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蒙引

  补其阙略 阙不完也略不详也指补传应上句失字以俟后之君子【减十八字】
  言待后世君子之是正也如曰以俟知者之义本冉有所谓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云
  极知僣逾【止】未必无小补云【减十九字】
  虽僣逾无所逃罪然实有补于国家亦孔子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之意 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此两句亦不可草草看过盖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三王以至孔曾思孟所以为世道着力者要不过只是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而已今既于此有补则朱子之功近接程氏之传而逺绍伏羲神农黄帝以至孔子及孟氏之正统明矣所谓其辞虽谦而其自任之重实有不得而辞者
  未必无小补云【芟一条】
  谓国家之化民成俗学者之修己治人必有取于吾所定之章句也兼补传在其中 朱子谓某一生只看得这文字透见得前贤所未到处温公作通鉴言平生精力尽于此书某于大学亦然然则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愚谓看大学序不但可以知大学一书之兴废始末凡人才之所以盛衰风俗之所以隆汚家国天下之所以安危理乱古之所以为古而后之所以不如古者大要皆可得而知矣孔子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是书岂不传于世而世自莫用其书耳
  大学孔氏之遗书【芟一条】
  此书乃孔子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者也故曰孔氏之遗书凡言道者皆其人既徃而其物犹存之谓也此孔氏当兼孔子曾子说如云老氏释氏亦非専指老释迦也凡为其学者皆是也
  初学入徳之门【减二字】
  能格物致知以至治国平天下者徳也而此书则开示人以其途辙次第故为入徳之门而下却继之曰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頼此篇之存则所以明其所以为初学入徳之门也味此一句见学者当先读大学书矣
  论孟次之【芟三条】
  谓大学最可见古人为学次第其次则论孟亦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耳如论语志于道章兴于诗章孟子尽心知性章人有恒言章亦皆有次第但不如大学之规模全备而节目详明故云次之也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芟一条】
  是者指大学按或问末云务讲学者固不可不急于四书而读四书又不可不先于大学今之教者乃或弃此不务而反以他説先焉其不溺于空虚流于功利而得罪于圣门者几希矣愚谓所谓弃此不务而反以他説先焉则是不由是而学也溺于空虚流于功利而得罪于圣门则是差矣或问之言正与程子之意相发明也【此后旧有或问十四题题下又三十二条俱不録】
  大学之道【前三条旧在或问十四题之上】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注】大人成人也或问曰此对小子之学言之 大人之学谓大人所学者非指学宫也不可以大人之大字当大学之大字看以其为大人之学而非小子之学故谓之大学也大学小学以学之大小言大人小子以人之大小言故不同章句着一者字是朱子解书用字眼分法例处 问年十五始谓之成童今十五所学者乃谓之大人之学何也曰十五始入大学非止十五而已也自十五以上则皆成人境界矣古人四十曰强始仕是四十已前皆是从事大学之日也 道者事物当然之理也如在大学则明徳新民止至善即其理之当然者也故章句亦有三个当字 道字前軰训作方法一説道以理言非方法也此盖但知其所异而不知其所同盖方法即道也孟子君子行法以俟命条集注曰法者天理之当然也天理之当然独非道乎又大学序文云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所以教人之法非即大学之道乎
