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近指

  天下有道章
  秩序命讨奉之于天而天子不得以己私参焉此所谓有道也只一个不自天子出天下之无道可知逓及大夫逓及陪臣逆理愈甚失之愈逺自不待言 当时列国之政齐则田氏晋则六卿鲁则三家能免庶人之议乎 或曰始之以有道终之以有道亦足见夫子寓意之深当时政在大夫若三桓六卿七穆之专正世道之一变故夫子不能无有道之思然自以匹夫笔削二百四十二年之事非议政也欲反其在大夫者归之于天子也故曰春秋天子之事也
  禄去公室章
  承前章自大夫出而言三桓专公室之禄窃鲁国之政其意正为后世子孙计乆逺岂知其凌上者无以令下微即兆于强之日矣 或曰定公五年阳货己囚桓子本文故夫二字当作己然看正就事感叹语非推未然也
  益者三友章
  益者三令人难近损者三令人易亲不益便损全在友之者从善改不善三人行必有师就损取益学问更有得力处
  益者三乐章
  从来会受享人只是于损者之乐占尽胜场以为竒福岂知乐有损益益者之乐在彼不在此节礼乐全在日用间应事接物上讨求个心安理顺此便是孔颜乐处也人善乐道贤友乐多非孔门亦无此风味 张南轩曰损益之原存乎敬肆而己
  侍于君子章
  言不可不慎也况侍长者之侧乎三愆莫作小失由平时不能治心故临几不能观色
  君子三戒章
  血气用事只是不能持志能持志则自少而壮自壮而老俱不听盛衰于血气而血气皆为志之用矣三件不论老少夫子特随时指其甚者耳 嘉善陈氏曰色气贪尽人之疾矣君子有三戒常在事前凡民有三悔常在事后
  君子三畏章
  天命之谓性是人生本来面目非戒惧君子如何能识认大人圣言是能体此天命者也小人原不知有个天命在故肆焉无所忌惮 张氏曰君子小人分途只在敬肆两字道心人心俱于此见三畏便是精一执中本领莫草草看过
  生而知之章
  资质虽不一所需于学则一困而知与生而知何上何下也困而不学无复知之望斯为下矣全为困而不学者立论 饶双峯曰以气质言之只有三等若民斯为下则全是人事不尽盖困是穷而不通之意四面都窒塞行不去了却愤悱奋发转来为学如此尚可勉进于中以上若又困而不学则打入下等去更无可出时矣此圣人勉人务学处
  君子九思章
  思有千端理归一路九思皆思诚者之事我辈逐一黙省那一件可以不思 黄勉斋曰九思固各专其一然随其所当思而思焉则非泛然而无统矣茍能以敬义为主戒惧慎独而无顷刻之失然后为能随其所当思而思矣
  见善不及章
  如不及如探汤好恶甚严洁身之士求志达道是通天下为一身天德王道合而一之者也惟我与尔有是夫此外原不敢多许 或曰春秋时不惟无伊尹太公即有之亦安得有汤武孔子一生辙环老于洙泗故曰求志达道二者合一未见其人自是实话非圣人一时悬空揣度语
  有马千驷章
  不称千驷而称饿夫甚矣富不可求而贫不可去也夫子论贫富不一而足箪瓢蔬水结有同心所谓贫即是道耳我辈须思量民何以到今称饿夫也方不枉受此贫 或曰此春秋所为荣义不荣势也愚尝谓天下之乱灾凶盗贼为小而贤不肖混淆为大使人知千驷不足荣饿夫有足取则必竞善惩恶而天下治矣惟此义不明臣弑君子弑父无所不至孔子语所以遏求利者之心而作好修之气也而世犹有弃义若屣趋富如饴者亦惑矣
  子有异闻章
  他人以为道有异圣人原无所容其异也他人见为子可私圣人原无所容其私也诗礼之训伯鱼与诸弟子孰不闻此外求异私心也遂以为逺其子亦私心也陈亢到底未得分晓 或曰圣人教人所以为道也子可受传之子而不为私子不可受传之人而不为恝尧禅舜舜授禹与孔子之传颜曾一也伯鱼上不及颜曾下不至为朱均过庭之训初无所容其厚薄者亢始疑其有私授既指为逺其子两失之矣
  邦君之妻章
  两个君夫人正以君原称之曰夫人也君既正名于其上自然邦人之公论协于下全是正名重嫡之意 京山郝氏曰称诸异邦亦谓邦人称之也如大夫士出使他邦致辞之类非夫人自称也夫人无越国亦无有自称为君者曲礼袭用此文谓夫人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误也此说足正从来传注之悞 禄去公室政在大夫由求不能以义匡季氏亦是其学术不明三乐三戒三畏等章皆学习中事邦君之妻章正名重嫡风教始于闺门正作春秋意也所闗学术甚大



  卷十二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章
  奸人欲见圣人亦只得寻个题目故未见时与相遇时皆窃礼以为辞夫子第因物付物就题还题而已亦何容着意于其间哉有道之言婉而正此圣人待小人之道 或曰拜阳货亦是不终絶他要他为善大概小人多于君子若以为小人而终絶之便失含弘之意且将尽天下而雠君子又安得化不善而善乎古之圣王所以能化凶顽为善良革仇敌为臣民者皆由于不絶耳此又夫子拜阳货意也易之睽曰见恶人无咎其此之谓乎
