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堂四书管见

  不敢以仁圣自居,而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言方用力于此云耳。此夫子之所以仁且圣欤。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力轨切]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祷,谓祷于鬼神。诔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词也。上下,天地也。天曰神,地曰祗。)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门人高弟乃有斯言乎。问曰有诸?警之深矣,何子路犹未喻也?知夫子之所以祷,则知夫子之所以圣。
  子曰:“奢则不孙[去声],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孙,顺也。固,陋也。)
  先王制礼,所以辨上下。定民志俭而陋,非中道也。不犹愈于不孙乎。不孙后何所不至。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平夷也。荡荡,无际畔也。)
  君子之心,虚明洞然,无毫发意念。小人行险侥幸,颠冥而不自反,如坐囹圄,如落陷穽,茫茫昼夜,醉生梦死。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厉,严肃也。)
  温而不厉则弛,威而猛则暴,恭而不安则拘。此三句描画圣人,宛然可想。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周大王之长子。知幼弟季历之子昌,有圣德,遂与次弟仲雍迯之荆蛮。于是立季历传国,至昌是为文王。三让,先儒谓固让也。或曰迯荆蛮一也,文身断发示不立二也,并仲雍而去之三也。其迹不著,故无得而称。)
  泰伯让国而直曰让天下,何哉?泰伯知季历之有子矣,殆非让国也。民无得而称之,此所以为至德欤,非吾圣人万世无称矣。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丝里切],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古卯切]。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葸,畏惧貌。绞,急切也。君子,谓在上之人。兴,起也。偷,薄也。)
  恭慎勇直,皆德也。无礼以节之,则未免有弊。虽然笃于亲,不遗于故旧,又风俗之枢机。而礼之所以为礼者也,风移俗易,礼制行焉,则四者之弊去矣。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音扶]!小子!”(启,开也。诗小旻篇。战战,恐惧。兢兢,戒谨。临深,恐坠;履冰,恐陷也。)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岂特身体发肤之不敢毁伤也哉。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平时所以戒谨恐惧而不敢须臾离者,其所全者大矣。启手启足而曰知免,学者毋徒曰手足云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去声下同]暴慢矣;正颜色,斯近[去声]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氏,名捷。问,问疾也。将死言善,谦辞也。贵,重也。暴,粗厉也。慢,放肆也。信,实也。辞,言语。气,声气也。鄙,几陋也。倍与背同,谓背理也。笾,竹豆。豆,木豆。)
  动容貌便须远暴慢,正颜色便须近信,出辞气便须远鄙倍。三个斯字甚紧切,有不可须臾离之意。且要识所以远暴慢,所以近信,所以远鄙倍者,其实安在?非是临时逐项旋整顿过也。君子切身日用,在此三事,器物之末,则有攸司。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校,计校也。吾友,先儒谓颜渊。详味昔者二字,当是追述于既亡之后也。)
  所有者,忘不耻于问也。所得者,内不耀于外也。所乐者,天不竞于物也。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平声]?君子人也。”(与,疑辞。也,决辞。)
  辅遗托国而不能不变于危疑之际者,多矣。必也处大变,定大难,节操凛然不可挠夺,然后为君子也。伊周而下,如诸葛孔明,当得可以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宽大也。毅,刚立有守也。道,犹行也。)
  范围无外,本未始不弘,刚健不息,本未始不毅,意起念动。始蔽始亏,隘矣,不弘矣。始回始挠,馁矣,不毅矣。断断曰不可以不弘毅,所以勉学者用力于仁也。任重道远而下,特发挥其旨,以明不可不勉者如此耳。乐以忘忧,何重何轻,老将至而不知,何远何近。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三百篇无邪之旨,抑扬讽咏,足以感发人心,油然兴起,故兴于诗。礼者,人心之大闲,天则之不可逾者,故立于礼。乐所以养人心之和,使无非僻之侵,故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岂不欲使知哉。蠢蠢群愚,其蔽已甚,虽欲使知之而不可得耳。斯言,所以叹惜之也。
  子曰:“好[去声]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尚勇而恶贫,必自为乱。疾恶而已甚,必致其乱。安分有容,则无二者之患矣。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骄,矜夸。吝,鄙啬也。)
  骄则易于自满,吝则梏于自私,二者拒善之藩篱也。才愈美,病愈深,其它何足观哉。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谷,禾之实。)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谷,学之成实,时也。斯道无穷。夫子岂责成于三年者哉。所以甚言其不易得,以勉进后学耳。得后方实,未得皆虚。
  子曰:“笃信好[去声]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贤遍切],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乾初九文言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不是确乎不可拔,如何做得上面许多事?好学而信之笃,守道而死不变,确乎不可拔之谓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位而思,只是不安分。与畔官离次者,其失均也。
  子曰:“师挚[音至]之始,关雎[七余切]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挚,鲁乐师,名挚也。)
  师挚之始岂雅颂,未得其所之时乎,何独关雎之洋洋也。不然则因挚之适齐,追感畴昔而叹耳。
  子曰:“狂而不直,侗[音通]而不愿,悾悾而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侗,无知貌。愿,谨厚也。悾悾,无能貌。)
