者。戚施,不能仰者。”李巡曰:“,巧言好辞,以口饶人,是谓口柔。戚施,和颜悦色以诱人,是谓面柔。但、戚施本人疾之名,故《晋语》云‘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是也。人口柔者,必仰面观人之颜色而为辞,似不俯之人,因名口柔者为“”。面柔者,必低首下人,媚以容色,似戚施之人,因名面柔者为“戚施”。故郭云:“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视人颜色,常亦不伏,因以名云。”
  夸毗,体柔也。(屈已卑身以柔顺人也。○夸音夸。)
  [疏]“夸毗,体柔也”。○释曰:《大雅·板》篇云:“无为夸毗。”故此释之也。毛传云:“夸毗以柔人也。”李巡曰:“屈已卑身求得於人曰体柔。”然则夸毗者,便辟,其足前却为恭,以形体顺从于人。故郭云“屈已卑身以柔顺人也”。
  婆娑,舞也。(舞者之容。)
  [疏]“婆娑,舞也”。○释曰:《陈风·东门之》云:“婆娑其下。”故此释之。李巡曰:“婆娑,盘辟,舞也。”郭云:“舞者之容。”孙炎曰:“舞者之容婆娑。”然则婆娑,舞者之状貌也。
  擗,拊心也。(谓椎也。○擗,婢亦。拊,抚。)
  [疏]“擗,拊心也”。○释曰:《邶风·柏舟》云:“寤擗有В。”谓拊心也。郭云:“谓椎也。”
  亻怜,怃掩之也。(抚掩犹抚拍,谓慰恤也。)
  [疏]“亻怜,抚掩之也”。○释曰:抚掩犹抚拍,谓慰恤也。《小雅·鸿雁》云:“爰及亻人。”
  纟或,羔裘之缝也。(缝饰羔皮之名。○纟或,或。缝,逢。)
  [疏]“纟或,羔裘之缝也”。○释曰:《召南·羔裘》云:“羔羊之革,素丝五纟或。”故此解之也。孙炎云:“纟或之为界纟或。”然则缝合羔羊皮为裘,缝即皮之界纟或,因名裘缝为纟或。故郭云:“缝饰羔皮之名。”
  殿屎,呻也。(呻吟之声。○殿,丁练切。屎音希。)
  [疏]“殿屎,呻也”。○释曰:《大雅·板》云:“民之方殿屎。”毛传云:“殿屎,呻吟也。”是用此为说。郭云:“呻吟之声。”孙炎云:“人愁苦呻吟之声也。”
  帱谓之帐。(今江东亦谓帐为帱。○帱音纟由。)
  [疏]“帱谓之帐”。○释曰:帐一名帱。《召南·小星》云:“抱衾与。”郑笺云:“帱,床帐也。”郭云:“今江东亦谓帐为帱。”帱与音义同。
  亻舟张,诳也。(《书》曰:“无或亻舟张为幻。”幻惑欺诳人者。○亻舟,张留切。)
  [疏]“亻舟张,诳也”。○释曰:《陈风·防有鹊巢》云:“谁亻舟为美?”毛传云:“亻舟张,诳也。”郑笺云:“女众谗人,谁亻舟张诳欺我所美之人乎?”郭云“《书》曰无或亻舟张为幻”者,《周书·无逸》篇文也。引之者,以证亻舟张谓幻惑欺诳人者。
  谁昔,昔也。(谁,发语辞。)
  [疏]“谁昔,昔也”。○释曰:《陈风·墓门》云:“谁昔然矣。”毛传云:“昔,久也。”郭云:“谁,发语辞。”与毛同也。
  不辰,不时也。(辰亦时也。)
  [疏]“不辰,不时也”。○释曰:辰亦时也。不辰者,言不得其时也。《大雅·桑柔》云:“我生不辰,逢天亻单怒。”是也。
  凡曲者为。(《毛诗传》曰:“,曲梁也。”凡以薄为鱼笱者,名为。○,力九切。)
  [疏]“凡曲者为”。○释曰:曲,薄也。凡以薄取鱼为。郭云:“《毛诗传》曰:,曲梁也”者,《小雅·鱼丽》篇传文也。云“凡以薄为鱼笱者,名为”者,即《释器》云“嫠妇之笱谓之”也。
  鬼之为言归也。(《尸子》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疏]“鬼之为言归也”。○释曰:人死为鬼。《小雅·何人斯》云:“为鬼为蜮。”《周礼》曰:“享大鬼。”谓之鬼者,鬼犹归也,若归去然。故《尸子》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卷四·释亲第四
  [疏]释曰:案《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最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苍颉》曰:“亲,爱也,近也。”然则亲者,恩爱狎近、不疏远之称也。《书》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丧服小记》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以九族之亲,其名谓非一,此篇释之,故曰“释亲”。
  父为考,母为妣(《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今世学者从之。案《尚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苍颉篇》曰:“考妣延年。”《书》曰:“嫔于虞。”《书》曰:“聿嫔于京。”《周礼》有九嫔之官,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其义犹今谓兄为、妹为胃,即是此例也。○妣音比。)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如王者尊之。)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犹重也。)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高者言最在上。)