  性相近也章
  天命之谓性性出于天岂有不相近者哉但习能移性日习则日逺尧舜桀跖皆习为之也孟子所谓倍蓰无筭不能尽才者也若论其初则性只有一善耳恁是相逺而近者犹在
  上知下愚章
  智习而上愚习而下是各就造极处而疑性之有善有不善见为不移耳不移还是他自不肯移非不可移也若不可移便非人性皆善 王阳明曰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则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 相近言性而不移不言性夫子初未尝指气质为性也
  子之武城章
  唐虞三代之治偶露灵于武城故喜极而戏其所治之小然其心恨不即敷唐虞三代之治于天下故掲其言之是而曰前言戏之耳始终皆喜极之辞 熊勿轩曰子游宰武城事凡两见一以人才为重一以道化为先皆见其知本
  公山弗扰章
  用世热肠一触即动其心可以对天地鬼神而未可一一为及门弟子道也子路之言诚是即不言子亦不遄吾其为东周乎情之所寄耳以文武之法度整摄名分有多少经理在
  子张问仁章
  天下原与我不隔己私隔之也能行五者于天下只是着力做功夫克去己私而已不侮得众人任有功足使便是天下归仁 或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人各得其心盛德大业悉备于此故曰仁恭则不侮等句非效也言必至此而后无亏欠皆能行尽头处古之圣贤所讲求者皆帝王将相之具其见于六经与平居师弟子之间多此类
  佛肸召子章
  士君子处世磨湼之来必多磨之即磷湼之即缁者必其坚与白有未足者也不善而入无益于人有损于己子路述所闻以相质夫子亦不能不谓然但道无辙迹惟人领畧狄梁公反周为唐惟梁公能做夫子事亦惟夫子做之未可为他人轻借口也
  六言六蔽章
  六言皆德也既好之一似无蔽不知一不务学则六者俱不免于蔽盖未学以前六言未尝实有诸己故不曰德而曰言也好学者只于人伦物理之间讨求天理的真境界一学既透六蔽自除夫子自许好学者以此每以之勉及门士亦如此 觉斋蔡氏曰此皆不明理而惑于所似故也格物以致其知则其蔽彻矣
  何莫学诗章
  无人不治经谁称能治经者兴观羣怨事父事君多识诗的实用如此学者深加体会实受其益方筭学诗
  子谓伯鱼章
  为字是于实境上体认实理以已之神想见文王之神于修齐之间 大程子曰二南人伦之本王化之基茍不为之则无所自入故犹正墙面而立是裁出门便不知便错了
  礼云礼云章
  礼乐无处无之玉帛何尝非礼然不可执玉帛以为礼钟鼓何尝非乐然不可执钟鼓以为乐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
  色厉内荏章
  此等小人不敢明肆其恶外饰矜庄之貌中懐疑惧之心暧昧特甚譬之穿窬足为传神 或曰易泰卦以内健外顺为君子之道否卦以内柔外刚为小人之道此则厉者外为刚之容荏者内藴柔之恶者也
  乡原德贼章
  窃德之似以欺世故曰贼色厉者曰盗似德者曰贼皆小人而有深心者也非道眼不能照其奸史册中被两贼窃髙名者不少
  道听涂说章
  中无所得强以聒人彼岂不俨然自负为德不知正德之所弃也德之弃较德之贼虽减等然耳目之学自误误人所闗亦非细故
  患得患失章
  鄙夫只患失一念百无顾忌不至于丧邦不止史册中此辈甚多祸不在贼德弃德而只至于丧邦又另是一般小人 或曰无所不至句见鄙夫许多欺君误国情态语言形容不尽处
  古有三疾章
  古之三疾皆孤行一意以偏锋见长今也托名古疾以文饰其不肖之心适足以见短今古之不相及一疾也且然可胜感慨
  恶紫夺朱章
  炫目者可恶适耳者可恶至逞口而悦人心志者更可恶也盖天下之理邪正原不容并立而恒人之情邪正易至于倒持所赖以辨声色之正而防利口之祸者一恶之力也此如诗之比体宜重末句
  子欲无言章
  忽然而欲无言也盖谓以言求者终不得其会归之地四时行百物生天何用言夫子无行不与宛然一天而已知天者夫子知夫子者其天他人便说此话不得
  孺悲欲见章
  絶之中带教总是诲人不倦之心
  宰我问丧章