  书称九德交济其偏,圣人所以施教也。既狂而又不直,既无知而又不愿,既无能而又多诈,圣人且奈何哉。故曰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此知及之,后仁守工夫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况悠悠自恕者乎。玩“如不及”三字,如何斯须懈?得文王望道而未之见,正此不及之谓。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去声]焉。”
  微动纤毫意念,便与了纯德孔明。无体无方,巍巍天下我何与也。故舜不以为泰,禹行其所无事。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唯,犹独也。则,法也。荡荡,无际畔也。焕,光明也。)
  天之所以大者,何如尧之所以则者。何在宜乎,莫得而名状也。范围无外,变化无方,事业文章光辉发越。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去声]。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五人,禹、稷、契、皋陶、益。乱,或作乿,古治字也。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妇人,邑姜也。)
  斯指武王时也。舜有五人,武王有十人。故曰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然且邑姜预焉,此其为才,岂易得者乎。以服事殷,乃文王之德。而夫子特书于武王之后,其指微矣。
  子曰:“禹,吾无间[去声]然矣。菲[音匪]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音弗]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呼域切]。禹,吾无间然矣。”(菲,薄也。黻,蔽膝也,以韦为之;冕,冠也,皆祭服。沟洫,田间水道也。)
  间,如“连得间矣”之间。无间者,无罅之可议也。才有一毫之私,便有一毫之间。
  
  卷五 论语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少也。)
  利非世俗之所谓利。若世俗之利,岂特罕言而已哉。曰命,曰仁,非可以口耳传也,故不易语。虽然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则固有不言而言者耳。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者,党名也。执,偏执也。)
  党人能以大哉赞夫子,在当时岂易得者。但以博学无所成名为大,则又未知圣人之所以大耳。有所执即有所名。夫子发吾何执之义,其为大便自可见。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深言其不然也,所以晓门弟子。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麻冕,缁布冠也。纯,丝也。俭,谓省约。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而难成。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君辞之,乃升成拜。泰,骄慢也。)
  从众违众,或古或今,惟其可而已。继周损益规模可以略见。或曰:何以又云服周之冕,曰周之衰也?俗坏,文浮侈,然徇欲以逞,无复先王之旧矣。而有纯俭者焉,所以特取之救时弊也。此正与其奢也宁俭之意若。夫子得时行道,定一代之制作,必若答为邦之问而后可。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必固我,皆私也。大抵都从意上起,一节深一节。本心澄然虚明,如何著得此四字。绝者,去之。毋者,所以绝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去声下同]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去声]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匡,地名。阳虎曾暴于匡,夫子貌似阳虎,故匡人围之。文,即道也。兹,此也,夫子自谓也。后死,后我而死者,据遇难之时而言也。)
  斯文之丧未丧在天,则夫子之死生,固不在夫子也,匡人且奈何哉。
  大[音泰]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平声]?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太宰,官名。与,疑辞也。固者,固是也。纵,犹使也。纵之将圣,言将使之为圣人也。牢,姓琴,字子开,一字子张,孔子弟子。试,用也。)
  大宰称夫子之圣而曰多能,子贡答以天纵之圣而又多能。大宰未足与议也,而子贡之见乃复支离如此,夫子一扫其固陋而直以不多谕之。道一而已,果在于多乎?知所以不多则知所以圣。此语正切子贡之病,不试故艺,贱故多能。琴牢因举夫子旧语,助明之。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音扣]其两端而竭焉。”(空空者,空之又空,彻底洞然,一无所有也。叩,击也。问,难之也。两端,犹言两项也。竭,尽也。)
  有意则有知,无意则无知。所贵于觉者,觉此无知之妙耳。圣人之心如太虚然,故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学者往往以多能多识为务。圣人恐起意亿度之害道也。特发无知之旨以示之。无知如何,下文所以证也。鄙夫之问,若易答矣。我实空空无有,止扣其两端而已竭焉。明乎此,则知。虽言未尝言,虽思未尝思,而舜禹之所以不与,所以无为,可默喻矣。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平声]!”(凤,灵鸟,文王时鸣于岐山。河中龙马负图,伏羲时出。)
  河图、凤鸟,瑞世之符,非必皆然也。夫子特假此,以叹时之不可为耳。《春秋》之作而绝笔于获麟,何哉?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齐衰,丧服。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贵者之盛服也。瞽,无目者。)
  作者,敛然而起。趋者,翼然而疾。皆敬之容也。于此三者,虽少必尔,诚心所形,无间长幼也。
  颜渊喟[苦位切]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喟然,叹声。弥者,愈也。循循,从容不迫之貌。诱,引进也。卓,立也。未,无也。)
  高而不可及,坚而不可入,忽前忽后而不可定,此正汲汲皇皇,愤悱之时也。人情到此,多不能勇进。夫子却循循善诱,博以文,约以礼,使之欲罢而不能,欲见不得见,欲己不得已,引而不发,惟此时为然。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比瞻忽不同,亦只是若有所见耳。至于欲从末由,则所谓高与坚者,由是也,本非高与坚也。一旦洞然,六通四辟,故又作卓尔之见。此章深见得夫子善教,颜子善学处。先儒论喟然之叹,当在问仁之前,足以破千古之惑矣。