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从祖而别世统异故。)父之弟先生为世父,後生为叔父。(世有为嫡者,嗣世统故也。)男子先生为兄,後生为弟。谓女子先生为姊,後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父之从父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弟为族父。族父之子相谓为族弟,族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同姓之亲无服属。)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弟。(从父而别。)子之子为孙,(孙犹後也。)孙之子为曾孙,(曾犹重也。)曾孙之子为玄孙,(玄者,言亲属微昧也。)玄孙之子为来孙,(言有往来之亲)来孙之子为孙,(,後也。《汲冢竹》书曰:“不之弟。”)孙之子为仍孙,(仍亦重也。)仍孙之子为云孙。(言轻远如浮云。)王父之姊妹为王姑,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父之从父弟之母为从祖王母,父之从祖弟之母为族祖王母。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父之从父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弟之妻为族祖母。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父之妾为庶母。祖,王父也。,兄也。(今江东人通言。○从,并才用切。音昆。) 宗族。
  [疏]“父为”至“宗族”。○释曰:此别同宗亲族。《白虎通》曰:“父,矩也,以度教子也。”又为考。考,成也,言有成德。《广雅》云:“母,牧也。”言育养子也。又为妣。妣,媲也,媲匹於父。《广雅》又云:“兄,况也。”况於父。又谓之。弟,悌也。言顺於兄。子,孜也。以孝事父,常孜孜也。孙,顺也。顺於祖。男,任也。任家事也。女,如也。《白虎通》曰:“言如人也。”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曰如。”姑,故也,言尊如故也。又谓之威。徐锴曰:“土盛於戌。土,阴之主也。故字从戌。”《汉律》曰:“妇告威姑。”是也。姊,咨也。以其先生,言可咨问。《说文》云:“妹,女弟也。”又谓之胃。妾,接也。郑注《礼记》云:“闻彼有礼,走而往焉,以得接见於君子也。庶母者,父之妾也。”此皆同宗之族也。《白虎通》云:“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记》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侍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也。”注“礼记”至“此例也”。○释曰:云“《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者,《曲礼下》篇文也。云“今世学者从之”者,谓从《礼记》,以父、母、妻为生之称,以考、妣、嫔为死之称。彼乃记者一家之说尔,学者胶柱,遂为生死定称,非也。故郭氏引诸文以证之。云“《尚书》曰:大伤厥考心”,《康诰》文也。云“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彝训”者,皆《酒诰》文也。云“如丧考妣”者,《舜典》文也。此皆生称考妣也。云“《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者,隐元年传文也。此即死称母也。云“《苍颉篇》曰:考妣延年”者,此亦生称考妣也。云“《书》曰:嫔于虞”者,《尧典》文也。云“《诗》曰:聿嫔于京”,《大雅·大明》篇文也。云“《周礼》有九嫔之官”者,属天官掌妇学之法者也。此皆生称嫔者也。云“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者,所以破先儒之说也。云“其义犹今谓兄为、妹为胃,即是此例也”者,举类以晓人也。○注“从祖而别世统异故”。○释曰:解所以称从之理也。从祖而别,继世分宗,其统各异,故曰从祖。○注“世有为嫡者,嗣世统故也”。○释曰:解所以称世之义也。继世以嫡长,先生於父则继者也,故曰世父。《说文》叔作未,许慎曰:“从上小。”言尊行之小也。○注“同姓之亲无服属”。○释曰:《礼记·大传》云:“亲者属也。”郑注云:“有亲者服,名以其属亲疏。”此经言亲同姓者,谓五世之外,比诸同姓犹亲,但无服属尔。○注“孙犹後也”。○释曰:言继後嗣也。《广雅》云:“孙,顺也。”许慎云:“从子从系。”系,续也。言顺续也,言顺续先祖之後也。○注“玄者言亲属微昧也”。○释曰:玄者,纟取缁之间色,色之微昧者也。亲属微昧,故曰玄孙。○注“,後也。《汲冢竹书》曰:不之孙”。○释曰:“,後也”,《释言》文。《У传》曰:“大康元年,汲郡民盗发魏安王冢,得竹书漆字科斗之文。”科斗文者,周时古文也。其字头粗尾细,似科斗之虫,故俗名之焉。不,后稷之子也。孙,谓毁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