  三年之丧念父母罔极之爱而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此仁人孝子之心正礼之所以不壊而乐之所以不崩子列言语之科乃以此为解而曰期可已矣又于食稻衣锦而安之予何至茫昧如此愚尝想予之意盖目覩居丧者之不中礼也与其食稻衣锦于期之内窃读礼之名而亡礼之实何如真实行之即期可已矣或有激于中故疑而相质未可知也夫子为千万世名教之主故始终以大义责之使反求而自得其本心 蔡氏清曰孔子三条话一节深一节第二条见得心不安故不食稻衣锦第三条见得以其有三年之爱故不得安于食稻衣锦以见丧之所以必三年而不容已也孔子此三条始终只是要唤醒宰我使自得其本心絶之虽甚责之虽严而此意终有不能自已者所以为圣人也孟子所谓亦教之以孝弟而已者亦此意
  饱食终日章
  无所用其心者心则放矣难矣哉无限叹惜博奕借言心之当用认真犹贤则失之矣 或问伊川尝教人静坐若无所用心只静坐可否饶氏鲁曰静坐时须主敬即是心有所用若不主敬亦静坐不得心是活物若无所用则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圣人说难矣哉所该甚广
  君子尚勇章
  勇亦有不能伸之时而内荏于欲外靡于物也义以为上则欲物不得而挠之矣故其勇也大 南轩曰徒知勇之务至于犯义者有之尚义则义所当为勇固在其中矣
  君子有恶章
  恶者圣贤所以明行其怒而阴用其爱者也人以恶来恶所以酬之恶不加恶则善为无畛前四般人以悖徳而得恶后三般人以乱德而得恶乱德者较悖德者更多一作伪之心
  女子小人章
  女子小人不在养之有恩而在御之有道有道则近之远之无不可 南轩曰女则阴质小人阴类其所望于人者常深故难养知其难养如此则当思所以待之之道其惟和而有制不恶而严乎
  四十见恶章
  见恶不止无善可称而且有恶可指终难望有迁善改过之时 或曰其终也已须看得活乃代为忧惧之词非斥其止于此也 意与诸篇同者勿论性相近也是夫子论性宗旨见阳货往公山往佛肸见学术之大穿窬之盗德之贼德之弃古今之疾圣贤之恶见学术之精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章
  三人者共事一君其所为判然不同夫子总断之曰仁盖各行其心之所安而已中心安焉之谓仁 李延平曰三仁各以力量竭力为之非有所择此求仁得仁者也微子义当去箕子囚奴偶不死耳比干即以死谏庶几感悟存祀九畴皆后来事初无此念也仁只是理初无彼此之辨当理而无私心即仁矣
  直道事人章
  事君人者得失之数于直枉辨之栁下固前知其必然故其心寛裕而无忧所以为和而介
  待孔子曰章
  待之轻重不必言既曰吾老矣不能用自合去
  齐人归乐章
  三日不朝明是不用之意两个孔子行煞甚凄凉
  楚狂接舆章
  凤见于治而隐于乱夫子以拨乱致治为心又非凤之所可拟者不欲与之言煞有深心楚狂既絶用世之念遂不欲闻用世之言
  长沮桀溺章
  沮溺耦耕同心避世曰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正是其沮而不出溺而不返之意夫子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正见其不忍忘天下之心鸟兽不可羣斯人皆吾与满腔恻怛于无可奈何处倍觉淋漓 或曰吾非斯人之徒一句要说出圣人老安少懐心事立达与偕事业方见圣人苦心泛说共此天地不能絶人逃世非也
  丈人荷莜章
  宇宙大题目第一是君臣之义君者四民之所共事也君子退不能就民之列而供其贡税进不能竭能奉职以致其功业是率民而出于无义者也故明知道之不行而大伦终不敢废隠者以洁身为节未可与言君子之义 黄勉斋曰列接舆以下三章于孔子行之后以明夫子虽不合则去然亦未尝恝然忘世所以为圣人之出处也然即三章读之见此四子者律以圣人之中道诚不为无病然味其言观其容止以想见其为人其清风髙节犹使人起敬起慕岂非当世之贤而特立者与尝谓若四人者惟夫子然后可以议其不合于中道未至于夫子者未可以妄议也
  逸民伯夷章
  夷齐不降不辱天下仰之后世仰之至惠连似和而纵虞仲夷逸似隠而癖夫子谓其中伦中虑中清中权真所谓发潜德之光矣列己于逸民之后虽云异于是而终未得行亦犹之乎逸民耳但众人有心于避而夫子无意于藏无可无不可五字是一幅时中圗
  师挚适齐章
  自夫子正乐之后太师诸人皆不肯为权臣用相率而去是三桓力能窃公家之乐而不能夺志士之心见夫子俄顷之化 汪氏曰记此篇者先齐归女乐后此章不无微意盖鲁之君臣惑溺于女乐乐官失职尽无所用奔逃骇散无一人留乐音絶矣夫子初心欲定礼乐以示来世而乃废絶如此深有感也夫
  谓鲁公曰章
  笃亲念故任相怜才此是周公家法何等忠厚不谓其子孙不能世守之勿替一追思之情事凄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