  在明明徳【芟二条减十五字中有或问二十九条俱不録】下明字连着徳字上明字是用工字然上明字因下明字而生盖徳本自明而或为物欲所蔽今则从而明之使不蔽于物欲而已所以谓之复其初也 在字或以章句内当字贴説大谬也此只云大学之道何在一在明明徳一在新民又在各止于至善 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注】徳者得也此个明徳实得之天之明命所谓天命之谓性故曰人之所得乎天【云 云】也 虚灵不昧【注】虚灵二字有动静体用之分玉溪云虚犹鉴之空灵犹鉴之照不昧申言其明也 心惟虚则灵故心有所忿懥不虚也则忿懥不得其正而视不见聼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矣何灵之有 人之所得乎天一条小注详矣又当知此是以心言而理在其中心所以能涵万理者以其虚也虚则有以具众理灵则有以应万事能具众理而应万事此所以为明徳也 朱子曰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徳又曰心与性自有分别灵的是心实的是性性便是那理心便是盛贮该载敷施发用的此皆切要语也大学之明徳即中庸天命之性也但中庸性字兼人物而明徳则専指人非物所得而同矣 章句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虽云气禀拘于有生之初物欲蔽于有生之后是两平説但凡为气禀所拘者则必有物欲所蔽凡物欲得而蔽之者皆坐于气禀之拘也二者理实相须故序文云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不及物欲一边者气禀不齐则必有蔽于物欲者矣若孟子待文王而后典章注云惟上智之资无物欲之蔽盖以上智之资气禀清明则物欲自不得而蔽之也又或问汤之盘铭章只言利欲昏之而不及气禀盖以其为利欲之昏则其由于气禀之拘亦不待言矣故或兼言气禀物欲或单言气禀自可以该夫物欲又或单言物欲亦自可以该气禀经传中如此类者尚多读者可以类推而意防也 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注】遂明之者格物致知以启其明之之端诚意正心修身以致其明之之实也
  在新民【芟八条减四十八字】
  新民之事只是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徳之而新民之止至善亦不外是矣新民二字固是就教化上説然非制田里教树畜
  立法制以安其生则亦无以为施教化之地也故使民乐其乐利其利者正为新民之事而理财用人皆明明徳于天下者之大节目也孟子论王道亦必先之以五畆之宅百畆之田鸡豚狗彘之畜然后及庠序孝弟之教可见圣贤元不迂濶也时文中无用及此论理则然也 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注】此解字义其实只是明徳新民之所极凡事不属明徳则属新民只入在这两个圈子里 新民止至善此主在上新民者而言非谓民徳之新亦皆必止于至善也其势安得尽如人意观夫没世不忘一节亦可见其主在上人言矣但新民者本心固未尝不欲民徳之各止于至善也 止者未至其地则求其必至既至其地则止而不迁不然是当止而不止矣 止至善若就八条目言须兼横説直説方是以明德言如能格物致知矣而或未能诚意正心能诚意正心矣犹或未能修其身则是明明徳未能止于至善也然知之致也意之诚也心之正也身之修也一或少有苟且而未能各造其极使无一毫之遗憾焉是亦未能止于至善也新民之止至善亦然此説似可然犹未为精当 必须兼格致诚正修之功然后为明明徳又必物极其格知极其至意极其诚心极其正身极其修然后为明明徳之止至善否则虽亦格物亦致知亦诚意亦正心亦修身然安于小成未至其极也新民止至善亦然若止是数者兼备谓之止至善则大学于明徳新民之外亦不必更立个止至善之名目矣 问十有五年以上安可便责以明明徳而遂止于至善哉况庶民俊秀四十始仕在大学中又安得遽有新民之责哉曰明明德而止于至善此固非旬时嵗年工夫所能就者故自十五便教之以此元不以有位无位而有所作止也且明明徳于天下条或问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则各诚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又不必有天下国家之责者乃然也虽终身为庶民亦当有以明其明徳也惟新民则是大学中所素教而豫飬之事故曰夫人防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范文正公自为秀才时于天下事便都一一理防也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注】谓之纲领者以其统乎条目也谓之条目者正以其于纲领也如网之有纲纲举则目张如裘之有领领挈而裘顺
  知止而后有定【止】虑而后能得【芟四条减三百五十六字更定次序】止于之止以工夫言知止之止以实理言不曰至善而曰止者正以见至善在所当止也如中庸言道而加之云君子之道以其为君子之所当知当行故也古人立字命名之精有如此 或曰章句云志有定向而或问曰皆有定理又曰理既有定改志为理不同何也曰一也或问虽以理言而上文则曰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方寸之间非志而何 定而后能静【题】大抵外物所以能动其心者只是见理不真而胸中无定力耳定则惟理是主是非他不得故静而不妄动 定以理言故曰有静以心言故曰能 静而后能安【题】人之一身以心为主心苟静而不妄动则此身随其所在而无不得其所安矣 或谓静与安皆以心言非也安谓所处而安处居也非处事也处事则能虑时矣论语曰懐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此可证也或问分明谓无所择于地而能安小注分明谓安以身言或曰小注又何以谓但有深浅曰不但其心静又连其一身皆安非有浅深而何大抵身以心为王也 安而后能虑【题】全在日用之间从容闲暇上朱子曰今人心中摇漾不定叠还能处得事否人处事于蕞冗急遽之际而不错乱非安不能也 虑只是以平日所知者再审一审 饶氏曰定静安在事未至之前虑是事方至之际 虑而后能得者不虑则率意任情亦无由得其理矣 朱子曰定静安三字虽分节次其实知止后皆容易进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最是难进处盖有能安而或不能虑能虑而或不能得者未有知止而不能有定定而不能静静而不能安者 此节承上言明徳新民固皆欲止于至善而其所以止于至善必自知止始知止则定静安虑而得矣看或问推本二字见得全重在知止上盖深欲人端的所知于其始也或问中鹄之喻尤明 或问曰然既真知所止则其必得所止固已不甚相逺其间四节【云 云】朱子曰定静安虑得五字是功效次第不是工夫节目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 知止物格知至也能得意诚以下之事也 或问云格物致知所以求知夫至善之所在自诚意以下以至于平天下所以求得乎至善而止之也
  或有以知止有定一条为释格物致知之义 方正学先生题大学篆书正文后云大学出于孔氏至程子而其道始明至朱子而其义始备然致知格物传之阙朱子虽尝补之而读者犹以不见古全书为憾董文靖公槐叶丞相梦鼎王文宪公柏皆谓传未尝缺特编简错乱而考定者失其序遂归经文知止以下至则近道矣以上四十二字于聼讼吾犹人也之右为传第四章以释致知格物由是大学复为全书车先生清臣尝为书以辨其説之可信太史金华宋公欲取朱子之意补第四章章句以授学者而未果浦阳郑君济仲辨受学太史公预闻其説而雅善篆书某因请以更定次序书之将刻以示后世盖圣贤之经传非一家之书则其説亦非一人之所能尽也千五百年之间讲训言道者迭起不絶至于近代而始定而朱子亦曷尝断然以为至当哉故亦以待后世之君子耳世之譊譊然党所闻而不顾理之是非者皆非朱子之意也旧説以聼讼释本末律以前后之例为下类合为一章而观之与孟子尧舜之智不徧物之言正相发明其为致知格物之传何惑焉古人之説经略举大义而意趣自备非若后世説者之固也由国家而推之天下大学之所宜为则欲致知者舍聼讼而何以哉是语虽异于朱子然异于朱子而不乖乎道固朱子之所取也欤郑君多学而不杂执中而不滞观其所好其传所谓近道者乎
  前軰更定大学经传如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云 云】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子曰聼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尧舜之智而不徧物急先务也】
  右传之四章释格物致知
  清窃谓诸先所定亦有未安者看来当先以物有本末一条【云 云】然后续以知止而后有定【云 云】而终以子曰聼讼吾犹人也【云 云】如此则由粗以及精先自治而后治人亦古人为学次第也今以知止居前知所先后居后则次序颠倒文理俱碍矣故清亦未敢全以为然窃复更定于此以俟后之君子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子曰聼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四章释格物致知
  今本以物有本末之物为明徳新民其实亦有所未安故愚窃取方公之论而私録之于此且其言曰异于朱子而不乖乎道亦朱子之所取也最见得到或曰如子所定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只用物字承之足矣事字又从何而来曰有是物则有是物之事实用工于格物者自知之 或曰格物致知之义何用説到能虑能得之境曰必知止而后能定静安虑以至于能得此所以必贵于知止也不然终无得于道矣夫知行岂可判然为二哉但始求知时便是要为践行之地矣故如此立言朱子所定是诚可疑盖既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先后之序已自説出尽了其谁不能知而又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为重复而有滞乎况知止内则能知明徳新民知止能得之先后矣三纲领八条目之外又不该别立释本末一章且又缺了释终始之义是诚有可疑者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按第二节不过推本第一节止至善之意非与首节对言也而于此第三节乃并举而对言之何邪盖物与事自不侔事即是物中之事特以其皆有先后之序故对举而言耳 物有本末先自治而后治人也事有终始行以知为先也故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只下个本末始终字而其先后之序自昭昭矣 明明徳在己者新民在人者一内一外之相对也故曰物事则一贯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芟一条更定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